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0-07-02發佈

認識、關懷普世未得之民˙2010年七月

神啊,願列邦稱讚你,願萬民都稱讚你!(詩67:3)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

目前,全球有6,000個族群是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根據「2009年全球差傳數據」,全球福音未及之民有近19億6,700萬,佔全球人口比例28.8%。這6,000族群其中有3,500個族群是還沒有任何人或者教會試圖向他們傳福音的,這些族群總人口超過3.5億,宣教學上稱之爲"Unengaged People"。愛丁堡會議非常關注向這些群體傳福音,表示:「雖然這些族群沒有佔據世界大多數人口,但是他們等待福音已經超過2,000年了。最緊迫的需要就是要為這族群中每5萬人至少招募到一名全職的工人服事他們。」

為聖經翻譯禱告 - 現在全世界8,000種語言中僅有448種擁有全本聖經,另外1,185種僅有新約,還有843種語言群體僅有小部分的經文。據估計這2,000種語言中有200萬人沒有舊約,而要帶領信徒成為門徒,卻沒有舊約聖經來講解神的特性是極其困難的。雖然這2,000種語言的聖經翻譯工程已經開始,但至今尚未完成整本聖經。

國際口語表達網絡( the International Orality Network)表示,世界上有40億人口主要是靠口語來學習,而非透過讀或寫的方式。國際活水(Living Water International)的傑律威爾斯說,「世界上有12,000個獨特團體。其中一半約數十億的人口是福音未得之民。他們有文化、地形、語言和識字的障礙。這些人都是文盲或功能性的文盲,因此,即使聖經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他們仍無法閱讀。」「當我們因耶穌的名給人一杯乾淨的水,是希望他們知道真正活水的恩典和能力,才能滿足人最深的渴望。這也就是為何情境聖經故事(the Contextual Bible Storying)的方法對我們是如此的重要。」「因為世界上有許多口語學習的人口,任何對未得之民有使命的人,若知道如何使用情境聖經故事作為傳福音的工具,將會大大的獲益。」


未得之民˙2010年七月孟加拉國

古老土地的簡史
1920年印度在甘地領導下,與英國展開一系列的獨立談判。
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衰退,而印度境內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矛盾日益嚴重,當時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開始計劃成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
1947年,英國在印度最後一位總督蒙巴頓提出「印巴分治」方案,同意印度獨立,同年6月,英國宣佈將它的統治權轉交給兩個繼承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將成為印度教國家,而巴基斯坦將成為穆斯林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蒙巴頓的分治方案把孟加拉分割,因為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文化或民族的區別來劃分自治領域。西孟加拉邦當地大部分民眾是印度教徒,故西孟加拉歸印度,而東孟加拉歸巴基斯坦。由於孟邦原位於印度境內,巴基斯坦位於印度的西邊,與孟邦相距二千哩。東孟劃給巴基斯坦,雖然版圖大了,但令到當時的巴基斯坦這個穆斯林國家由兩個不接壤的地區,東巴和西巴組成:西邊的地區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東邊的地區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而東、西巴被印度隔開,相距約2000公里。東巴人絕大部分屬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語;西巴人分屬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盡相同。東、西巴合為一體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
這種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極易為內部分裂和外來干涉勢力所利用。由此造成了無窮的後患。
方案規定,各土邦可以自行決定加入任何一個自治領域,這又使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成為懸案,造成印巴兩國獨立後立即圍繞克什米爾問題兵戎相見。
印巴分離之後的幾個月裡,出現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無數印度教徒離開巴基斯坦前往印度。同樣,無數穆斯林離開印度,前往巴基斯坦。
這次遷移涉及1,700萬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一次人口遷移。在遷移過程中,兩大敵對的族群之間多次爆發大屠殺。
此外,由於東巴(孟加拉)和西巴(巴基斯坦)兩地的經濟也不平衡,差異極大,激化東巴不滿情緒,於1971年爆發了血腥內戰。在印度的幫助下,東巴境內的孟加拉人擊敗了巴基斯坦人,1972年1月成立了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孟加拉國。
獨立後孟加拉國遭遇了腐敗、不穩定、暗殺以及十八次政變。
1991年,執政長達九年的軍人獨裁者下臺,開始實行議會制。貝古姆‧卡莉達‧齊亞夫人(Begum Khaleda Zia)當選總理。
1996年6月大選之後,現今的總理由謝赫‧哈西娜擔任。長期騷擾孟加拉國的政治動亂似乎平息。
 
孟加拉國的種族情況
在孟加拉國人中,83%是穆斯林,16%是印度教徒,其餘1%是佛教徒、基督徒和萬物有靈教徒。人數很少的穆斯林武裝人員,不斷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在孟加拉國實施《沙裡亞法》(伊斯蘭法)。
外國的援助,尤其是來自中東國家的援助,讓孟加拉國政府不得不對伊斯蘭極端分子採取讓步措施。孟加拉國98%的居民是孟加拉人,此外,還有二十萬講烏爾都語的比哈爾移民,一百萬居住在吉大港山地特區(CHT)的部落族群,以及人數較少的其他小族群。這些不講孟加拉語的族群都遭受過孟加拉穆斯林的迫害。
CHT部落族群由十三個小族群組成,統稱為朱馬人。朱馬人的語言、服裝和習俗與孟加拉人完全不同,而語言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在朱馬人中,人數最多的四個小族群是:查克馬人(Chakmas)、馬爾馬人(Marmas)、提佩拉人(Tipperas)和默羅人(Mros)。朱馬人通常信奉佛教、印度教、萬物有靈教或基督教。
在沙烏地阿拉伯的資助下,孟加拉國軍方從1971年開始,不斷向朱馬人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接受伊斯蘭教。軍方的暴行有十三次大屠殺,包括:強姦,拷打,沒收土地,強迫朱馬人遷移到印度,破壞宗教寺院,將集中營裡的死者土葬等等。
1997年,精疲力盡的朱馬遊擊隊決定放棄戰鬥,與政府簽署了和平協定。朱馬人依然遭到迫害,犯罪者通常逍遙法外,不受懲罰。
直到最近,哈希娜總理批准了《2009年土著文化實體法案》,允許土著族群管理自己的文物設施、組織和土地。
目前在孟加拉國,所有基督教組織都必須向政府註冊,成為非政府組織(NGO),聖經的印刷和進口受到嚴格限制。孟加拉語聖經中不能使用《古蘭經》的用語,聖經只能在基督教社區中分發。在孟加拉國有兩種教會:一種是地下教會,由有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英文縮寫MBB)組成,另一種是公開教會,由歸主的印度教徒組成。基督耶穌的教訓吸引了大量穆斯林,他們亦同時保留了不受聖經禁止的文化與社會習俗。一些MBB在伊薩清真寺(耶穌清真寺)或家裡做禮拜,這樣他們不會與家人和社會環境隔絕。

