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1-01-11發佈

2010-01-09 來自馬來西亞的問候
代禱的勇士們,來自馬來西亞的問候,想發信來鼓勵你們。神真的作新事在馬來西亞的一個海島(檳城)建立了禱告屋異象是24/7 天禱告,神將祂的心放在一群年青人的心。
    而異象是預備主的再來(馬1:1-3)
    新婦,兒女,君王身分的啓示
please keep penang house of prayer in prayer, penang need nation prayer for  .. let His kingdom come & let His will be done. and pls pray for me i need Your voice cry out before God about me . I need God strength to follow His will.. thank you !! in Jesus name bless you all ... Hannah 

--------------------------------------------------------------------------------------
受到氣候異常的影響,全球都出現了大水肆虐的景象,不只澳洲,甚至東南亞的泰國和馬來西亞,也因為豪雨不斷,市區和村落淹大水,學校和不少餐廳都被迫關閉;
另外災情最嚴重的,是在拉丁美洲的巴西,東南部下起了罕見的暴雨,不少災民的住家水都淹到脖子了,只能靠游泳前進。災民欲哭無淚,因為一場洪災,造成至少3萬人流離失所,60個城鎮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然而深陷大水的還有馬來西亞東部沿海地區,大雨不斷,學校和餐廳全都泡在水裡,上百名學生和民眾被迫緊急撤離,連鄰近的泰國南部也無一倖免,村莊全被大水包圍,山坡地甚至爆發土石流災情。

異常的氣候持續在全球發威,從拉丁美洲的巴西到亞洲的馬來西亞和泰國,一直到澳洲,都脫離不了大水的威脅。氣象主播:「預報說(澳洲)會有更多的降雨,因為這裡仍有低氣壓,持續盤旋在這裡。」儘管澳洲大水已經出現消退跡象,澳洲總理吉拉德也趕到災區視察,只是眼看豪雨不停,恐怕又會爆發另一波災情。

世界強暴之都-剛果
無國界醫生組織(DoctorsWithout Borders)2011-01-06說,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元旦有數十名女性遭到男性聯手強暴。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無國界醫生組織的人員魯夫(Annemarie Loof)說,「這些女性遭繩子綑綁,或遭槍托擊暈,然後遭侵犯,有些甚至是在子女面前遭逢此事」。 「1次最多有4名武裝男子從事這種勾當,同時一些住宅和商店也遭到打劫。」

聯合國指出,強暴在剛果經常被用為作戰武器。聯合國稱,這個國家是「世界強暴之都」(rape capitalof the world),其東部2009年就有1萬5000名女性遭強暴。  這種現象出現在剛果某些被視為親政府但遭武裝叛軍侵入的地區,而這些地區缺乏政府軍或警察保護。
聯合國去年9月提出報告,指責剛果安全部隊在去年夏季若干天內,未能防止集體強暴風潮出現。
初步調查報告證實,北基伍省(North Kivu)瓦里卡勒地區(Walikale)在去年7月30日至8月2日間,至少有303名平民婦女遭強暴。
無國界醫生組織表示,這種現象顯然尚未停止。

全球觀察名單公佈˙伊斯蘭佔多數●求神保護基督徒的生命、堅固他們的信心,並除去敵基督的權勢
【國度復興報-編譯Icula/Charismamag.com一月五日報導】北韓今年連續第九年被基督教機構「敞開之門」(Open Doors)列入全球觀察名單,但伊斯蘭國家也迅速被點名為基督徒最危險的地區。今年被列入觀察名單的十國中,就有八國是伊斯蘭國家──其中七國對基督徒的迫害更甚往年。
這十國包括北韓、伊朗、阿富汗、沙烏地阿拉伯、索馬利亞、馬爾地夫、葉門、伊拉克、烏茲別克和寮國。伊拉克新入榜,茅利塔尼亞則從第八名落到第十三名。在前卅大迫害基督徒的國家中,只有七國且有穆斯林極端份子以外的迫害者。
敞開之門美籍主席暨總裁摩勒(Carl Moeller)說:「有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或『隱藏的基督徒』在穆斯林統治的國家中,常有芒刺在背之感。這些地區都沒有信仰自由。今年的全球觀察名單顯示,這些伊斯蘭國家對基督徒的迫害越發嚴重。」
伊朗正嚴厲地取締成長中的家庭教會運動。阿富汗有成千上萬的基督徒極其隱密地聚會。沙國拒絕讓民眾改信基督教。索馬利亞嗜血的恐怖政權揚言要殺害執行賑濟當地飢荒和窮人的基督徒義工。葉門決意驅逐所有基督徒勞工。伊拉克則眼睜睜看著極端份子於去年十月卅一日在巴格達的天主教堂,屠殺五十八名天主教徒。伊拉克因基督徒的宗教自由轉惡,而從第十七名超前到第八名。極端份子有組織的暴力行徑促使近年來有卅三萬多伊拉克基督徒逃離家園。
自二○○三年伊拉克總統海珊被推翻以來,該國基督徒人數已掉了一半以上。去年至少有九十名基督徒殉道、數百人在轟炸和槍戰中受傷。過去兩週以來,且發生更多謀殺基督徒的事件。

「敞開之門」今年的報告所提列的重大事件尚包括:
‧ 迫害基督徒最甚的前十五國中,基督徒人數最多的是巴基斯坦(五百萬人)。在該機構進行調查期間,有廿九名信徒殉道,且每個月至少有一起信徒遭謀殺的案件發生。
‧ 從第六名上升到第三名的阿富汗,在電視網報導穆斯林受洗的消息時,即有人上街示威。
‧ 今年最毛骨悚然的迫害事件則是排名第廿六的奈及利亞,其北部數省的穆斯林極端份子殘殺了兩千名基督徒。
‧ 排名第十九的埃及則有廿一名基督徒元旦在亞力山大市的雙聖教會前遇害。
 儘管伊斯蘭國家對基督徒的迫害越發嚴重,但北韓仍是欺壓基督徒最烈的國家,不但對基督徒充滿敵意,不准興建教堂或在家裡崇拜,擁有基督徒物資更是會被處死。由於北韓鎖國,因此有多少信徒殉道尚不可知。(取材自www.charismamag.com

