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2-06-26發佈


未得之民 2022年7月 阿富汗 & 巴基斯坦
https://www.cross-roads.org/prayer-2022-07.php 
來源: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蒙允轉載。

阿富汗 Afghanistan
我們不撤退


Photo by ArmyAmber

7月1-12
編輯 Isa
資料來源 BBC NEWS、世界展望會

一半人口在挨餓

2021年的凜冬,對阿富汗百姓而言似乎特別寒冷;當全球多地期待瑞雪和聖誕節降臨時,阿富汗則有六成的百姓(約2,400萬人)飢寒交迫。大雪來臨,窮人沒錢買食物和燃料取暖。除了連年干旱造成的飢荒,自美國撤軍、塔利班掌權後,這個國家的經濟墜入斷崖,面臨崩潰。2022年1月底截稿之時,塔利班重新當家的五個月以來,尚無任何國家承認這個新政權。原阿富汗政府近1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被西方國家凍結。雪上加霜的是,阿富汗長年仰賴外國援助,外援占GPD近43%,但目前部分國家已切斷援助。阿富汗的人道主義危機,岌岌可危。

雖然塔利班政權承諾會尊重人權及女性群益,切斷與恐怖組織的關係,組建包容性的政府,善待少數民族,不會再循過去的統治老路,但百姓和國際對於他們是否能說到做到,卻抱持觀望態度,這也是國際外援暫停挹入的原因之一。

1994
懷抱理想
蘇聯撤軍後,阿富汗內戰四起,塔利班組織(Taliban)興起,試圖解決國家內戰、貪腐問題,使阿富汗成為伊斯蘭理想國。

1998
收復領土
統一阿富汗近9成領土。過程中人民寄予厚望及歡迎,希望塔利班能終結內戰帶來和平。塔利班嚴格推行伊斯蘭教法,禁止影音,規定男子蓄髮、女穿罩袍,不許女孩上學等作法卻漸遭詬病。

2001
惹動聯軍
911事件後,美國指稱賓拉登為恐攻主謀,並向庇護賓拉登的塔利班宣戰,推翻塔利班,組建新政府,駐軍阿富汗。 (賓拉登曾參與阿富汗抗蘇戰爭,並援助塔利班軍備,與之友好)

2014
軍事行動告終
北約大軍結束阿富汗軍事行動,將維安責任移交給阿富汗軍隊,僅留一萬多民士兵培訓阿富汗軍隊。塔利班開始重振旗鼓,多地發生衝突戰爭。

2020
達成撤軍協議
美國與塔利班達成協議,在14個月內完成撤軍,條件是不得攻擊美軍、不得允許蓋達組織在阿富汗活動。

2021
美軍回家
4月,美軍宣布9月11日前全部撤離阿富汗。8月16日,塔利班僅用一個多月時間擊潰阿富汗政府,取得國家控制權。

我們不撤退

美國撤軍時,許多外企,甚至阿富汗的百姓都想拼命地逃出這個國家,基督宣教士也被迫離境,但我們卻聽到有一群人選擇不撤退,他們鼓起勇氣與塔利班組織多方斡旋,以人道救援者的身分繼續留在阿富汗服事這是「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簡稱展望會)的同工們,正在譜寫的故事。他們在阿富汗耕耘廿年,深知阿富汗此刻對人道援助的需要更甚以往。塔利班允許他們重啟部分援助計畫,並讓女員工得以繼續工作。

為此,我們也特別邀請展望會,向《宣教日引》讀者們,分享阿富汗正面臨的迫切需要:

飢餓危機:

阿富汗人們喪失生計,有限的儲蓄已消耗殆盡,糧食嚴重短缺。有770萬人口正處於IPC3「危機級」的糧食短缺狀態。目前有110萬人居住在展望會的事工區域,其中約有66.4萬名兒童及其家人正處於IPC4「緊急級」狀態中。5歲以下兒童,有一半(約320萬)嚴重營養不良。

干旱致使家庭和生產用水缺乏、飢餓和疾病流行。根據我們在巴德吉斯和赫拉特進行的干旱水衛生評估(2021年5月),大多數地區都面臨嚴重的飲用水短缺。僅巴德吉斯就有142個村莊,超過5.5萬個家庭用水緊張,也因此面臨流離失所的風險。

2021年10月7日世界糧食計畫署形勢報告指出,阿富汗糧食問題急劇惡化城市住民飽受糧食短缺之苦,只有5%的家庭獲得了充足的食物。

婦女孩童權益:

許多家庭為謀求生存,起先不吃飯或出售資產和財產,但迅速惡化的狀況,迫使一些家庭後來採取極端的應對策略。展望會團隊觀察到或收到有關家庭為未來的婚姻提供女兒以換取嫁妝的報告。父母賣孩子在阿富汗並不罕見,女孩被賣或早婚以解決爭端、償還債務或降低家庭成本。然而,阿富汗的貧困與衝突,則促使許多女孩越來越早被訴諸此類交易。

婦女和女童的行動自由受到威脅,保護他們免受暴力和迫害仍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屬於少數族裔和宗教少數群體的婦女和女孩。