●祈禱孟加拉的教會以充滿愛心的方式,大膽地接近穆斯林社區。孟加拉國的各個族群很少混居在一起,因此福音無法從一個族群傳播到另一個族群。
●國際社會經常指責孟加拉國使用童工、強迫婦女賣淫,求神終止這兩種醜惡現象。

孟加拉的貧窮
世界銀行最近在互聯網上發表了一份報告,標題是〈孟加拉國的貧窮期待變革〉。這份報告說:「孟加拉國窮人的教育程度很低,士地很少,大部分人從事低薪、重體力、沒有社會吸引力的職業,例如臨時工。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窮人享受不到現代社會的設施與服務,他們居住在質量極差的破舊房屋中。」一般來說,每個國家應當保持食品自給自足,其他商品可以出口,賺取外匯。遺憾的是,孟加拉國沒有任何商品可以出口到國際市場上。
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與孟加拉國的情況非常類似,但日本的文盲率很低,國民素質高,這個因素使日本能夠很快擺脫貧窮。在教育方面,孟加拉國正在朝著正確方向前進,該國完成小學五年教育的人口比率,由 1991 年的 44%提高到2000年的56%;雖然如此,孟加拉國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阿利亞﹒阿赫馬德 (Alia Ahmad) 2003年4月發表了一份報告〈孟加拉國:教育機會的不平等與貧窮〉,分析了為什麼缺少教育會導致貧窮。他寫道:「教育與貧窮之間是惡性循環的關係,也就是說,人們受到的教育越少,生產技能也越少,因此只能從事低生產率的工作,其結果就是越來越貧窮。另一方面,貧窮又導致人們無力在教育方面投資,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小額貸款
小額貸款幫助孟加拉國的窮人飼養家禽,出售雞蛋,飼養奶牛,出售牛奶,購買漁具,外出捕魚,有一些窮人甚至開始租用移動電話,手機。無數孟加拉國窮人從小額貸款中獲益。除了格拉敏銀行之外,孟加拉國的一些穆斯林、基督教機構也提供類似的金融服務。不過小額貸款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他們指責這項服務並不幫助最絕望的赤貧者,另外這項服務在選擇貸款條件時並不公平。
新技術幫助了孟加拉國的窮人。英國廣播公司2007年2月19日報道說,孟加拉國的貧窮婦女向「農村電話機構」租用移動電話(手機),這樣她們就可以隨時瞭解市場行情,以合理的價格賣出她們的商品。英國廣播公司2月30日又報道說,孟加拉國農民設計了一種防洪水的農田,即使田地被洪水淹沒,田地裡的農作物也不會受到損失。國際援助組織正在支援這些新生的農村發展計劃。印度的孟買(Mumbai)是一個電腦化的大城市,當地有許多網吧,人們支付很少的錢即可上網。孟買的中產階級穆斯林族群,例如麥蒙人(Memon)和博拉人(Bohra),正在通過電腦與網路,接受遠端教育。
這些都是好消息。新技術正在幫助不同地方的窮人擺脫貧窮。不過貧窮在南亞仍然很普遍,尤其是這個地區的穆斯林族群,異常貧窮。為了消除穆斯林族群的貧窮,我們必須首先改變他們的心。耶穌曾經對彼拉多說:「祂的國不屬這世界」。羅馬帝國的這位高官當然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改變必須來自人們的內心,改變必須來自聖靈。雖然穆斯林、佛教徒、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可以為他們的族群做好事,但他們沒有得到聖靈的力量,因此他們無法獲得持久的改變。只有那些願意接受基督作為救主、願意與聖靈在一起並接受他引導的人,才能找到人類擺脫貧窮困境的唯一出路。

●祈禱聖靈前往南亞的穆斯林族群中間,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罪,並帶領他們來到基督的身邊。

William Carey克理‧威廉(一)  
與大部分英國人一樣,克理‧威廉自幼就是當地教會的掛名成員。威廉說:「我想做一些事,但沒有主意,我那時還不知道,只有完全改變心靈,才能改變我自己。」威廉十八歲時,決定與基督建立一種更加緊密的關係。為此,威廉離開了自己的教堂,與幾個年長的基督徒一起,在英格蘭的哈克爾頓,建立了一所公理會教堂。
威廉借到一本《新約注釋》,上面包含許多希臘語段落。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威廉借助這本書,開始學習希臘語。另外,他還在幾週的時間裡,自學法語和荷蘭語。威廉的語言學天賦後來被神大大使用。一本關於庫克船長在太平洋探險的書迷住了威廉,威廉第一次意識到還有一個福音未及的世界。
1792年,浸信會召開了一次牧師大會。這次會議上的一件事,震撼了教會歷史的基礎。按照慣例,每位牧師可以提出一個話題,在下次會議上討論。威廉的話題是爆炸性的,他問:「在《馬太福音28:18-20》中,神要求使徒們將福音傳至萬邦萬民。今天的教牧人員是否有義務將福音帶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遺憾的是,這個話題沒有得到廣泛回應。

●祈禱今天的教會領袖具有屬靈洞察力。

克理‧威廉(二)
一位年長的牧師反駁說:「年輕人,如果神想要拯救異教徒,祂可以親自去做,祂不需要你、我的幫助。」這種反駁沒能阻止威廉的想法。應一位朋友的要求,威廉將他的想法寫成一本小冊子,書名是《基督徒有義務用各種方式讓異教徒歸主》。在書中,威廉回答了當時反對海外宣教的一些典型問題,並且概述了自聖靈降臨節之後宣教活動的歷史進程。書中介紹了當時人們所知道的世界概況。這本內容具有說服力,極有劃時代意義的小冊子所提出的敏感問題,堪稱是新教海外宣教的基石。
1792年,威廉與十三位當地牧師一起,建立了「向異教徒傳播福音的浸信會教友社」。威廉自願成為這個組織的第一批宣教士之一,前往印度宣教。
威廉一家於1793年啟程,當時他們沒有護照,沒有工作許可,也沒有錢。在孟加拉工作的第一年裡,威廉幾乎沒有從所屬的宣教機構收到任何資助。為了維持生活,威廉在一家工廠裡擔任工頭。威廉發現工廠是他學習孟加拉語的理想地方,同時可以在這裡為當地人做見證。每天下班之後,威廉將聖經翻譯成孟加拉語。
1800年,威廉一家遷移到加爾各答附近的賽蘭坡。在這裡,威廉遇到約書亞‧馬什曼和威廉‧沃德(Joshua Marshman and William Ward),三人一起工作。稱為賽蘭坡三子,他們連同家人,與克理威廉一家居住在一起,共同組建了賽蘭坡宣教社。

