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4-06-17發佈

CFI 2014年六月「以色列新聞文摘」
猶太曆5774年

教宗支持雙方,促成甚少

在《以色列時報》的文章中,哈阿比‧古爾表示教宗在以色列期間「沒有犯任何錯誤」。但問題是,他是否完成任何事?文章的作者指出,教宗沒有實質的權力,他的影響力是自願自發的,「藉有影響力的形象和救贖及歸屬感來驅動」。教宗是一個象徵,他說,是一個「更祟高實體的代言人」。若他是一個更祟高的現實之代表,無論如何,他所言所行具有巨大的意義和相當多的象徵性。

古爾說,當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帶教宗方濟來到以色列西岸隔離混凝土牆旁,教宗知道他們想塑造一個象徵,而他,象徵主義的大師,就讓他們得到所要的。教宗亦明確表示,他支持巴勒斯坦建國,但這是不明智的。誠然,他代表一個更高的權勢,但他沒有政治權柄。換句話說,他不能做什麼來讓一個巴勒斯坦國誕生。但巴勒斯坦人得到極大的鼓舞,因他們誤以為教宗一揮手,就能揮出幾百萬。等他們覺悟到實際上他並不能做甚麼讓這情況發生時,他們就會失望。

《紐約時報》文章的作者表示,教宗重覆提到的「巴勒斯坦國」,很快地讓「推特」(Twitter,一種社交網絡)充滿興奮及可預期的歡呼和搓掌。然而,儘管巴勒斯坦人聲稱教宗是為他們的,一名巴勒斯坦官員對媒體說,此次到訪隔離牆是被刻意安排的。因為教宗的以色列行程包括,首次到訪猶太復國主義的創始人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e Herzl)之墓,這是以往從未曾有過任何教宗或巴勒斯坦領導人做過的,教宗以此形式來明確表達梵蒂岡承認猶太復國主義的合法性。

教宗還被以色列邀請到恐怖襲擊受害者的國家紀念館。教宗默許了,甚至在以色列國家電視台新聞中簡短而尖銳地表達對恐怖主義的拒斥。當他於5月27日離開該地區時,教宗已經不接受雙方的說詞。他毫不遲疑地表達,他相信:「巴勒斯坦因被佔領而受創,應該得到成為一個國家的自由,而這自由長期以來被否定;同時,以色列的猶太人是遭受濫用暴力的受害者,也應該得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的自由。」
 
所以,看來教宗的訪問是在兩方平手的情況下結束。難道說他太怯懦,不敢堅定地與這個給了我們聖經和基督教的(猶太)民族共同站立?也許是。但可以換個角度來看,《以色列時報》這樣說:

面對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兩方的努力,要讓他合法化並放大他們各自的說詞,教宗的回應很簡單:他甚麼也不拒絕。他承認每個象徵,站在隔離牆、紀念館,承認巴勒斯坦人所受的苦難和遭受巴勒斯坦暴力的以色列受害者、猶太復國主義和巴勒斯坦國。這樣做,他沒有成為一隻「棋子」。他簡單而堅定地拒絕置身以色列 - 巴勒斯坦之間的競賽(5月29日《以色列時報》)。
 
新的獸仰起牠的頭 

聖經中至少有兩卷書提到奇獸和動物,象徵著國王、國度、政治領袖、以及未來事件。其中一些野獸對猶太人有權力和權威。牠們當中部份的影響很大,不僅對猶太人,而是對整個世界。目前一種新的實體正試圖將自己整合起來與以色列對抗,並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雖然稱牠為「獸」,或許不恰當。其中之一頗溫和,而另外一個是極其激進。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消滅以色列。當然,我說的是哈馬斯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在過去,他們曾試圖連結一起,卻從來沒有成功過。他們的領導人目前正為團結而協商,以便能與以色列談判成為巴勒斯坦國。

哈瑪斯一直以大量暴力行為敵對以色列。它至今仍拒絕承認以色列以猶太國存在的權利,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好轉。現在,以色列已經警告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領袖阿巴斯,他們會要求他為哈馬斯的行為負責。最近阿巴斯要求總理Rami Hamdallah成立並領導一個巴勒斯坦團結政府。」此舉加強了自哈瑪斯在2007年血腥政變、脫離法塔赫後的首次,兩個團隊真的和解的可能性。」(Lazaroff和Toameh 在《耶路撒冷郵報》的文章)。

