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9-09-18發佈
讓我們由一個故事說起…
一位商人勞碌度過職場生涯,開始享受退休生活。家址搬到遠離市區的別墅,期待每天坐在屋前的小花園,在柔和的陽光底下靜靜地看看書,種種花。然而,每天下午時分,總會有三個小孩子在小花園前興高采烈地踢著汽水罐,似是上演一場又一場世界盃,大叫大笑。

商人一心想享受寧靜,但又好明白這個世界的互動運作:若直接喝停阻止,小孩子不單不會聽從,還會越踢越嘈吵。於是他運用畢生商場所學想了個辦法,就打開花園的門閘,走到小孩子身旁,向他們友善地表達:「孩子們,我單是看著你們,就感到好快樂啊!你們可否每天這個時間都來表演踢汽水罐給我看?這樣吧!你們每來踢一次,就給每人五元!你們說好不好?」三個可愛的小孩子相視而笑。「當然好啦!我們真的好喜歡來踢啊!又有錢還可以去買汽水呢!一舉兩得!」

第二天,孩子們一如以往來到小花園前高高興興地踢汽水罐,商人也應約每人給了五元,還叮囑說:「明天記得繼續來啊!我今天真的好高興哩!」第三日,商人再次讚賞小孩子:「你們今天踢得真精彩!來!今天每人十元!」孩子們一天比一天踢得落力。如是者過了一星期,商人已提升給他們的報酬,每人每天五十元以表欣賞。只是這天,商人對小孩子說:「我看著你們真的感到好快樂!但這陣子叔叔經濟有點困難,從今以後你們再來踢,我也無法再給你們錢了,很不好意思哩!」這三個小孩子聽罷非常失落地離去了。從此之後,商人便快樂地享受著寧靜看書的日子……。

青年人怎麼了?
究竟魔鬼搶奪了這一代青年人甚麼東西?或者應該問,我們要奪回的到底是甚麼?五元取代了原先踢「世界盃」的喜樂。沒有賞錢,汽水罐忽然變得再無意義,小孩子的天真亦隨之而逝。「價值取代」–這是另一種的偷竊、殺害與毀壞。

青年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群?尤其近幾個月的新聞報道,總離不開「援交」、「吸毒」等問題,且不斷趨向年輕化。原因?一個個調查結果反映,因為無錢,因為無伴、因為無聊,結論是:唉,世風日下……等等!未免太早下定論了!我們還得了解清楚,看似無病呻吟,其實也未必無因。人人成長,也必曾構思「我的志願」,怎會生出「無聊」的一代?要爭戰,就要先來視察形勢。

網絡:新世代兵家必爭之地
廿一世紀網絡發展迅速,小學生也得上網做功課。電腦成了家家戶戶的必需品,上網是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必然習慣。在這光速的世界中,搜集資料、上載下載最新歌曲影片、即時對話交流、隨時隨地結交朋友,甚至萬里尋親等等,方便得近乎令人要風得風。而且,在後現代思潮衝擊下,我們彷彿失去了道德指標及權威引導,沒有所謂的真理,或者應該說,是非曲直都變成了相對觀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要在網上將一個意念發佈,茫茫人海中不難找到同路人撐腰,無論做甚麼都彷彿多了份動力,即使想去強姦某某(1)、上深圳吸毒(2)、製造炸彈(3)、援交買名牌(4)等也可能有很多人認同,甚至連群結隊去嘗試。網絡可將個人的慾望無限擴張,因此《時代》雜誌有鑑於網絡的影響力更將「YOU」成為封面人物(5),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網絡成為青少年新興的生活必需品,亞洲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網約五小時(6),結合了手機上網的服務,相信處處都可見機不離手,有不少青少年表示沒有網絡他們寧願死(7)。網絡也必成為新世代兵家必爭之地,宣傳推廣少不了網絡世界,連美國總統也要靠網絡羸取青少年的選票(8)。網絡也成為了教育下一代的搖籃,學生們主動學習,尋找所需要的知識及滿足,這個新趨勢主導了價值取向,虛擬世界的影響力會逐漸融入和取代真實世界。

網絡:「即時滿足」的催化劑
網絡帶來進步,同時也如一強力催化劑,促成了「即時滿足」的個人主義:隨心所慾、凡事都可作;凡事以個人享樂為優先,個人自由可以凌駕一切。今天卡數累累又如何,明日仍然可繼續消費追逐名牌。潮流既是天天新款,「先使未來錢」、「今朝有酒今朝醉」才可融入人群不被排斥,這樣才可以得到肯定及重視。那管吸毒危及健康,那管援交等同出賣身體,只要當下能換取即時的快感就心滿以足。「明天」變得多麼的遙遠,「等候」變成絕響。畢竟在感覺上,眼見得到的比看不見的來得實際。

