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1-05-26發佈


未得之民˙2011年六月埃及

埃及
˙作者:Patricia Depew
「關於埃及,我不得不用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它,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像埃及這樣,充滿如此多的奇觀,和擁有這麼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在主前五世紀中期時,曾這樣生動地描述埃及這個奇妙的國家。埃及的歷史非常豐富,多個世紀以來,她的成就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感到驚訝。希羅多德寫道:「埃及所有的都來自尼羅河。」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4,160英里,浩浩蕩蕩從東非的維多利亞湖,流入地中海。五千多年來,從不間斷地滋養著埃及。沿著尼羅河岸,古埃及建造了廟宇和金字塔來讚頌神靈與法老。
1798至1801年期間,法國將軍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te)率領軍隊入侵埃及,隨軍者有幾位法國的著名學者,其中一位是布沙爾(Bouchard)上尉,他後來發現了著名的羅塞塔石碑 (Rosetta Stone),上面有古埃及象形文字與希臘語的碑文。將象形文字翻譯過來之後,這塊石碑成為一本詞典,無數學者根據它,將古埃及的語言翻譯成現代語言,獲得了有關古埃及文化與歷史的大量資料,其中包括努比亞人、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對埃及的入侵。主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來到埃及,建立了一個著名城市,並用自己的名字為城市命名,這就是著名的亞歷山大城。

埃及在神國度中的地位
從亞伯拉罕在饑荒期間來到埃及、到神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奴役、再到耶穌的家人逃往埃及躱避希律的追殺,埃及在聖經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可忽視。初期教會時代,埃及在傳播基督教信仰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主後50年左右,使徒馬可前往埃及,建立了一個教會;今天,這個教會被稱作科普特正教教會。科普特(Copt)一詞包含歷史、語言、種族、宗教等含義。今天在埃及,只有科普特教會還在使用古代的科普特語言。公元七世紀,被阿拉伯人統治後,埃及被稱作基伯特(Qibt);基伯特後來演變成科普特,專指埃及本地的基督教居民。據學者考證,埃及的科普特人就是古埃及人的後裔,因為埃及被阿拉伯入侵成為穆斯林。那些堅持原來基督信仰的古埃及人,就是今天的科普特人。與埃及穆斯林相比,科普特教會的信徒在文化上可以說是純正的「埃及人」。今天約佔埃及人口的15%。雖然埃及的科普特教徒在近代遭到迫害,但這個群體是以一個強大的宗教階層而倖存下來,據估計,目前有六百至九百萬人。《普世宣教手冊》認為埃及人口的13%是基督徒,這在中東伊斯蘭教地區是一個非常高的數位。過去二十年,埃及政府一直沒有公佈該國基督徒的數量。在基督教的發展初期,埃及發揮了重要作用。主後190年,埃及人建立了亞歷山大神學院,許多教會領袖來到這所學院接受教育,其中包括革利免(Clement)和俄利根(Origen)。當時的埃及還成為修道中心,其中最著名的修道院是位於西乃半島的聖凱瑟琳修道院(St. Catherine’s Monastery)。

禱告:
●科普特教會的領導層需要與神緊密同行,得著智慧與穆斯林政權周旋,及面對伊斯蘭教分子的逼害和回應這不斷在詰問的世界。
●自1930年起,科普特教會穩步開展,著重查考聖經的更新運動,強調建立個人的信仰,有很多人因此熱心為主作見證。請為這個屬靈運動的發展和果效禱告。

尼西亞信經
主後326年,第一屆尼西亞會議在亞歷山大舉行,會議導致埃及教會發生嚴重分裂。原因是:當時亞歷山大一位博學多才又敬虔的長老,為了高舉神的獨一和超越性,他提出了只有上帝是獨立存在、永不改變和至高無上的,而基督不是這樣;他主張聖子為聖父所造,故與聖父不同質。此理論被亞歷山大主教和許多其他教徒堅決反對,會議宣佈亞流的觀點是異端邪說,而制定了尼西亞信經。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並造有形無形的萬物的主。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之前,為父所生,從神出來的神,從光出來的光,從真神出來的真神,受生的,不是被造的,與父一體的;萬物都是藉著主受造的。主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由聖靈感孕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取著肉身,並成為人,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十字架;被害,埋葬;照聖經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來必有大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他的國無窮無盡。我信聖靈,為主,並賜生命的根源,從父子出來的,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曾藉著先知傳言。我信唯一聖而公之教會,眾使徒所傳者。我認為赦罪設立的獨一洗禮。我指望死人復活,並來世的生命。阿們。」(普天頌讚本內的尼西亞信經) 從尼西亞信經的制定,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惡者會無孔不入,甚至利用虔誠的信徒來製造異端,但神仍掌權,使用這些危機,為正統神學奠下根基。感謝主。

伊斯蘭教在埃及的興起
639至642年期間,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了埃及。969年,什葉派法蒂瑪(Ismaili Fatimid)王朝的統治者在開羅建立了愛資哈爾大學(Al-Azhar University),從那時起直到今天,這所大學一直是伊斯蘭世界中最有影響力的大學之一。有一種說法是: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心臟」,而埃及始終是伊斯蘭教的「腦袋」。十二世紀,薩拉丁(Saladin)領導的遜尼派穆斯林控制了埃及,從那時起,遜尼派開始統治這個古老的國家。今天,先進的學術知識仍然是埃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200年代,土耳其人利用奴隸士兵(又稱馬穆魯克人,Mameluke),征服了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1517年,奧圖曼土耳其穆斯林擊敗了阿拉伯人,從那時起直到1882年,除了法國將軍拿破侖短暫控制過埃及之外,土耳其人一直統治著埃及。1882年,英國遠征軍粉碎了一次針對奧圖曼統治者的起義,隨後開始佔領埃及,並將埃及併入大英帝國的版圖。面對埃及人不斷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英國於1922年允許埃及獨立,富阿德一世(Fuad I)成為埃及國王。雖然埃及獨立,英國的影響力仍然控制著埃及的政治生活、經濟財政、行政管理和政府改革。此外,英國還控制著1869年建成的蘇伊士運河。

