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7-03-19發佈

by Rick Joyner?
3/5/2007

正如我們在今年的研讀中所提出來的,聖經中關於公義的教導有很大一部份是管理─成為你受託之事的好管家。為此緣故,地上大部分的財富與金錢目前是在異教徒手中,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此領域比信徒擁有更多的『一般恩典』。我們可能曾經都引用過惡人的財富要如何移轉給義人的經文,但因為優良管理也是公義的一部份,所以我們所認為的惡人可能在一般恩典的領域上比我們更為公義,因此被託付更多財富。

大財富將摧毀那些沒有預備好的人,數據清楚顯示,連看起來很剛強的基督徒,生命都在贏得樂透彩時遭到破壞。惡人的財富將移轉給預備好妥善管理的義人,這是我們在教會要優先看到的一個改變,同時也會強化其它關於公義的基本議題,諸如道德、正直與對真理的擺上。

在繼續之前,我必須先警告我接下來要說的話會冒犯到許多人,這並非我的目的,我真的不想冒犯任何人,但是倘若我們要為要來的時候預備道路,有一些事必須說出來。

我想任何讀過我寫的東西,或聽過我說的人都知道我委身在地方教會裡。我一直知道,但現在更確信,倘若我們沒有一個活躍的地方教會生活,對我們的屬靈成熟會有嚴重的限制。在要來的時候,沒有這樣活躍的關係,我不相信人們對主能一直忠心。我所分享是出於愛,不是要批判教會,而是要提出必須提出的問題,好使教會在要來的時候存活下去。

有一些教會與事工經營管理的很好;然而,一般而言,教會、許多事工與基督徒創辦的慈善團體卻經營管理的很差。此必須也將要改變;不僅惡人的財富,更是萬國的財富將要進到主的子民當中,那些沒有為其預備的將會被此財富所摧毀。

正如我們之前所討論過的,為何獸的印記是一個經濟的印記,決定著我們是否可以買賣或交易有其原因。然而,罪不在於接受獸的印記,而在於敬拜獸。印記只不過是他們所做之事的證據;在啟示錄一書中的獸是從『地中上來』(參考啟示錄13:11),此指著地上的思想。它是該隱後裔的終極成熟,是『種地的』(參考創世記4:2),此也是指著地上的思想。地上的思想是這獸主要的靈。當極大的資源開始臨到我們時,倘若地上的思想仍控制著我們,我們就會被這些資源所摧毀─它們會決定我們的命運,如同獸的崇拜者。

那些不會接受獸印記的人就是那些接受主印記的人,是主賜給祂眾僕人的(參考啟示錄7)。唯一能使我們遠離敬拜獸的事情就是成為主真正的僕人。我們可能以為所有基督徒都是主的僕人,但事實上非常少人是。大部分人都為自己活,認為主是他們的僕人勝過他們是主的僕人。

真正的僕人一早起來就詢問主人要做什麼,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被買贖回來的,他們的生命屬於那位用自己的血買贖他們的主。真正的僕人不會隨意花錢,因為他們清楚明白錢並不屬於他們,而是屬於他們的主人,他們不過是管家。因為我們被託付王自己的資源,我們必須盡我們可能的做到最好,好好管理這些資源。正如主在才幹比喻中清楚說明的,此基本問題決定著我們是否會聽見『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馬太福音25:21),還是會聽見『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馬太福音25:26)。

在提摩太前書三章5節,保羅寫著:『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目前並沒有太多基督徒妥善管理自己的家;一般而言,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一樣被世界的事纏住,他們在債務中,事奉瑪門超越事奉神。倘若我們花時間學習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則,並活出這些原則,我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事奉瑪門;相對的,是錢財來事奉我們與我們在主裡的目的。

在未來幾週,我們會更實際運用,倘若我們在今年年底前開始應用這些基本原則,我們的財務狀態會完全不一樣,也會自動幫助許多人在一個更好的屬靈狀態中。在兩年內,我們會比現在富裕兩倍,我認為那需要成為我們的個人目標。記得,好的管家倍增所託之物。我們也應該擁有做相同事情的異象,不是為要增加我們的生活水準,而是為要增加我們給的水準,以致主可以使用我們成為更大資源的管家。

很快我們就可以財務獨立,此應該成為每一位基督徒的景況。財務獨立與我們擁有多少錢財並沒有關係,而是指著我們不再需要按著是否有足夠的錢財來做決定,乃是單單以其是否為主的旨意來決定。

現在大部分人的壓力都是財務問題,對基督徒與非基督徒而言都是如此,我們可以而且必須從此壓力中得著完全自由。在我們身上只應該有一個軛─就是主的軛,而祂的軛是容易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現在就下定決心,你將要得自由,你不要再被奴役的軛纏住。

在去年聖誕節的購物季節裡,我到了住家附近最大的購物中心,尋找一個位在那裡我所知道的店家。當我到了全部商店的資訊地圖處,卻很難使用此方向圖,因為它並沒有標示星號或說『你位在這裡!』倘若你不知道你位在地圖上的哪裡,任何地圖都沒有用。這即是我們下週要開始的地方,尋求確定我們所在位置,好使我們可以決定我們需要走的路線。這即是我們必須建造大道的一部份,以協助為主預備道路。?

(摘自 喬納 word for the week, 3/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