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0-10-30發佈


未得之民 2020年12月 使徒行走的地方南印度
每日代禱 詳:https://www.cross-roads.org/prayer-2020-12.php  
Frontier People Groups 福音邊緣群體禱告系列
來源: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蒙允轉載。
網址:https://www.cross-roads.org/index.php

我們禱告吧!
禱告求聖靈帶出大能的相遇,
令印度教徒的心轉向這位萬王之王。

求神復興在南印度基督的教會。
多年來,冷漠已經成了一項嚴重的問題,
許多印度的教會花很少的力氣
把救贖信息帶給四圍的族群,
甚至是放棄了如此行。

禱告現今印度教主義升溫的逼迫,
能使印度的基督徒更為堅定,
使他們成為神真正的器皿,
預備好要來行神的旨意。


使徒行走的地方南印度

保羅不是唯一踏上外邦宣教的使徒,多馬與巴多羅買也上路來到了南亞大陸。多馬在南印度落腳,建立了許多教會。印度的福音,是從南方開始的。 兩千年來,基督的新婦在這片大陸上掙扎前行,但基督教在印度的影響範圍並沒有多少改變。許多印度教徒很樂意相信耶穌基督是通往救贖之路的其中一條,但不是唯一的一條。基督的教會甚至放棄了向周邊群體傳福音的希望,變得冰冷、枯干,極需我們的禱告,呼求聖靈帶來更新突破。

註:Frontier People Groups,未得之民中福音率最低的群體。瀏覽更多關於 Frontier People Groups 



作者 TEETH 馬來西亞

「基督教曾兩次到訪印度。」印度南方馬拉雅拉姆語文學作家保羅.札卡里亞(Paul Zacharia)在2016年2月的《Smithsonian Journeys Quarterly》寫到。

南方一隅的喀拉拉邦(Kelala),陽光充沛、炎熱潮濕、景致翠綠、水道縱橫,定季而來的季風,帶來一波波的雨水,滋潤着土地和土地上的人。這裡椰影婆娑,山坡種有橡膠,延綿到山上的茶園、小豆蔻種植。歷史記載,三千年前古巴比倫、埃及就曾被此地的香料胡椒、肉桂、丁香等吸引,派人前來經商,香料商道漸漸形成。爾後,阿拉伯人、中國人,還有歐洲人也來了。

1498年,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達伽馬來到喀拉拉,應該被眼前的景觀嚇一跳:他發現那裡有基督徒!這些基督徒,被稱作是聖多馬基督徒,屬於古老且最接近耶穌時代的敘利亞基督教派。兩年後,另一位探險家卡布拉爾帶來了羅馬天主教方濟各會的修士、教士,把天主教的拉丁語儀式留了下來,羅馬天主教自此生根。保羅.札卡里亞說的「基督教曾兩次到訪印度」,原因也是如此。

到今天,敘利亞基督教派在喀拉拉邦仍是大宗。當地教徒相信,一千七百多年前主後52年,耶穌門徒多馬曾來到喀拉拉,傳了基督的福音給他們的先祖。這個福音生根、萌芽、茁壯、開枝散葉,成了喀拉拉人生命的一部分。他們傳承着這種古老的神學觀、敬拜儀式講敘利亞-亞蘭語,這也是耶穌及門徒當時的語言。

同樣的,在多馬於南印度佈道的同一時間,耶穌另一個門徒巴多羅買(耶穌的十二使徒,西洋藝術作品常以剝皮刀為他的象徵註)於主後55年也到了印度宣教。巴多羅買也同樣建立了教會。今天,在果阿邦(Goa),每逢8月,教會會祝福收割的第一批稻米,這也是源於巴多羅買近兩千年前的傳福音工作。印度的基督福音,從南方開始。 但是,我們認為,基督教並非像作家保羅.札卡里亞講的那樣,僅有兩次到訪印度。西元1700年後,基督新教的宣教士抵達印度,比如1793年,威廉.克里來到,把聖經譯成孟加拉語和梵語。新教宣教士更大的工作,是把聖經本土化及普及化,讓印度的弟兄姐妹自習聖經,掌握神的話語,而不是當「儀式化」的基督徒。這一波,可說是基督教第三次來到了印度。