●祈禱今天的基督教領袖,具有異象,和膽量去實現神的偉大使命。
 
克理‧威廉(三)
威廉的座右銘是:「向神求大事,為神成大事。」1801年,在來到印度八年之後,威廉首次出版了孟加拉語聖經。威廉還擔任加爾各答一所學校的東方語言教師,用薪水來補貼宣教工作。
在克服無數困難,艱苦工作二十五年之後,威廉可能對工作的成果感到很悲哀,因為他只領了六百人歸主,和只有幾千人對主感興趣。其實,用我們今天的標準看,能讓這麼多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歸主,已經是很好的收穫了。我們很難真正評估威廉一生對印度的衝擊與影響。除了翻譯聖經、編寫基督教文學讀物之外,威廉還是印度成立最早、聲譽最好的幾所大學之一的創始人。
經過威廉的不懈努力,印度政府終於宣佈寡婦自焚殉夫是非法行為。作為早期的開拓者,謙遜的威廉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主。由於威廉的小冊子,以及他一生的見證,歐洲和美洲的信徒看到了世界各地未得族群的異象。在幾年的時間裡,組建了一些宣教社,將福音帶往世界各個大陸。(以上內容摘自《克理‧威廉》一書,作者Mary Drewery,1979年Zondervan 出版社出版)
在過去的五十年中,孟加拉國教會的增長速度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儘管如此,基督徒的人口仍只佔該國總人口的0.3%。

●孟加拉語是全球第七大語言,求神興起及差派21世紀的威廉‧克裡將福音帶給講孟加拉語地區中的所有未得族群。

孟加拉國 查洛馬洛人 Jhalo Malo  
阿比吉特與村莊長老會的成員們坐在一起,向他們表達了自己對這個捕魚村莊中的看法和他可以起的作用。作為男人,阿比吉特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供長老會作出集體決策。查洛馬洛人是一個捕魚族群,這個較大的印度教族群正在面臨孟加拉國佔人口多數的穆斯林的迫害。
阿比吉特是一個信奉印度教的漁民,他的哥哥蘇達梅已離開漁村,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開設了一家小商店,不過,阿比吉特自己就沒有離開查洛馬洛村莊。在達卡經營小生意的蘇達梅,經常返回村莊,參加長老會議,這是每個查洛馬洛男人的義務。查洛馬洛人是一個整體,個人沒有權利作出決定,而得由所有男人集體作出決定。
查洛馬洛人傳統上全部是漁民,不過目前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商業。儘管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仍然對族群忠誠,遵守及集體作出決定的傳統。其實這傳統可能對宣教有利,基督徒應當接近這個族群的首領。

●祈禱查洛馬洛人的長老們找到耶穌的真理。
●祈禱長老們勇敢開放地為他們的村民們指出一條全新的道路,讓村民們沿著這條道路,去接受救主。
●求聖靈讓查洛馬洛人成為唯一真神的得人漁夫。
 
孟加拉國 賽義德和謝克人 Sayyid and Shaikhs  
孟加拉國民眾接受伊斯蘭教始於十三世紀,是整個族群集體接受,而不是個人單獨接受。通常是讓一個有影響力、有說服力的族群首先接受,雖然帶動其他族群接受。孟加拉國有兩個族群被認為是靈性成熟的穆斯林族群,有資格在靈命發展方面幫助、指導其他族群,他們就是賽義德和謝克人。
謝克人的宗教影響力非常廣泛,在一些村莊中,已故謝克人神龕的數量甚至超過了清真寺。
「賽義德」的意思是「主人」,相當於英語的Sir或Lord。許多人相信,賽義德人是穆罕默德的舅舅阿布‧塔裡布的後代。由於這個名字具有顯赫的聲望,一些穆斯林自稱是賽義德人,但他們是否真是賽義德人,令人懷疑。在印度,賽義德人曾經擁有一個短暫,大約四十年的政權。目前這個族群主要從事宗教、寺院和教育方面的工作。
這些具有極大影響力與權威的謝克人和賽義德人如果決定跟隨基督,將會在該國各地結出豐碩的果實。因為在族群中,如果有影響力的精神領袖決定歸主,那麼普通民眾馬上就會效仿,歸主運動亦會迅速傳播。
孟加拉國的穆斯林將賽義德人看作是真理的代言人,就是聖人,如果他們歸主,其潛在的影響將是巨大、深遠的,很可能讓幾百萬人接受主耶穌基督作他們的救主。

●求神召喚一些有影響力的賽義德宗教首領,認識伊薩(耶穌),明白伊薩不僅僅是他們的導師和先知,更是他們的救主(約13:13-14)。
●為聽從賽義德人的穆斯林祈禱,讓他們心靈的眼睛看到啟蒙的光明,讓他們知道主基督復活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以1:18-19)。
●祈禱謝克人認識耶穌是一切法則和一切預言的成全者(馬太5:17)。
 
電臺宣教 Radio Ministries
最近二百年,宣教工作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過去,宣教士必須乘船,經過幾個月的航行,抵達外國海岸,然後設法適應當地的水土,學習當地的語言,與當地人接觸,贏得他們的信任,最終讓他們接受基督。宣教士結束宣教工作的時候,往往也是他們結束生命的時候。一些宣教士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只領了屈指可數的幾個當地人歸主。
今天,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讓我們可以通過種種現代化宣教方法,將福音帶往全球各地。英國的遠東廣播電台(FEBA)與瑞典的IBRA媒體公司分別出資50%,建立了一家合營電臺,通過短波頻率,用孟加拉語的一種方言--穆賽爾馬尼孟加拉語,向孟加拉人宣教。這家電臺的潛在聽眾有可能達到一億四千萬。電臺每週七天廣播,早上廣播15分鐘,晚上廣播30分鐘。
「地上的人們 (people on the ground)」是當地一個有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的組織,電臺與這個組織合作,製作廣播節目和連續報道節目。感謝主,電臺已經收到四千多位聽眾的回應,大部分是通過移動電話與電臺聯繫的。通過收聽電臺,一些小型家庭教會在當地建立起來。

●為電臺節目的製作者和節目播音員及機器操作人員禱告,能製作適合當地文化的節目。
●為家庭教會的領袖祈禱。
●為聽眾祈禱。
●為初信者祈禱。
●為回答電話詢問的義工禱告,讓聖靈引領每一個答覆,能滿足人的飢渴。
 
