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1-04-02發佈

2003年10月聖經中的伊拉克

聖經中的伊拉克 
「亞伯拉罕是伊拉克人。」 小約翰正在聽主日學老師講創世記故事,他聽到這兒,眼睛睜得大大的,一面子的不相信。其實當日顯赫的巴比倫王國,自從敗亡於瑪代波斯手中,再經過希臘、羅馬、土耳其的統治,她的影響力已漸息微;最近,這國家又再度成了世界舞台的主角,她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原來,伊拉克早就在創世記出現過,而且,聖經關於伊拉克的記載亦很多,我們都很熟悉其地理、歷史和人物。例如 ﹕ 
神創造天地後,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伊甸園很可能就位於伊拉克境內。
巴比倫的名字,源於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亞伯拉罕是迦勒底人 (迦勒底的吾珥,在伊拉克)。
南國猶大,敗於迦勒底人手上,被擄到巴比倫。
巴比倫必再興起,是耶和華手中的金杯,讓天下人都喝醉。巴比倫因驕傲,必 然敗落。
我民哪,你們要從巴比倫中逃走,從迦勒底人之地出去,要像羊群前面走的公山羊。因我必激動聯合的大國從北方上來攻擊巴比倫,他們要擺陣攻擊他;他必從那裡被攻取。他們的箭好像善射之勇士的箭,一枝也不徒然返回。」 (耶50:8,9) 

美伊戰爭加速了末世形勢的來臨,求神感動眾教會舉手為伊拉克人民禱告。

文明的搖籃   
伊拉克位於肥沃的兩河流域。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方向流經伊拉克全國,自古以來,不但物產豐富,而且產生了巴比倫帝國輝煌歷史和文明。 巴比倫人征服了蘇美人,建立巴比倫帝國,後來滅了亞述和猶大,武功強盛,最後被來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所滅。主前333年,希臘亞歷山大成為歐亞大陸新勢力,亞歷山大之後,羅馬人在亞洲的版圖也遍及兩河流域,直到主後七世紀,伊斯蘭勢力由阿拉伯半島北上,伊斯蘭教的流傳,在中東及西亞的歷史上展開序幕。從此,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成為兩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和中東地區的特色。 由於伊拉克位於歐、亞、非三大洲的中心,又汾臨印度洋及地中海,自然地就成為歐亞陸路商旅的交通樞紐。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西亞就成為西歐列強爭奪的地方,其中以英國勢力最強,大戰後,除了土耳其和阿拉伯半島外,全都被英國以國際聯盟的名義統治,直到一次大戰後,阿拉伯人許多地區才在聯合國、歐美國家主導下,紛紛建成許多國家,例如 ﹕沙烏地阿拉伯、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和黎巴嫩等。 

求主的旨意成全,願伊拉克的新政權是敬畏神的領袖。

兩伊戰爭   
伊拉克在1932年獨立,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後於1958年7月由軍方推翻伊拉克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首都巴格達,位於全國的中心點。伊拉克盛產石油,其蘊藏量約1120億至4000億桶,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又得天獨厚,水源豐富,曾是中東最富強之國。1979年,薩達姆候賽因獲得政權後,利用石油財富,加速經濟建設,改善民生。在1980年和伊朗因邊界糾紛發生歷時八年的兩伊戰爭。又於1990年入侵科威特,引發1991年以美國為主的海灣戰爭,至今仍受聯合國經濟制裁。除人道物資、糧食及藥品外,其他一切不准進口。1992年美國布殊總統將北緯33度以南,36度以北列為禁飛區,從此伊拉克對外交通物質供應全部中斷。
在聯合國禁運制裁下的伊拉克,人民生活艱難,91年以前,國民平均生產值1000美元,戰後,降至20美元。受害最大的是兒童,大量死於營養不良及疾病。 (編註 ﹕有一部份伊拉克人認為科威特是伊拉克領土的一部份,因為五十年代,科威特獨立之前,科威特曾經被伊拉克托管,故伊拉克認為只是收回自己的領土,列為第十九個省。)

求主憐憫,讓這情況早日在美伊戰爭結束後,新政府上台,重建伊拉克,得到食物、教育、醫療機會及聽到福音。

美伊衝突   
1991年波斯灣戰爭後,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武器進行檢查和銷毀。
伊拉克於2001年底,承認科威特主權及新劃定的科、伊邊界,開始進行對外活動,又力圖改善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外交處境好轉,國際上要求聯合國解除制裁的呼聲亦增加,但在核武檢查上與英美矛盾加深。
911事件後,伊拉克稱美 「自食其果」,譴責美對阿富汗動武,美國則稱伊拉克與恐怖主義掛鉤,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以此威脅他國,在只有英國和西班牙兩國支持下,以 「先下手為強」 的說法,在三月二十日出兵攻打伊拉克。
伊拉克人民在短短二十年裡,經歷幾次摧殘性極強的戰爭,除了經濟、建設的倒退,人民生活和生命成為最大的犧牲品。由於美國使用放射性武器貧鈾彈,導致癌疾患者急劇增加,其中一項現象,嬰兒早產率由4%急升到24%,一百萬名五歲以下兒童嚴重營養不足,中等工資是五元美金,但一公斤的肉卻要兩元美金。

求主憐憫伊拉克的孩童,讓國際救援物資和醫藥用品能充足地幫助他們。

庫爾德問題(一)   
總統薩達姆是個強人野心家,為什麼在91年波斯灣戰役中,很快投降呢﹖除了他用坦克地面戰術,被美國目標準確、專破坦克的導彈摧毀外,他知道若不投降,他會被北方開始叛亂的庫爾德人除去,遂授意兵士投降,因他知道投降的戰俘不會死亡,而聯合國沒有授權美國入伊拉克境內,他不會下台。這樣,他就可以立刻掉轉槍口對付庫爾德人,跟著就聽聞一千個庫爾德人村子,另超過十萬人集體地被屠殺。究竟庫爾德人在伊拉克這個國家裡的情況怎樣?
庫爾德是一遊牧民族,全球人口超過三千萬,屬於印歐人種,他們是聖經中瑪代人的後裔,是波斯 (伊朗) 人的一支。他們散居在美索不達米平原,於主前七世紀建國,期後和中東諸族一同經歷希臘、羅馬的統治。在十六到十九世紀時,和土耳其的奧圖曼帝國達成協議,建立一個擁有十七個半獨立的城邦。並在此期間用自己母語發展豐富的文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戰敗,奧圖曼帝國瓦解,庫爾德提出獨立建國要求,在1920年獲得承認。但1923年,在瑞士洛桑會議談判時,歐洲國家為了安撫土耳其,庫爾德要求被犧牲了,把庫爾德人一直居住,面積約五十萬平方公里,在1150年開始稱為庫爾德斯坦的土地,在1923年瓜分給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從此庫爾德人失去家園。
 