救援挑戰:

政治局勢帶來了救援執行面的額外挑戰,包括金流的阻礙、訊息的混亂,及缺少釐清,例如:女性同工參與人道回應的安全等。

在2019~2020年,聯合國核實的6,131起嚴重違規事件中,近一半歸因於塔利班,包括對學校、醫院和受保護人員的襲擊。

儘管面臨挑戰,我們還是決定留在阿富汗。展望會能夠留下來並進行拯救計畫,主要是因為國際人道主義的團體之間(包含聯合國)強而有力的居中協調,以及我們計畫開展的省分當局,發放給我們許可證。

現今,如何將援助資金投入阿富汗是一項很大的挑戰。由於美國、澳大利亞和德國這些國家,因為擔心這筆錢不會得到妥善的運用,不得不中止將資金投入阿富汗。但這麼做,卻使得當地的一些援助工作,例如教育、健康和營養服務,以及提供干淨水資源的計畫,都出現了延誤。

阿富汗世界展望會自2001年以來,一直在該國運作各項計畫。即便這個國家的環境深具挑戰,但是阿富汗兒童非常具有才華,充滿潛力,他們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我們相信這個國家有朝一日必會繁榮昌盛。我們有三百多名工作人員是阿富汗國民,儘管面臨許多挑戰,他們仍致力於為自己的國家未來作出貢獻。我們的同工日以繼夜地工作,以確保人們獲得所需的緊急需要,例如食品、衛生服務,以及嬰兒和兒童的營養。

我們常常感謝媒體報導有關阿富汗的局勢,因為這的確是現今正發生嚴重人道主義危機的國家。透過這些出版物報導,我們希望世界各地能夠覺醒並團結起來,制止阿富汗兒童和人民繼續遭受極端的痛苦。

然而,我們現在需要媒體協助報導的是,這個國家若沒有長遠的發展與投資,便仍舊需要繼續依賴緊急援助。雖然拯救生命的計畫,在急難時十分有幫助,但它們無法為未來一些有意義的發展計畫提供願景,例如永久性學校、安全住宅、就業機會、永續生計措施,以及健康飲食供應鏈。

每一個阿富汗人民,都夢想着生活在一個和平、繁榮和自給自足的國家。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參與,使這些夢想得以實現,讓阿富汗兒童、家庭和社區能夠有尊嚴地生活着。該國需要的是實地提供的資金認捐。除了緊急救助的措施之外,盼望政府捐助者仍須繼續投資於阿富汗的未來。

看哪,
我要使這城得以痊愈安舒,城中的人得醫治,
又將豐盛的平安和誠實顯明與他們。
這城要在地上萬國人面前
使我得頌讚,得榮耀,
名為可喜可樂之城。(耶33:6、33:9)

宣教日引的讀者們,接下來的日子,我們祈求阿富汗的未得福音的群體得救,也為動盪數十年的阿富汗呼求神的憐憫,求神重建她的根基;並祝福保守宣教士、人道救援工作者,願他們的行動,帶來神的恢復與醫治的愛!

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阿富汗)
 

巴基斯坦 Pakistan
族群衝突現場


Photo by Jagamohan Senapati on Unsplash

7月13-31
專題文 Joan
編輯 Joan

一位劍橋學生的異想天開

那是一個很冷的冬夜。在英國萊斯特亨伯斯通路三號的一間房子裡,剛搬來的劍橋法學院學生喬杜里.拉赫瑪特.阿里(Choudhry Rahmat Ali,1897-1951)寫下了「Pakistan」一詞。這是他心中深藏多年的瘋狂理想:「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亞(Afhhania,今巴基斯坦西北地區,也就是開伯爾普什圖省一帶)、K代表喀什米爾(Kashmir)、S代表信德(Sindh),而Tan則代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

隔年,阿里的著作註1問世,清楚闡述「Pakistan」是以南亞穆斯林居住地的字母組成,象徵着「精神上的純潔」。他說:「我們應該努力開拓屬於自己的家園,因為穆斯林的政治、宗教、文化和經濟利益與印度教徒有根本上的不同。」阿里進而呼籲大家要脫離印度,建立一個印度穆斯林聯邦國家。

1940年,該書成功激勵數百萬穆斯林及其領袖。一位劍橋學生的異想天開,為巴基斯坦的建國大業鋪路。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獨立。

離心力始終大於向心力

然而,獨立後的巴基斯坦並沒有建立起穩固的國家認同。雖然人民同樣信奉伊斯蘭教,但畢竟過去說不同的語言、擁有不同的文化,所以內部不同族群之間存在着極大的張力。政府將烏爾都語定為國家語言,首先造成東巴基斯坦在1971年獨立為孟加拉國;一體計畫(One Unit Scheme)註2也引起西巴基斯坦各族群與政府更為緊張的對立局勢。