全球福音錄音網 Global Recordings Network  
一張簡單的翻轉圖能夠改變人的一生嗎?GRN製作了一批翻轉圖(flipcharts),用來幫助兒童和文盲族群瞭解基督,結果證明非常有效。
GRN在孟加拉國的分支機搆「國際語言錄音」(LRI)用該國45種語言和方言,錄製了福音錄音帶。當地教會和宣教小組在進行福音宣教時,廣泛使用這些福音錄音帶。「好消息」是其中一個翻轉圖的名稱,通過它,孩子們能夠記住耶穌的故事。有一位牧師在一個講伽洛語的族群工作,他使用GRN製造的發條式錄音帶播放機,配合「看、聽、生活」翻轉圖,向文盲的村民們宣教。當地的一些初信者也成為福音宣教士,他們使用GRN的設備,去其他村莊宣教。
BC曾經是一位印度教僧侶,但他承認,從印度教中,他無法獲得安寧,也無法獲得滿足。BC的姐夫是基督徒,後者給BC一本GRN出版的小冊子《好消息》。這本小冊子帶領BC尋找真理,最終BC接受耶穌作為他的救主。BC信主後遭到其他家人的歧視,他請求我們為他祈禱,他相信有一天,他的家人也將歸主。

國際主僕差會 InterServe
有一個國際性的基督教組織,它的目標是與具有不同專業技能的信徒合作,開展全球服侍。這個組織就是國際主僕差會(InterServe),使命是:「與全球教會,透過整全事工,攜手將耶穌基督傳給亞洲和阿拉伯世界中困苦的人。不管他們在何處,我們都期望在他們當中工作,讓他們的生命與社區因遇見耶穌基督而轉變。因為這些社群最難有機會看見和經歷到神國度的真實。」
差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52年。當時,印度婦女得不到受教育機會和任何醫療服務。因為當時的印度男人不管他妻子病得多嚴重,絕不會允許其他男人檢查自己妻子的身體。以致許多婦女白白地受病痛折磨,甚至送命。一隊英國女宣教士成立了以印度婦女為對象的宣教差會,教導他們知識和衛生常識。漸漸地,這些工作擴展開來,從最早開始的加爾各答(Calcutta),橫跨印度遍及巴基斯坦,後來更伸展到鄰近幾個國家。差會的頭一百年可以說成是一間婦女差會,其工作集中於婦女事工、學校、醫院、診所以及孤兒院。1952年,改名為聖經醫療差會(Bible and Medical Missionary Fellowship),簡稱BMMF。由於事工繼續擴展和改變,差會把物業轉交給當地有關的政府部門、教會或其他有關團體。差會本身則演變成一種宣教伙伴團契形式的機構來服侍和傳揚福音。後來,BMMF再改名為國際主僕差會 (INTERSERVE)。
孟加拉社區發展項目 HEED 的事工、基於合作的層面是提供專業技能,在當地政府的同意下進入孟加拉,國際主僕差會招募願意去這些國家的基督徒專業人士。在所服侍的民族中,將恩賜、知識、經驗和與主同行的領受與人分享,領人認識基督。

●祈禱這個組織與各地教會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去幫助孟加拉國最貧窮的人們。
●祈禱InterServe的努力為耶穌基督帶來榮耀,將他的天國擴展到孟加拉國人的心中。

孟加拉國 唐昌亞人 Tangchangya  
康看到他的狗「椰子」向一個爬到樹上的男子汪汪大叫,忍不住笑出聲。這個孟加拉男人為了躱避「椰子」的攻擊,爬到一棵樹上。康把「椰子」叫到身邊,走到樹下,略帶嘲諷地問那個男人:「你需要什麼東西嗎?」男人從樹上下來,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塵。康說:「我知道你為什麼來這裡。我的家族在這裡定居,已經有許多代了。你們孟加拉人不能佔有我們的土地。如果我再看見你,我就不會叫回我的狗。」
康是唐昌亞人,這個人口三萬一千的族群居住在孟加拉國東南部的吉大港丘陵地區。大部分唐昌亞人都養狗,以保護他們的土地免遭孟加拉人的侵佔。由於孟加拉國的人口越來越多,他們就不斷尋找新的土地。 與丘陵地區的許多族群一樣,唐昌亞人不是印度教徒或穆斯林,而是佛教徒。不過,唐昌亞人的佛教中包含許多萬物有靈教的成分,故此很難說他們究竟信奉的是什麼宗教。唐昌亞人中間有一些基督徒,遺憾的是,他們只是名義上的信徒。與這個地區的所有族群一樣,唐昌亞人需要基督將他們從罪與死亡中拯救出來。

●求神在唐昌亞人中間,把得救人數賜給他們,讓他們有重生的生命,多結果子,榮耀基督。

孟加拉國 賈特人 Jats  
大部分賈特人居住在印度,但有四千名賈特人居住在孟加拉國。歷史上,賈特人一直是農民和軍人。賈特人將大部分適齡年輕男子送到軍隊服役。50%以上賈特人的年齡不到十六歲。
賈特人非常勇敢,具強烈的獨立精神,敢於抵抗任何武裝入侵者,隨時準備戰鬥。在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賈特人返回農村,他們成為有土地的貴族,腰間挂著劍。查特人只在自己的社區或氏族中尋找配偶,在每個村莊中,賈特人可以選舉自己的村長與長老。所有賈特人都擁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老年人也得到年輕人的尊敬。 據約書亞計劃介紹,印度的賈特人幾乎全部是印度教徒,而孟加拉國的賈特人則全是穆斯林。不過,許多是信奉「世俗伊斯蘭教」,也就是傳統宗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混合體。絕大部分賈特人從未聽到過福音。孟加拉國只允許很少的宣教士入境。理論上,孟加拉國有宗教自由,但現實中,非穆斯林在日常生活的所有領域都面臨壓力和歧視。