人權團體譴責伊朗 大肆逮捕基督徒●為人民擁有信仰自由禱告
【國度復興報-編譯Amy/The Christian Post一月五日報導】伊朗當局在德黑蘭逮捕了數名基督徒,控告他們企圖以宗教和文化攻擊國家。
德黑蘭省長塔馬頓(Morteza Tamaddon)揚言要揪出這群人,他稱他們涉入了他所謂的「脫軌、墮落」行動,要拘禁他們。塔馬頓說:「該行動領導已在德黑蘭省被捕,不久後還會有更多人遭到逮捕。」由於政府不願證實遭捕的基督徒身分,他們是伊朗人還是外國人,現在不得而知。但塔馬頓稱他們是「tabshiri」或宣教士。
依照設在英國的人權組織─世界基督徒團結會(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簡稱CSW)表示,被捕的基督徒是福音派信徒,包括牧師和伊朗家教會網路的領袖。CSW指出:「伊朗政府把他們拘留在單人房,嚴厲而且粗暴地審問他們,要他們透露其他教會成員名字,威脅他們不得再信教,並恐嚇他們不得從事任何基督教活動。」
CSW指出,伊朗媒體和多位政府官員充斥反基督教的言論,很令人困擾。塔馬頓宣稱基督徒和在伊朗的英國人正從事一項陰謀。他說:「他們就像塔利班,如寄生蟲般入侵伊斯蘭教,在英國支持下,以基督教之名發起行動。」CSW發言人強生(Andrew Johnston)說,當局此舉明顯是針對民眾的信仰,他呼籲伊朗政府應遵循國際作法,給予所有公民信仰自由。
而就在伊朗大肆逮捕基督徒的同時,伊朗憲法卻承認基督徒的存在,把不到人口1%的基督徒列為受保護的少數族群。但伊朗政府卻嚴格限制宗教自由,光是聖誕節期間就有七十多名基督徒被捕;教會崇拜也被秘密警察監控,其中活躍的教徒常被訊問並遭到毆打。

哥普特人 源遠流長的基督徒少數民族●求神醫治遭受攻擊的教會所受驚嚇與創傷,並透過政府為受難者伸冤
【國度復興報-編譯Icula/dw-world.de一月五日報導】埃及最大的宗教少數民族哥普特人(Coptic Christians)基督徒,最近成為報紙頭版頭條的焦點,因他們在亞力山大市的其中一間教堂遭到致命的攻擊。長年遭受迫害使許多哥普特人認為,埃及不再是他們選擇居住的地方。
哥普特人堅稱,埃及有20%的基督徒。但政府的數據只有10%(約一千萬人)。謝諾達(Shenouda III)是亞力山大市哥普特教區第一百一十七任主教暨聖馬可的繼承人。他自一九七一年即領導科普特東正教教會,且支援全球哥普特教會開拓至少一百家教會和教區,其中大部分在美國,另有六千名哥普特人基督徒住在德國。
他們自認為是埃及法老的後裔。哥普特一字原即意指古埃及。初代宣教士聖馬可在主後第一世紀時,將基督教傳到埃及。即使那時,哥普特族便遭迫害。最早是羅馬人施害,第三世紀時,有八十萬信徒殉道,其中大部分是哥普特人。四百年後,阿拉伯人入侵、征服埃及,引進穆斯林。
到十一世紀,已有半數的埃及人是基督徒。亞力山大市且成為哥普特人的屬靈中心。該族且創造了修道院制度,至今仍有數百家修道院古蹟散布埃及各地。時至現代,基督徒與穆斯林的關係惡化。一九五二年,納瑟(Gamel Abdel Nasser)推翻埃及皇室,四年後成為埃及總統。他的國族主義政策迫使哥普特人離開埃及。
一九八○年,繼任者沙達特(Anwar el Sodat)為緊握政權,做了致命的妥協:宣布穆斯林律法是埃及唯一的法律。他反而被國軍的穆斯林軍官謀殺。現任總統慕巴拉克(Hosni Mubarak)正式給予哥普特人與穆斯林相同的權利,並提名溫和的神學家擔任埃及最高階穆斯林神職人員,但埃及基督徒仍遭遇行政障礙與不平等待遇。

以色列首席拉比疾呼 遏止墮胎風潮●為停止墮胎禱告,並求主赦免流無辜人血的罪
【國度復興報-編譯Kate/CBN一月四日報導】以色列的首席拉比Yona Met-zger與Shlomo Amar近日登高呼籲,要求以色列民反抗墮胎風潮。
兩人寫了一封信給全國的屬靈領袖,引用「出埃及記」,講述希伯來婦女為抵抗西律王殺害嬰兒的暴行,而不得已將嬰兒丟入尼羅河的故事。兩位拉比要求全國的宗教領袖教導人民,「聖經確實教導不可殺害母腹中的胎兒。」
三年前,以色列首席拉比創立了一個反墮胎團體,希望阻止以色列每年五萬人的墮胎。依猶太法律,除非母親面臨生命危險,否則禁止墮胎。
首席拉比對以色列的墮胎數據感到震驚,這顯示出有一股墮胎的風潮,導致每年數以萬計未出世的猶太嬰孩被殺。為回應拉比的呼籲,以色列全國的拉比都預備了出埃及記的講道,以提醒會眾,聖經教導不可殺害胎兒。

澳昆士蘭大水患 全球農糧煤礦漲●為受災家園、農地、工廠等的重整禱告
【國度復興報-編譯Kate/CBN一月四日報導】澳洲洪水已淹沒比美國德州還大的範圍,昆士蘭省的財務司長安德魯佛雷索(Andrew Fraser)將這場洪水比喻為「聖經規模的災難。」大水患同時也嚴重影響全球小麥與燃媒價格。
官員指出,連日豪雨帶來的大水使溪流暴漲,已有二十萬人受影響。昆士蘭省長安娜比利格(An-na Bligh)說,「我想這件事的本質是,在羅可漢普敦市(Rock-hampton)發生的事情,未來五十、一百年內應該不會再發生。」
大水使昆士蘭海港羅可漢普敦市的街道,成了一條條憤怒的河流。洪水湧入時,居民被迫緊急撤離,警察則挨家挨戶敲門察看是否有人仍在屋內。市長布萊德卡特說,「我們認為這可能是本區史上第二或第三大規模的水災」。
這場水災已造成十多人死亡,現在最可怕的是有大量的蛇與鱷魚正潛伏水中。
目前雨勢已經減緩,某些地區水位也開始下降。受災居民芭蓓莉(Beverley MacNamara)說,「現在水位還不至於令人太擔心,我們立了一個竹竿做標記,知道洪水大概會到那裡,如果超過那個標記,就真的要緊張了。」
大水也帶來全球的震盪,澳洲供應50%的全球鋼鐵業所需燃煤,現在該國的燃煤工廠約有75%因洪水而被迫停工。
同時,澳洲也是全世界第四大小麥出口國,水患致使全球小麥價格昂揚。由於憂慮澳洲小麥的收成,美國小麥期貨指數已攀升至廿九個月來的新高點。再加上美國穀物因寒害影響,民生所需的各項糧食價格很可能會繼續攀升。

