於2016-03-15發佈


教會應如聰明童女 防災有道(來源:國度復興報 2016-03-07)

台北真理堂三月一日舉行「當地震再來時台灣教會應如何因應」防災聚會,會中有兩個重點,先由中研院汪中和博士分享「地震全貌及防災課題」,接著由台北真理堂行政主任解說「教會應如何因應」。

汪中和教授表示,台灣先天條件不佳,是全球災害風險最高地區之一,活斷層的威脅更甚。而都會區人口密度高,遇強震時,交通中斷,損害遠超過想像,其中,台北都會區是地震風險極大的都市。二月六日發生在南部的美濃地震,影響所及,使許多人春節期間是在全國的關注和親人的淚水中度過。此一事實提醒國人,值此時代和環境,每個人都不能輕忽地震課題。

氣候急遽變遷


汪中和指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CO2毫無節制的排放,長期累積導致大自然受破壞,地球像穿上一件厚重的大衣,這件大衣就是濃厚的溫室氣體,累積在海洋、冰層、地殼和大氣中,地表攔截的熱能使地球越來越暖和,若要消除這些地殼不正常累積的熱度,將會是幾十萬年以後的事。

氣候改變使降雨和颱風都變得越來越可怕。地殼溫度增加,蒸發作用增強,土壤濕度不斷降低,漸漸像烤盤一般,使農業生產越來越困難。值此廿一世紀,除因乾旱導致饑荒嚴重外,另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地殼板塊活動加劇,是因地殼能量增加,使板塊越來越活躍,彼此擠壓,自然形成火山活動增加及地震頻繁的結果。

這促使火山和地震發生率增高,次數增多。那麼,人類可否預測下次地震發生在哪裡,強度有多大呢?預測地震有四條件,也就是發生時間、震央位置、震源深度及地震規模;遺憾的是,地球科學家們至今還不能精準地抓住這四個資訊來做地震預測。

地震風險評估


然而,即使不能預測地震,卻可作地震風險評估,若能事前做好防震工作就等於買了地震險一般。

首先,台灣處於一個板塊擠壓的環境,地震頻仍。二○一五年全球發生四件傷亡慘重的大地震,四月廿五日、五月十二日兩天,分別在尼泊爾發生兩起規模超過7的地震,九月十七日智利外海發生規模8的地震,十月廿六日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界發生規模超過7.3的地震,這四起地震的環境與台灣類似,都是板塊擠壓所造成。

其次,從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國重大地震位置分佈觀之,亞洲是重災區。從時間序列觀察,可發現一九七九年以來,全球發生規模7以上的地震次數越來越頻繁,而規模則越來越大。

第三,同樣的,從一九九九年以來,台灣有感地震的次數明顯增加,在此之前,每年大約發生58次有感地震,但二○○九年至二○一五年間,大幅增加為每年665次,顯示近一世紀以來,地球熱能極快速增加。

第四,從台灣與日本對應關係來看,日本與台灣相鄰,國土面積是台灣十倍,震災嚴重性也是台灣的十倍。台灣是六百萬年以前因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擠壓而成,日本同樣處於二板塊加上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的擠壓。台灣與日本因共有二板塊所以地震能量往往互相影響。過去一百年間,日本眾多地震中,有四次與台灣關係密切:一八九六年發生規模8的三陸地震,死亡人數超過二萬人,並引發高度約六公尺的海嘯,於是日本政府在東北海岸興建十公尺高的堤防,果然有效;相隔十年,台灣發生梅山大地震,傷亡逾千人。第二次是一九二三年規模超過7的關東大地震,傷亡十四萬人,約十一年後,台灣發生新竹台中強震,死亡逾三千人。第三次是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五年後台灣發生集集大地震,死亡超過兩千四百人。第四次是二○一一年規模9的東北三一一大地震,海嘯高度超過十五公尺,過去十公尺高的堤防附近居民竟意外成為受災戶。

這種日本大地震過後,台灣接著發生強震的現象,特別在時間上的巧合實令人無法輕忽。專家們解釋說,是因兩國共有相同板塊所致,既在日本那端,也在台灣這端累積能量,當能量向日本消散的同時,部分能量就傳到台灣端,所以台灣不但有擠壓而傳出的能量,也要承受日本那端抒發出來的能量,超過地殼可承受時,就以規模7以上的地震來釋放能量。

大地震防災策略


汪博士表示,當日本發生三一一規模9級的地震時,使中研院地球所不得不做出一個更新研究的改變,思想若在台發生超過規模7,死傷人數超過千人的地震,會在何時?何處?於是二○一五年四月二十日,中研院提出一份《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做為警告和突破的準備。

建議的主軸包括第一、老屋不倒,希望達到既存建物整體耐震能力提升的目標。
二、生命確保,盼望強震即時警報系統能加以整合與應用,還有大量收容、疏散避難及返家支援的強化。
三、機能不停,要確保政府及企業持續運作能力的提升。

發生在今年二月六日的美濃地震,可說是國人近年防災策略執行成效的檢驗。事實證明事前的預備和努力仍然不足,生命依舊損失很多,政府機能還有改進的空間。汪教授指出,台灣一年發生規模超過5以上的地震約26次,其中約有3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百年來約有300次左右6以上的大地震,其中以西部地震帶風險最高,原因是人口太過密集,其次是台北盆地,若東北和西南外海發生規模7以上的強震,還有海嘯侵襲的危險。另外,台灣的活動斷層也增加震災風險。

住宅體檢


為自己的住宅或公寓做體檢,可透過經濟部「國土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系統」、「地質倉儲服務平台」、「街屋耐震資訊網」、「地震防災求援APP」及「台灣抗震網」等網站進行初步檢查。教會在地震前應檢驗房屋、消防、緊急通道等,擬定緊急避難計畫,公佈週知並不斷演習。

地震發生時首要保護頭部,禁搭電梯,地震後檢查災情進行善後,投入救災工作。個人要準備緊急避難包,隨身攜帶。

汪博士強調,主耶穌在兩千多年前已警告百姓,災難來臨時有饑荒、地震(太廿四7-8),值得重視的是,主耶穌說「這是災難的起頭」,如母親面臨產難一般;而啟示錄十六章更指出,又有大地震,是「自從地上有人以來,沒有這樣大,這樣厲害的地震」(啟十六18),面對如此嚴重的災變當如何自處?汪中和教授說,要「守素安常」(林前七26),珍惜上帝的保守,趁著還有今天,彼此相勸(來三12-14)有夢要快快實現!

教會防災因應措施


台北真理堂行政部長蔡弟兄針對地震產生的三種生命威脅,是強烈搖晃、室內物品及建築結構,重要自保三部曲為趴下、掩蔽、穩住。
若在主日崇拜時遇到地震時應因應,蔡弟兄提出避難SOP:地震發生時,迅速掩蔽保護,特別保護頭部;主震後依教會事前規畫,聽主領指揮,招待同工引導,迅速疏散至空曠處;以小組為單位,主動關懷、安撫弟兄姊妹,並回報教會。

家庭避難計畫


至於家庭應如何預備防災?

台北真理堂擬定的SOP包括製作家庭計畫,準備避難包以及趕快加入小組。
首先召開家庭會議,討論防災應變方法;強固室內懸掛物;擬定逃生路線及避難集合地點;準備防災卡,註明緊急聯絡人。

緊急避難包宜小巧,以便隨身攜帶,除了聖經外,包括食物飲水(三天九公升)、證件影本、現金、急救藥品、粗綿手套、手電筒、禦寒衣物、小毛毯、面紙、口罩、刀子、哨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