●祈禱賈特人,尤其是年輕的賈特人,對福音開放。
●孟加拉國境內人數很少的宣教士有效地向賈特人傳播福音,建立信徒。
 
孟加拉國 普什圖人 Pushtuns
普什圖人是勇猛的戰士,出色的神槍手,族人領地的強悍保衛者。在一些偏遠的村中,步槍、手槍、刀子和其他武器被認為是衣服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普什圖人大概是地球上最好戰的一個族群。大部分普什圖人居住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另外有553,000普什圖人居住在孟加拉國。根據傳說,以色列第一個王掃羅,有一個孫子名叫阿富加納(Afghana),而普什圖人就是他的後代。普什圖由幾十個部落組成,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領地。人數很多的普什圖大家庭居住在堅固的房屋中。在房屋中間有一面大牆,將房子分開,一邊是日常生活區,一邊是私人生活區。普什圖人遵守一部獨特的部落榮譽法典《普什圖瓦利》,它是普什圖人的生活指南。這部法典的內容包括:血債血還,勇敢,捍衛財產和榮譽,保護自己的女人。約書亞計劃的網頁寫道:「普什圖人生活方式的核心就是抗拒任何變化。普什圖人是今天基督教會的最強大挑戰之一。」普什圖人全部是遜尼派穆斯林,對伊斯蘭教非常虔誠,不過一些普什圖人認為自己的文化傳統優先於《古蘭經》的教義。

●歷史上,普什圖族人一直動盪不安,由於其民族性的驍勇,政治上罕有地團結,才能保持。求主的恩早日臨到這個民族,記念他們的勇敢、忠諴,成為他們認識創造主後的忠心和跟隨基督。
●求主開普什圖人的心,讓他們看到主耶穌基督才是他們生命的元帥,要率領他們得勝,克服那綑綁他們心靈的黑暗勢力,進入光明愛子的國度。
 
孟加拉國 阿拉伯人 Arabs  
看到「阿拉伯人」這四個字,人們總會想起頭披方巾,身穿白色長袍,騎著駱駝,穿越沙漠的商旅。其實,這些都是貝督因人的特徵。今天,只有5%的阿拉伯人依然在沙漠中放牧。伊斯蘭教出現之後,無數阿拉伯人成為商人,前往世界各地。孟加拉被穆斯林征服之前,阿拉伯商人就已乘船來到孟加拉人的重要港口--吉大港,進行海上貿易。有一些資料表明,自八世紀以來,一些阿拉伯穆斯林定居在吉大港附近的沿海地區,與當地民眾通婚,逐漸融合到孟加拉人口中。
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阿拉伯世界也不例外。有趣的是,在伊斯蘭教出現之後的幾個世紀裡,阿拉伯商人曾經是當時「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力量。城市化使各個國家中出現了新興的中產階層,孟加拉國的阿拉伯人就屬於中產階層。由於全球城市化和工業化,阿拉伯傳統價值觀已經發生變化。全球化以及更多的工作機會,一方面改變了阿拉伯人過去的貧窮處境,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削弱了阿拉伯人的傳統家庭紐帶關係。唯一不變的是孟加拉國的阿拉伯人依然虔誠地信奉伊斯蘭教,看作是這個快速變化世界中唯一的希望。

●主啊,在這快速變化的世代,你是昨日,今日,直到永遠不變的神。你的信實,直到萬代。你對孟加拉的阿拉伯人的愛,永遠長存。願阿拉伯人認識主耶穌基督是那永不改變的真理,生命和道路。

孟加拉國 比哈爾人 Biharis
比哈爾人沒有家園,沒有祖國。一個比哈爾人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對BBC記者說,比哈爾人是「小路上的乞丐。我們比哈爾人正在過著可怕的生活。」為什麼會這樣呢?
1970年代初期,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發生叛亂,要求自治,巴基斯坦政府派出軍隊鎮壓,為時九個月。由於戰爭導致三百萬人死亡,巴基斯坦政府被迫同意東巴基斯坦獨立,建立孟加拉國。戰爭結束之後,孟加拉國的比哈爾人成為「無國籍」的被拋棄族群,分散在孟加拉國各地的難民營中。(編註:當1947年,巴基斯坦從印度獨立時,那些信奉伊斯蘭教,住在印度比哈爾省的比哈爾人,因為支持以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而逃到當時屬於巴基斯坦的達卡。今天達卡是孟加拉的首都。1971年的獨立內戰,原屬巴基斯坦的孟加拉獨立,境內的比哈爾為過去曾支持巴基斯坦政府,他們就在一夜之間變成賣國賊,成了難民。有一半人返回巴基斯坦,但仍有三十萬人留在難民營。而由於巴基斯坦後來拒絕再收留比哈爾人。他們自稱為「無國籍的基斯坦人。) 許多比哈爾人居住在很小的房間中,這種房間原本只能容納一個家庭,現在卻要容納幾個家庭的幾代人。比哈爾人不僅要面對旋風、營養不良和貧窮等問題,還要面對教育問題。教育資源非常短缺,70%的比哈爾人是文盲或半文盲。

●求主興起以基督為中心的非政府組織,幫助比哈爾人,讓他們感覺到被接納,關懷和愛。幫助他們在一個新家園中重新定居下來。
●祈禱比哈爾人看到福音電影,聽到基督教廣播,以便清晰地瞭解神對這個族群的美意:信靠那為他們死於十字架上的基督。

安薩裡 Ansari  
安薩裡源於阿拉伯文,「安薩裡」的意思是「真夠朋友」或者「有幫助的人」。認識安薩裡人的人都可以證明,這個名字名符其實。孟加拉國的安薩裡人以友好、仁慈而著稱。安薩裡人源於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地那,是伊斯蘭教的聖地。也是當日協助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族群。
安薩裡人還具有藝術天賦,正是這種天賦讓這個族群生存下來。孟加拉國的一百二十萬安薩裡人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的社會地位卻與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有關。在印度教種姓制度中,安薩裡人屬於低等種姓,理應只能從事卑賤工作;但安薩裡人具有手工藝傳統,能夠製造紙張、肥皂和絲綢編織,因此他們的職業明顯高於「卑賤工作」。作為成功的手工藝人,安薩裡人能夠養活家人,和負擔孩子的醫療保健和教育費用。
在宗教方面,這些「真夠朋友」的人確實需要一些「朋友」。早在2000年,聖經就翻譯成安薩裡人的語言,但直到現在,安薩裡人中間還沒有植堂小組,也沒有已知的信徒。

●祈禱這個未得族群能夠明白,創造了宇宙的神願意稱他們為朋友。
●求主差派工人,讓孟加拉國的安薩裡人認識能夠赦免他們罪的唯一真神--耶穌基督。
●祈禱安薩裡人能夠早日讀到聖經,而且用心去尋求和向主敝開心門。
 
