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8-09-26發佈
汶川地震救援 ~ 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的中國教會
中國教會主動參與汶川地震的救災行動,論規模和效率也是前所未有的,職場信徒在其中更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作者居住北京,在中國某著名大學任教職,他是其中一位進入災區當義工的基督徒。

自從北京申奧成功的那天起,就有很多教會在為2008年的中國禱告,祈求神能藉著奧運改變中國,藉奧運使中國人心回轉。但是,這些年的經歷卻讓我們看到,更需要被改變的其實不是中國,而是中國教會。面對上帝即將在中國上演的工作,中國教會像約書亞所帶領的以色列軍隊那樣準備好了嗎?

2008年初,我在讀《約書亞記》時心裡有個感動,要在教會裡培訓50名福音戰士,成為職場、校園、家庭、社區乃至政府部門當中可以主動出擊、用生命和言行來見證福音的人。我痛感基督徒在教會生活以外的見證太過蒼白,以至於福音蛻變成為只能用口頭宣講的道理,一旦離開了佈道會、福音單張,我們竟不知道應當如何傳福音了。保羅卻說:「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這全幅軍裝,既包括我們所領受的聖經真理,也包括我們言行之間所行出來的義。然而,應該如何改變我們信仰頭大身小的狀況,又從何著手培訓福音戰士呢?自己當時還是相當模糊的。

就在這個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5.12大地震震醒了我們的心。過去的三個月如同戰場,緊急救援、搶運物資、組織志願者……一批批基督徒志願者相繼進入血肉模糊的地震現場、驚魂未定的安置營和醫院,對於中國基督徒來說,這幾個月的經歷中有著太多的「第一次」:

汶川地震,讓我們第一次站在救災的最前線,實實在在地成為這場災難的第一手見證人。

汶川地震,讓我們第一次在災後應急救援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同心合意,從素未謀面到彼此聯合,只用幾天時間,效率之高讓人刮目相看。

汶川地震,讓我們第一次公開站出來與政府合作,竭盡全力投入政府主導的救災事工,中國基督徒第一次把看顧災難中鄰舍的需要看作是自己的責任。

回過頭來看,中國基督徒這次被推到救災第一線,完全不是早有準備的結果。無論是從地震救援的經驗、災難應急機制,還是義工動員體系上來講,我們都還欠很多的功課。然而,儘管手裡只有這可憐的五餅二魚,神卻憐憫祂的兒女,祂在幾個關鍵點上帶領我們突破以往的局限,才讓我們得到如今莫大的祝福。下面將這幾樣神的恩典逐一分享。

1、參與緊急救援,需要爭分奪秒和果斷的決策。
救災行動和平日一般的活動不一樣,情況和需求每時每刻都在變。再好的行動如果錯過時機,一切努力都會白費。要抓住機會,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唯有依靠平時的準備功夫、災後救援時清晰的自我定位,以及救災過程中通暢的資訊流通。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地震發生後,配送救援物資成為最大難題。哪些災區需要哪些物資,一方面需要前線義工的報告,另一方面更需要有經驗的決策者分析來自各方的報告,迅速確定物件安排,並且尋找最合理快捷的物資管道運往當地。要應對這些突發事件,用平時教會開會解決問題的那套方式根本行不通。需要一個有經驗、高效、並且具有高度信任感的小範圍團隊進行決策。

感謝 神!這次祂讓來自全國各地教會的弟兄姊妹密切合作、互相支援、互相信賴。雖然我們很多人素未謀面,但地震前已經互有所聞,懷著對中國教會參與社會關懷服事的共同異象,大家在這次地震救援行動中通力合作,完全信任,不計代價地彼此支持,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和信任基礎。這也使得愛心行動的核心成員在緊急救援階段可以反應迅速,同心合意,極少因為意見不一而延誤戰機。