七級地震屆滿一年 海地事工持續擴大●為災民住屋興建順利、物資與經費充足禱告
【國度復興報-編譯Kate/ANS一月五日報導】一年之前一場七級強震撼動海地,也永遠的改變了這個國家。創辦於一九九八年的「希望任務」(Mission of Hope;簡稱MOH)
在過去十年的時間,原本服事的是太子港北部的居民,二○一○年一月十二日大地震之後,他們決定前往受災區,幫助最需要的民眾。MOH是大地震之後,最早馳援災區的團體之一,提供受災戶緊急援助。在那場釀成二十三萬人死亡、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的災難中,MOH深入不同環境,不斷為幫助海地而努力。
MOH的總裁布萊德強森(Brad Johnson)說,「在海地最黑暗的時刻,神已經預備好MOH去到那裡,將福音傳入,帶來光明。」 「我們很感激,能夠為海地全國人民提供超過一千五百萬次的用餐。」
地震之後,MOH在海地所做的包括:供應一千五百萬次用餐;與其他機構合作而供應五萬名孩童的每日三餐;在MOH的醫院醫治兩萬七千人;兩百六十六次整形與整容手術;幫助七十五個病人裝義肢;重建十八棟房子;開始建造一個容納五百戶的社區建築;在MOH的學校提供二千五百一十六個學生受教育;提供兩百個農人技術訓練;超過一千人決志信主;雇用二百四十位海地人。
目前海地仍有超過一百萬人依然活在沒有家、沒有電、不安全的環境中。但最近海地政府已決定免費提供MOH兩百英畝土地,為災民興建房舍。
強森說,「聽到那麼多的負面訊息之後,忽然之間,我們知道有些好事正在發生。海地全國都在設法重建家園,也有很多家庭已經搬進新住處,只是房子仍然不夠。」從北美洲而來的捐獻仍須繼續挹注,好幫助海地的人民繼續往前。

恐怖主義入侵巴勒斯坦校園
大部分國家或族群當捲入衝突時,男人會拿起武器,兒童會被送到遠離戰線的安全區,盡量確保他們的安全,但這情況並不發生在巴勒斯坦。
眾所周知,巴勒斯坦阿拉伯兒童自小被鼓勵以暴力攻擊以色列的猶太人,如果在襲擊猶太人的時候死亡,會被視為畢生追求的「榮耀」。
然而,可能較少人留意到,當地兒童早在求學時期已被灌輸暴力及殉道的概念。當地一家政府監控的官方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於12月21日說出以下內容,承認以上的說法:
「全賴老師們宣揚民族主義和國民意識,成功煽動1967年的暴動。他們值得我們更多的尊敬和嘉許。」
這些學校的教育經費其實由歐美國家的公帑資助,受資助的學校卻向當地兒童灌輸戰爭意識,訓練及裝備他們成為殘害鄰國的戰士。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取材自Israel Today,2010年12月29日,Grace Lee編譯)

巴勒斯坦研究人員指 恐怖分子以中產青年居多
巴勒斯坦研究人員發現,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驅動力源於宗教和民族主義的思潮,而非個人的生活困境。
巴勒斯坦聖城大學(Al-Quds University in Jerusalem)的教師巴奈特(Bassam Yousef Bannat)對採取自殺式攻擊的恐怖分子進行調查,發現多數是來自中產家庭、曾接受良好教育的青年,沒有明顯身體或心理的疾病;大部分是在職人士,但不是供養家庭的支柱,他們是強烈支持民族主義的穆斯林,許多是在獨立戰爭後離開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後代,相信自己有回歸的權利。由於沒有將行動事先告訴家人,令恐怖行動更順利進行。
這項研究支持以色列和美國研究人員的發現。以色列研究人員幾年前發現,許多採取自殺式攻擊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都是來自中產家庭,而且幾乎所有首領都至少有一個學位。美國軍事院校的研究發現,蓋達組織的大多數成員有大學學位。
巴奈特認為,人們廣泛認為生活困境驅使恐怖分子作出自殺式攻擊的觀點是錯的,此說法對他們有侮辱的含意,所以不應將殉教者與心理、社會、經濟或其他因素互相聯繫,否則只會貶低殉教者的價值。
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Shimon Peres)過去常常將恐怖主義與貧窮連結起來,敦促以色列以緩解巴勒斯坦的經濟災難來對付恐怖主義。但佩雷斯最近對聯合國官員說:「恐怖主義引發貧窮,更勝於貧窮引發恐怖主義。」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取材自Arutz Sheva,2010年11月25日,汪淼恩編譯)

以色列恐歐洲承認「巴勒斯坦國」
以色列驚悉英國正認真考慮提高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代表團在倫敦的地位,把他們視作外交使團,這基本上與主權國家的代表團身分看齊。消息最先由以色列的Ynet News新聞網站報道,特別令人驚訝的是,英國保守黨政府一直被視為親以色列的。
英國不是歐洲第一個承認巴勒斯坦代表團為外交使團的國家,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已經這樣做。
而以色列擔心,下一步會是歐洲人正式承認巴勒斯坦為一個獨立國家,這超出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最終地位和平協議的框架。南美洲大部分國家已經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不斷擴展這種令人擔憂的趨勢,並威脅如果以色列不滿足她的所有要求,會尋求聯合國正式承認他們單方面宣布獨立。如果歐盟的強國如英國、法國承認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人便可得著他們在聯合國所需要的所有支持,迫使目前仍然反對巴勒斯坦單方面要求建國的以色列和美國放手。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取材自Israel Today,2010年12月27日,Cecelia Chan編譯)

南美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
據《耶路撒冷郵報》報道,繼巴西上12月3日承認巴勒斯坦國之後,阿根廷12月6日亦宣佈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家,國土邊界應追溯至1967年之前。之後,烏拉圭也宣佈它明年會承認巴勒斯坦國。
以色列對阿根廷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決定表示遺憾和失望,認為承認巴勒斯坦國只會損害以巴雙方的信任,以及巴勒斯坦對和談的委身。美國猶太人協會稱,巴西和阿根廷承認巴勒斯坦是獨立國家,不但令人擔憂,還會產生反面效果。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12月6日,汪淼恩編譯)