哈查姆人 Hajam  
他們通常在嬰兒出生、割禮和婚禮上突然出現,出現時,身著穿五顔六色的服裝,唱歌跳舞,裝作醉鬼,表演喜劇,最後向客人們要錢。對於這些不速之客的行為,村民們既不吃驚,也不反感。哈查姆人是著名的小丑,擔任小丑是這個族群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觀察家之星報》2007年3月3日的一篇文章說,哈查姆小丑除了用滑稽動作取悅觀眾之外,還有一項嚴肅任務,那就是還通過各種儀式,向民眾講解伊斯蘭教信仰。哈查姆人的表演類似於美國的萬聖節表演,他們在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義的前提下,找到了一種喜慶、歡笑、賺錢的生活方式。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人口有三十六萬的哈查姆人找到他們的救贖者,他們會何等歡樂!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們找到基督,他們一定會載歌載舞,慶祝自己所得到的救贖與永恒生命。遺憾的是,我們目前只能想象,因為在這個族群中,還沒有已知的基督徒,也沒有宣教機構向他們宣教。

●求神讓哈查姆人認識神的獨生子,為祂而歡呼喜樂。
●求神呼召並差派工人,前往這個正在等待福音的族群中。
●求神將創新的宣教策略賜給祂的門徒,將福音帶給哈查姆人,讓這個族群為福音的到來而歡慶。
 
哈瓊人 Hajong
哈瓊人是蒙古人後裔,大約在數百年前遷到孟加拉的山區住。
哈瓊人是樸實的農民,主要種植稻米、小麥和土豆。女人們製作漂亮的編織品,並且繡上複雜的圖案,然後將它們出售,賺錢補貼家用。哈瓊人是個非常誠實、熱誠,不會故弄玄虛欺騙的族群,故此會強烈地反對不公。信仰上,哈瓊人信奉萬物有靈教,也遵從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村莊中的老年人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他們崇拜幾百萬個神靈,這些神靈全部是撒旦的化身。
在歷史上,哈瓊人曾經被強迫作偷獵大象的行業,而不付任何工資給他們。許多人在獵象過程中,死於大象的攻擊。1700年代末期,卡裡姆‧沙阿(Karim Shah)創建了帕伽爾‧潘提(Pagal Panthi)教派,這個教派將各種宗教中的非暴力教義,例如誠信、平等、博愛等理念合併在一起,成為自己的教義。哈瓊人希望通過這樣的教派,以實現內心的安寧,遺憾的是,他們不知道,平安只能在基督裡得著。求主感動我們為他們祈禱,讓他們找到真正平安永恒的生命。

●求聖靈催迫我們定期和經常為哈瓊人祈禱。
●祈禱獨一真神憐憫這個渴望愛的族群。
●求聖靈用愛來填充哈瓊人的心,牧養他們。
●祈禱福音廣播和其他口頭資源能夠讓哈瓊人這個珍貴的族群認識和平之君。

馬希西亞人 Mahishya
「根據傳說,我們馬希西亞人是印度教主神克利須那的後裔,」丁達告訴他的兒子。「有一位馬希西亞人建立了岡伽王朝。雖然我們是農民,但我們有自己的土地。我們的族人大部分人能夠讀書、寫字。馬希西亞人非常勤奮,在社會上、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取得了成功。許多馬希西亞人放棄農業,在城市裡開設工程公司。站直了,你應當為我們的優良傳統感到驕傲!我們是優越的族群。」(編註: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凡是從軍人《第二高種姓》或商賈《第三高種姓 》階層通婚生的後代,通稱為馬希西人。) 不過在馬希西亞人中間,酗酒現象非常嚴重,人們試圖通過酗酒,來釋放壓力。馬希西亞人沒有找到釋放壓力的正確方法。無論是酒精,還是宗教偶像,都不能滿足馬希西亞人尋求有意義生活的願望。
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11:28)我們與馬希西亞人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馬希西亞人相信他們的公司與工廠,而我們這些跟隨耶穌的人相信他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信奉耶穌,馬希西亞人可以真正成為唯一真神的孩子。耶穌從不驅使人們,他帶領人們。神創造了馬希西亞人,讓他們有地方居住,給予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也讓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

●祈禱馬希西亞人早日接受神賜予他們的愛和救恩。
●求聖靈開啟馬希西亞人的心靈之眼,讓他們相信耶穌,讓他們知道神對這個族群的美意。
 
拉吉邦西人 Rajbangsi  
拉吉邦西人以自己是王族之後而自負,可惜他們竟然不知道萬王之王耶穌!使徒保羅非常關心科林斯人。「我願意你們果真作王,叫我們也得與你們一同作王。」(哥林多前書4:8)保羅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拉吉邦西人。拉吉邦西的意思就是「王族」。
拉吉邦西人是印度古代科奇王國(Koch Kingdom)的後裔,他們的家園包括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在十六世紀時,管治今日亞薩邦、兵裡薩、比哈地區、尼泊爾和孟加拉國。拉吉邦西人的數量有大約三百萬,基本上講一種通用語言。傳統上是個母系氏族社會,女人統治一切。生活上他們以務農為主,但他們漂亮、複雜的編織品與刺繡品非常有名,每週都會拿到當地市場上出售。
拉吉邦西人信奉的宗教是印度教、萬物有靈教和伊斯蘭教的混合體。印度教將拉吉邦西人劃分為十二個種姓,而萬物有靈教讓這個族群信奉山神、樹神和河神。一些受過教育的拉吉邦西人已經放棄了萬物有靈教。1600年代,伊斯蘭軍隊曾經將拉吉邦西人驅趕到山區,不過他們後來又返回平原地區。在拉吉邦西人中間,只有很少的基督徒,但仍沒有他們文字的聖經。

●求神差派基督教教師,去拉吉邦西人中間,帶領他們認識耶穌。
●祈禱拉吉邦西人早日接受神的福音。
●求聖靈堅固拉吉邦西人中人數很少的信徒,讓他們經歷福音大能,專心尋求神,成為主的明燈。

阿圭裡人 Aguiri  
孟加拉國曾經長期地捲入戰爭的阿圭裡人,嚮往和尋找和平。在英國勢力入侵印度時期,阿圭裡人被當時的國王布林達萬‧梅赫塔(Burdawan Mehtha )從阿格拉(Agra)(印度北方邦名城,泰姬陵所在地,自十六世紀起,一直是印度的首都。)帶往西孟加拉。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國王希望利用這個驍勇的族群,與英國人作戰。
根據印度教的出版物說,崇拜印度教的破壞女神濕婆(Shiva)的阿圭裡人以殘忍著稱,他們天生對外界充滿敵意。其實這種說法絕對不準確。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阿圭裡人迫切需要醫療服務、清潔的水和學校。醫院和學校往往在二十英里以外的地方,在雨季,道路極其泥濘,阿圭裡人無法前往。
阿圭裡族群被分為兩個種姓。高級種姓允許擁有自己的土地,低級種姓只能耕種土地,飼養家畜。許多年輕人已經拋棄南亞的種姓制度,遷移到其他地方,包括美國的紐約市。
感謝神,讓我們可以接近阿圭裡人。因為一些阿圭裡人來到美國,當地信徒可以接近他們。阿圭裡人對電影《耶穌傳》表現出難以置信的興趣,已有幾百人歸主。不過仍然有一些挑戰。求主使用阿圭裡教會,裝備他們回去向印度和孟加拉境內的同胞傳福音。

