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1-01-13發佈

以色列新聞文摘˙2011年元月/猶太曆5771年

「倘有禍患臨到我們,或刀兵災殃,或瘟疫饑荒,我們在急難的時候,……向祢呼求,祢必垂聽而拯救,……」(歷代志下二十篇9節)。

薄弱的美國政府危及以色列

在最近幾週的日子,「維基洩密網站」(WikiLeaks) 證實了許多人存疑的事:好幾個阿拉伯國家都極力希望美國阻止伊朗發展核武。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阿布杜拉」再三催促美國消滅伊朗的核武廠,說:「你必須切斷蛇的頭」。他還告訴美國的外交官:「底線是伊朗不能被信任。」約旦的官員們也要求以「任何必要的手段」,制止伊朗的核武發展,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埃及的官員都將伊朗政權視為「邪惡」及「存在的威脅」。

儘管如此,美國政府「歐巴馬」除了交待實施制裁之外,並不願對伊朗的核武發展採取任何的行動,而制裁已經證實並沒有制止的效果。美國政府不僅不願對伊朗動用武力,還採取了一些預防以色列襲擊伊朗位於「布什爾」(Bushehr) 及「納坦茲」(Natanz) 核武廠的措施。更糟的是,美國的經濟困境可能向世界發出了一個信息:美國已不若從前,現在她是個薄弱的巨人,而不再值得害怕及尊敬。

雖然美國顯著的弱點可能並不是美國會立刻滅亡的信號,但卻使她的盟國以色列處於極危險的處境。由於對美國的行動或缺乏行動感到灰心,先前跟美國及以色列友好的中東的國家都開始向德黑蘭示好。例如約旦國王「阿布杜拉」歡迎並邀請伊朗到約旦訪問,並要求伊朗和約旦建立更多及更好的關係。同時間,他也開始「漸漸結束」跟以色列的軍事關係。

底線是以色列的敵人們如敘利亞、真主黨及哈瑪斯都已強化了他們跟伊朗的關係,而埃及、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都重新在審議他們跟以色列或多或少的和平關係。曾經是以色列堅定盟友的土耳其,現在也跟以色列分歧。雖然希臘對以色列有好的態度鼓舞人心,卻未向以色列保證願意提供強大的支援。被敵人們,或者充其量一些靠不住的友國團團圍住,在許多人眼中,以色列似乎大限已近。 

也許必須到這個地步,以色列的領導者才會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求助?每個人當然都能為以色列的這個看似「位於敗局」的情勢能獲得正面的成果禱告。雖然以色列本身被逼到死角,但是她的王絕對無法受阻。

一個月的毀滅性火災

從十二月二號開始起火的迦密山火災被稱為以色列歷史上最嚴重的人民災害。這場火災猛烈燃燒了好幾天,摧毀了好幾英畝美麗的森林,總共奪走了44條人命。既然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發生了這場火災,在本月的《以色列新聞文摘》中,筆者就不詳談此事。這場火災造成最嚴重的方面之一,顯示出以色列對重大災難的回應嚴重缺乏準備。在未來的戰爭,落在以色列人口稠密地區的數百枚飛彈可能會引起許許多多的火災,可能是超過以色列所能控制的。誠如火災當時的情況,不得不請來自好幾個國家的消防設備例如消防飛機前來協助滅火。雖然以色列向美國租借的一架超大型波音747消防飛機抵達得晚,似乎卻是大火得以被控制的關鍵。

這場火災使大部分以色列的百姓震驚、茫然,問說:「我們國家還會發生什麼事?」而不必等太久,他們就得到了答案。接近十二月底時,發生了另一起大火,這回是一輛正在鐵軌上行進的火車。這輛列車行駛到靠近以色列中部一個叫Shfayim城的地方時,由於電線故障,火車後車廂的引擎忽然起火燃燒,火勢還蔓延到其他的車廂。火勢對三個車廂造成了影響,而照片顯示其中一節車廂幾乎完全被燒毀。車廂裡應當會自動打刻的車門沒自動打開,但值得感謝的是,乘客們打破了窗戶、撬開車門而只是受到輕傷地逃出了車外。

美國的觀光客在以色列遇害

十二月十八號有兩個婦女,其中一人是美國人,在距離「伯特示麥」(Beit Shemesh) 的林地健行時,遭受二個阿拉伯男子的攻擊,其中一人喪生,而另一個人受了傷。死者是現年四十歲名叫「克里斯汀‧盧肯」的美國人,此行她到以色列參加「基督教會」(Christ Church) 籌辦的研經之旅。在安息日當「克里斯汀‧盧肯」跟她一位本身是導遊的英國朋友「凱‧威爾遜」在林地區健行時,兩個阿拉伯的男子走向她們,向她們要水喝。擔心這兩名男子可能存有別的動機,於是兩位女士就走開了。但過不了多久,這兩名男子又出現了,並開始用刀子攻擊她們。「克里斯汀」遇害了,而「凱」受了傷,因為她喬裝已死,才倖免於難。當兩名男子離開後,顯然「凱」帶著她死去的朋友掙扎著來到附近的一個停車場,而獲得了幫助。