阿拉伯裔記者講解 為何西方傳媒不實報道以巴衝突 文◎Arsen Ostrovsky
幾天前,我有幸在耶路撒冷參與一個由以色列籍、阿拉伯裔新聞記者喀利德•阿布•托麥(Khaled Abu Toameh)主講的講座。
托麥廣泛而全面地談及和平進程,以及西方世界和媒體在報道中東情況時的雙重標準。身為一個巴勒斯坦籍的阿拉伯穆斯林,他也分享了自己在以色列得以舒適生活的種種現況。
托麥當了記者將近30年,主要報道西岸和迦薩地區的巴勒斯坦新聞。他曾經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通訊社和歐美等地的不同國際媒體服務,現為《耶路撒冷郵報》撰寫有關巴勒斯坦時事的欄目,也是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公民。換句話說,他絕對有資格就當地事務作出評論。
以下是托麥的一些獨到見解: 
我問托麥,外界常指控以色列是個奉行種族隔離主義的國家,作為一個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穆斯林,他有何看法? 
他認為以色列不是一個種族隔離的國家。作為居於以色列的少數族裔,阿拉伯人誠然會面對若干麻煩和歧視。但如果以色列是一個種族隔離的國家,像他這樣的人將不可能在猶太人的報社工作、擁有房產或住在猶太社區。黎巴嫩才是真正奉行種族隔離的地方,當地法律禁止巴勒斯坦人參與50種專業工作。試想像,如果以色列議會通過法律禁止阿拉伯人在任何一種職業中工作,結果將會如何?其實,不少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內亦存在種族隔離,就如他的巴勒斯坦裔叔叔,他在科威特生活了35年之久,卻仍被禁止購買房子。以色列的法律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一視同仁。
就以色列媒體在中東的獨特性,托麥補充道:以色列是一個民主、自由、開明、尊重新聞自由的國家。即使你撰寫反對以色列的文章,仍能在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市中心行走,無須擔心你的生命安全。在以色列,任何人都能當記者。
諷刺的是,作為一個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穆斯林,他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唯一途徑竟然是一份「猶太人的報紙」。他說:巴勒斯坦地區是沒有自由媒體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當地工作時,不見有自由媒體;簽署奧斯路協議後,巴勒斯坦組織進駐當地時也沒有;如今在法塔赫與哈馬斯的統治下,仍是沒有。
可是,媒體卻往往追求反以色列的新聞報道。托麥很多時都會提醒國外記者,許多巴勒斯坦人是因內部權力鬥爭、阿拉法特及巴勒斯坦政府的嚴重貪污而喪命的。但他們卻會反問道:這篇報道在哪裡表達了對以色列的反對?我們需要一些反對佔領的報道,好讓我們的生活得到改善。我們並不需要阿拉伯人自相殘殺的報道。 
可悲地,這正反映出我們社會(特別是媒體)的狀態。對於阿拉伯人的自傷殘殺,他們顯得漠不關心,更遑論為此而憤慨──即使阿拉伯人之間的糾紛比以巴衝突構成更多傷亡。相反,他們為了蒐集「反以色列」的報道,卻會去關注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
阿拉伯不但以獨裁手段來統治,更持續不斷地煽動百姓反對以色列。托麥說,在這些事情上,西方社會的問題就是無法相信別人所說的話。
如果哈馬斯說要毀掉你,你是沒有理由不相信的。如果內賈德說要毀掉你,你也沒必要分析有否絃外之音。別再自欺欺人了,如果你仍認為哈馬斯會承認以色列存在的權利,那實在是不切實際的。他們說的話就直接代表了他們的立場。不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卻有所不同,當他們用英語對外溝通時,會有一套表達方法;用阿拉伯語說話時,內容卻會截然不同。 
托麥也談到了阿拉伯的專政統治。他認為,阿拉伯獨裁者經常將人民的困苦歸咎於猶太人和西方國家,而且永遠不會承擔任何責任。透過煽動人民反對以色列和西方國家,他們將焦點轉離國內的其他問題。你需要確保你的人民忙於憎恨別國,一旦他們不再憎恨以色列和西方國家,他們就會甦醒過來,將矛頭直指向你,並要求改革和民主。 
我們會在以色列找到明確而可靠的夥伴嗎?托麥說:其實誰在以色列當權都不重要,我們總是會有夥伴的,我們的夥伴就是猶太人。因為大部分猶太人都已經接納兩國並存的方案,他們大多不再關心迦薩地帶,而且希望與巴勒斯坦人劃清界線。在過去15年,不少猶太人都已逐漸邁向溫和節制、實事求是的方向。現在,我所認識的猶太母親都不再希望把兒子送回拉馬拉(Ramallah,巴勒斯坦首都)或迦薩。我所認識的猶太人也無意掌控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教育和衛生系統。可惜,雖然猶太人普遍已傾向腳踏實地、溫和節制的方針,阿拉伯方面卻依然一貫地傳遞著「不、不、不」的訊息。
托麥的演講確實非常坦誠直接,他的其中一個回答更鮮明地表達了他的立場。我問他:你情願繼續以一個少數族裔的身分住在以色列,還是搬到其他阿拉伯國家?托麥的回應既簡單又坦白:以色列是一個民主、自由、開明的國家,我享受在這裡生活,亦寧願做一個以色列的二等公民(但其實他並不感覺自己是個二等公民),也不願意在做任何阿拉伯國家的一等公民。
在一個輕視勇氣的世代中,喀利德•阿布•托麥誠然是一股令人愉悅的清新氣息。他致力追求和平,許多人視他為是叛國者,但他卻仍然每天堅持冒著生命危險活出勇敢。正如他自言:我不是以色列、巴勒斯坦或美國的支持者,但作為一個記者,我永遠支持事實和真相。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汪淼恩編譯)
--------------------------------------------------------------------------------------
蘇丹教會呼籲國際社會介入 憂慮公投觸發內戰

 

蘇丹共和國 (橙色)
 

北蘇丹(橙色)及南蘇丹(藍色)
 

人口以基督徒為主的南蘇丹1月9日舉行公投,以決定是否脫離由伊斯蘭教政府主政的北蘇丹。蘇丹教會擔憂公投結果或延後舉行,都會令兩地再度開戰,因此呼籲國際社會介入,確保公投有公正和和平的進程。

進入歷史性時刻
非洲國家蘇丹共和國正面臨歷史性一刻,南北兩地關係維持現狀──兩地分治、化敵為友成為一國,抑或從此割席分成兩國,還看南蘇丹今年1月9日全民公投的結果。至於結果是否在公平、公正與和平的情況下得出?將來的發展會如何?有人感到十分樂觀,認為南蘇丹如果獨立,人民將享有選舉和清廉的政府,發展資金亦有望到位。然而,更多人擔心公投結果不獲喀土穆政府承認,甚至令剛於6年前熄滅的南北戰火重燃。

住在南蘇丹教區倫拜克的奈地婭,經歷過該場歷時長逾廿載的戰火。她的鄰居有見新一輪暴亂,有風雨欲來之勢,都紛紛勸她離開。但要靠輪椅代步的她卻婉拒大家的好意,還發出了以下一番感慨:

「上次發生戰亂時,我們的確曾經逃跑。當時我還很年輕,甚麽也沒想的,直奔到叢林裡去。如今,我好不容易有了家園,還種了秋葵和一些鮮花,所以我不會走。即使我的家最終變成我的墳墓,至少我已為和平做好準備。」

經歷長年內亂
蘇丹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北部,所佔陸地面積是全球第十大。鑑於南北蘇丹內戰歷時廿多載,造成死亡人數約150萬,是非洲最慘絕人寰的內戰之一,該國被「失敗國家指數列表」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其首都喀土穆更被稱為「世界火爐」。

直至2005年,南北雙方才透過《全面和平協議》(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停止駁火,並同意於2011年讓南蘇丹舉行全民公投,決定命運。在此之前,以基督徒人口佔約8成的南蘇丹處於自治狀態,而北蘇丹則由伊斯蘭教政府管治。