禱告:「伊斯蘭教是出路」口號,在鼓吹成立一個更伊斯蘭化的國家,作為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方法。然而,恐怖的行徑,暗中破壞經濟的活動,偏狹的思想,這些極端的表現令伊斯蘭教自貶身份,請為更多的人願意考究福音的宣告及其先祖的信仰禱告。

埃及與極端伊斯蘭主義的微妙角力
1956年,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成為埃及第二任總統。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隨後開始建造阿斯旺水壩。納賽爾於1970年逝世,由當時副總統薩達特繼任。薩達特(Anwar al-Sadat)掌權後,開始推行廣泛的伊斯蘭化政策;釋放了幾千名被監禁的「穆斯林兄弟會」激進分子,同時逮捕了許多世俗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基督教活動家。薩達特廢除了埃及的世俗憲法,開始實施沙裡亞法(伊斯蘭法)。1981年9月,薩達特剝奪了埃及基督教社區領袖、科普特教皇謝努達三世(Shenouda III)的所有權力,將他流放到一個沙漠修道院中,同時逮捕了大約125名科普特教士和世俗活動家以及幾百名世俗穆斯林。1981年,也就是在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兩年之後,薩達特被暗殺。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成為第三任總統,一直執政到今天。穆巴拉克與伊斯蘭激進分子達成了一項微妙協定,按照協定,前者讓後者控制媒體、教育和政府行政,作為報答,後者不能挑戰前者的統治。在埃及,伊斯蘭化政策仍然強勢地被繼續推行。但在2010年時,埃及最高學府的神學委員會主席,坦塔維在訪問一學校時,要求一個十二歲女孩除下面紗,說,面紗這事與伊斯蘭教全無關係,而且禁止戴面紗的女孩進入學校。這件事引起了許多學校,公眾地方的跟隨,而且埃及政府可能還會立例推行一條新法令,禁止婦女在公眾場合佩戴面紗。目前有許多婦女在愛資哈爾大學研究伊斯蘭教。對於婦女是否應當用面紗和長袍將頭部和身體完全遮蓋,埃及國內有不同的意見。

禱告:埃及政府不得不採取行動以平衡來自各方面截然不同的主張和要求;有來自喧囂好戰的伊斯蘭分子,有來自沉默的大眾和少數族群,有來自外國的輿論批評。請為公平而人道的法律,讓法院和警察可以遵循,造福全體國民禱告。

埃及的福音機會
在埃及,針對基督徒的暴力與迫害不斷增多,警察通常縱容這些行為。科普特基督徒在政府機關、軍隊、警察、安全機構和專業部門,已經不再擔任高級職務。除了科普特教徒之外,埃及還有九十萬基督徒,分屬於四十個不同的教派,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此外,有三百至五百萬蘇丹人為了躱避該國長期內戰而逃往埃及,其中許多人是基督徒。雖然埃及的基督徒遭遇許多嚴重問題,但他們卻因此而變得更加堅強和更加團結。基督徒正在以更加開放的態度為穆斯林作見證。許多基督徒家庭的兒女也有機會接受聖經教育,這將改變他們的未來。基督教刊物、電影《耶穌傳》、福音廣播、福音錄音帶、衛星電視和互聯網是基督徒向埃及人作見證的有力工具。埃及的地下教會是神所使用的器皿,在埃及,有一些穆斯林接受耶穌的教訓,接受聖經中所提到的神。這些穆斯林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威脅他們,他們有可能失去家庭、職業和一切。埃及政府不允許穆斯林「接受」基督教,但允許人們向已經歸主的穆斯林施加壓力,強迫他們重返伊斯蘭教。今天,阿拉伯世界中最大的基督徒社區就在埃及。求神引領和保守埃及基督徒,賜下能力,保護他們。求神使用埃及信徒去接近非基督徒,以此擴展神的國度。

禱告:
●祈禱埃及早日再次成為神的工具,影響周圍鄰國,讓這些鄰國相信耶穌。
●埃及的人口迅速增加,資源迅速減少,人民生活艱難,有好幾百萬人生活在貧困中。求神大大憐憫埃及的窮人。

埃及宣教士 坦普爾‧蓋爾德納 Temple Gairdner
坦普爾‧蓋爾德納於1873年出生在蘇格蘭一個富有的家庭中。1882年,在蓋爾德納九歲的時候,他被家人送到一所私立學校讀書,準備將來去牛津大學學習。在牛津大學的第二年,蓋爾德納的弟弟突然去世,他開始意識到以前羡慕的許多東西,包括成功的生活和顯赫的名聲,其實都微不足道。從那時起,蓋爾德納決定前往神呼召他的地方。
1893學年的末期,蓋爾德納參加了一次學生大會,他聽到許多人的講述,知道他們正在為基督工作。蓋爾德納默默地問自己:你做了什麼?你將來打算做什麼?第二天,蓋爾德納加入大學生志願宣教聯盟(Student Volunteer Missionary Union ,SVMU),宣佈自己已經準備好,隨時可以擔任宣教士。蓋爾德納努力工作,為他將來一生的宣教工作做準備。蓋爾德納在六個月之內掌握了阿拉伯語,能夠閱讀,甚至能夠教其他人。蓋爾德納的阿拉伯語教師自豪地誇讚他:「他比埃及人更像埃及人。」
1897年,蓋爾德納24歲,他將宣教士候選人的申請書遞交給教會宣教社(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CMS)。CMS將蓋爾德納分配到開羅工作。CMS的工作指南寫道:「由於你的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你將在道格拉斯‧桑頓(Douglas Thornton)先生的手下,開展一項特別工作,那就是接近穆斯林大學生和受過教育的其他穆斯林。」「我希望全面瞭解伊斯蘭教,而不是瞭解它的某個方面。我的理想是成為阿拉伯語大師,我希望出版一些阿拉伯語的基督教讀物,我希望觸及伊斯蘭問題的核心。」