註:傳說巴多羅買在亞美尼亞(另有一說是印度)宣教時,被暴徒剝皮殉道而亡。在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作品中,巴多羅買手上拿着自己的皮。

信仰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今天,印度的印度教徒還是占絕大多數,基督徒的數目大約占5%。根據2011年的普查,印度有兩千八百萬基督徒。印度的宣教挑戰很大,當地有18種主要語言及千百種的鄉語、方言。印度人很習慣有神在他們的生命中,他們有敏感的靈性,但可惜的是,他們把萬物視作有神。 英國牛津印度教研究中心的學者肖納卡‧裡什‧達斯(Shaunaka Rishi Das)說,在印度教徒的思想意識裡,加入教會或廟宇成為一份子,不如拜神修行(Spiritual Practice,梵語:Sadhana)來得重要。在印度,一般會問:「你修行(Sadhana)什麼?」而不是問:「你信什麼?」在印度教,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信仰觀及人生思想。

因此,印度人是以行為及習性,來看待一個人如何跟隨神靈的。因此,按印度人那種標準看待神靈,耶穌也只不過是一個傳揚普世價值大愛、愛神愛人、超越人類陋習的聖人(Sadhu)。這個 「聖人」,是可以被他們歸入印度教的信仰裡,成為一份子的。

去年12月,我會有機會到印度教重鎮瓦拉納西(Varanasi)一趟。出發前,我在網絡上搜尋到拜聖母馬利亞的廟、耶穌與濕婆神的化身黑天(Krishna)手牽手飛行、耶穌有4個手臂作掩手勢、瑪利亞手抱象頭神的神像等。當地印度教徒就斥責,說基督教在唬人,用這種融合印度教的方式,誘騙印度教徒改教。

不奇怪的是,有印度人(甚至印度基督教徒),是因這種方式被吸引,轉信基督教,就像學者肖納卡‧裡什‧達斯說的,把耶穌視作「神人降世」(Shaktyavesh Avatar)。按這種想法,我們應該知道,基督教「第三次」到訪印度,應該是要來掃除這種靈性文盲,跟錯謬教導奮戰,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從回歸聖經開始。

基督徒能跨越出去嗎?

據衛斯理‧卡瓦度(Wes Kawato)說,儘管有宣教外展事工多年的努力,全印度人口中僅有2.3%敬拜耶穌基督,但這個比例會隨着地區變化。在印度,每5個基督徒就有一個住在南方的邦中: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喀拉拉邦(Kerala)、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安德拉邦(Andhra)和泰倫加納邦(Telangana)。

占印度人口少數的東北方各邦,基督徒也占了多數,或近多數。相較之下,西北方的邦都是硬土,像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烏塔爾邦(Uttar Pradesh)中,僅有千分之一的印度人相信耶穌。儘管北方比起南方落後、文盲很多、知識及人權觀低落、貧窮、髒亂、無秩序,但當地人們為着印度教而驕傲, 自使徒的時代以來,基督徒在印度的影響範圍並沒有多少改變。那是因為,新來的宣教士仍在上一代宣教士所服事的目標群體中耕耘。印度未得之民的群體數目,仍然高得驚人。 我們禱告,主耶穌快快在印度人心中動工,在這第三波的到來,掃除印度人固有的錯謬靈性觀及信仰觀,也鞏固印度基督徒的靈命,讓他們飽食神的話語,與主親近,把聖經的教導正確帶給他們的族群。 我們也禱告更多主的工人願意來到印度,像當年多馬、巴多羅買,火熱地排除萬難,為主贏得更多的印度人。

我們禱告吧!
禱告求聖靈帶出大能的相遇,
令印度教徒的心轉向這位萬王之王。

求神復興在南印度基督的教會。
多年來,冷漠已經成了一項嚴重的問題,
許多印度的教會花很少的力氣
把救贖信息帶給四圍的族群,
甚至是放棄了如此行。

禱告現今印度教主義升溫的逼迫,
能使印度的基督徒更為堅定,
使他們成為神真正的器皿,
預備好要來行神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