有人曾幻想,如果公投能令兩地一統,便能將所有問題徹底解決,甚至會合作起來修橋補路,造福大眾。不過,隨著零星暴力事件在這幾年間仍不時發生,這種想法瞬間幻滅。

曾因逃避戰禍而逃竄北蘇丹的南蘇丹基督徒,他們的處境相對較坎坷。該批基督徒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較能融入伊斯蘭教政府統治下的生活,有工可做,狀況稍為穩定。另一種則仍舊過著逃難式的日子,甚至飽受「伊斯蘭教化」的壓力。

有分析指,石油資源的分配,是令兩地難以平和的「死穴」之一。在橫跨南北蘇丹兩地邊境的地區,以及南蘇丹的阿卜耶伊,均蘊藏著大量石油,利潤可觀,但如何將其分配,雙方一直爭持不下。國際社會一度介入,唯時至去年10月,談判終告失敗。

有人於是寄望公投能令南蘇丹獨立,為局勢帶來曙光。非政府組織「門諾會互助促進社」代表之一祖安˙威廉斯,來自南蘇丹阿里茲,她坦言:「只要國家(南蘇丹)建立起來,人民就可以享有選舉,政府會更具法律效力,貪污問題將會減少甚至消失。發展資金將會為和平的目的而流入。」

教會向國際社會求助
為令公投得以順利進行,南蘇丹的教會聯合組織和代表紛紛發揮他們對政府的影響力,承擔起教育選民有正確投票觀念的責任,包括他們的權利等。
然而有見離公投日子愈近,暴亂事件發生愈頻密,危及公投的展開,不少南北蘇丹教會先後多次向外發出緊急代禱呼籲、召開跨宗派會議、嘗試與北蘇丹伊斯蘭教政府談判,甚至爭取國際社會介入,確保公投得以按照2005年協議的指定日子、時間和程序,在不受干擾情況下順利完成。
蘇丹聖公會大主教鄧布爾在接受非洲主要媒體All Africa專訪時指出:「南蘇丹人絕不接受公投順延進行,在過往的歷史裡,他們曾多次受騙,如今不會再受騙了。國際社會必須確保《全面和平協議》全然落實執行,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戰爭再度發生的機會。另外,我們希望國際社會在公投結束後,不論結果如何,仍監察事後狀況,因為任何情況都可能發生。」

去年10月,多名南北蘇丹教會領袖更遠赴英美等西方國家,與高層級政治、宗教人員,以及包括潘基文在內的聯合國領袖和官員會晤。
回國後,他們仍繼續致力爭取和平,即使不明朗因素依然困擾他們;例如他們的辦公室,包括位於喀土穆的蘇丹教會協會(Sudan Council of Churches)辦公室,於11月遭警方以「搜尋武器」為由掃盪。

蘇丹教會協會總幹事拉馬丹牧師向All Africa信誓旦旦的說:「時間正在飛逝,北方政府在拖著公投的後腿,但南蘇丹人卻已準備好透過公投表達自己的聲音!我們呼籲國際社會幫助我們,確保我們有個自由與公正的公投!」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陳淑怡編譯外文報道)

蘇丹基督徒呼籲全球基督徒為蘇丹代禱
----------------------------------------------------------------------------------------
尼日利亞激進穆斯林攻擊教會
尼日利亞激進派的穆斯林團體「博科聖地」(Boko Haram)對聖誕夜的爆炸案和教會攻擊案承認責任,事件造成至少80人喪生。
博科聖地在官方網站上發表聲明表示:「平安夜在荷斯(JOS)和博諾(Borno)發生的爆炸案是我們所為。」
起先,尼日利亞官方表示38人死亡,但是到了27日,尼國緊急救難署甘伯(Daniel Gambo)修正說,目前在荷斯至少發現了約80具屍體。
「博科聖地」從2003年開始活躍,經常譴責任何不遵循穆斯林思想意識的人,包括不堅守伊斯蘭法令者。他們自稱是穆罕默德的追隨者,也是伊斯蘭和聖戰的勝利者。
去年7月,其中一名領袖坦承與蓋達組織結合,恐嚇將會攻擊美國,以及尼國受到西方勢力影響的人。同月,該組織發動五天攻擊,共殺死超過700人。   (來源:取材自CBN,2010年12月29日,台灣國度復興報Amy編譯)

埃及修訂法案 有助教會建堂 ●為得救人數增加與教堂遍立禱告
【國度復興報-編譯Kate/almasryalyoum.com十二月廿七日報導】埃及國家立法部門指出,埃及政府與執政的國家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簡稱NDP)正考慮採取一系列方案,以協助教會的建築工程。
日前NDP第七屆年會,該部門發表一個聲明表示,這些改革措施「將會與埃及教會充分合作,而達成目標。」
部會首長指出,規範此事的法律已經上路了。他補充說明,埃及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從來就沒有反對任何教會合法的建堂申請。
不過,埃及國會仍沒通過一個關乎如何申請敬拜場地的法案。該法案在二○○五年首次提出,有可能減緩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的緊張局勢,結果是促成了現在這個建堂法案的出現。
如果地方政府不許可的話,埃及基督徒就不能蓋教會、或重建教會。埃及官方發行的一份二○○九年報告顯示,埃及有九萬三千間清真寺,卻只有兩千間教會。
埃及的穆斯林與基督徒偶爾會因為土地使用或蓋教會而發生摩擦。基督徒約佔該國總人口數八千萬人當中的7%到9%。

埃及教堂元旦發生炸彈襲擊 21人喪生
埃及亞歷山大一座科普特基督教教堂在舉行除夕彌撒期間,於元旦凌晨,門外發生汽車爆炸,導致21人死亡,96人受傷。
亞述國際通訊社(Assyrian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y)記者Mary Abdelmassih引述教堂人員及目擊證人指,死者殘肢散落在教堂外街道,更有穆斯林踐踏斷肢並高呼聖戰口號。
目擊者透露,一輛綠色車輛於午夜後停泊在教堂外,車上兩名男人離開車廂後爆炸隨即發生。Abdelmassih表示:「該土製炸彈內藏有100公斤炸藥,並加入了鐵釘及玻璃,威力驚人,不但震碎了附近的玻璃窗,更將殘肢拋至大廈四樓及對面的清真寺內。未有組織即時承認責任,當地官員將事件歸咎於蓋達組織或以色列情報局,但基督徒認為國家安全部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為推卸責任,內政部部長更指爆炸是自殺式恐怖分子策動的「個別事件」,對汽車爆炸隻字不提。事件發生後,有穆斯林高呼「真主偉大」,觸怒當地基督徒,有人向清真寺投擲石頭洩憤,保安部隊馬上出現並向示威者發射催淚彈,但他們在爆炸發生時卻並不在場。
「在12月31日,穆斯林連續第17次進行抗議,要求釋放兩位教士的妻子。他們聲稱兩個女人已改信伊斯蘭教,但卻被教會強留在修道院中,這正是伊拉克蓋達組織早前對埃及基督徒提出的威脅。」
「今年10月蓋達組織已作出同樣要求,聲稱不獲接納,便會襲擊全球基督徒。總統穆巴拉克表示他將致力保護基督徒。」但目擊者證實保安人員約在爆炸前一小時撤離,只留下四名警察及一名官員保護一所正有二千人參與子夜彌撒的教會。Copts4Egypt負責人表示:「他們通常都會逗留至彌撒結束。」 
Al-Kalema 人權中心主席質疑道:「根據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次本地策劃的襲擊,如果有人指此事乃由外國勢力或以色列策動,就是企圖為謀殺者洗脫罪名,就是共犯。」他正計劃向總統穆巴拉克投訴內政部部長,指他為了包庇下屬,訛稱事件是一人策動的自殺式襲擊。「單人匹馬根本無法搬運重達100公斤的炸彈,目擊者也清楚看見汽車停泊在教會門外。」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取材自ANS,2011年1月3日,程灝年編譯)
----------------------------------------------------------------------------------------