禱告:求神讓他的孩子們保持謙卑。基督賜予他們力量,他們能夠完成一切工作。

埃及人的朋友
1903年,蓋爾德納和他的朋友道格拉斯‧桑頓在開羅著手出版基督教刊物。1904年,在回國休假期間,蓋爾德納請求他所在的宣教機構批准他在桑頓的幫助下,建立文學部,出版一份周刊,向埃及人介紹基督教信仰。1905年,第一期《東方與西方》出版。幾年之後,這本刊物流傳到十四個穆斯林國家,銷量達到三千冊。文字出版工作成立時,蓋爾德納與青梅竹馬的戀人已結婚一年。婚後幾個月裡,蓋爾德納夫婦與桑頓住在一起,新婚夫婦很難保守自己的隱私,這對新娘來說很不容易。在家中的客廳裡,他們招待埃及的大學生和政府雇員,用英語和阿拉伯語舉行會議。充滿敵意的穆斯林經常干擾這些會議,他們的家具被穆斯林毀壞。蓋爾德納無條件地熱愛埃及人,儘管付出很大代價,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身邊的埃及人。蓋爾德納經常寫作。蓋爾德納喜愛戲劇,他創作了幾個基於聖經內容的短劇,並且為這幾個短劇譜寫音樂。蓋爾德納是一個出色的音樂家。蓋爾德納說,他做過的最好事情就是「讓一些埃及人、敘利亞人和歐洲人走進一所教堂,讓基督成為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1927年,蓋爾德納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寫道:「我今天發燒了。」這句話預示著疾病的開始,七個月之後,疾病奪去了蓋爾德納的生命。由於不能劇烈活動,蓋爾德納於是拿起筆,用阿拉伯語創作福音詩歌和讚美歌,為街頭兒童編寫簡單的兒歌。1928年,蓋爾德納在開羅逝世,年僅55歲。「他是一個真正瞭解埃及和埃及人的人,他是埃及人的真正朋友。」蓋爾德納曾經這樣描述他的朋友兼同事桑頓,而事實上,這句話也適用於他。

禱告:
●求神差派更多的工人,去接近埃及的穆斯林社區,以擴展神的國度。
●求聖靈繼續使用祂的極有天賦的信徒們。

埃及 什葉派穆斯林
砰!又高又厚的監獄大門關上了,這是哈桑(Hassan)兩年來第一次站在監獄外面。關門的聲音依然在哈桑的耳中回蕩,但哈桑將這當作是令人愉快的自由之聲。哈桑慢慢地走回自己的村莊,他一邊走,一邊躱避街道兩旁店主和顧客的敵意目光,他心中滿了歡喜,因為終於回到家人和鄰居中間。埃及是一個遜尼派佔人口多數的國家,而哈桑是什葉派穆斯林。在過去兩年裡,他遭到拘留、逮捕和拷打,唯一的罪名是他試圖「傳播伊朗人的教義」,其實,他不過是埃及無數被非法監禁的什葉派穆斯林之一。在埃及,有大約七十到一百萬的什葉派穆斯林。2010年12月,埃及提出成立「埃及什葉派委員會」,在埃及遜尼派穆斯林學者、領導人和伊斯蘭什葉派領袖共同主席下召開,以維護和減少埃及人對什葉派穆斯林的仇視為目的。埃及的慈善部長呼籲,將盡一切努力維持和加強穆斯林各派系間的團結。埃及內政部的高級官員否認有關虐待犯人的指控。一個稱作「埃及人權行動」的人權組織說,他們向當局提交了124起侵犯人權的案件,但政府沒有對這些案件進行任何調查。理論上講,什葉派在埃及是非法的,埃及政府對伊朗的宗教影響力非常警惕。在埃及,凡是不屬於「天國宗教」(遜尼派)的小宗教,都經常遭到迫害。

禱告:祈禱埃及不同派別的穆斯林間的和諧相處,減少穆斯林對異見的敵意,嚮往和平,更嚮往那真正的和平之君耶穌基督,祈禱他們早日聽到基督的屬靈自由的福音,並對福音作出回應。

埃及蘇菲派穆斯林
薩萊赫(Saleh)坐在地上,擡頭看著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教派--蘇菲派教長的臉。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年輕埃及商人,薩萊赫感覺他所持守的遜尼派嚴厲教義,正失去激情與吸引,而轉向蘇菲派去找他所期待的宗教體驗。蘇菲派是伊斯蘭教的一個神秘主義教派,他們認為人的心和身體都是滋生惡念的載體,必須修練迪克爾(Dhike),就是要高聲讚頌真主,以固定的舞步來表示對真主的讚頌和記念。與許多蘇菲派信徒一樣,薩萊赫第一次瞭解蘇菲派,是在埃及一家夜總會的肚皮舞表演會上,觀賞舞孃們跳著源自旋轉托缽僧的舞蹈。薩萊赫最初沒有意識到這種舞蹈是一種宗教儀式,他只是被舞蹈的優美所吸引,後來,薩萊赫開始將這種舞蹈看作是一種冥想形式,目的是更加接近真主。在所有穆斯林國家中,埃及的蘇菲派信徒數量最多,勢力最大;而且也有嚴密的組織,在埃及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蘇菲教派的發展,始於七世紀末,早期是虔誠穆斯林的個人生活方式,以守貧、苦行和禁慾為主;八世紀後,演變成為神秘主義。隨著受希臘,印度,波斯的哲學思想影響,這種個人修行的生活方式,成為宗教理論,發展成為蘇菲主義;提倡以愛慕安拉,和被安拉吸收合一為至終目的。事實上,蘇菲派很可能起源於古代埃及的宗教儀式。2010年4月,埃及的宗教事務部發表了限制令,禁止蘇菲派公開舉行迪克爾,理由是太大聲,影響安寧。雖然蘇菲派是非正統教派,但在穆斯林世界的許多地方都很興旺。

禱告:求神憐憫蘇菲信徒渴慕愛安拉和過敬虔生活的這種嚮往,知道神在尋找他們,若不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不論怎樣修練,至終都是徒然。求主興起基督徒在蘇菲派穆斯林中生活,活出見證。