庫爾德真是個悲情民族,相傳庫爾德人是主耶穌降生時,東方博士的後裔。求主興起更多的福音使者,讓他們成為引領庫爾德人到救主的那顆星,為庫爾德人願意像他們的先祖那般尋找救主而得到救主。

庫爾德問題(二)   
今天,庫爾德人有一千一百萬住在土耳其,伊朗五百五十萬,敘利亞一百萬,伊拉克四百萬,其他散居在歐洲,主要在德國。過去庫爾德人為領土和獨立而戰。在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仍為民族身份和存亡而奮鬥。1985-1991年間尤其慘烈。伊拉克夷平了3,800個市鎮和村莊 (其中六十一個是亞述基督徒的村莊),毀壞當地經濟和礦場,流徙五十萬人至遠方,殺害差不多二十五萬人。1991年的海灣戰爭,幾乎全體庫爾德人成為難民。 
今日庫爾德人自治區有其本身的民主政府體制,庫爾德民主黨 (KPP) 和愛國聯盟 (PUK),但不團結,兩大黨時有爭鬥。1980年,土耳其一場內部軍事政變後,成千上萬的庫爾德人,因種族歧視政策被捕,引爆1984年土耳其境內庫爾德獨立之戰。今日在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雖然放下武力,仍在邊界維持數千兵力。伊朗的庫爾德人,大部份信奉遜尼派,因為信仰立場不同而受逼害。

為庫爾德人在兩個政黨下能團結、合一代禱。
為庫爾德問題能得到公平對待,彰顯神的公義禱告。
請禱告記念庫爾德信徒,求神與他們同行,賜他們勇氣作見證。

伊拉克的教會   
許多人一想起伊拉克,就想起薩達姆和伊斯蘭,很少會聯想起教會,其實,伊拉克境內的基督徒約佔人口2%,包括更正教,天主教,聖公會,東正教,其中以亞述人信徒最多。大部份都隸屬於和天主教有關連的迦勒底人教會,也有一些阿美尼亞人。
伊拉克境內的亞述基督徒乃聶斯脫里派或古代東方教會的後代;一千年前,聶斯脫里派教會成為歷史上參與差傳最得力宗派之一,引領當時6%的亞洲人歸主。然而,因為迫害、妥協和騷擾,今天的聶斯脫里派基督徒已少於二百萬。
在1990年代,伊拉克約有三分之一基督徒離開該國,佔伊拉克難民相當高比例。

求主使伊拉克基督徒回到聖經的傳統,剛開始的復興能擴展,並且領受佈道的異象。很多亞述基督徒參與教會的 「光明會」,勤讀聖經。為伊拉克教會及信徒感謝神。讓他們信心所造的功夫,愛心所受的勞苦,在困難環境中,不致落空,經歷神的同在和平安。

受逼迫的伊拉克教會   
伊拉克法律規定,所有的活動只能在註冊的教會場所內舉行,伊拉克人若轉信基督教並受洗,轉教者及主持洗禮的人,都得處死,故此,洗禮通常在伊拉克境外進行。伊拉克原本有七十間福音派教會,但91年海灣戰爭後,全國1/3基督徒離開伊拉克逃難到別國。新歸主的人數,補不上遷居他方的信徒。
過去十二年的禁制,教會內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很多來自困苦家庭,都是半文盲。由於要証明有宗教自由,任何學校若有超過25位基督徒,就得開基督徒教義班,故此,大部份學校都不會多收基督徒學生,高年班學生想升班,基督徒學生就要行賄才能升班。四年前,薩達姆加強推行宗教政策,把許多信徒下監,釋放的條件就是改信伊斯蘭。雖然如此,1994年,伊拉克全國電視台郤播放了耶穌傳;1999年,全國巴比倫報,每日出版 「每日靈糧」。1982年,全國教會只能有一本聖經,信徒家庭要輪流借閱,但過去二十年,光是黎巴嫩聖經公會就派發了9,500本聖經和16,000本新約聖經,現在每個家庭平均可以有一本聖經。在伊拉克本土,和約旦等處的伊拉克難民中,逐漸有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尋求主。

伊拉克的基督徒社群較一般民眾受苦更多,求神聽到他們的呼求,降低穆斯林對基督徒的歧視。

勇敢的工人(一)   
三月十七日,美英聯軍向伊拉克開戰後,珊默向他在西方的事工伙伴發了一個電郵短訊後,立刻和家人向山裡逃去。「我們大家都平安,弟兄們仍繼續聚會,半小時後我們已把所有的東西、書、文件、器材、電腦,全部藏起來了,屋子全空了,還有,政府來要用我們的房子做掩護…,我已告訢所有同工離開自己的家,到鄉下租一個暫時房子住一下。學校仍在上課,我們不希望孩子們留在家中,聽到的儘是有關戰爭的仇恨。我們的事工仍會繼續,會再多一個書店,婦女中心,還有為最近殉道同工的家庭買一房子的費用已收到…,眼下就要離開,往山區裡去避一下,再聯絡…,謝謝,求主讓這情況早日得到改變。你的同工。」
三天後,他再發一電郵,還有照片,他說 ﹕「我們一切平安,所有弟兄都聚在一起,每天禱告,彼此支持,鼓勵。雖然炮聲很近,但應當平安。女兒今年過了一個很特別的生日,她昨日剛十八歲,在山中慶祝生日。一切聚會都如常進行,這是婦女禱告會,希望一切很快就會過去。」 珊默還電郵了生日會和婦女聚會的數碼相片,生日會居然還有飲品。美伊戰後,他和同工搬了家,除了在庫爾德人中工作外,現在還開展到首都巴格達,在許多城市展開扶貧事工。 

求主把智慧賜下,讓珊默和他的同工們,有剛強、仁愛、勇敢的心,把握機會,發展更多具策略性事工。

勇敢的工人(二) 
十一年前,珊默是伊拉克軍人,在兩伊戰爭和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服役,珊默太太的哥哥接受了基督,向他作見證,給他一本聖經,珊默被聖經吸引,專注地讀神的話,幾個月後,珊默歸向基督。退伍後,珊默在一間石油公司做地質研究,當時,薩達姆政府軍,攻擊庫爾德人,把城中的庫爾德人趕逐,遷往北部地區,他心中很難過和同情庫爾德人,開始為庫爾德人禱告,禱告多了,他開始想,我能為他們做什麼呢?跟著,他把聖經送給庫爾德人,向他們傳福音,最後,他辭了工作,把一家人搬到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而且還成立了一間教會。這是一千年來,頭一間的庫爾德教會,教會所在也是薩達姆殘酷地把庫爾德人集體屠殺的地方。珊默知道,主會把這死亡之地,改變為生命泉源。
珊默和家人投身向庫爾德人傳福音工作,已十一年時間。91年海灣戰爭時,伊拉克北邊的庫爾德自治區,沒有教會,沒有庫爾德信徒,但今天,已經在六個城市中,成立了八間教會,三間書局,二間印刷中心。信徒人數超過七百人,還有二個婦女中心,三個基督徒小學,學生有許多還是庫爾德官員的子弟。三個流動發射台,每天八小時向超過二百五十萬人播放,內容包括音樂、健康、家庭和基督徒倫理。珊默的同工有機會前往約旦境內一間惟一的聖經學校訓練,目前,已有四個返回伊拉克。(若有負擔支持珊默的工作,奉獻可交宣教日引代轉) 

