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2-10-12發佈


美國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憤怒將影響中東政策
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著作所有
新聞來源:耶路撒冷郵報(JP)塞斯.J.弗朗茨曼(SETH J. FRANTZMAN)
新聞日期:2022/10/06
來源:CANWF 2022.10.11 蒙允刊載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美國和沙國的爭議將影響中東地區,由於這項爭議可能鼓勵以色列與海灣國家更密切的合作,同時亦彰顯耶路撒冷是華府可靠的合作夥伴。

newsletterno 270 3a
2020年4月14日,示意圖中OPEC標誌前方出現3D列印的汲油設備。(照片來源:DADO RUVIC/FILE PHOTO/REUTERS)

在石油輸出組織做出石油減產的決定後,該決定已引發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政治人物和政治評論員皆對油價上漲及其對美國期中選舉造成的影響,以及俄羅斯與沙國的關係表示憂心。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從更大格局來看,中東和華府認為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已有所「突破」。

文章中提到:「美國的立場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基本上是一場獨裁政權對抗民主的戰爭,這突顯俄羅斯和海灣國家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簡稱GCC)國家之間的利益相契合。對海灣國家合作理事會成員國來說,他們不打算遵守美國官員希望他們不要與俄羅斯或中國暗通款曲的要求。」

報導指出,美國曾向沙烏地阿拉伯施壓,要求他們不要減產石油,然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成員國仍執意減產行動。《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宣稱:「『石油輸出組織和俄羅斯』刻意推高石油價格」。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報導,拜登政府官員認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這項做法是一種冒犯,並視為「與俄羅斯連合」,但《紐約時報》表示:「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可能會發現石油定價有其限度。」

的確,當前還有其他產油國家。美國、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是前三大石油生產國,2021年這些國家每天的石油產量總計約三千萬桶。加拿大、伊拉克(Iraq)、中國、伊朗、阿聯酋(the UAE)、巴西(Brazil)和科威特(Kuwait)每日石油產量約在兩百萬至四百萬桶之間。挪威(Norway)、哈薩克(Kazakhstan)、奈及利亞(Nigeria)、卡達(Qatar)、利比亞(Libya)、墨西哥(Mexico)及其他幾個國家每天也可生產超過一百萬桶石油。

newsletterno 270 3b
2016年9月28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成員國在阿爾及利亞(Algeria)的阿爾及爾(Algiers)舉行非正式會議前拍攝的OPEC標誌。(照片來源:RAMZI BOUDINA/REUTERS)

儘管如此,當談到最大產油國時,顯然沙烏地阿拉伯的角色仍舉足輕重。隨著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減產,一些媒體、智庫和評論圈獲得了共識,即問題是出在利雅德(Riyadh,註:沙烏地阿拉伯)身上。例如,彭博社(Bloomberg)的一篇社論稱「沙國和俄羅斯組成的石油軸心國」已將拜登排除在外,讓石油問題變得像私人恩怨。這不是彭博社唯一一篇強力抨擊沙烏地阿拉伯的文章,另一篇報導則聲稱:「普丁終於找到真正的盟友—沙烏地阿拉伯。」

在美國國會,國會議員都為此感到憤怒。報導中提到,美國紐澤西州選眾議員湯姆.馬利諾斯基(Tom Malinowski)建議美國應該撤出駐紮在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地的軍隊和導彈系統。

他寫道:「儘管拜登總統主動示好,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還是作出這樣的敵意行為,意在傷害美國和我們的盟友,以及助俄羅斯一臂之力。我正在和美國伊利諾州眾議員尚恩.卡斯坦(Sean Casten)推動立法,撤出我們在這兩個國家的軍隊。如果沙國獨裁政權正利用其對石油市場的控制來重創我們的經濟,並助我們敵人一臂之力,我們就沒有理由保護該國油田。」

馬利諾斯基表示,由於「『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要求每項新的石油/天然氣契約都要帶有新的風力/太陽能開發,但美國的石油公司卻拒絕投入新的能源開發」,因此美國很難增加自身的石油產量。

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也表示,美國應抵制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不法定價」(Illegal price fixing)並「取消對沙烏地阿拉伯的軍事援助」。美國前駐俄大使麥克.麥克福爾(Michael McFaul),現為一名教授,更是推特的名嘴,他表示:「現在我們應該對沙國政策採取更務實的做法。與我們共事的沙國官員不認同我們的價值觀或安全看法和經濟利益。讓那我們未來應單進行事務性的往來,不再假裝兩國關係有何過人之處,也不再需要國家元首級的互訪。」

這些評論主題相當明確,從評論「沙國並非盟友」到聲稱沙烏地阿拉伯正試圖影響美國的期中選舉,因著沙國是俄羅斯的盟友,美國和其他國家(例如德國)應切斷對沙國的軍備和防禦武器供應,並承認美國的施壓並未奏效。以及目前華府在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內的朋友不多,最終必然對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角色有所質疑。

這項減產消息傳出後,一名政治人物強力抨擊沙烏地阿拉伯,他說道:「他們以為自己是誰?」這讓人聯想到《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在1843年刊出的摘要文章中寫道:「來認識這位掌控我們石油的千禧世代獨裁者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註:沙烏地阿拉伯領導人)。」

這些評論將沙國石油描述為「我們的石油」,或質疑「他們」以為自己是誰,這些評論可能不會讓美國與沙國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人們對沙國石油政策感到憤怒,由於一些智庫團體與卡達有關,或是由支持「伊朗協議」(Iran deal)的孤立主義遊說團體出資,在政治人物當中也因為擔心這項消息會影響期中選舉而感到不滿,這些不滿情緒都可能會為現實世界帶來影響。

如果沙國和美國的關係因此受影響,總有其他人填補空缺。這表示如果沙國人覺得他們在西方國家中的聯繫管道愈來愈少,他們會在其他地方找管道。同樣地,由於阿聯酋是以色列的密切合作夥伴,可能會對阿聯酋的定位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進而可能波及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

整體而言,由於以色列聯合黨(Likud,註:利庫德黨)領袖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質疑美國一些政黨的反以色列觀點,如果納坦雅胡在下屆選舉中有不錯表現,對他而言,這些局勢就配合的恰到好處。但對中東地區而言,這可能不是一項好預兆,一般認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地位正搖搖欲墜,過去十年來,美國一直希望「離開」中東地區,這讓伊朗因此受惠並爆發動亂。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是美國看似衰弱後而爆發動亂的其中一部分,但在中東地區,海灣國家目前將以色列視為合作夥伴,但美國與海灣國家之間不穩關係的惡果也會對以色列造成影響。

沙烏地阿拉伯並不是真的與俄羅斯的關係變得更密切,且沙國只想嘗試走自己的路,並因應華府日益增多的批評;這表示以色列可能與沙烏地阿拉伯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整體而言,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美國和沙國的爭議將影響中東,因為這項爭議可能促使以色列與海灣國家更密切的合作,並同時彰顯耶路撒冷是華府可靠的合作夥伴。同時這也會讓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Turkey)的作風變得更大膽,亦可能導致中東地區國家的反擊,並造成敘利亞(Syria)或伊拉克局勢不穩定。

箴言19:21
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

詩篇121:4-5
保護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覺。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

禱告方向:
求神保守以色列在中東得以平安,無論美國、中東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的政策與關係如何變動,願以色列都在神的保護當中隱藏,免受一切的攻擊,也禱告願神的旨意與計畫成就在以色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