巴勒斯坦難民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瓦解,而原屬土耳其的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地區則交由英國統治。期間,除了巴勒斯坦外,其他都紛紛獨立,因為英國要按照1917年的決定,支援在巴勒斯坦地建立一個猶太國。這當然令到巴勒斯坦人不滿,因為不能像其他地區般獨立,而且由於二戰期間的大屠殺,猶太移民在1922-1947年間大量湧入,令巴勒斯坦猶太人口激增;這開始了雙方的衝突。聯合國在1947年11月29日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將巴勒斯坦分為兩個國家。以色列佔55%,巴勒斯坦佔45%。以色列接受,但阿拉伯各國不接受。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立國,在宣佈建國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對她發動攻擊。引發了幾次的中東戰爭。連年戰爭的後果:約三萬以色列人,和十多萬阿拉伯人在戰爭中傷亡。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78%領土,數次戰爭期間,大量阿拉伯人逃離新成立的以色列國,居住在聯合國難民接濟工程處建立的難民營和週邊的地帶,稱為巴勒斯坦難民。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台高築,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以色列則全民皆兵,打亂了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巴勒斯坦難民是全世界最大的難民群,數目多達五百萬人,分散在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埃及和加薩走廊。那些住在約旦河西岸的難民,主要集中在加薩地帶,為期已達五十多年,難民經過二三代生育,人口已高達六百萬,過著窮困生活,也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事實上,他們的難民身份,令他們異常地困難,例如在黎巴嫩,四十萬的難民,他們不能有財產,沒有健保,不可以隨便離開難民營。最近才批準難民可以工作,但又不能從事個體經營的職業,如法律、醫療等。這一切都令難民要求返回家鄉,及要求補償,但以色列國不肯接受,因為這會令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人口的優勢盡失。

埃及 巴勒斯坦人
由於以色列對加薩地區實施全面封鎖,2008年1月23日,位於埃及與加薩地帶接壤的拉法邊境,被炸開幾個大洞,無數巴勒斯坦人,像洶湧的海浪一樣強行越過邊境,闖入埃及境內,目的是購買糧食,日用品和藥物,還有一些巴勒斯坦人探訪在埃及的親友。埃及政府以幾天的時間,讓巴勒斯坦人在埃及購買藥品和食物,然後帶回家中,幾天後,在以色列和美國的壓力下把拉法口岸邊境的大門關閉。據估計,目前在埃及有大約七萬名巴勒斯坦難民。大部分是文盲,一直生活在貧困線之下。一些巴勒斯坦人正在通過加薩走廊,走私武器,用來攻擊以色列人。當然,大部分巴勒斯坦人是母親、孩子和無辜的平民。中東和平問題上,有許多焦點難題,除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內的以色列定居點外,巴勒斯坦難民也是主要障礙之一。其實,巴勒斯坦難民已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利害相關,已非巴勒斯坦一方能定奪,故此這是個十分難解決的問題。

禱告:
●祈禱巴勒斯坦人在埃及期間,聽到福音廣播,看到福音電視,讓耶穌基督的真正福音在巴勒斯坦人中間「可靠地傳播」。
●祈禱埃及的巴勒斯坦人在神的國度的大門突然關閉之前,開啟心扉,迎接神的福音、真理與生命。

埃及 利比亞阿拉伯人
大家是分屬表兄弟的三個少年人,在開羅郊區的一間房子裡面追逐玩耍;由於他們已有幾年沒見面了,他們快樂地聊天,不時發出哈哈大笑聲,笑聲消除了他們之間在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招呼他們的是奧馬爾(Omar),來自利比亞的阿拉伯人,父親是開羅一位地方行政長官。
奧馬爾的兩個表弟阿希拉姆(Ahiram)和梅沙(Mesha)也是利比亞阿拉伯人,居住在亞歷山大附近的沙漠中。兩個表弟聽說過互聯網,但沒有親自使用過。在埃及,大部分利比亞人居住在從亞歷山大到埃及西部兩國邊境的廣大地區。利比亞人的家庭是半定居、半遊牧的,他們耕種小塊土地,同時飼養綿羊和山羊。故此經常趕著牧群尋找草場,然後不久之後又返回家園。奧馬爾正在展示他新買的電腦,兩個表弟靜靜地看著,一言不發,他們暗想,通過這個小盒子,竟然能夠與地球另一端的人們交談!
埃及的利比亞阿拉伯人要麼是半遊牧的,要麼是完全遊牧的,後者趕著駱駝漫遊,去尋找有草場和水源的地方。基督徒能否通過互聯網去接近奧馬爾?誰願意去接近這些遊牧的利比亞阿拉伯人?

禱告:
●為埃及的三十四萬四千利比亞遜尼派穆斯林祈禱,目前在他們中間還沒有已知的基督徒。
●求神興起向牧民傳福音的宣教士。
●祈禱利比亞阿拉伯人早日接受神的兒子的救贖。

埃及 阿巴布達貝賈人 Ababda Beja
「我們是阿拉伯貝督因人」,男人一邊說,一邊點頭。「不對,」另一個男人反駁說,「我們是貝賈人。」兩人堅持各自的看法,於是爭論起來。 在紅海沿岸丘陵地區,在達勞和凱納的尼羅河谷城鎮,經常都會聽到這樣激烈的爭論,反映了阿巴布達貝賈人目前面臨的身份危機。
他們究竟是誰?簡單的爭論當然無法得到問題的答案。貝賈人曾經是牧養駱駝的遊牧族群,今天,仍然有許多貝賈人過著遊牧生活,不過這個族群已經適應了時代的變化。一些貝賈人定居下來,從事農業,還有一些貝賈人在埃及沿海地區,從事漁業。無論這個族群的名字是什麼,他們繼續保持自己的貝賈文化,講阿拉伯語和貝達維耶特語。
這個族群是貝督因人嗎?是阿拉伯人嗎?是貝賈人嗎?其實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名字只不過是一個參考性標記,其作用是讓這個族群能夠像其他家庭、部落、國家一樣,有機會聽到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消息,進而成為神的國度的一部分。

禱告:
●祈禱貝賈人像尋找自己真實身份那樣尋找主耶穌。
●求神讓貝賈人瞭解他對這個族群愛的心意與計劃。
●祈禱這個分散在各地、但在神的眼中異常珍貴的族群聽到福音。

