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9-12-18發佈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就職典禮上,其發表的政綱中,誓言與巴勒斯坦尋求和平。國會中的左派人士和阿拉伯裔議員紛紛追問其做法,強調他甚至沒有提及「兩國解決方案」,並未像前任總理奧爾默特和前外交部長莉芙妮一樣,準備為和平而分割耶路撒冷。

撤出土地並無換取和平
內塔尼亞胡的右翼聯合政府是以色列於1948年立國以來的第卅二任政府。歷任政府當中有四分三為左翼政府,為和平不惜忍痛割地,包括從猶大和撒瑪利亞(或稱西岸)的巴勒斯坦城市撤離,並拆除廿一個迦薩地帶的猶太人定居點。然而,這卻未有為以色列帶來進一步和平。迦薩已成為巴勒斯坦恐怖份子的武裝基地,從那裡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和發動跨境襲擊。

那究竟甚麼是阿拉伯與以色列衝突的根源?這不會是政治因素,因奧斯陸和平協議和迦薩「休戰」也未能帶來和平。

受伊斯蘭和西方文化影響的阿拉伯社會兩者迴異。後者的以色列和耶路撒冷阿拉伯人一般溫和,他們大部分沒有參與恐怖主義,與猶太人和平共處。不過,由於他們始終是穆斯林,不能接受猶太人聲稱擁有聖地,特別是耶路撒冷,因此難以與他們展開政治討論。對他們而言,耶路撒冷是穆斯林城市,是伊斯蘭第三聖地清真寺的所在。

衝突的根源是宗教
這衝突既與政治無關,也與土地無關,而是與宗教有關。大部分的阿拉伯屬土並非由伊斯蘭律法管轄,即伊斯蘭沒有最終決定權。但最終決定權是在《可蘭經》,當中明載要與所有非信徒(不單是猶太人)戰鬥至死。

某宗教若堅稱自己是唯一真正的信仰也很合理,但這不代表它有權,「從地圖上」剷除以色列(如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所稱)。但對於伊斯蘭,所有非他們的信徒皆為敵人:「你們在那裡發現他們,就在那裡殺戮他們;並將他們逐出境外,猶如他們從前驅逐你們一樣……不信道者的報酬是這樣的」(可蘭經2:191)。《可蘭經》內其他類同經文包括2:8, 11, 21, 121和17:7。

伊斯蘭基本上不是一個包容的宗教,它爭取最高權力。穆斯林不以改革為解放,而是歸正嚴法,這可見於有愈來愈多女士蒙頭。穆斯林信徒的共識法律是,凡不順從伊斯蘭世界者,將失去其生存權利。

伊斯蘭對不順從者殺無赦
上述是考慮阿拉伯外交政策的主要決定因素。他們把反猶情緒引入其西方外交策略,堅稱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人如同昔日納粹黨對待猶太人,並把全球經濟危機與舊日傳說中「猶太人企圖控制世界的陰謀論」扯上關係。西方社會中的以色列惡意批評者已逐漸相信這些捏造的反猶言論。

無論以色列邊界最終如何劃分,阿拉伯人也會把猶太國視為對伊斯蘭擴張的一個威脅。以色列是伊斯蘭世界中心的外來之物,是必須除去的癌腫瘤。西方社會和以色列左派人士往往忽視了他們這目的。

因此,在與以色列衝突的問題上,阿拉伯國家是沒有溫和與激進之分。伊斯蘭基要派有政治決定權,要求剷除以色列國。政治只是他們為求達到其宗教神聖目的的一個手段。因深受其宗教信仰綑綁,他們變得極為非理性,因此在與以色列的談判中,常「孤注一擲」,就是要求得到一切,不然拉倒。

穆斯林與猶太人的敵對關係非始於以色國建國。事實上,這可見於伊斯蘭一字的翻譯,意即「順從」。根據伊斯蘭的教導,必須使猶太人和所有非信徒順從。

但這土地的最終決定權,必是屬於以色列的聖者。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作者Ludwig Schnei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