今日,巴基斯坦的主要族群是身處國家權力核心的旁遮普族,占總人口的63%。普什圖族(16%)、信德族(13%)、俾路支族(4%),和來自印度的穆斯林移民(又稱穆哈吉爾,Muhajir)等少數族群,則各據一方,擁有各自的身分認同,對國家的離心力始終大於向心力。

信德族:送走印度教徒,又來穆哈吉爾

自古以來,信德人居住在印度與巴基斯坦沿海一帶。因地處印度教與伊斯蘭文化圈之邊陲,所以信德人大部分是穆斯林,但也有一部分是印度教徒。1947年,隨着印巴分治,信德省印度教徒遷往印度定居,持續百年的印穆矛盾終於畫下句點。本以為從此信德穆斯林能齊心共建美好未來,未料,信德省喀拉蚩(Karachi) 註3接納許多從印度逃離的穆斯林,即穆哈吉爾。這些移民改變了喀拉蚩的人口結構,讓它不再是信德人的城市。

識字率高的穆哈吉爾,迅速掌握地方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力,加上國家政策偏重發展喀拉蚩的經濟,忽略了多數居住在鄉村地區的信德人,使得他們的生活越來越貧窮。

土地和經濟資源分配不公、城鄉發展差距大、信德語不受重視、一體計畫撤除參政機會等等,信德族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日漸明顯,民族意識至今仍未消停。

俾路支族:彼此提防,互不信任

俾路支人的生活區域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伊朗和巴基斯坦三國交界處,長期以來由地方掌權。即使到了英殖時期,英國也沒有直接施行統治,而是通過薩達爾註4保持對該地的控制。英國向薩達爾支付酬金,薩達爾則維護英國利益。故此,當時延燒火熱的「南亞穆斯林共同體」概念,並沒有改變俾路支人的政治立場,他們依然忠於建立以喀拉特汗國為中心的「大俾路支斯坦國」。

二十世紀中葉,巴基斯坦建國運動白熱化。喀拉特汗國領導者艾哈邁德可汗(Mir ahmad yar khan,1902-1979),與建國運動領導者穆罕默德.阿里.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1876-1948)的政治訴求始終無法調和。1948年,真納失去談判耐心,率兵大舉壓境,成功將俾路支納入巴基斯坦。這次的衝突,定調俾路支人對巴基斯坦聯邦政府的印象征服、殘暴、壓迫與併吞者。

如今,儘管政府積極發展俾路支省,期盼降低文盲率和貧困人口數,但看在俾路支人的眼裡,卻是「虛偽的表面文章」社會經濟改革的真正獲利者是政府官員和旁遮普族,俾路支省只不過是原料供應者。再加上近年來阿富汗、印度、美國、中國等國際勢力的介入,更是為雙方關係蒙上陰影。政府與俾路支人之間的隔閡仍在,彼此提防,互不信任,離和解還相當遙遠。

普什圖族:當前最棘手的族群衝突

在巴基斯坦,每個普什圖人都會很自豪地說:「我們普什圖人擁有五千年的民族歷史、兩千年的印度文明、一千四百年的伊斯蘭教,還有當了五十年的巴基斯坦人。」從言詞間,你不難感受到普什圖人對族群有着強烈的認同感。

1947年,普什圖地區(今開伯爾普什圖省)劃入巴基斯坦的管轄範圍內,但仍沿用英國殖民時期的政策:賦予部落地區地方自治權。巴基斯坦600多條法律中,僅44條適用於部落地區,可謂「國中之國」。除此之外,開伯爾普什圖省的失業率位居全國之冠,族群識字率僅高於俾路支省。當地的工業與交通基礎條件極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普什圖人無法融入巴基斯坦主流社會,同時也憂心自己的未來遭旁遮普人控制。

九一一事件後,許多阿富汗普什圖武裝分子來到開伯爾普什圖省尋求庇護註5,並在部落地區建立訓練基地和招募中心,定期運輸資金、武器、彈藥等軍用物資到阿富汗。自2004年開始,巴基斯坦聯邦政府便默許美國透過無人機空襲部落地區,掃蕩塔利班殘餘勢力,引起普什圖人的抗議。外部勢力的介入,強化普什圖民族主義的想像,使衝突問題更加錯綜複雜。

邀請你,借着禱告走訪巴基斯坦

按照伊斯蘭烏瑪的概念,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不分國家、地域、種族、語言和文化傳統,都屬於一個民族。在這樣的架構底下,基督徒被視為低等公民,迫害事件層出不窮,而最嚴重的莫過於十九世紀從印度教歸信的達利特基督徒。(詳見本期7月29日「基督徒的真實境遇」)

巴基斯坦是令人窒息的,多元族群所引發的衝突與仇恨是令人無奈的。但同時心裡不禁想問:「這些複雜又難解的問題根源是什麼?那答案又是什麼呢?」

羅馬書告訴我們,罪是從一個人入了世界,死也從罪臨到萬人。然而,恩典借着義作王,叫人因主耶穌基督得永生。這個月,宣教日引邀請所有讀者一起借着禱告,參與此地人們的生活,並熱切期盼在一切黑暗敗壞之中,基督之光穿透其間,帶來醫治和救贖。

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