2003年春天,珊默的一位同工,因為傳福音領人歸主,而被槍殺,請為他留下的孤兒寡婦的生活禱告,求神興起更多有負擔及勇敢向庫爾德及阿拉伯人傳福音的信徒,得到裝備和蒙神保守。

每日一城   
宣教日引這一期,除了為伊拉克境內的未得之民禱告外,還特別為其中十一個城市禱告。資料內容,取材自Operation Iraq Care。因為美伊之戰,受到創傷最大的,除了伊拉克人民外,就是土地。

我們求主醫治這地,除了歐美各國在商討如何重建滿目蒼荑的城市外,伊拉克各大城市中都有基督徒,我們也要同時為這些城市的屬靈建造來禱告。這個曾經是耶和華立伊甸園,及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的家鄉所在地的美好之地。我們深信,透過禱告,求神在這些城市成就大事。

這些城市,都有基督徒,教會極需要領袖,由於迫害,不少優秀的領袖不得不離開伊拉克,亦有一些在約旦、黎巴嫩等地方受訓,請為這些受過訓練的教會領袖,在這時候,願意返回伊拉克禱告。
求神使用這十個城市裡的基督徒及教會,主動及有智慧地關心他們的穆斯林鄰居,有勇氣作見証。
許多西方的差傳機構都會在美伊戰後,到伊拉克展開救援及宣教工作,求主賜他們敏感,明白伊斯蘭文化,去除優越感,活出基督的樣式。
一個有能的新政府,以聯合各民族,重建支離破碎的國家。捨此,並無其他選擇。提供適當的物質和社會援助給予居住在伊朗 (十五萬)、約旦 (三十五萬)、土耳其及西方超過一百萬的伊拉克難民。

摩蘇爾Mosul 人口 ﹕1,700,000 
摩蘇爾是伊拉克北邊主要城市。位於底格里斯河的東岸,保有十三世紀的皇京。主前793-753年間,摩蘇爾的附近曾來了一位很奇特的不速之客,這位訪客名叫約拿,是一位先知,乘坐特別交通工具到來。原來聖經中的尼尼微城的遺址就位於摩蘇爾的對岸。
在西拿基立把亞述帝國建都於尼尼微之前,摩蘇爾一直是亞述帝國的首都,後來在波斯人和土耳其人的統治下,才日漸式微,其後在英國管治下,又漸漸恢復繁榮,成為伊拉克北部最大的城市。摩蘇爾城人口有一百七十萬,阿拉伯人佔了三分之二,其餘是庫爾德人。美伊之戰中,摩蘇爾城在四月十一日不戰而降,但旋即發生搶掠,進入無政府狀態。農產品貿易及練油業是主要經濟來源。

感謝主,摩蘇爾是伊拉克國中,基督徒人口最多的城市,不過,大部分是亞述裔的基督徒,約拿先知的工作果效亦在。當日,神怎樣定意要約拿去尼尼微傳福音,因為那兒有十二萬左右手仍未懂得分的人,今日,求神差派更多甘心的約拿,向摩蘇爾市中一百七十萬,未聽過福音的人宣揚神的救贖,求聖靈感他們,像那日尼尼微人,從上到下,悔改歸向神。「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 (拿3:2)

摩蘇爾的兒童醫院   
2003年二月1-15日,美伊戰爭之前,加拿大多倫多一位醫生Jane Pritchard,到訪摩蘇爾的兒童醫院,以下是她的一段記錄 ﹕
三十多歲的兒科醫生亞珊默,領著我們巡視病房,提到這有150張病床的兒科醫院的困難。第一個病房是一小房間,五六個面上盡是愁容的大人,圍著一張小帆布床,一個年約八歲的瘦弱男孩,正在那兒吃力地呼吸,眼球茫然地轉動;他得了腦炎。亞珊默醫生壓抑住沮喪,緩慢地說 ﹕「我們知道該怎樣醫治,只是沒有藥,沒有抗生素。我們有的只是這一點。」 他拿起兩個空了的藥瓶子。「但對這孩子來說,份量太少也太遲。」他看了一下周圍,繼續說 ﹕「孩子的父母,連生了五個女兒,他是他們唯一的男孩。」
另一病房裡,我們見到,充滿了愁苦,但一見到我們,深棕色的眼睛就泛起期望的面孔。一個才週歲的嬰兒,因為耳炎延治,變成腦膜炎,發高燒,抽搐而入院,由於對症的抗生素只夠四天,四天後不得已改用一種二十年前用的方法,而這方法有副作用,會損害胃細胞生長。珊默醫生無奈地說 。「我們還能做什麼﹖」另一個嬰兒急性腎哀竭,摩蘇爾自1991年開始,就沒有洗腎設備,我們只好讓她母親用母乳餵食,控制進食來減低體內廢物的積聚。
我們也參觀了輪血中心,1991年以前,有750個病人,大部份患地中海貧血症,是該區一普遍的疫病,每人平均接受輪血一次,但現在只能醫治很小數的人,主要不是血不夠,而是沒有足夠的裝血袋、輪血管子,這一切的物資供應,都因為國際禁運而引起…。最後,珊默醫生安靜地說 ﹕「我們能做的,都做了…,現在只剩下信靠上帝。」

為伊拉克境內的兒童病人禱告,讓他們早人得到適切的醫治。

蘇萊曼尼亞Sulaymaniyah 人口 ﹕550,000 
蘇萊曼尼亞建於1784年,是個山城,氣候宜人,煙草是主要農產品,供應兩伊水果和縠類食物。由於蘇萊曼尼亞是庫爾德民族陣地,一直被視為眼中釘,政治威脅。伊拉克一直在打壓他們。八十年代,薩達姆政府用毒氣殺害庫爾德人,人口有六十六萬的蘇萊曼尼亞,一下子就失了十萬多人口,這一切都是薩達姆對庫爾德行使的種族滅絕,以搶械飛機和大型推土機,有計劃地毀滅庫爾德村莊。亦因為這樣,迫使西方盟軍在北緯36度以北劃定為禁飛區,禁止伊軍隊進入,以此保護庫爾德難民。蘇萊曼尼亞是一山城,海拔九百公尺,原本是伊拉克人的旅遊、避暑勝地。但,卻因種族歧視,到處充滿了死亡的氣息。