埃及 海灣阿拉伯人
在埃及機場,三個阿拉伯人正在招喚一輛出租汽車,他們非常高興,因為他們來埃及渡假,為期六週,最開心的是他們不必遵守自己國家嚴格的伊斯蘭法律。出租汽車從機場到旅館只需要五十美元,但他們將二百美元放到司機手中。司機暗想:他們肯定是海灣人,海灣人總是喜歡大手大腳地花錢。「海灣人」是一個貶義詞,專指波斯灣地區的黎凡特人或阿拉伯人。(註:黎凡特(Levant)指阿拉伯沙漠以北和米索不達米以東的一大片地區。包括約旦,約旦河西加薩地帶,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是半月灣古老文明發源地,也是古代西歐和奧斯曼帝國間的貿易經濟中心。在七、八地紀時成為伊斯蘭重地。今天,黎凡特地區是個多種族,多信仰的阿拉伯社會。在傳統保守和新世界間有許多衝擊。穆斯林女性的緊密面紗和西方婦女的開放衣著,可以同時出現,所謂黎凡特精神,便是指一種的包容和共存。)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許多海灣人的所謂「渡假」不過是酗酒、找女人和唱歌。埃及法律嚴禁非法性行為,但這項法律並不適用於外國人。海灣人日夜放縱,直到他們把錢花光,身疲力盡為止。一些海灣人還把家人帶到埃及,暫時躱避自己國家控制人們日常生活的嚴酷法律。

禱告:
●求神興起宣教士去得著那些來到埃及尋找放鬆的海灣阿拉伯人。
●為接近海灣阿拉伯人的信徒祈禱,祈禱他們免遭可能的迫害。
●祈禱海灣阿拉伯人通過廣播、夢境和異象認識基督的真理。

埃及 蘇丹阿拉伯人
尼羅河河谷在埃及與蘇丹之間蜿蜒,把兩國連接。埃及位於蘇丹的北部,當中有漫長的邊界,大家的東部是紅海。除了埃及之外,蘇丹還與埃塞俄比亞等其他非洲國家接壤,故此這個國家的阿拉伯人,就和其他國家的非洲族群長期通婚,許多蘇丹人的膚色較深,有明顯的黑人特徵。除了地理上的緊密,埃及和蘇丹在歷史上也是有很深的淵源。蘇丹在主前2800到主後1000,是古埃及的一部份。埃及在十九世紀成為英國保護國後,與英國共治蘇丹。二次大戰後,於1956年同意蘇丹獨立。埃及油田的工作機會吸引了許多蘇丹阿拉伯人,他們希望在油田謀生,過上穩定的生活。目前在埃及,有大約四百萬蘇丹阿拉伯人。在埃及,蘇丹阿拉伯人既不屬於外國人,也不屬於本國公民,他們的政治地位既不確定,也不穩定。埃及人和蘇丹人都信奉伊斯蘭教,他們只知道耶穌是一位先知,不認識主耶穌基督才是救主。

禱告:
●求聖靈讓蘇丹阿拉伯人認識基督的能力與榮耀。
●祈禱埃及基督徒接近蘇丹阿拉伯人。蘇丹阿拉伯人中間有少數基督徒,請為他們獲得保護、不斷成長、不斷成熟而祈禱。
●祈禱蘇丹基督徒活出基督樣式的生活,成為他們穆斯林鄰居作出榜樣。

多馬里吉普賽人 Domari Gypsy
一個多馬里吉普賽男人坐在開羅機場大廳的地上,吹著笛子;希望外國遊客或埃及富人被笛子的悲哀曲調所吸引,向他身邊地毯上的碗裡投擲幾枚硬幣。
吉普賽人與源於印度古代一個分布很廣、愛好音樂、舞蹈和占卜的多姆族,雖然遷移到其他國家,但繼續保持他們幾千年來的遊牧生活方式。
由於吉普賽人源於古代的多姆族,故祖先中多有印度的音樂家、歌唱家、舞蹈家、演員和補鍋匠。吉普賽人通常掌握多種謀生手段,適應能力極強,能夠根據社區的需求,發揮自己的專長與才智。一般他們生活在社會邊緣,通常居住在大城市中最貧窮的社區中。一些多馬里吉普賽人甚至像貝督因人一樣,居住在帳篷或馬車上。
中東地區的吉普賽人通常是穆斯林,但其中基督徒的數量越來越多。吉普賽人的醫療、營養、住房和教育狀況都非常惡劣,在這些方面,他們有巨大的需求。吉普賽人的遊牧生活方式,雖然令宣教士很難接近他們,但令人鼓舞的是,我們聽說最近在吉普賽人中,宣教工作取得突破。

禱告:
●求神呼召那些願意與多馬里吉普賽人分享基督的信徒成為宣教士。
●求神加能力、保護並鼓勵人數很少的吉普賽基督徒。

哈萊比吉普賽人 Halebi Gypsy
昨天我們介紹了埃及的多馬里吉普賽人。今天介紹的哈萊比吉普賽人是居住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另一個吉普賽小族群。哈萊比吉普賽人有大約一百二十五萬四千人。哈萊比 (Halebi)是一個埃及語單詞,意思就是吉普賽人。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有四個吉普賽部落,他們自稱來自也門和敘利亞,不過與其他吉普賽人一樣,這些部落的祖先都來自印度。哈萊比吉普賽人講阿拉伯語和吉普賽方言。 哈萊比人已經完全適應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生活。男人們做馬匹買賣,女人們從事民間藥物療法、占卜和算命。與其他吉普賽人一樣,哈萊比人處於社會邊緣,他們不信任外來者,而自己又由於聲譽不佳,常被看作是乞丐和小偷,故此別人似乎也不願意接近這個族群。不過在哈萊比人的社會中,他們遵從一部嚴格的道德法典,用來評價人們的正義、忠誠和道德倫理。如果一個吉普賽人從事不道德或非法行為,他將被族群抛棄。與多馬里人一樣,哈萊比人在衛生、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有巨大的需求。

禱告:
●為希望接近哈萊比人的宣教士祈禱,祈禱他們具有神所賜的策略與機會,把福音帶給哈萊比人的社區,將這個族群帶到基督的身邊。
●求神讓哈萊比人獲得異象,知道有人即將來到他們中間,給他們帶來好消息。