以色列的警方將這起事件視為出於政治動機的恐怖事件處理,但是他們也不排除這事件可能純粹是個刑事案件。事發之後,無人宣稱此事乃出於他們所為,那表明這件事是那兩個人,而不是一個激進的團體犯的案子。撰寫本文時,有報導說已經這起謀殺案的罪犯已經被捕了,但是兩個罪犯卻沒被起訴或判罪。

這是否意味到訪以色列再也不安全了嗎?不,不是那樣。每年都有數百萬的旅客到聖地去,而一向極少出現負面的事件。然而向大家提出一個忠告,那就是少數幾位女性(或單獨一位女性)自己出去健行,乃是不智之舉。毫無疑問地,那是她們愛以色列這個國家,並覺得在「神的土地上」乃是安全的一個跡象,然而,那會促使歹徒行兇。

歐洲向以色列靠邊

根據《路透社》最近的一篇文章,在歐洲一些極右翼的政黨增強其反伊斯蘭的言論,並跨越邊界在締造關係,甚至遠從歐洲到以色列來,「讚揚」這個成為反好戰的伊斯蘭之堡壘的猶太民族國家。當然,認為以色列是反好戰的伊斯蘭之堡壘並不是一項新的看法。已有一段時間,保守黨觀察員說耶路撒冷及特拉維夫若先陷落,然後紐約,接著就是巴黎和阿姆斯特丹了,而自由派人士嘲笑並對這個看法嗤之以鼻已有一段長時間了。然而,位於伊斯蘭統治之道路遠處的歐洲,有些政治領袖開始聞到了煙味並醒了過來。這群人當中,有來自法國、瑞士及荷蘭那些開始意識到危險的右派領導者。

最近由於「毀謗」伊斯蘭教而受審的荷蘭政治人物「威爾德」是這個運動陣線的領導者之一。稍早前在十二月,「威爾德」到以色列表達他支持約旦河西岸的屯墾區居民,說那裏的巴勒斯坦人應該搬到約旦去。跟他同行的,是來自德國、奧地利、比利時及瑞典的一些看法跟他相同的領導者。「威爾德」說:「基督教、猶太教及「人道主義」乃是我們的文化基礎,而以色列正在為我們奮戰。若是耶路撒冷陷落,下一個就是我們。」

在元月一開始,前西班牙總理「阿斯那」(Jose Maria Aznar) 在英國《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裡也從不同的角度,極力支持以色列以及她奮戰極端的伊斯蘭教。「阿斯那」說:「(中東)問題的核心,在於模稜兩可及經常錯誤的方式,而太多的西方國家現在正在應對這個狀況。把在中東一切的罪惡怪罪於以色列是容易的事。甚至有些人的行動與言論表現得就像是只要我們準備把這個猶太民族國家當作祭牲獻在祭壇上,就能跟穆斯林世界達成一個新的諒解。這會是愚蠢的想法。」

「阿斯那」又說:「在所有時刻的這一刻,拋棄以色列的命運只是更凸顯我們下陷了多深,以及我們的傾斜現在顯得何等殘酷。絕對不允許發生這件事。受到需要重建我們自己西方的價值觀的激發、對侵略以色列的波瀾表達深入的關切、意識到以色列的優點乃是我們的優點,而以色列的缺點乃是我們的缺點,在一些知名人士的協助下(接著他說了幾個知名領導者的姓名,包括愛爾蘭的「特林伯」(David Trimble)、美國的「波頓」(John Bolton) 等人),我決定推動「以色列的新友人」這個方案……。」

單邊的巴勒斯坦國?