感謝主,這個到處充滿死亡氣息的地方,現在卻已有了福音電台發射站、姊妹中心、基督教書局、教會和基督教小學。神的愛在此彰顯。(以上為國際福音協傳會 Partners International的福音伙伴工作)

求主保護這城和那裡的事工,不再受死亡及滅族的威脅。

基爾庫克 Kirkuk 人口 ﹕720,000
基爾庫克是伊拉克石油工業中心,油管直建到地中海沿岸各城,她每天出口七十萬桶石油,佔伊拉克石油出口量一半,故此,是美伊之戰時,美國切心要保護的重鎮。
人口有七十二萬的基爾庫克,地處伊拉克北部札格羅斯山麓的丘陵地帶,距離首都三百公里,除了石油重鎮外,還是四圍地區農產品的集放地。基爾庫克是土庫曼人的聚居地,不過也在鄰近庫爾德人的勢力範圍內。由於擁有大量原油而引起各方對基爾庫克的虎視眈眈。當年,就有大批的土庫曼人被迫搬到伊拉克南部,而大批阿拉伯人就搬入基爾庫克。每個土庫曼人都失去一兩個家人,但都從此連電話都被監聽。
其實,從基爾庫克城中整天冒著火焰和濃煙的情況來看,正是名副其實的 「烈火窯」,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因不肯跪拜尼布撒尼甲王立的金像,而被下令丟在烈火窯中的地方,就是這兒。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三人被神保護、拯救。「於是,尼布甲尼撒就近烈火窯門,說:至高神的僕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出來,上這裡來吧!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就從火中出來了。」 (但3:26) 相傳先知但以理就葬在基爾庫克附近。

求主讓基爾庫克的居民和當地教會,能經歷但以理的神的保保,大家平安。有尼布革尼撒王的心志,未忘將至高神所行的神蹟宣揚出來。明白神的國度是永遠的,祂的權柄存到萬代。

提克里特Tikrit 人口 ﹕30,000 
提克里特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家鄉,是個小鎮,人口只有三萬。位於伊拉克北部。距離首都巴格達一百六十公里。過去統治伊拉克四十年之久的社會復興黨,大部份黨員都是來自這個城市。故此,這個鎮後來發展得很好。
提克里特雖小,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為是進到摩蘇爾和基爾庫克油田的入口,它也是薩達姆的行宮,和復興黨領袖們渡假所在,而且地道四通八達,機關重重。薩達姆每年四月28日生日,都在這兒舉行盛大閱兵和慶典。這是薩達姆的行政中心,美軍的七名戰俘就是被擄到此地。除了產生薩達姆這位強人外,提克里特也是中世紀一王朝的君主薩拉丁的出生地。現在主要宗教是伊斯蘭,但中世紀時,是一重要的基督教修道院所在地。蒙古人入侵時才把它摧毀。

求主讓這小小的城市內中的居民,不因為覺得大勢已去而沮喪,讓其中的基督徒能摒棄過去受到的傷害,善待眾人,活出主愛。 

拉馬迪亞 Ramadiyah人口 ﹕425,000 
拉馬迪亞位於幼發拉底河岸,建於1869年,在首都巴格達七十英哩以西。是薩達姆為了實現伊拉克阿拉伯化的一個重要策略地。薩達姆的徙置政策,是把非阿拉伯人,從南到北,或從北到南地遷移;他是把人沿著古老的幼發拉底河岸線遷徙,這條線很可能就是當日亞伯拉罕從吾珥到哈蘭的路線;許多非阿拉伯人被他強行從原居地,遷移到別的城市,而居住於北邊的庫爾德和土耳其族人,就多數被移到拉馬迪亞。拉馬迪亞的地理位置正在伊拉克中心,故此,今天,人口約四十二萬五千的拉馬迪亞,大部份是土耳其和庫爾德人。
1995年拉馬迪亞內發生一次反政府遊行,結果二千人被捕,跟著的幾年,薩達姆再把許多住在伊拉克南邊的什葉派穆斯林領袖,逮捕到拉馬迪亞城坐牢。1999年四月,把其中一百個在城中被活埋。

住在拉馬迪亞城中的百姓,都有許多痛苦的經歷,有與家人分離之痛,整日生活在恐懼之中,求主的救贖大恩,早日如春雨般降臨這片悲苦之地,得蒙神的憐憫和恩待。

卡爾巴拉Karbala人口 ﹕130,000 城名的意思 ﹕接近上帝
2003年四月二十二日,復活節時,數以萬計的什葉派穆斯林,從伊拉克各地湧向伊拉克穆斯林的聖城卡爾巴拉和納傑夫Nazaf。這次是薩達姆倒台後,首次大規模朝聖活動。寺院裡擠滿了朝聖人潮,其中有些人激動地用利刀割自己身體,表達他們對阿里的崇拜。伊斯蘭什葉派首位教長阿里的兒子候賽因在卡爾巴拉城被殺殉教。
卡爾巴拉位於伊拉克中部,人口約十三萬,其中一半是伊朗人。卡爾巴拉城分新舊兩部。舊城在北,新城在南。舊城有穆罕默德的外孫,也是什葉派伊斯蘭教首位教長阿里的兒子候賽因的陵墓所在地。是伊拉克最有名的聖地。對什葉派穆斯林來說,候賽因的殉教意義就如基督釘十架對基督徒的意義同樣重要。受伊朗影響的什葉派穆斯林,佔伊拉克人口60%,主要分佈在南邊幾個大城市,卡爾巴拉是其中之一。有報導說,他們在英美聯軍進攻巴格達時,每天四處收取戰場上留棄的武器和彈藥。此地是古巴比倫人的發源地,從土耳其中部發源的幼發拉底河,流經卡爾巴拉全城。卡爾巴拉城的水霸把幼發拉底河水供應全國。

求主開卡爾巴拉城中十三萬人心靈的眼,特別那些什葉派穆斯林,讓他們知道,耶穌基督才是神所設之羔羊,被殺,為除去世人的罪孽。保守城中的亞述和迦勒底信徒,活出見証。

納傑夫Nazaf
聽過有城市以大量墓地而聞名於世的嗎?納傑夫就是。對於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來說,除了卡爾巴拉,納傑夫是他們心中兩大聖地之一。因為他們的兩位領袖分別在兩城被殺。阿里則在納傑夫被殺。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女婿,什葉派穆斯林相信他才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1400年前在此城因權力鬥爭被殺身亡。墓地所在是伊拉克最神聖的地方。是全球什葉派的朝聖點,及他們前往麥加朝聖的起步點。
納傑夫位於巴格達以南一百六十公里,希拉以南六十公里,納傑夫在阿拉伯文是高地的意思,因為地勢很高,食水供應困難,城當中就是放置阿里墓地的廟宇所在。十九世紀時,納傑夫是什葉派穆斯林學習中心,是全球什葉派穆斯林的科學、藝術、文化重鎮,每年吸引五十多萬來自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及黎巴嫩的遊客。
由於什葉派穆斯林以能夠死後葬在納傑夫為榮,故納傑夫城的東邊及北邊,都是幅員廣大的墓地。許許多多,數目超過一百萬,由世界各地的什葉派穆斯林就長眠於納傑夫城。