得到肯定及重視,原本就是青春期塑造自我形象和存在價值的重要元素。為了取悅身邊人的注意力,青少年不斷追逐世界的成功指標,少數人成功攀上了高峰,成為品學兼憂的尖子,前途光明無限。成不了尖子也要爭做體藝健將,或某某奇才,起碼一技防身免得落後於人,更可成為眾人焦點。然而,多數人都在掙扎求存,平平無奇的大有人在,沒有了注意力彷彿沒有了生存意義;殘酷的現實社會令人喘不過氣,既然不能滿足成人的要求,無路可走下只好選擇放棄或逃避,轉投進入虛擬世界得到重視和滿足,毒品也提供了短暫的妄想世界逸樂一番,援交放縱背後也起碼讓身體有個價。在網上世界最諷刺的是,其中最高瀏覽率的故事竟然是「我的援交日記」、「吸毒事件簿」、「我是14歲的媽媽」(9)等。似乎作個自甘墮落的人,也可以在網上得到很多迴響;甚至回到現實世界,有問題的青少年也可以得到社會的關注,家長教師急忙想對策救亡,連特首也親自率領兵隊營救幾千個有毒癮的青少年(10)。對處於幽暗角落的問題青年,這種「高調的關注」也令人憂心會否令部分青少年萌生寧願活於泥沼念頭。畢竟這樣也可換來另類「快樂」,總比平平無奇被忽視好過千萬倍!

我們的天空扭曲了「快樂」,容不下夢想
青年人想追尋快樂,人人都想,但「快樂」已被附予新的意思。爭分奪秒的學業與工作之外,各方媒體天天掛滿一宗又一宗戲劇性的壞消息,無形的壓力不斷擁擠。在這瀰漫著負能量的天空中,傳媒同時又以鋪天蓋地及層出不窮的宣傳手法催眠我們認定讀好書、賺大錢、身材好、有名有利等才是成功的指標,才配得到美滿享福的人生。商業掛帥、傳媒主導人心的日子,那群本來很天真的小孩變得要努力「賺取」商人的五元去換來原先簡單就可擁有的「快樂」。

「快樂」成了一場交易。又是「價值取代」的把戲:青年人要「快樂」,就得先看看手上有多少金錢和外表上的高矮肥瘦;青年人要活得有價值,也要用男女朋友或名牌手袋、名牌波鞋或名牌學校等來評一評。他們漸漸不懂得發夢。若踢汽水罐可以有錢,便是有意義;若我的夢想可以兌現成一桶桶金,才是值得。

夢想,從來就不是一個三分鐘的快熟杯麵。我們的社會給了怎樣的一個環境予下一代?我們傳遞著甚麼價值觀給青少年?我們有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讓青少年去成長及發夢呢?青年人被奪走的,也許就是他們的價值與夢想,怪不得他們任意妄為,因為「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29:18)。

換個眼光,青年人每一個受造奇妙可畏
然而「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在祂眼中,每個青年人都有可能、都是可愛的。也許我們也常常戴著「價值取代」的眼鏡,在迷糊中去看青年人,甚至我們以為上帝都是這樣看我們。不要忘記了起初的愛,天父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是我們賺得和配得的,是神白白所賜予。以天父的眼光去看青年人,認清他們本身被造的價值,恢復一個容讓青年人發夢的空間,給他們機會在跌跌碰碰中探索,與他們同心同行去實踐就已經很好了!而且,神也應許在末後日子,祂的靈要使少年人見異象,成就青年夢的是源於賜夢想的神;只要我們天天為他們代禱,祈求他們可以天天背起十字架跟從主,神必會親自興起青年人成為祂大能的軍隊。

看著每個青年人,甚願我們都能向天父說聲:我要稱謝祢,因他們每一個受造,奇妙可畏;祢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詩139:14)。


1. 2008/09/11,《東方日報》,A24港聞,「失縱少女遭網友毒手 涉金錢糾紛 被棄屍大海 警拘兩青年」;2008/09/14,《太陽報》,A14港聞,「『吉野妹』接200來電短訊滋擾 女子遭大整蠱 手機號碼姓名放上網」;2008/09/14,《明報》,A03港聞特稿,「吉野家案疑犯資料 討論區網報章轉貼 大學生被當強姦犯喊冤報警」。
2. 2008/01/31,《明報》,A07港聞,「提出準備販運危險藥物已涉販組索K」。
3. 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 警引爆「火藥庫」 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 體驗威力 同行師生全不知」。
4. 2009/6/1,《星島日報》,「13歲援交女 搵工網招客」;2009/6/8,《星島日報》,「警查「援交女」巴士色情短片」。
5. 2006/12/18,《頭條日報》,港聞,「《時代》選06年之選 網民改寫世界 榮膺風雲人物」。
6. 2006/6/25,《太陽報》,港聞,「港青陷『網戀』投入程度如真實戀愛」。
7. 2009/3/26,《星洲日報》,國際,「新加坡‧調查殇現亞洲青少年沉迷新媒體‧25%人沒互聯網不能活」。
8. 2008/12/31,《頭條日報》,人文,「2008十大風雲人物」。
9. 2009/3/10,《星島日報》,綜合,「14歲媽媽獲心理輔導」。
10. 2009/7/8,《大公報》,「特首親督反毒 顯示政府決心」。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