印度教會受迫害的問題仍存在
兩年前的聖誕節假期期間,好幾千名印度奧里薩省基督徒被印度教徒驅逐出境,住家和教會都被燒毀,牧師遭到毆打,許多信徒被殺。許多人擔心今年會重演此事,都噤若寒蟬。
亞洲福音協會(Gospel for Asia)創辦人兼會長約亞納(KP Yohannan)說,雖然基督徒很低調,但激進的印度教基本教義派分子在奧里薩省到處揚言,他們會阻止基督徒慶祝聖誕節,特別是坎達馬(Kandhamal)這地區已有54,000人遭到驅逐。
不過,今年什麼事都沒發生。約亞納說:「坎達馬有2,000多名基督徒聚會,但也有許多小社區和教會因為十分害怕,而未舉辦任何慶祝活動。」
印度對基督徒的迫害仍存在。約亞納以高得離譜的油價比喻說,「突然所有的媒體都在討論這件事,但過了六七個月就沒人再提了。對基督徒的迫害也是如此,情況還是像以前一樣,迫害還是存在,我看沒有什麼改變。」
約亞納說,他有幾位同工因莫須有罪名被囚禁,唯一的罪名就是「他們信耶穌」。他預料,2011年,基督徒會面臨更大的迫害。原因是,大家都認為2011年可說是最好的一年,上帝將會感動許多人,印度人會來認識主,尤其是達利人(或稱「賤民」)。
約亞納說,很多以前對福音沒有回應的地方,如今都有了很大的迴響,但教會無力跟進。因此,「我們需要設立訓練中心培訓新的同工,並為當地信徒預備聖經。而且最重要的事是,教會必須設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讓人們可以方便地敬拜主。」
他說,興建一間可以容納兩三百人的教堂,只需10,000到15,000美元,這是當務之急。「社區中心就是一個聖殿,敬拜神的地方。他說:「如果你所在的村莊從沒有一間教堂,現在有一兩百人要來接近耶穌,這樣他們就會有自己的地方了。」  (來源:取材自mnnonline.org,2010年12月29日,台灣國度復興報Amy編譯)

巴基斯坦基督徒繼續對抗褻瀆法
媒體報導,巴基斯坦基督徒比比(Asia Bibi)被控褻瀆判處死刑,各界競相提聲援,代表她提出上訴。本週,拉合爾高等法院原訂處理比比的上訴案。但是伊斯蘭極端派政黨和團體展開行動,支持褻瀆法。他們揚言未來幾週要發動街頭抗爭並罷工。
斯蘭賢哲黨黨魁拉莫拉納法澤(Maulana Fazl ur Rehman)說,「抗爭行動分三部分,一是12月24日祈禱後的街頭遊行,31日的罷工,以及明年1月9日在喀拉蚩舉行大規模遊行。」他說,許多宗教團體在這件事上有志一同,堅持反對政府企圖修改褻瀆法。
上週,巴基斯坦總統札達里表示,他計劃修改褻瀆法,這項法令備受全球譴責。在「保護褻瀆法立法以及其重要性」研討會中,法官阿柯塔爾(Mian Nazeer Akhtar)認為,旁遮普省省長塔席爾(Salmaan Taseer)保護涉嫌宗教褻瀆者,所以他也算是褻瀆者。
阿柯塔爾說,褻瀆法不容遭到破壞。他並指控聯邦政府縱容巴國各個電視台辯論褻瀆法。比比案件審理時,她的律師稱這項控告是充滿了幻想的戲碼,多數的穆斯林對抗少數的基督徒。
本案起因是比比向她農場的同事要水喝,但遭到拒絕。理由是她是基督徒,是「不潔淨的」。這兩造都堅持各自的信仰,但只有比比被控違反褻瀆罪。牧師迪拉瓦(Samson Dilawar)1997年曾遭槍傷,並在2005年目睹他的天主堂遭火焚毀,夷為平地。他因為支持比比,已被不明人士恐嚇。他說:「比比在獄中不安全。」
迪拉瓦說,去年在錫克爾科特一位年輕的基督徒被控褻瀆而遭殺害。這就是一個警訊。他說:「這名男孩在獄中被殺,比比也可能在獄裡遭殺害,她可能會在任何時候被殺,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在此同時,全球基督徒都在為比比禱告,祈求此事凸顯巴基斯坦褻瀆法的不公平。
(來源:取材自 www.assistnews.net ,2010年12月21日,台灣國度復興報Amy編譯)

巴基斯坦洪水受災戶 面臨寒冬的考驗
隨著寒冬屆臨,巴基斯坦水災的倖存者正面臨嚴寒與疾病的威脅。世界福音動員會(Operation Mobilization,簡稱OM),特地發放溫暖的衣物、毛毯和殺蚊液給當地窮困的家庭。
OM七人小組最近寄發1,000箱冬衣給巴基斯坦北部的家庭,250箱給巴基斯坦南部的家庭。但OM同工面臨路道受損嚴重的挑戰,其中一輛大卡車只到半路就卡住了,得由另兩輛較小的卡車轉運。
這些家庭都非常感謝供應者:「我們非常感謝你們在這樣寒冷的氣候中,前來幫助我們。我們先前曾見過你們,你們為了我們非常辛勞地工作,且帶來我們所需要的物資。」
OM救災小組長說,災民最需要毛毯和衣服。「冬天一到,當地冷極了。有許多地方並無建築物或樹木。許多人都露天而居,或住只用長草織造的簡陋屋子。水災期間,許多人喪失一切財物,於是離開村莊,進入難民營,他們一無所有。我們寄的衣物可以讓他們免於受寒。」
OM團隊先前發放糧食時,許多無以為家的家庭先前即見過他們。結果,有許多災民對該團隊有更多的信賴,且對福音抱持更敞開的態度。同工因此有很多機會可以與災民攀談、分享福音。所有的災民都知道,這些賑濟品是基督徒在巴基斯坦遭災的日子慷慨奉獻的。」  (來源:取材自mnnonoline.org,2010年12月30日,台灣國度復興報Icula編譯)