●求神使用他的子民,為阿圭裡人提供電影《耶穌傳》、清潔的水、學校和良好的公路。
●祈禱主的教會向印度、孟加拉國和美國的阿圭裡人宣教。
 
巴裡查人 Balija  
今天居住在孟加拉國土地上的巴裡查人,屬於印度一個古老的族群,是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卡普族(Kapu)的分支,雖然巴裡查人也曾建立幾個自己的王朝,但今天,他們是個人口不多的族群。在孟加拉國建立之前,從中世紀開始一直到現代,印度的巴裡查人是個經常依附各個王朝宮廷的一個群體。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巴裡查人成為軍人,離開家鄉,在其他地方服役。除了是軍人,巴裡查人也是商業族群,在孟加拉國可以看到許多巴裡查商人。今天,孟加拉國的巴裡查人主要從事製造業,出售手鐲、珍珠、鹽和藥品,一些人擁有自己的土地,還有一些人擔任政府官員。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孟加拉國的巴裡查人都屬於少數族群。巴裡查人雖然傳統上是印度教徒,但他們並不像其他印度教徒那樣,焚燒死者的屍體。相反,他們將死者擺成站立或坐著的姿勢,埋入土中。
孟加拉國是一個穆斯林佔統治地位的國家,在宗教方面,信奉印度教的巴裡查人屬於少數族群。此外,巴裡查人講泰盧固語,在語言方面,他們也屬於少數族群。由於這些原因,孟加拉國巴裡查人的生活往往變得複雜化。

●祈禱巴裡查人感到心靈饑渴,敞開心胸,對福音開放。
●求神讓接受福音的巴裡查人,通過商業活動和工作場所,與孟加拉國的基督徒保持接觸。
●祈禱孟加拉國的教會關心這個族群。

孟加拉國 尼泊爾人 Nepalis  
要逃離家鄉,已經是個嚴酷的遭遇,再加上來到不同宗教信仰的外國,這可能是一個人最沮喪的環境。信奉印度教的尼泊爾人就有這樣的遭遇,他們於1950年代逃離祖國,接納他們的國家中包括信奉伊斯蘭教的孟加拉國。孟加拉國非常貧窮,而且人口眾多,這些新來的尼泊爾人很可能不受歡迎。(編註:十九世紀初期,英國勢力在亞洲擴展。1915年強迫尼泊爾把南部大部份土地讓給東印度公司。三十年後,又透過尼泊爾境中親英的軍人拉腊發動政變,從此尼泊爾的政權落於親英的拉腊家族。二次大戰後,英國在尼泊爾的強勢減弱;1951年結束拉腊家族的統治,實行君主立憲,在這動盪期,有不少尼泊爾人移居其他國家。)
孟加拉國的大部分尼泊爾人是農民,居住在河邊或泉邊的小村莊裡。比較富裕的尼泊爾人有自己的土地,在季風季節種植水稻。此外,他們還在夏季和冬季月份種植旱稻、玉米和小麥。尼泊爾農民飼養奶牛,為家人提供牛奶,飼養山羊和水牛,為家人提供肉類。最近幾年,由於當地狀況越來越差,許多尼泊爾人鼓勵自己的孩子離開農村,前往城市打工。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將尼泊爾人分為兩個階層:高種姓的地主和低種姓的僕人。

●求神憐憫在孟加拉國的尼泊爾人,因為尼泊爾人每天生活在對神靈、魔鬼、妖精的恐懼中,這不是神對尼泊爾人的心意。
●求神揭去遮蓋尼泊爾人心靈的帕子,讓他們得見耶穌。
●祈禱孟加拉國的每個尼泊爾村莊都得到福音資源。
 
蘇特拉達爾人 Sutradhar
世界各地的許多藝術博物館,都展覽過孟加拉國蘇特拉達爾人的木制工藝品。蘇特拉達爾人屬於印度教的木匠種姓,特別擅長製作門、窗、小船、寺廟的木牆、木制農業器械等。
「蘇特拉達爾」一詞的含義是「拿著線的人」。現代化的家具工業給蘇特拉達爾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帶來重大變化,目前有許多人在城市裡的家具企業中工作;手藝高超的人可以獲得較高薪水,但大部分人屬於新手,他們只能依靠微薄的薪水,勉強維持生活。在印度教社會中,蘇特拉達爾人屬於低種姓,高種姓的婆羅門不會喝他們端來的水,認為水被他們「玷污」。
最近,蘇特拉達爾人面臨被孟加拉人的非法強強佔土地的問題。未經當局授權。孟加拉人在蘇特拉達爾人的土地上建立了房屋,並且騷擾原來的主人,這可能引發族群緊張與衝突。居住在孟加拉的二十萬蘇特拉達爾人中間,幾乎沒有基督徒。

●神動員有愛心的信徒,攜帶和平的福音,前往蘇特拉達爾人中間。
●求主的福音,祝福蘇特拉達爾人的心。
●祈禱這個富於創造力的族群信奉來自拿撒勒的木匠。
●求主讓蘇特拉達爾人知道,你是那保護受壓制和貧窮人的主,你的福音要傳給他們,讓蘇特拉達爾人知道神悅納他們。
●求主引領他們應付那些強行佔據他們地方的人,讓他們能有好的解決方法。

阿拉坎人 Arakanese
在篝火旁,老人將孩子們聚集在一起。「很久以前,也就是佛祖讓我轉世成為農民之前,我曾經是海盜船長,搶劫前往印度的中國商船,發了大財。這些商船上全都是財寶,包括鍍金的陶制花瓶和漂亮的絲綢。」孩子們聚精會神,希望聽到更多的故事。老人正在講述阿拉坎人豐富多彩的歷史,當時阿拉坎人並不居住在這裡,他們是緬甸原住民之一,稱為若開族。居住在緬甸西南阿拉坎沿海地區,由於與印度接壤,故文化受印度影響。後來,他們的居住地被軍事佔領,加上他們的宗教信仰是穆斯林,1948年緬甸獨立後,開始受歧視,他們就前往孟加拉國。
阿拉坎人實行最原始的刀耕火種,每次收穫之後,讓土地休耕一年。雖然阿拉坎人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但生活上受到佛教和萬物有靈教的強烈影響。佛教認為所有生物都有靈魂,萬物有靈教則認為所有非生物(例如房屋、河流、湖泊、森林、稻田等)也都有神靈,必須安撫、取悅這些精靈。
在緬甸人將阿拉坎人驅逐,阿拉坎人被迫定居在遠離海岸的地區之後,這個族群的海盜生涯宣告結束。今天,在孟加拉境內的阿拉坎人約三十萬,雖然許多仍屬難民身份。但有些已成為孟加拉國安寧、溫和的農民,不過許多仍住在難民營中。那些成了農民的,多數在貧瘠的山區務農。