已有一段時間了,在和平會談上不怎麼成功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一直威脅要單邊宣布建國。這個想法獲得了全球及列國中有些國家,包括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的贊同,而土耳其已經「承認了」這個根本尚不存在的狀態。然而。這整個行動充滿了危險。十二月廿九號「羅森堡」(Joel Rosenberg) 在其網路記事上寫道:

「一個嚴重危及以色列及其人民和平與安全的新威脅正迅速地浮現出來-到2011年夏天以前,巴勒斯坦的領導者將單邊宣布他們自己是獨立及主權國家並試圖分割耶路撒冷可能會成功,而世界會想迫使以色列接受這個新國家,而不是要求巴勒斯坦人坐下來,並協商能為雙方接受的公平、公正的條件。」接著他又說:「沒錯,巴勒斯坦人單邊宣布建國不是個和平配方,而是戰爭配方。」

看來歐洲和美國都不贊同這件單方面的舉動,即使他們曾經傾向這件事。十二月廿九號「朱莉‧斯塔爾」(Julie Stahl) 在CBN的一篇中寫道:

「星期三以色列的副總理『亞阿隆』(Moshe Ya'alon) 說美國和歐洲現在逐漸離開承認巴勒斯坦國這個想法。在以色列的國營電台接受訪問時,『亞阿隆』說埃及和約旦兩國及以色列,都擔憂「哈瑪斯」會接收猶大和撒馬利亞,即受西方扶持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阿巴斯」目前所統治的約旦河西岸。據『亞阿隆』所言,單邊宣布建國的巴勒斯坦會是個不合格及不受歡迎的當局,最後會變成「哈瑪斯坦」(一個新造的詞,即在「哈瑪斯」及「波斯」等字後面加上stan,意思是「之家」或「地點」。)」

「稍早(十二月)以色列和美國批評南美洲國家單方面承認邊界以1967年為基礎的巴勒斯坦國。兩個星期前,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的多數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獲得真正及持久的和平,只能透過雙方直接的協商達成,並敦促美國的領導者『拒絕接受任何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國』的舉動,並對聯合國的安理會想以「藉談判而達成協議」之外的方式建立巴勒斯坦國的任何決議行使否決權。」

而且,看來單方宣布建國的思想註定並沒有出路。除了一些一知半解及不守法的國家,才會給像這樣的「國家」存在一天的時間。不僅如此,或許有人會問一個極嚴肅的問題:「巴勒斯坦人民已準備好了要有國家了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和「哈瑪斯」之間的衝突又如何?這件事解決了嗎?難道情況不會又變成各派系的負責人為了控制權而戰?這件事會讓一個深思熟慮的搖頭。

這並非在詆毀巴勒斯坦人。因為在那些百姓當中,有一些屬於主的人,而除了為祂自己的猶太子民提供一個家園之外,神也要把最好的給巴勒斯坦人民。我們需要為那個結尾禱告。

「萬軍之耶和華說: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因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瑪拉基書一章11節)

本文作者「朗尼‧明斯」 (Lonnie Mings) 是聖經學院的教授,並且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明斯」是CFI的特約作家,透過聖經的視野,他向讀者分析以色列及中東的局勢。

--------------------------------------------------------------------------------

「基督徒以色列之友」 (Christian Friends of Israel, 簡稱CFI) 簡介

「基督徒以色列之友」 (Christian Friends of Israel, 簡稱CFI) 是個慈善性、非營利的福音派國際性基督徒事工,總部設於耶路撒冷,並在全世界都有代表的辦事處。CFI主要的目標,是教導教會其希伯來的傳承以及聖經中教導我們對猶太人的職責,並透過在以色列的各項外展事工,成為以色列的祝福。這些目標乃是透過我們各項外展的事工和月刊與季刊而達成的。CFI 在耶路撒冷有個配給中心,已幫助了大約二十五萬個新移民。 CFI耶路撒冷總部的網站:http://www.cfijerusalem.net ; CFI台灣分部網站:http://www.cfitaiwan.org

CFI在以色列的外展事工:
˙「在後的要在前」事工:協助榮民及以色列社會中最貧窮及受忽略的人。
˙「禱告城牆」事工:連結列國的基督徒以禱告遮蓋全以色列的城鎮、村莊、集體農場及屯墾區。
˙「未來指望」事工:協助在以色列有需要的衣索匹亞裔猶太人。
˙「大衛的盾牌」事工:協助在以色列軍隊服役的士兵。
˙「初熟的果子」事工:協助主內猶太裔及阿拉伯裔的肢體。
˙「未被棄絕」事工:協助「納粹大屠殺」的生還者。
˙「希望之門」事工:協助在以色列各式各樣貧困的人。
˙「預備新婦」事工:提供新人婚紗禮服。
˙「敞開城門」事工:協助需要幫助的新移民。
˙「翅膀蔭下」事工:將安慰及實際的幫助帶給受恐怖分子攻擊的受害者與家人。
˙「戰爭災民」事工:協助受飛彈攻擊的社區居民。
˙「傳播媒體」事工: 提供全球的基督徒CFI的刊物、影音教導資源及網頁資訊。

來源:CFI 的中文網站網址:www.cfitaiwan.org
 
承蒙CFI臺灣分部惠允刊載,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