求神開納傑夫什葉派穆斯林的眼睛,讓他們知道耶穌基督是道路、生命和真理,祂現今在天上,為我們預備永恆的居所,那才是每一個納傑夫人所應當渴慕的。

希拉 Hilla 人口 ﹕524,000 
「希拉市六月三日」,一位幫助伊拉克重建的工作者在日記上寫道 ﹕「世界第二大產油國,希拉市的人民都在大排長龍,在買石油氣和汽油,沒有汽油,人民不能上班,發電廠也不供應電,整個城市仍癱瘓在那裡。什麼也不能做,現在,平民百姓連燒飯的石油汽都沒有,再這樣,伊拉克的經濟就被拖下去…」
假如尼布甲尼撒王今天尚在,他會怎樣想。當日,宏偉的巴比倫,和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空中花園,就建在距離希拉城以北不過八公里之處。薩達姆宣稱自己是尼布甲尼撒再世,誓言要把空中花園,和巴比倫昔日的光輝再現。但以理也在此侍候尼布甲尼撒王,還有好幾個中世紀的猶太教記錄都記載,先知以西結就埋葬在距離希拉不遠的一個小村莊處。
美伊戰爭結束後,五月十四日,在希拉市發現一亂葬崗,發現至少有三千具屍體,這些人都在91年海灣戰後,被薩達姆殺害,突然失蹤的人,有老有少,有些被發掘出來時,仍清楚地看到雙手被反綁,雙眼被蒙上布。

這些枯骨可復活嗎?希拉市的人口有五十二萬四千人,以西結先知的預言,只有透過肯為這些寶貴靈魂,付上代價向他們傳揚福音才得應驗。你可有負擔去為伊拉克人做些什麼?請禱告求神開你的眼睛。

納西里耶 Nasiriyah 人口 ﹕535,000 
亞伯拉罕的家鄉,迦勒底的吾珥舊址就在納西里耶城附近。納西里耶位於幼發拉底河下游的北岸,巴格達西南233英哩。當日的吾珥,是迦勒底一重要宗教中心,今日的納西里耶是伊拉克南部重要交通樞紐,有火車網絡直達伊拉克各城,跨越幼發拉底河的重要城市,也是伊拉克四個重要軍事基地之一。美伊戰爭,美軍向巴格達推進時,遇到首次激烈的對抗,就在這城。有聖經學者相信,納西里耶加上巴士拉Basrah 和Amara,很可能就是伊甸園所在地。
納西里耶城的吾珥廢墟,是伊拉克眾多古文明遺址中保存得最好的一處,伊拉克博物館裡收藏了很多極為珍貴的兩河流域,文明搖籃的文物。納西里耶城亦是反政府的什葉派穆斯林黨派的基地,91年波斯戰爭初時,該城的反政府行動,還曼延到多個伊拉克南邊的什葉派城市。但不久即被薩達姆在三月下旬撲滅。納西里耶城百姓受到很大的迫害。

求在吾珥呼召亞伯蘭的神的聲音,今日同樣被五十三萬多的納西里耶居民聽到。求主在這兒召出祂的兒女,領愛祂的福份,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

巴士拉Basrah 人口 ﹕1,300,000 
看過仙巴歷險記 (Sinbad The Sailor) 嗎?仙巴就是從巴士拉起行的。巴士拉以 「東方威尼斯」 著稱,因為大大小小的人工運河密佈城內,是伊拉克運送石油到波斯灣的出口點;除了是伊拉克最大的海港,也是世界重要港口一。
今天的巴士拉清晨,漁夫仍忙碌地作業,只不過,大大小小的船隻沿著許多銅像排列。銅像共一百零一個,紀念在八年兩伊戰爭中死去的戰士。全長一哩,個個面孔表情各異,但姿勢全是舉起雙臂,手指著東邊六哩外的伊朗。銅像下,小男孩在兜售香煙、汽水,老者在那裡玩牌。
巴士拉很可能就是亞當和夏娃未犯罪前所住的伊甸園。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位於阿拉伯河右岸,哈馬爾湖的出口,雙子河在巴士拉上方匯合,往下流經一百多公里才出波斯灣。可惜的是,昔日的伊甸園,郤一直成為戰爭的場所,一直以來,巴士拉是世上經歷最多戰亂的城市,在每個建築物上,你都可以找到子彈及炸彈的痕跡。由於91年的海灣戰爭中,巴士拉受到美軍投下大量的貧鈾彈,人們的健康正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嬰孩出生時,父母關心的頭一個問題,不再是男孩或女孩,乃是 「孩子健全嗎?」﹗35%市民是完全沒有收入的﹗
此外,巴士拉的什葉派穆斯林因為在91年起義,被薩達姆殘酷地鎮壓,不少什葉派領袖喪命,超過一萬人遭囚禁。社區和土地都大受破壞。目前,尚未有宣教工作在這城市。

神說有光就有了光,求主在這充滿了黑暗勢力和痛苦的土地上,把祂的真光照耀,讓巴士拉的人心,向真光敞開,興起信徒,願意去到那兒,傳揚和平與愛的福音。
 
巴格達 Bagdad─神給誰的禮物 人口 ﹕5,500,000 
巴格達是伊拉克的首都,是中世紀歷史上世界三大名城之一,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位於伊拉克中部地區,地勢平坦,是是全國的政治、交通、經濟和文化中心。繪炙人口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發生在巴格達。在八到十三世紀,就已是亞洲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巴格達擁有全國40%的工業,以煉油、紡織、製革、造紙和食品為主,也是伊拉克鐵路、公路和航運中心。市內的穆斯坦西耶爾是阿拉伯世界最高學府之一。
城的東南就是聖經巴比倫的遺址。(但5:24-28) 耶和華的指頭出現書文於墻上,宣告比倫的終結之處。著名的空中花園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博物館眾多,是巴格達的特色,以收藏豐富古代文物,共十七萬件著名。可惜在美伊戰爭中,被民眾大肆搶掠和破壞。巴格達南邊56英哩處,就是 「巴別塔」 的所在地,巴比倫人在示拿地要立一通天塔,為要傳揚他們的名。(創11:1-9) 巴比倫的名字就源於 「巴別」。巴格達名字源於波斯語 Bagh (神) Dad (禮物)。建於762年,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曼蘇爾在此建都。今天,建在幼發拉底河畔的曼蘇爾五星大酒店,就用他名字命名。薩達姆把美國老布希總統的水磨石像,鑲在酒店大堂門人地上,讓人踐踏。