不過,郵報的文章也承認,法塔赫(PA的別稱)和哈瑪斯之間的差異導致預期在5月29日的新政府公布被延遲,而新政府實際上早已形成。至於以色列,當法塔赫和哈馬斯宣布聯合時,以色列領導人已暫停與巴勒斯坦人談判。以色列拒絕與哈瑪斯進行談判,視它無異於一個恐怖組織。巴勒斯坦消息來源表示,新的聯合政府可能在下週(6月中)公布。這樣的聲明將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和平進程恢復談判的脆弱希望破裂。

美國也可能放棄支持進一步和談。5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馬里蘭州安納所發表的一個重要的政策演講中,未提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的衝突問題,以致有猜測美國可能會從這個過往緊密參與的和平進程中抽離出來。目前這只是猜測,因為奧巴馬過去曾多次表示,美國會致力於此和談。

伊朗女子在耶路撒冷會議中演說

以斯帖(化名)是一名虔誠的穆斯林,直到她觀看一部關於耶穌的電影時「遇見」耶穌。在此之前,她曾搬到英國開設一家咖啡店。她雇用了一些基督徒,但她清楚指示不可談論他們的信仰。

在她的休息日,以斯帖平日在別處工作的丈夫就會負責看顧店鋪。有一天,她注意到在餐盤上面有一本關於基督教的書。原來,她的丈夫已經決定要跟隨耶穌。她說:「我有種想法認為,如果你是一名穆斯林而接受其他宗教,壞事就會發生在你身上。」

不久,在店內她發現一本聖經。她非常氣憤,革除了那名基督徒員工,並開始訴訟辦理離婚。他們已經結婚19年了。

以斯帖不只是一名穆斯林,事實上她還教導可蘭經。「所以我告訴他,如果他現在是一名基督徒,我不能繼續跟他一起。不過,我越憤怒,他反而越平靜。他是如此溫和。為了證明伊斯蘭教是更好的,我開始讀更多可蘭經並寫下好的或有趣的。但後來我發現許多事情不是那麼好,像是切斷手和娶多個妻子之類。所以,我決定不讀了,但還是想和我的丈夫離婚。」

「我將這件事告訴我的妹妹,才發現,她也已成為一名基督徒。並且稍後,當我的丈夫不在家時,她提議我們一起看一部電影。這電影內容都是講論耶穌,當我看見祂做了這麼多好事而人們反對祂時,我很生氣。」

「然後,突然我聽到一個聲音說:『你也是一樣。你雖看見,但不願相信。』我環顧四周,看看是誰說的,但身旁一個人也沒有。當我妹妹在洗澡時,我拿起她的聖經,開始閱讀。最後,我禱告說:「如果祢是真實及活著的,祢可不可以開始跟我說話,就像祢對他們說話呢?」

「那天晚上我隨手翻開聖經(穆斯林讀可蘭經的方式),正好打開啟示錄。我的眼睛被耶穌的話吸引,祢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三:20)

「我很害怕,渾身發抖。於是我把書合上,再打開,竟然是同一頁。這一刻,我俯伏跪下,說:『好吧,祢是神。我要接受祢!』」

「第二天,當我打電話給我的丈夫,我哭了。他一開始誤解我,懇求我再給他一次機會。但我告訴他,當他回家,我想與他一起讀聖經,並將未來道路委身交託給耶穌。這時,他感謝神回應他的禱告,他也哭了。」

「當他回來時,我的心已經完全改變了,我愛上了我的丈夫。我的兩名兒子發現我們生命的改變,耶穌把衝突變為和平,現在我們全家都在教會服事神。」

這是以斯帖在耶路撒冷會議「十字路上」演講的一部分,取自《今日耶路撒冷》雜誌。

按著天然本性,似乎不可能有伊朗人轉信耶穌,但這見證證明,在神沒有不可能的事,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聯合成為「一個新人」,在中東就有和平的希望。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 (可十:27)  

本文作者朗尼‧明斯(Lonnie C. Mings) 是聖經學院的教授,亦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明斯是CFI的特約作家,他透過聖經的視野向讀者分析以色列及中東的局勢。本文由Ruth Young姊妹翻譯、CFI 香港分部潤稿,特此致謝!

本文承蒙CFI Chinese Global Ministry ( CFICGM ) 惠允刊載,特此致謝!
CFI耶路撒冷總部的網站:https://cfijerusalem.org/web/;
CFI中文網站:http://cfichinese.org/cfi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