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8-10-09發佈
活潑高繁殖的教會—再思教會模式的神學與實踐

I. 為何香港教會不是高繁殖的
這段時間,神在各地教會掀起反省教會型態的浪潮,好些 神的僕人,都不甘於被困在現成的皮袋下,都在尋覓出路。Neil Cole所著的《Organic Church》,探索小型有生機的教會產生的原則與方法。David Garrison的《Church Planting Movements》記載聖靈在各地發動「植堂運動」,其中包括印度、南美等地。植堂運動與植堂工作不同之處,在於每一個植堂點在短期內又成為一個植堂基地,再延植新堂,成為一個勢不可擋、無人能操控的運動。

在印度Madhya Pradesh邦,七年內植堂運動產生了四千間教會。2001年印度Orissa邦,每廿四小時就有一間教會誕生。1998年,外蒙古雖然仍在俄羅斯的影響下,卻有一萬人信主 。2001夏天,內蒙的植堂運動,為十萬新信徒受浸。

當我們看這些資料時,總有一個思想出現—「他們可以,可惜香港不可能」。為甚麼不可能?鄰近的台灣,在夏牧師的帶領下,八百間辦公室內有聚會。北望神州,在各種政治及社會難處下,南中國在八年的時間內有九萬人信主,及920間教會誕生。香港現在新移民的比例很高,又有宗教自由,為何沒有這樣的增長呢?歸根究底,就是現成教會能否把傳統的包袱放下,回到初期教會更簡單的模式。

II. 教會模式的神學
我一再說:若 神真的賜福香港,把我們所渴望的復興賞給我們,五年內有二十萬人歸主,那我們還得花三十億元購置一千個會址(假設每個三百萬元)去容納這些人聚會。所以,以堂址為教會最重要的運作場所,是復興的一大攔阻。香港教會傳了一百年才有二十萬信徒,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此。若信徒可在任何地方聚會,就沒有這個限制,教會的復興與增長就無可限量了。

夏牧師說,攔阻教會繁殖,重要的問題是信徒不明白「甚麼是教會」。教會不是一有尖頂十字架的建築物,不是會章與組織,乃是 神的子民在一起敬拜、團契、成長、事奉、宣教。至於它在那裡,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夏牧師說,教會不是 神創造的原意,乃是人犯罪後,神的補救措施。神要在家庭、社群、職場中建立天國。而堂會的角色與功能,就是幫助信徒在這些地方建立天國。因此,堂會不是中心,不要叫信徒來教會事奉,信徒的主要事奉該在教會外。他在教會得力,被栽培,然後到家庭、社群、職場中建立天國。

III. 有「運動」(movement)的氣勢,亦有山峰(mountain)的雄偉穩定
初期教會是個「運動」,是個像瘟疫般的浪潮。能走動的教會是一個有生機的教會,能帶進各類運動(movement):遍傳運動、小組教會運動、平信徒運動、宣教運動等。當教會要代代相傳,就要有穩定的架構。如何有「運動」(movement)的氣勢,又同時亦有山峰(mountain)的雄偉穩定,是一重要的課題。

筆者相信,有牆教會與無牆教會不但唇齒相依,也是相映得彰。建立無牆教會可以幫助牧者不與會眾脫節,叫信徒感染天天帶著使命上班的熱忱。無牆教會是有牆教會的延伸–在餐廳、小販攤檔、髮廊開組,是建立宣教橋頭堡的好方法。

IV. 如何產生活潑高繁殖的教會
感謝神!祂帶領上述兩位講員來香港:夏牧師應邀在10月1日(烏溪沙)「第三屆世界華人基層福音會議」中,主講專題,闡釋教會模式的神學問題,特別應用在基層福音工作上。同日,美國教會植堂專家Neil Cole則會介紹簡單高繁殖教會的模式。

Neil Cole繼而將在禧福協會十周年的講座中講解如何承接復興的果子、拓植簡單高繁殖的教會、繁殖活潑生機教會的基礎和策略、培育生生不息的生命等主題。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香港復興來臨之前,教會是否預備好承接呢?

(來源:國度復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