巴格達戰後,仍然成為新政府的首都,求神讓西方國家在共同扶助新政權事上,成就祂的旨意。
為巴格達超過五十萬名兒童需要心理重建禱告。
伊拉克的教會和基督徒,大部份仍在巴格達,1960和1970年代受到迫害,人數下滑。1980年代神賜下復興,家庭教會倍增,數目從一家到一度超過三百家。為巴格達的教會、基督徒禱告。戰後,許多基督徒已表達了,若由什葉派穆斯林執政,他們的信仰自由很可能會有影響。

為穆斯林禱告三十日˙十月廿七日至十一月廿六日 
源起 -- 1991年,一小撮在中東的同工,有負擔在穆斯林的齋戒月期間,為他們禱告,藉此激發對伊斯蘭世界的關心,及透過此事工號召更多基督徒為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禱告,而希望福音能早日傳給穆斯林。伊斯蘭曆每年是355天,因此,今年,2003年的齋戒月是十月廿七日到十一月廿六日。

齋戒月 -- 伊斯蘭曆九月,是紀念古蘭經開始降示的月份,因此,這個月非常珍貴,全球穆斯林在每年這三十日內,從日出到日落期間禁食,是伊斯蘭信仰的 「五功」 之一。表達他們對真主阿拉的敬拜,克制個人的慾望,又藉集體性的禁食,建立穆斯林彼此的兄弟友愛關係。這個月,是他們禁食自制、內省的時刻。他們會在日落後聚在附近的清真寺,一同集體禱告,然後共享日落後的那一餐。整個月都背誦可蘭經。齋戒月的最後十天,是最受重視的,尤其是第二十七天,被稱為是權能之夜,因為是可蘭經被啟示給穆罕默德的日子,他們會在這天,特別虔敬,禱告及背誦經文。

伊斯蘭教 -- 伊斯蘭 (Islam) 的意思,就是 「順服神」。穆斯林 (Muslim) 就是服膺伊斯蘭律法的人。

可蘭經 -- 伊斯蘭教信仰的經典是可蘭經。由被稱為伊斯蘭教最偉大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寫,他在一次退隱到距離麥加三哩的山洞中,禁食禱告時,得到由天使百加列傳給他真神的最高啟示。他按照這些啟示教導他的信眾有關組織、政治及信仰的教訓。所寫的教導就是可蘭經。可蘭經被認為是那位獨一真神的最高啟示,可蘭經的中心思想就是 「阿拉是獨一真神,而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可蘭就是 「誦辭」 的意思。

伊斯蘭教五功 -- 穆斯林相信阿拉是獨一真神,阿拉是一位對穆斯林有恩典的神。但穆斯林若要得到阿拉的喜悅,就要履行 「五功」。 1. 念功 ﹕ 2. 拜功 ﹕ 3. 課功 ﹕ 4. 齋功 ﹕ 5. 朝功 ﹕不過,守全這五功,並不保證一定得救。他們不相信人有原罪,故不認為得救是來自 「他救」,而以自身的行為作為得救的基礎。

伊斯蘭教的派別 
伊斯蘭 (Islam) 就是 「順服神」 的意思。而穆斯林 (muslim) 就是那些完全服從伊斯蘭律法的人。他們的教主穆罕默德,從小就是一位很注重道德,嚴謹自律的人。

什葉派 (Shite Islam)
穆罕默德有一位堂兄,名叫阿里 (Ali),娶了穆罕默德的女兒花地瑪 (Fatima) 為妻。穆罕默德在公元六百三十二年逝世之後,由於他沒有兒子 (其實他生了兩男四女,除了花地瑪外,其他的全部夭折),故此,誰來繼承道統,就引起很大爭議。阿里由於是堂兄兼女婿,就認為當然是穆罕默德的繼位人。當時他的對頭人奧美雅 (Umayyads),殺死阿里。後來,他的兒子候賽因起而反抗奧美雅家族,又被殺死。候賽因的跟隨者,自稱阿里黨派 (Shit Ali),簡稱什葉派。傳統上,什葉派代表伊斯蘭教的草根和沒有特權的族群,以一種抗衡運動,以殉教為尚。此派人會較容易了解救贖受苦的道理。以伊朗為中心,和暴力、恐怖主義有不解之緣。

遜尼派 (Sunni Islam)
大部份穆斯林屬遜尼派。奧美雅在殺死穆罕默德的堂兄兼女婿阿里後,自然就獲得了控制麥加的政治權。到今日,聖城麥加仍在他們的管治下。他們謹守可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聖訓 (Sunnah)。

蘇非派 (Sufi Islam)
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派。他們不愛刻板的律法生活,喜愛音樂,追求超自然的經歷,相信與上帝接觸合一。也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用通用的語言來敬拜。

民俗穆斯林 (Folk Muslims)
指在伊斯蘭宗教名義下,採納混合了當地民間通俗及泛靈崇拜的信徒。相信靈異、輪迴、天使和鬼魔。

原教旨主義者
是一群對伊斯蘭世界的宗教領袖失望,不滿現狀的伊斯蘭激進份子。要把伊斯蘭帶回第七世紀的根源,認為要在他們的本國,至終到全世界,強制實行極為苛刻的伊斯蘭教律法,統治全世界,才能清除今日文明世界的污染和腐敗。 伊斯蘭教對基督教的信仰及聖經的看法 1. 在基督教的聖經中,上帝的話已被更改。 2. 上帝不可能三位一體,因祂沒有伙伴。 3. 上帝不可能有兒子,因祂不生養。 4. 上帝不可能成為人。 5. 耶穌不可能有神性。 6. 耶穌沒有死在十架上。 7. 人沒有原罪,故人不需要他救。 8. 人不能代替別人死。
 
如何為穆斯林禱告 
伊斯蘭教是五十三個國家的主流宗教,也在其他八十八個國家佔很重要的地位。全球人口的21% (十三億) 是穆斯林,他們相信聖戰,以征服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和猶太人為目標。穆斯林成為教會歷來最嚴勵的挑戰。我們要全力以赴,為他們禱告。在神眼中,每一穆斯林都是獨特和可愛的。

1.要有一個關心的態度 ﹕每一個穆斯林都是神所愛的。過去缺少為穆斯林禱告,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對他們的恐懼。故此,先要求神給我們一個對穆斯林有愛和憐憫的心。「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彼後3:9)

2.要曉得穆斯林的上帝觀 ﹕穆斯林相信一位全能、獨一、永在的真神。不同於基督徒和猶太人的是,穆斯林認為神是不可能被人所認識,和與人有關係,祂是與人保持距離的。我們應當為穆斯林對神有一全面的認識、及渴望與神建立關係的心來禱告。