尼泊爾文電子聖經暢銷 便利閱讀與傳遞
航空宣教使團(Mission Aviation Fellowship,簡稱MAF)同工查斯(Tim Chase)曾對於在尼泊爾的事奉感到迷茫,直到他拜訪尼泊爾聖經協會(Nepal Bible Society,簡稱NBS)時,才清楚神的心意。他現時在當地發展出電子版尼泊爾文聖經,大大幫助了尼泊爾的信徒和福音工作。
查斯加入MAF之前,曾在IBM電腦公司工作過十年。他說,他花了大約九個月轉檔、定製軟體,但整個計畫直到現在才完成。兩項新的產品也剛問世,一是「Go Bible」──將兩種尼泊爾文聖經附在手機上,另一種是電子聖經程式,裡面有尼泊爾文的聖經註譯和字典。
上個月底,查斯展示這兩種電子版本的尼泊爾文聖經時,約有350人予以慶祝。在慶祝的禮拜儀式之後,熱情的群眾隨即購買一百套電子聖經磁碟片和另70套隨身碟。此後,這些電子聖經的銷售量便扶搖直上。
NBS的領袖推崇查斯夫婦在發展這些聖經工具上所扮演的角色,並公開表揚。查斯說,擁有尼泊爾文電子聖經是非常必要的。許多尼泊爾人住在國外。其中有些人住中東,在那裡並不常見人攜帶書本型的聖經,電子聖經讓這些人可以用比較不造成威脅的方式讀經。而這種版本的聖經且讓他們可藉由簡訊或電子郵件傳遞聖經經節,去傳福音,尤其是當地的牧師和聖經學校迄今仍在研讀英文聖經,有了這套工具將使他們具備前所未有的力量。
MAF同時提供遠距學習技術、協助訓練當地牧師,這些牧師並無管道可獲得聖經教導或領袖訓練。透過與其他機構的伙伴關係,MAF還提供數位聖經參考書和研經材料、協助建立學習中心、提供最敏銳的學習難題解答,以支援當地教會的增長。(來源:取材自MNN,12月14日,台灣國度復興報Icula編譯)

海地震後一年 僅2.5%城市砂礫被清除
重創海地的七級大地震已近屆滿一年,在沸沸揚揚的短暫報導之後,海地逐漸被整個世界遺忘。當時許多金援確實幫助了海地;現在,這國家需要更多的資金,使它能順利重建。
美國救援組織「全球救助網絡」(Global Aid Network;簡稱GAIN)已在海地工作多年,他們是能供應食物給災區居民的前幾個救難團體之一,因為他們的倉庫早已做好預備。GAIN的副總裁韓德克思(Scott Hendrix)說,重建的進度太遲緩了,「城市裡只有2.5%倒塌砂礫被清除掉,大部分的人都還住在帳篷裡,那真是很困難的處境。」
最近,選舉帶來的不安也影響了GAIN的工作,韓德克斯說,「上週我人在海地,我被延滯了整整三天,離境與入境都變得非常困難。」
當地的工作小組也受影響,「有些人原本願意以一週的時間來幫忙,結果情勢卻使他們無法將食物送到災民的營區,也無法送到我們一向供應食物的社區。整個進度都被耽擱了,一直要到局勢轉為安全,才有辦法恢復這些工作。」
GAIN目前正在興建倉庫、孤兒院、義工營區、以及醫院。除了這些計畫案需要資金之外,還需要5萬5千元美金來購買發電設施與水井。
縱然大部分從海地傳來的消息都是不好的,但也有好消息,那就是基督徒數量增加了而教會也在增長中。「教會增長非常快速,以至於原來的房子都容納不下了。」韓德克斯說,「我們需要容量更大的帳篷來讓教會聚會。許多人成為基督徒,是因為教會起來幫助他們。」
(來源:取材自 mnnonline.org ,2010年12月16日,台灣國度復興報Kate編譯)

歐洲基督徒漸邊緣化 報告指英國逮捕街頭佈道者
歐洲以維也納為基地的「基督徒不見容與遭歧視事件瞭望台」(Observatory of Intolerance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ristians)每5年提出報告,今年擔憂若干追求各宗教平等的立法反而使歐洲基督徒公開表達信仰的能力受到限制。
該報告憂慮良心自由受到威脅。其結論指出,2008年西班牙一名法官因良心的緣故駁回一名小女孩由母親的同性戀伴侶領養,結果被停職18年。英國一位基督徒戶籍人員因拒絕為同性戀伴侶辦理結婚登記,而遭起訴,高等法院卻拒絕她的上訴。
該報告指出,英國逮捕在街頭傳道的基督教傳道人,土耳其也不斷傳有處罰基督徒誹謗穆斯林的案件,顯示歐洲的言論自由正受到威脅。英國基督徒的境遇更加嚴峻,尤其是在職場和教育界。
該瞭望台在報告中說,它不尋求以立法對抗社會不接納基督徒的情形,而是要用提高警覺性和「給予獎勵」等「軟措施」因應。報告中對媒體和知名公眾人物給予基督教「負面的刻板印象」感到關切,並說,媒體在挑選資訊和報導方式時,「應更加注意,莫將基督徒邊緣化」。
該瞭望台並為信徒穿戴信仰標誌辯護說,不應該將此事視為企圖要讓別人改教,或顯露無法容忍其他宗教或沒信仰的人。只要不危及大眾健康、安全和公眾秩序,基督教的符號不應該被禁止出現在學校或職場。何況挪移十字架並非只是表露中立的行為。
該瞭望台提醒,政治正確正在蘊釀一股「獨裁的觀點」,讓基督教的觀點「不可能」在公共領域出現。該報告呼籲歐洲各國政府維護宗教自由、修改歧視基督徒的立法,並訴請歐盟尊重教會的自主權,同時針對基督徒不見容與受歧視的問題,與教會領袖多方對談。
(來源:取材自 www.christiantoday.co.uk ,2010年12月18日,台灣國度復興報Icula編譯)