埃及 阿爾巴尼亞人
首先作一個問題測驗:
(1)排簫是在哪里發明的?
(2)什麼地方的遜尼派穆斯林與基督徒通婚?
(3)哪個族群為孩子實施割禮和洗禮?
(4)哪個族群是能夠演唱多音調民歌的音樂家?
(5)哪種歐洲語言保留了古代伊裡裡亞語的成分?
(6)哪種中世紀文化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
六個答案是:(1)阿爾巴尼亞,(2)阿爾巴尼亞,(3)阿爾巴尼亞遜尼派穆斯林,(4)阿爾巴尼亞人,(5)阿爾巴尼亞語,(6)阿爾巴尼亞的哈爾斯塔特文化。
阿爾巴尼亞與我們本月祈禱的國家埃及有什麼關係呢?關係是:有二萬三千名講托斯克語(Tosk 阿爾巴尼亞語方言)的阿爾巴尼亞人居住在埃及。阿爾巴尼亞人經常去咖啡館,在那裡演唱傳統的多音調民歌。
早在1700年代末期,講托斯克語的阿爾巴尼亞人就來到埃及。雖然阿爾巴尼亞人容忍其他宗教,思想開放,但只有不到2%的人是基督徒。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宣教機構在阿爾巴尼亞人中間開展植堂事工。

禱告:
●求神使用環球廣播電臺托斯克語節目來接近埃及的阿爾巴尼亞人,為阿爾巴尼亞信徒提供培訓。
●求神差派植堂者和培訓者到埃及。
●求神差派民族音樂家,幫助阿爾巴尼亞信徒創作具有民族特點的教會音樂,使用音樂來鼓勵阿爾巴尼亞人,得到福音的好處。

切爾克斯人 Cherkess
當我們提到「散居」一詞時,我們通常想到猶太人、非洲黑奴、中國人或愛爾蘭人。源於東歐巴爾幹半島的切爾克斯人也是一個散居的族群。他們原住在高加索黑海沿岸地區,由於十三世紀時被蒙古牧民侵略,向俄國求援,在十八世紀成為俄國行省,而在那些不願臣服俄國的就開始散居各處。
切爾克斯人原本是基督徒,在十六至十八世紀時,改信伊斯蘭教;現在是遜尼派穆斯林,居住在俄國、約旦、以色列和埃及。約書亞計劃聲稱,在切爾克斯人中間,可能有少數基督徒。雖然聖經的一些書卷已經翻譯成切爾克斯語,但許多切爾克斯人仍然完全沒有聽到福音,外界也不瞭解這個族群。切爾克斯人將阿拉伯語、希伯來語、俄語和英語作為自己的交際語言,他們可以找到這些語言的聖經全本。與中東其他地方的切爾克斯人不同,埃及的切爾克斯人到目前,仍未願意安頓下來;不大願意居住在城鎮中。
這個不斷遷移的族群自稱「阿迪格人」(Adyghe),有獨特的語言、宗教和傳統。

禱告:祈禱「寄居者的神」耶和華記念切爾克斯人,為他們預備一個永遠的家鄉,乃是一個更美的家鄉,是在天上的。願切爾克斯人稱耶和華為他們的神,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埃及 土耳其人
埃及開羅。在星期五晚上的市井喧囂中,傳來提醒穆斯林開始祈禱的巨大喚禱聲。阿菲薘(Afet)正在將橄欖、奶酪和堅果擺放在桌子上,聽到喊聲,迅速走進家具齊全的公寓房間,將墊子放在地上,開始祈禱。祈禱結束之後,阿菲薘馬上返回廚房,繼續準備晚餐,因為她丈夫巴巴爾(Baabar)說,今晚要帶一個同事回家,一起吃飯。巴巴爾一家原住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因為工作而來到埃及的開羅。
二十分鐘之後,巴巴爾帶著同事帕高(Paco)回到家中。帕高是中美洲人,目前在巴巴爾的公司工作。帕高是虔誠的基督徒,很喜歡與人們交朋友。帕高抵達開羅之後,受到巴巴爾熱情好客的接待,巴巴爾對帕高所信奉、所介紹的宗教很感興趣。吃過飯之後,巴巴爾和阿菲薘坐在帕高面前,開始交談,帕高在內心深處暗暗祈禱,求神賜他勇氣和智慧,與這家人分享神的福音。

禱告:
●求神將力量賦予埃及的基督徒,讓他們將福音帶給埃及的土耳其人。相對來說,土耳其人是比較容易接受福音的族群。
●世人有許許多多,專心尋求真理的心靈,求神祝福他們,讓他們明白真理。

埃及 印度教徒
謝拉(Sheila)走過開羅擁擠的街道。火辣辣的陽光照在謝拉的黑頭巾上,令她滿頭大汗。作為一個女印度教徒,謝拉認為穿這種從頭包到腳的穆斯林長袍很不舒服。但這是個穆斯林國家,作為婦女,謝拉不得不穿長袍,以免引起注意。在埃及,印度教徒只有四千人,謝拉不想因為自己的印度教服裝而冒犯這個國家的穆斯林。謝拉加速步伐,快步走回家中,換上更加舒適的印度教服裝莎麗。
在穆斯林佔人口多數的埃及,當地的印度教徒主要是來自巴基斯坦、講印地語的印度教徒,是一個少數族群。他們受到兩種文化的影響;印度教徒在私人場合講印地語,在公共場合講阿拉伯語的埃及方言。他們信奉印度教,但同時必須遵守基於伊斯蘭教的埃及法律。印度教徒崇拜梵天 Brahma (創造之神)、濕婆 Shiva (破壞之神)和毗濕奴 Vishnu (保護之神),而他們周圍的埃及穆斯林只崇拜真主阿拉。

禱告:
●求神差派工人,前往這塊尚未踏入的禾田,去接近那裡的埃及印度教徒。
●祈禱埃及的基督徒去接近印度教徒,告訴他們,耶穌基督是道路,是真理,是生命。

埃及 費迪卡努比亞人 Fedicca Nubian
努比亞人是從古埃及時代就生活在現今埃及與蘇丹地區的一支古老民族,古稱古實(Kush),曾經是最富裕的古文明之一。主前700年古實佔領了埃及,一百年後,埃及人在亞述的幫助下脫離努比亞,但努比亞依然統治著埃及南部。1898蘇丹和努比亞成爲英國的保護國。1956年蘇丹獨立,努比亞被分給了蘇丹和埃及兩個國家。1960年代中期,埃及開始在下努比亞建造阿斯旺大壩。下努比亞的居民大多數被移居到上埃及的南部,在當地形成了許多說努比亞語的地區。公元七世紀時,努比亞改信基督教。到了公元1400年,才改信現今混合了泛靈教的伊斯蘭教。費迪卡人是努比亞族群中有一個獨特的小族群,雖然費迪卡人和其他努比亞族群群一樣,也是農民,但與埃及農村的其他族群相比,費迪卡人的識字率非常高。有小學和中學,還有教師培訓機構。許多費迪卡人有收音機和電視機,最近幾年,這兩種傳媒在費迪卡人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典型的努比亞房屋非常寬敞,包括幾個很大的房間和一個中央庭院。房屋正面塗著五顔六色的幾何圖案,大部分圖案具有宗教含義。房屋圖案是努比亞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費迪卡人的經濟以農業為主。1960年代,大約十萬努比亞人被重新安置,從那時起,努比亞人的謀生方式發生了改變。今天,男人在田地裡勞動,女人在家庭中勞動。此外,還有一些婦女擔任教師、公務員和裁縫。