●主啊,你說要恩待寄居的,求你恩待在孟加拉的阿拉坎人,求神讓他們在僑居國蒙恩待。 讓他們到公平的待遇。
●求主特別在屬靈方面看顧他們,有機會聽聞福音,知道主耶穌基督的門徒,許多都是漁夫,讓他們成為得人漁夫,也成為莊稼主的工人。
 
緬甸和孟加拉國 查克馬人 Chakma
吉大港山區(Chi Hagong Hill)是孟加拉的荒蕪之地,也是許多從緬甸來的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而查克馬人則是吉大港山區人口最多的族群。屬藏緬語系族群。
過往,查克馬人是吉大港山區的統治階層,今天,如果你到孟加拉與緬甸交界處,你仍會找到一些查克馬人的宮殿與寺院的廢墟。一位查克馬嚮導帶領西方遊客穿過廢墟、樹林和攀緣植物。
「我們查克馬人以前曾經深受尊敬,因為我們能夠調解其他族群之間的爭端。幾百年前,我們查克馬人曾經非常富有,具有影響力。你知道嗎,查克馬的意思是證人。」
十八世紀,查克馬帝國垮臺之後,這個族群被多次征服。今天,他們在孟加拉國與緬甸交界的山區耕種,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影響力。而且,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百多年來的居地,開始被孟加拉人侵佔,在吉大港山區形成緊張局勢,由於孟加拉的鎮壓,約有35%查克馬人被迫逃離家園,到印度的米佐拉姆(Mizorom)。過去宣教士曾在孟加拉的查克馬人中工作,但沒有什麼多大的果效。今天,查克馬人仍然信奉小乘佛教。他們聽不到福音廣播,幸而有福音錄音帶。不過只有很少的查克馬人歸主,將基督作為自己的救主。目前,仍未有人向他們作見證,向他們介紹耶穌基督,向他們介紹真正的救贖之路。

●祈禱聖經和電影《耶穌傳》被翻譯成查克馬語。
●祈禱福音電臺用查克馬語廣播。
●祈禱查克馬語的福音錄音帶在這個族群中廣泛流傳。
●求神感動一個宣教機構,差派來到查克馬人中間。
●求神裝備及動員人數很少的查克馬信徒將救贖福音告訴他們的同胞。
 
孟加拉國的緬甸羅興亞難民 Rohingya
在過去三十年,羅興亞人不斷從緬甸逃到孟加拉,成為當地的難民或非法移民。
羅興亞人 (Rohmgya )原是主要聚居於緬甸若開邦北郡的穆斯林族裔,人數約八十萬。雖然他們在他們無論在緬甸已居住了千多年,但由於外觀、文化上、語言、特別是宗教上,都與其他少數族群不同。自一九七八年以來,仰光當局將羅興亞人當做「非我族類」;不承認是緬甸境內一百三十多個少數族群之一,不發給他們公民證,限制他們的宗教活動,迫使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改信佛教,限制出入和被迫勞動和沒收土地等。
不堪政治與宗教迫害的數十萬羅興亞難民,從一九七八年開始大流徙。首先由聯合國難民署安排聚居在孟加拉境內的庫塔巴隆、納亞巴拉兩處難民營,一九九一至九三年間,逃入孟加拉國的穆斯林難民達到二十萬,但是,孟加拉政府只承認這其中的兩萬八千人是難民,並稱其他那些人是經濟流動移民,必須將他們遣返。二十萬羅興亞難民,給孟加拉國造成了巨大壓力,導致緬孟兩國連年關係緊張。經過協商談判,孟緬兩國同意在安全而又自願的基礎上遣返逃往孟加拉國的二十二萬三千穆斯林難民。1992年9月底開始了遣返工作。到2010年初,仍有幾萬名難民繼續生活在孟加拉國的難民營中。
羅興亞人有一種兩邊不是人的感覺,在佛教的緬甸被壓害,但在同是伊斯蘭信仰的孟加拉又不被接納。願他們在這種情況中,得見曙光,就是父神永遠愛他們,要接納他們。

●求神讓羅興亞人早日經歷祂是他們的山寨和避難所,因為祂要在萬國施行公義,善待那些在他們當中寄居的外族。
●求神興起緬、孟兩地的信徒,存著主的愛去援助羅興亞人。
 
孟加拉國 猶太人 Jewish
在一億五千六百萬人口的孟加拉國中,有二百五十個猶太家庭。他們大部分居住在城市中,與孟加拉國的大公司有生意往來。在孟加拉城市中的猶太人,很少遇到孟加拉國農村地區常見的伊斯蘭狂熱活動。當地的猶太社區與穆斯林社區的關係一向融洽。穆斯林對猶太教充滿好奇,在其他國家的年輕猶太人與孟加拉國的猶太人通過互聯網,討論能否訪問這個國家,能否慶祝宗教節日。
有一位猶太教拉比最近出現在大馬士革電視臺上,與觀眾討論宗教話題。電視臺收到許多觀眾的電話,表示願意瞭解猶太教。這個節目在孟加拉國也可以收看。孟加拉國那些受過教育、比較寬容的遜尼派穆斯林通常將巴勒斯坦問題看做是「阿拉伯問題」。不過,由於孟加拉國政府長期接受沙烏地阿拉伯的資助,因此在制定公共政策時,通常會考慮沙烏地阿拉伯的態度。目前看來,神讓孟加拉國的猶太人過著比較安定的生活。

●祈禱孟加拉國猶太人的安寧環境能夠讓這個族群有機會聽到福音,並作出回應。
●感謝神,孟加拉國有許多宣教資源可以使用,包括電影《耶穌傳》,福音小冊子,福音廣播,聖經等。祈禱福音以適當的方式,進入猶太人社區中。
●祈禱孟加拉國的基督徒積極地與猶太人分享信仰。祈禱孟加拉國猶太人的首領感到屬靈的饑渴。

(來源: http://www.missionpathway.org /  2010年七月孟加拉國)

承蒙 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 惠允刊載,特此致謝。

謝謝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