伊斯蘭是 「順服」 的意思。對穆斯林來說,這表示他們是神的僕人。他們與神的關係永遠是從僕人的身份和地位來服從。他們對 「順服」 這個源自聖經的原則,認識不完全。基督徒相信,由於接受主耶穌基督,我們從奴僕成為神的兒女。「可見,從此以後,你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既是兒子,就靠著神為後嗣。」 (加4:7) 但這觀念對穆斯林來說,太陌生了。求主開穆斯林的心,得以明白神的心意是要萬人知道,神是我們的天上父親,我們是祂的子女,不是奴僕。

3.要曉得穆斯林的世界觀 ﹕穆斯林的世界觀,是強烈地認為世間一切東西都由善惡兩種力量所掌控。許多穆斯林的日常生活都受制於迷信的懼怕之中。其實這正反映了他們對主耶穌基督救贖的需要。

4.要曉得穆斯林的救贖觀 ﹕伊斯蘭教信仰教導穆斯林要靠他們的好行為、善行和功德比惡行、虧欠為多時,才得進入天堂福地。不過,即使如此,也不能確保穆斯林一定可以上天堂。穆斯林很難明白以弗所書2:8的道理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故此穆斯林並不認識悔改和饒恕之道。聖經教導我們要謙卑及悔改,當我們饒恕人時,我們也會被寬恕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太6:14-15)。祈求穆斯林能學習真正的悔改和經歷真正的饒恕。

5.絕對不要低估聖靈的工作 ﹕求聖靈教導我們怎樣禱告和摸著主的心。過去有相當數目的穆斯林,因著見異象、作異夢見到耶穌基督,而成為基督徒。因為神是那一位賜人新生,開瞎子眼的神,只有祂,是叫世人知道自己有罪,只有祂能賜人新生﹗

工人足夠嗎?
今天,以愛心向伊斯蘭教世界傳福音的人數夠嗎?答案一定是一個很響亮的「不」! 即使最近五年有較多的宣教工人加入,需要仍然龐大無比。因為仍然有十億的穆斯林,從未聽過福音, 或只是聽過被扭曲不正確的信息。在比例上,每一百萬穆斯林中的全職基督徒工人,只有不到兩人。 什麼原因令教會對伊斯蘭教世界疏忽? 第一是無知,無視於有些穆斯林已成為我們鄰舍的事實。彼此間的差異使我們不安,使我們逃避他們。第二是對穆斯林的恐懼,聽信媒體的報導,把每個穆斯林都看作恐怖份子。第三個理由是單純的對穆斯林漠不關心。 資料充分而持久的禱告,正逐漸克服這三個障礙。我們看到許多令人鼓舞的事。神正從各國興起新的工人,組成團隊到伊斯蘭教世界。許多以前未曾向穆斯林宣教的機構,也開始動員參與。教會開始禱告,並認領伊斯蘭教未得之民族群。許多基督徒已經覺醒,進入伊斯蘭教世界。 宣教工作包括幾星期、幾個月的短宣,到幾年的長宣。關鍵是現在就要參與,現在就要行動。太多的基督徒浪費了幾年的時間,仍然躊躇不前,實在令人傷痛。我們往往以各種理由拖延,最後才瞭解順服神是最重要的事。 參與宣教有許多步驟,但以知道神的呼召最重要。堅信於神的呼召,是過了初期興奮後,仍能繼續持守宣教的根基。在許多狀況下,確信 「祂永遠同在」 是繼續留在崗位的唯一理由。 在伊斯蘭教世界有足夠的工人嗎? 大大不足! 讓我們要求莊稼的主差派祂的工人。 

為基督徒能看到攔阻他們參與向穆斯林宣教的三個障礙禱告。「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憫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為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 (彼得前書3:8-9)
為各國的基督徒能向神說 「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禱告。「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 ﹕『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 我說 ﹕『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以賽亞6:8)
為在後方有堅強的支援組織,支持這些宣教工人禱告。

麥加朝聖者 
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有一個共同的願望 ﹕在一生中最少有一次到沙烏地阿拉伯的聖城麥加,完成屬靈的旅程,稱為朝聖 (Hajj)。 十四個世紀以來,已有難以數算的穆斯林到麥加朝聖,但大多數的非穆斯林,仍未瞭解朝聖對穆斯林的意義。
麥加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因此被看作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到麥加朝聖是完成穆斯林的五個信仰生活柱石之一。穆罕默德說 「以聖潔之心完成朝聖的,會像初生嬰孩一樣,從所有罪惡中得釋放」。因此對穆斯林來說,這不只是一個旅程,這是一個十分神聖的經驗。穆斯林相信若沒有朝聖,將減少他們進入天堂的機會。
不論是從非洲經過幾個月的步行,或是坐幾個小時飛機的行程,他們都認為到麥加朝聖會是屬靈生命的高潮。每年,到麥加朝聖的人數約有二百萬。
朝聖時間是從齋戒月後的二個月又十天開始,為期三十天。意義是紀念亞伯拉罕要犧牲他的兒子獻祭 (穆斯林相信這是以實瑪利,而不是以撒)。
在出發前,他們需要更正所有的錯處,還清所有的債,貯存足夠的錢,一家人都要有好行為,有些政府甚至提出基金協助要去朝聖的人。
朝聖者會依據可蘭經和傳統舉行許多宗教禮儀。我們會常常看到一張有眾多的人圍著一個稱作卡巴的石造聖堂行走的照片,他們要走七圈,每次背誦一段禱文。傳說中卡巴是亞伯拉罕和以實瑪利時期的遺跡,他們圍繞行走,是像徵神的恒一,並引寓人的行為必須以神為中心,它也像徵仁慈與平等。
朝聖也意寓擊打撒旦,因為根據可蘭經撒旦曾經三次引誘亞伯拉罕不把兒子以實瑪利獻給上帝。當他們以七塊圓石丟向三個柱子,就再次記起這個教訓,丟擲圓石是永遠遠離邪惡的像徵。

為朝聖尋求神的穆斯林禱告,讓他們在路上能遇見耶穌,並轉而跟隨祂。「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 (約珥書2:28)
為神的帶領禱告, 讓到麥加朝聖的穆斯林能遇見向他們作見證的基督徒。為神給他們有求知的心禱告, 能越過傳統, 看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贖。「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約4:23) 
   