禱告:祈禱埃及的教會早日關心費迪卡努比亞人,與他們建立聯繫。把他們帶到父神面前。

哈里耶人 Baharia
很久以前,尼羅河曾經有一條不同的河道,它沿著一個大圓圈,流經埃及的西部沙漠。後來尼羅河改道,有了一條新路線,不過在老路線兩側,留下一連串沙漠綠洲。在這些綠洲中,生長著棕櫚樹,提醒人們尼羅河曾經流過這裡。
哈里耶就是其中第一個綠洲,位於尼羅河西,距離開羅350公里。居住在哈里耶的人來自利比亞和埃及北方海岸。除了尼羅河,一些外來者也在哈里耶留下了自己的足印。二千多年前,在征服埃及之後,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在哈里耶修建了一座寺院。由於哈里耶綠州是前往埃及旅遊景點黑、白和水晶沙漠的起點站,故今天的哈里耶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封閉,一條現代化公路將哈里耶與開羅和埃及西北部連接起來。
哈里耶人講阿拉伯語的一種方言。主後一世紀,當福音進入埃及時,沒有宣教士來到這個綠洲,因此哈里耶人一直是虔誠的穆斯林。直到今天,哈里耶人依然沒有聽到福音。目前還沒有哈里耶方言的聖經和福音廣播節目。

禱告:
●祈禱神差派一個宣教機構去接近哈里耶人。
●祈禱聖經被翻譯成哈里耶方言。
●求神開啟哈里耶人的心扉,讓他們接受耶穌基督的救贖福音。

卡爾伽人 Kharga
阿斯旺湖位於尼羅河曾經流過的地方。1960年代,埃及南部修建阿斯旺大壩之後,阿斯旺湖與尼羅河完全隔離。卡爾伽人現今就居住在阿斯旺湖畔。卡爾伽在阿拉伯語的意思是 「起程點」。因為他們的居住地是埃及五個綠州裡面最南邊的一個。曾經是連接埃及與蘇丹的奴隸貿易路線的站點。
居住在卡爾伽內的主要是柏柏爾人,人口約二萬五千人。境內有寬闊的道路,新型的鋼筋水泥建築物,和一般的沙漠市鎮完全不一樣的。
卡爾伽人幾乎全部是穆斯林。向卡爾伽人宣教有一定的困難,因為絕大部分人是遊牧民,飼養山羊、綿羊和駱駝。最近幾年,一些卡爾伽人開始在阿斯旺湖沿岸地區定居下來。對卡爾伽人來說,農業是一個全新的行業。 聖經已經翻譯成卡爾伽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不過只有一些書卷印刷出版。

禱告:
●求神興起宣教機構為他們出版卡爾伽方言的聖經譯本。
●祈禱卡爾伽人能早日獲得福音錄音帶,聽到福音廣播。

格巴利亞人 Gebaliya
「歡迎來到西乃!」中年的格巴利亞導遊薩拉馬(Salama)這樣說。薩拉馬問道:「你真想訪問聖凱瑟琳修道院嗎?」同樣是中年的西班牙遊客回答:「是的。」兩人在商定導遊價格之後,薩馬拉帶著西班牙遊客走上陡峭的山路。薩馬拉介紹說:「這座修道院位於西乃山上,摩西就是在那裡領受上帝的十誡。」為了增加遊客的興趣,薩拉馬繼續說:「聖凱瑟琳修道院是當今世上依然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基督教修道院。」遊客問:「關於耶穌基督,你知道什麼?」薩拉馬的臉上露出迷惑的神情,他回答說:「我想他是一位先知,不過我只崇拜真主。」一千多年來,格巴利亞人一直居住在西乃山的山坡上。也是聖凱瑟琳修道院地區的主要居民,格巴利亞人就是山上之民的意思。人數大約有二千。與修道院歷史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公元527年,羅馬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從黑海地區派了一百個家庭,幫助修士來建築修道院,隨後又從亞歷山大和埃及的東北區遷來了一百個家庭;格巴利亞人就是這幾個地方的族群的後裔。雖然他們在公元八世紀成為穆斯林,但今天仍效勞於修道院,修理院子,負責膳食,事實上,他們自稱修道院的孩子們。格巴利亞人擔任嚮導,帶領遊客訪問聖凱瑟琳修道院,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格巴利亞人與修道院中的天主教修道士只有表面上接觸。修道士沒有以符合當地文化的適當方式,向格巴利亞人介紹耶穌基督的救贖福音。

禱告:求神帶領忠心的宣教士去接近格巴利亞人,讓他們對修道院裡所傳頌的耶穌基督有興趣知道更多。

塔伊茲-阿德尼人 Ta’izz-Adeni
戴著頭巾、留著長鬍子的酋長坐在墊子上,背靠著牆,臉上流露出憤怒的表情。幾個小時之前聽到的一則消息,令他大為震怒。消息是耶穌基督的福音在埃及的一個塔伊茲-阿德尼村莊流傳。酋長一邊憤怒地用拳頭砸著地毯,一邊大聲叫喚。五個身穿相同服裝的村莊的首領,依次進入房間。
酋長召集塔伊茲-阿德尼村莊的首領,舉行一次緊急會議。在講述了當前形勢之後,酋長問首領們:「基督徒怎麼會來到我們的村莊,還向村民們散播這種異端邪說?我們豈不是已要求村民們去監視所有外來者,他們是否不再遵守這項規定?我們在離開也門時曾經發誓,繼續保持我們祖先幾百年來的生活方式,難道村民們都忘記啦?聆聽基督徒的佈道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房間裡異常安靜,大家誰也不說話;酋長平靜後,開始討論如何制止。阿德尼人是來自也門西南部重要城市塔伊茲省的阿拉伯人,也門在七世紀時接受伊斯蘭教。塔伊茲一直是也門的伊斯蘭學術中心。