2、統一組織,凝聚分散的力量,成為有力的團隊。
到底是要一家教會獨立參與救災,還是彼此配搭組成團隊?我個人覺得,無論是從救災事工的專業性要求,還是教會真正使命的角度來講,教會都不適宜從頭到尾地包攬所有的救災事工。更合適的方式是由教會提供人員組成機構,直接負責所有救災事務性工作,而教會則為機構運作提供幕後支援。具體到救災過程中,教會應該扮演甚麼角色?她和機構的關係又應該如何呢?我覺得,機構是一個凝聚異象共識、統一規劃、發揮團隊合作優勢的平台。教會則是以祈禱、傳道、敬拜、見證神為使命的超然團體。教會既有參與社會關懷的責任,但又有別於一般的公益慈善機構。因此,順應救災事工的客觀需求,實行專業分工、各盡其職的搭配方式是最好的。

一方面,由教會提供人選組成專業機構,負責統籌管理救災事工。教會在事務性的管理上應該順服於機構的指揮,放手讓機構發揮專業優勢,協調各方面的力量,達到救災事工最好的效果。教會不應過多插手機構內部的事務性工作,只需按照機構統一安排提供各種資源即可。

另一方面,機構在負責事務性工作的時候,需要異象的指引、靈性牧養和支持。基督徒機構不應該只是一架不停運轉做事情的機器,其中每一個環節的落實都需要牧養作為潤滑劑,不僅關懷參與其中的每一位義工,也使機構充滿聖靈的能力,成就神的計劃。

如果機構、教會都能明確自己的角色,那麼,機構擁有完全的自主權,能夠凝聚起各方資源和力量,而從具體事務中抽出身來的教會也可以全力專注於祈禱、傳道和提供資源,幫助機構實現訂出的計劃。

這次許多參與愛心行動的教會牧者、同工讓我非常感動。常常看到他們默默禱告、謙卑順服、關懷志願者的身影,有需要的時候就毅然承擔責任,而當機構逐漸完善之後就立即退居幕後。有一位溫州來的同工說得好:「我來就是來服侍志願者的。」許多教會的牧者都抱定「成全聖徒、各盡其職」的想法來到愛心行動,他們願意看到 神得榮耀,自己衰微。

3、清晰的自我定位和目標,避免漫無目的的四處出擊,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保持冷靜頭腦。
我們是誰?我們是否在幫助最有需要的人?我們是否能持續地幫助他們?這是參與災難救援行動的每一個人都會問的問題。清晰地定位自己,全力投入自己最合適的角色,是民間救助團體能夠參與救災的關鍵原因。

在這一點上,我深深地為這次許多第一次參與地震救災的教會感恩,他們沒有因為地震後熱血沸騰的場面而盲目參與,而是一直尋求和政府合作,和其他救災力量合作,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有的基督徒為救災的士兵做飯,有的看護醫院的病人,有的為政府一時無暇顧及的鄉村提供支援,有的照顧孩子,有的探訪受災的家庭。比起政府、軍隊、醫療救援人員,教會的優勢不在於財力、設備等方面,而在於源源不絕的人力資源、春風化雨般的細緻關懷以及長期穩定、永不止息的愛。只要有心,總可以找到服侍人的地方,只要忍耐等候,總能跟隨主觸摸到有需要的鄰舍。在這次救災過程中,我們一直堅信一件事情  ─ 是 神引導我們走進災區,祂一定會給我們開路,讓我們能夠觸摸到受傷的鄰舍!參與救災最重要的不是做一兩件轟轟烈烈的事,而是永不放棄,持續地關懷災區的需要。

我非常認同台灣基督徒在9.21地震後對災區說出的一句話:「我們不一定是最早來到這裡的,但我們願意做最後一個走的。」

神看重中國教會,所以祂必要造就我們,使我們覺悟到自己在神國計劃中的位置。汶川地震發生後,神把中國教會從象牙塔中領出來,忍受過程中許多的歷練,直到祂的道成為我們活出來的生命。相信中國教會經過這一切,會比以前更加明白福音、宣教的內涵,也會比以前更加懂得如何關懷我們的鄰舍。榮耀歸於 神!

(來源:國度復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