貧窮困乏 
「根本問題是人們彼此仇視,加上政客為了政治利益而從中作梗。如果政治穩定,非洲是可以自給自足的」。這是一位 「 賑饑以糧」 (Food for the Hunger) 工作人員說的話。
世界人口出生率是每天二十三萬,即每年增加八千四百萬,這速度,令越來越多人缺乏基本的生活需要,如住屋,食物和飲食用水。增加的人口有98%是在開發中國家。而當中伊斯蘭教國家如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尼等的人口,幾乎占了其中半數。取得乾淨安全的食水已成為整個地球的重大需要。基本設施的缺乏令超過十億人,沒有乾淨的食水,而導致每年幾乎有一千萬人死於霍亂和食水相關的疾病。約20%開發中國家的人民普遍營養不良。其中包括數以百萬計的饑餓孩童,每天有上千人死於饑饉。現在,全球一半的勞動力,都用於出產農作主食如米,玉米和小麥,不過,即使豐收,全球的糧食分配都時時仍有不足之虞。供水不足時,糧食生產也短少。由於氣候變化,即使土壤肥沃的非洲次撒哈拉地區,也經常農產欠收。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說,大部分的非洲農人買不起種籽和工具。若不改進農耕技術,他們就不能以農維生。 戰爭和軍事衝突令饑荒問題雪上加霜。一次一個中非國家的難民潮,破壞了整個區域的糧食供應計劃。經過兩年的辛苦勞動,好不容易才再有一次豐收,卻又被軍隊搶走了。在政府和救濟組織提供協助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政治穩定。軍事衝突和地雷使農地荒廢,農民棄農從軍後,難民勢如蝗蟲,因為世界性的糧食問題根本上是政治問題。

為上百萬身心靈都饑渴的穆斯林禱告。「凡喝這水的,還要再喝;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4:14) ‧
為處境艱苦,缺少住屋,食物,食水的穆斯林禱告。「外邦人虛無的神中,有能降雨的嗎?天能自降甘霖嗎?耶和華我們的神啊,能如此的不是你嗎?所以我們仍要等候你,因為這一切都是你所造的。」 (耶利米14:22) ‧
為營養不良的非洲孩童禱告。「我所揀選的禁食,不是要鬆開凶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的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以賽亞58:6-7) ‧
為伊斯蘭教國家長期政治不穩定禱告。「耶和華如此說 ﹕『倚靠人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那人有禍了!因他必像沙漠的杜松,不見福樂來到,卻要住曠野乾旱之處,無人居住的險地。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于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 (耶利米17:5-8) 

黎巴嫩
黎巴嫩是阿拉伯人中唯一沒有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黎巴嫩人民的傳統、生活形態和社交聚會都和其他的阿拉伯國家一樣,以家庭為中心。不過,來自法國和美國的西方影響,卻對佔總人口89%的城市地區,帶來了令黎巴嫩的人不能自外於國際的世界觀。
在黎巴嫩,阿拉伯話是官方語, 法文在政府和上層社交圈很普遍,英語則在商業和教育界方面被廣泛使用。在鄉村和山區裏,黎巴嫩人仍過著沿襲傳統習俗的生活。雖然在種族和宗教上多有差異,一般上,他們相當友善好客。
香柏樹是黎巴嫩國旗上圖案的一部分。舊約聖經以斯拉記記載了香柏樹是用來重建聖殿的材料,黎巴嫩山上一度是滿了美麗的香柏樹林,是黎巴嫩的榮耀標誌,不過現在卻很少見了。
歷史上,黎巴嫩不是一個平靖的地方。從巴比倫一直到近代的法國,它一再地被征服,被劫掠;被重建,被推翻。貝魯特曾經是地中海的巴黎,但現在卻戰亂連年。
黎巴嫩近年來與巴勒斯坦,敘利亞和以色列間的戰爭和內戰,其實是牽涉了十七個宗教族群間的角力戰。簡言之,是基督教徒對抗穆斯林,遜尼派穆斯林對抗什葉派穆斯林,猶太教徒對抗穆斯林的縮影。
每一個黎巴嫩人的身份證上,都登記了他個人的宗教信仰,因為政府用宗教來把黎巴嫩人分類,而賦於不同的政治和社會待遇,這個族群政策是黎巴嫩長久衝突的主因。
黎巴嫩從1932年後,就沒有作過人口普查。現時的人口,(不包括難民和外僑),大約為三千一百多萬。1940年代黎巴嫩獨立時,基督徒人數比穆斯林多。後來由於許多穆斯林以移民身份來到黎巴嫩,加上他們較高的生育率,現時穆斯林和基督徒佔總人口的比例,分別是70%和30%。

許多宣教機構都以黎巴嫩作為向其鄰近伊斯蘭教國家進行宣教計劃的策略中心。請為那裏的宣教士及機構禱告。「在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所結的穀實要響動。如黎巴嫩的樹林,城裏的人要發旺如地上的草。」 (詩篇72:16)
求神打開穆斯林屬靈的眼睛和耳朵,讓他們聽後能夠明暸。
為黎巴嫩穆斯林心靈禱告,使他們渴望認識祂,直到找到祂。
黎巴嫩60%的人不識字,收音機廣播成為傳播福音的關鍵工具。請為從事這項工作的宣教士禱告。「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 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以弗所1:18) 

婦孺難民   
「從非洲伊利提亞 (Eritrea) 到阿富汗,從科索沃到東帝汶,逃難的婦女代表族群衝突下的無聲受害者。」Austcare 2000年7月報導。 聯合國難民高層委員會 (UNHCR) 指出,全球二千七百萬難民中,有80%是婦女和她們的子女。 難民的需要,尤其是婦女,聽了令人心碎。她們除了居住在惡劣,和不易獲得支援的環境外,更由於受到隔離,歧視,虐待,強暴和其他的壓榨,而要面對身體和心理上極度的苦難。她們經常感到無助無力,難以重建她們的生活。
許多婦女因戰爭失去父親或丈夫,這使得她們要負起傳統上由男性負責的責任。在排斥婦女的社會和經濟環境裏,要她們提供飲食住屋,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因此,有許多只有進住難民營裡。
但對住在難民營裏的婦女,這不見得是苦難的結束。救濟人員 (通常是男性)有時不瞭解文化和宗教差異帶給她們的影響。有些難民營的廁所是男女共用,伊斯蘭教婦女就不願使用。
救濟人員調查後才知道穆斯林婦女不願遇見家庭親屬以外的男人。這個原因也造成有些婦女不能取得食物。只有丈夫還在或兒子較大的婦女,才能由他們拿到食物。
過去幾年救濟機構才瞭解到難民婦女的特殊需要,為她們設立適切的救濟和資源。這包括性別辨識和特別保護計劃。向穆斯林難民婦女傳福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許多的基督徒姐妹在這特殊的族群中擺上心力來工作。

請為在艱苦環境中身負照養孩子責任的婦女禱告。「耶和華又要給受欺壓的人作高台,在患難的時候作高台。」 (詩篇9:9-10)
請為與丈夫離散的婦女和寡婦禱告,願她們認識神的恩典和安慰。「因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救贖你的是以色列的聖者,他必稱為全地之神。」 (以賽亞54:5-7)
請為身受暴力和凌辱的婦女禱告。願她們經歷神的醫治和被看重。「你知道我受的辱罵、欺凌、羞辱;我的敵人都在你面前。辱罵傷破了我的心,我又滿了憂愁。我指望有人體恤,卻沒有一個;我指望有人安慰,卻找不著一個。」 (詩篇69:19-20) 

(來源:http://www.missionpathway.org /2003年10月聖經中的伊拉克)
 
承蒙 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 惠允刊載,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