禱告:為埃及和也門的塔伊茲-阿德尼人祈禱。求神差派滿有屬天智慧和能力的基督徒,與這個族群的酋長們分享福音,開他們的心,認出這是神聽他們禱告,得著天父憐憫和悅納的時刻。感謝主在埃及塔伊茲村中的工作,願主堅立和保守所撒下福音的種籽。

埃及 希瓦柏柏爾人 Siwa Berber
撒哈拉沙漠中真有棕櫚樹?是的,這不是海市蜃樓,而是希瓦綠洲!住在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的希瓦人,他們有自己的清水塘、海棗樹和橄欖林。希瓦人的主要謀生方式是種植作物,包括種植120多種海棗、橄欖和其他作物。今天,柏油碎石混合公路已取代了古老的沙漠商隊,卡車穿越沙漠,將希瓦人收穫的各種作物運往較遠的城市。在這片綠洲約800-1000公尺的地下,流動著努比亞暗河,為希瓦人提供雖然有限,但是足夠的淡水。可惜的是旅遊業、新技術、農業種植、商業開發等正在威脅這裡的生態系統,也威脅到綠洲賴以生存的珍貴水資源。為了獲利,一些農民秘密挖掘非法的私人水井。
1996年,世界知名的生態環境顧問公司的穆尼爾‧尼馬塔拉(Mounir Neamatalla)到訪了希瓦,開展一個數百萬美元的建築項目,重建被廢棄的房屋,成為一個全用當地材料來建成的克聖夫(Kershef),就是表面壤上粘土和灰泥的鹽磚的生態酒店,堪稱可持續發展的範例。穆尼爾正在單獨奮鬥,試圖保存獨特的柏柏爾文化,和護衛綠洲賴以生存的珍貴水資源。許多世紀以來,希瓦人不斷抵抗外來入侵,不過在七世紀,被阿拉伯人征服。少數希瓦人逃往沙漠深處,大部分希瓦人歸順阿拉伯征服者。信仰上亦因此接受伊斯蘭教。今天,絕大部分希瓦人是遜尼派穆斯林。雖然希瓦人遵守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但他們依然保持伊斯蘭教出現之前的原始異教信仰。

禱告:祈禱希瓦人尊重並保護上帝創造的美麗綠洲,更認識和接受那位賜他們生命活水的救主。

埃及 貝達維貝賈人 Bedawi Beja
十九世紀的英國殖民者將種植咖啡、喜歡唱歌、頭髮蓬鬆的貝達維貝賈人稱作 Fuzzy Wuzzy(蓬鬆頭)。(註:這是由於他們是英軍在世界各處拓展其殖民領土時,所遇到最凶猛、頑強的抵擋的族群。當時,英國著名詩人Klipin吉卜林,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描述英國在蘇丹的戰役時,曾這樣寫:「我們在海外和許多人打過許多仗,有些很勇敢,有些不是,但蓬鬆頭是世上之最。」蓬鬆頭就是指貝達維人,因為他們族人頭髮濃密蓬鬆。這個族群是神創造的一個美好例子,雖然神是從一本造出萬族,但每個部落、每個家庭甚至每個人都各不相同。 作為遊牧民,貝達維人已經在埃及沙漠和非洲之角生活了四千年,他們特別擅長畜牧業。無論牧放什麼,無論環境多麼惡劣,貝達維人都知道如何讓牧群躱避捕食者,知道如何找到水源和草場。此外,貝達維人也是凶猛的戰士,善於用劍,每個男人身側都佩劍。
貝達維人以愛好獨立而著稱,這既是他們的優點,也是他們的盲點。貝達維人從不言放棄,這使他們能夠在地球上最嚴酷的地區生存,也從不向其他人尋求幫助。但另一方面,貝達維人也是頑固的穆斯林,而且他們將伊斯蘭教信仰與邪惡神靈、偶像崇拜混合在一起。

禱告:
●祈禱這個受到高度尊重的族群能夠發現唯一真神,只有他才能讓這個族群保持獨特性。
●求神讓這個族群看到真正的獨立--擺脫罪、擺脫死亡、擺脫地獄、擺脫魔鬼之後的自由。

埃及 貝沙林貝賈人 Besharin Beja
從人數上看,貝沙林貝賈人並不是貝賈族群中最大的部落,但這個部落的分佈範圍非常廣,從埃及阿斯旺北部地區,一直延伸到蘇丹的阿特巴拉,甚至更遠一些。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貝沙林貝賈人,那就是「分散」。一些人繼承了祖先的傳統,牧養駱駝和山羊,另一些人則定居下來,種植農作物。很少看到大量群居的貝沙林貝賈人。放棄遊牧生活方式、定居下來的貝沙林貝賈人,通常分散居住在埃及、蘇丹兩國小村莊的周圍。與其他貝賈人一樣,貝沙林貝賈人曾經是掛名的基督徒。七世紀末期,隨著阿拉伯入侵者的抵達,這個族群接受伊斯蘭教。今天,貝沙林貝賈人認為自己是穆斯林。但如果回顧他們的過去,可以發現他們的伊斯蘭教信仰是膚淺的,僅僅是在文化上隸屬於伊斯蘭教。貝沙林貝賈人也許正在焦急地期盼有人為他們鋪設一條道路,讓他們沿著這條道路,去認識唯一活著的真神。

禱告:
●祈禱這個分散的族群從黑暗勢力的權勢中解救出來,進入神的國度。
●求神讓這個族群知道耶穌的出生、受死與復活都與他們每一個人有關。
●求聖靈感動貝沙林貝賈人願意藉著與耶穌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
●祈禱在貝沙林貝賈人中間出現歸主運動,
●祈禱貝沙林貝賈人由「福音未得族群」變成「福音已得族群」。

(來源:http://www.missionpathway.org /2011年六月埃及)

承蒙 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 惠允刊載,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