馬來人基督徒在逼迫下更火熱傳福音
雖然馬來西亞自稱是溫和伊斯蘭教的典範,但許多曾經是穆斯林的基督徒都會受到各樣的逼迫。據CBN新聞網站報道,馬來人傳統上是穆斯林,5年前,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基督徒少於200人;但今天,估計有一千或更多的馬來人基督徒,正是這樣的增長成為政府及其宗教部攻擊的目標。
報道說,距首都吉隆坡兩小時路程的一個偏僻的營地,馬來西亞政府稱之為「穆斯林自願來堅固信仰」的「退休中心」,一些成為基督徒的馬來人說,為了要使他們轉回伊斯蘭教,他們曾被帶到這裡,被強迫背誦伊斯蘭教的禱告詞和可蘭經,做一個穆斯林應該做的一切事。
以前是穆斯林的拿單說,他正式成為基督徒後,他的財產、工作、家庭都失去了,他現在仍在躲避政府的逼迫。
但逼迫激勵許多馬來人基督徒傳福音。一名馬來人基督徒告訴CBN說,憤怒的穆斯林毆打他並砸碎他的汽車,但他仍繼續傳講,因為許多同胞願意接受福音。他說:「當我開始為病人禱告時,有時立刻會有結果。人們對所發生的神蹟感到驚奇,他們想要認識那賜下醫治能力的,他們很容易接受耶穌。」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 2010年12月10日,汪淼恩編譯)

深入泰緬邊境 關心世人忽略的少數民族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 
傣族、撣族、卡倫族?遙遠的姓氏,陌生的名字。相信除了平日熱愛尋幽探秘的稀有訪客外,沒有多少人曾聽聞過,又或就算聽聞過都未必會多加留意這些散居泰緬兩國的族群,更遑論關心他們!也許正是這種忽略,軍政府才會肆無忌憚的殘害、虐待他們,甚至燒村和強暴婦女,無日無之。更甚的是,為了斬草除根,滅掉整個族群,世上竟有「強姦執照」(licence to rape)這回事!

探訪泰緬邊境山區少數民族
曾於今年8月隨同國際無聲者之友(香港)(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 - HK),前往泰緬邊境某個山區進行深山探訪的Sandy,一提及這情況,便感到十分無奈。
「在緬甸,撣人有五百萬人口,在逼迫下,不少撣人慌惶逃往他處,部分會越過泰緬邊境,潛逃出去。今次我們探訪的地方,聚居了三千名難民,苟且偷生。」
「另一個族群──卡倫族,他們的情況尚算好一點,因為他們的難民身分已獲聯合國認可,所得到的待遇也相對較佳。他們當中,有部分是基督徒,在逃難的旅途上會唸金句,唱聖詩,尋求上帝的心靈慰籍。」
難忘的旅程,難忘的故事。Sandy到訪期間,雖然沒有親眼目擊殘酷行為的發生,但那些行為在眼前人身上留下的痕跡,卻同樣聞者心酸,見者流淚。說著說著,Sandy展示出一張又一張照片,憶述照片主人翁背後的故事……
「這個在山上一間陋屋裡彈著結他的男子,是某所學校的撣族校長,因為逃難,被迫住進深山裡。當其時,他太太臨盆在即,要趕下山到醫院生產。奈何,由於遠離了城市,連基本的運輸設備都沒有,他太太唯有坐在摩托車後座,隨著車子在羊腸曲折的山路上,在風雨飄搖中,顛簸了兩個多小時。好不容易,他們終於到了所謂的醫院,但這時他妻子已面色慘白,最終她與腹中骨肉同告魂返乏術。」
「看到這小孩沒有?個子瘦小的他表面看來健康活潑,但其實他的父母都在一次燒村暴行中慘死,他還親眼目睹當時的情況!事後他獨自攀過幾個山頭,逃到這個深山中。」
「看過那部描述北韓慘況的電影《北逃》(Crossing)嗎?聞說在那些被迫逼的撣人和卡倫族中發生的暴力事件,正跟電影中的情節差不多。」
今次旅程,並非Sandy第一次前往極權國家。13年前,一趟柬埔寨之旅,一下槍聲,轟醒了她沉寂多年的心靈,令她對這類國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為甚會這樣?為甚麼上帝竟會容許這些逼迫事情發生?
「後來看到舊約聖經耶利米哀歌三章33至36節,我感到釋懷!」
「因他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人將世上被囚的踹在腳下,或在至高者面前屈枉人,或在人的訟事上顛倒是非,這都是主看不上的。」(哀三十三33-36)
及後,Sandy便開始關心這些極權國家。「2003年起,我先學習把關心的對象鎖定在北韓。只是北韓這國度,任誰都難以走近,一直以來,間中聽聞有基督徒組織地下教會,一邊躲避逼迫,一邊敬拜上帝。」
「我們作為香港基督徒,可以為這些受逼迫的人做些甚麼?」一個問題,一股蠢蠢欲動的念頭,讓Sandy與國際無聲者之友(香港)成了朋友,不時關心這機構所關心的國度。

11月舉行大型聚會
據官方資料顯示,國際無聲者之友(香港)隸屬英國的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下稱CSW),屬國際性跨宗派的人權組織,在香港事奉超過10年。
國際無聲者之友(香港)主要關心亞洲區的緬甸、老撾、北韓、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國家,服事受逼迫教會,致力爭取宗教自由,為受逼害者對外提出訴求,並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及代表他們向當地政府爭取權益,期望幫助他們免受無理的暴力侵犯,得以重享基本尊嚴和尊重。

至於國際無聲者之友(香港)的具體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六項:
1. 藉著蒐集第一手迫害證據,與英國CSW 合力伸出援手
2. 加強本地教會及國際社會對亞洲宗教自由及人權侵犯的關注
3. 推動禱告網絡
4. 團結及鼓勵因信仰而受迫害的肢體
5. 探訪及通過書信向受迫害肢體表達支持及關心
6. 提供醫療及食物予受影響家庭

「請試著看清楚這單張上的內容,藍色的潑墨,配以深淺不一的棕褐色,到底想表達些甚麼?」在介紹是次活動時,Sandy突然拿著海報,發出了挑戰。

原來再細看下去,是一個膚色黝黑、眼神憂鬱的人,嘴巴被一隻手掩著。圖片沒再交代更多細節,例如這人是男抑或女,有著甚麼身分?那隻掩著嘴巴的手到底是誰的?他當時身處何方?現在仍活著嗎……

像海報中的這個身分不詳、下場難料的人,在現今世代多不勝數,Sandy所講及的幾個族群,亦只是云云眾多受逼迫者中的冰山一角。誠如Sandy提問,香港基督徒能為他們做些甚麼?

「你當為啞吧(或作不能自辨的)開口,為一切孤獨的伸冤。」(箴三十一8)

「相信『公義』是基督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因為上帝要求基督徒「行公義」(彌六8)。我們作為上帝在地上實踐『公義』的工具,必須致力協助世上最卑微、最受排斥、最受壓迫及最受遺忘的一群不再一樣,並且替最弱勢者發聲。」(節錄自國際無聲者之友(香港)的使命)

如想進一步了解國際無聲者之友(香港)的工作與使命,又或想與他們一起,每隔一段時間便為一個指定國家代禱,甚至關心個別教會、宣教士、相關人士的需要,可瀏覽他們的官方網站www.csw.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