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0-04-28發佈


從新冠狀病毒的爆發來判讀 上帝現今的心意 (上)
作者:朱柬牧師
來源:國度復興報 2020.4.28

面對2019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非常快速地蔓延至全球各國,讓我們先從聖經中發生瘟疫的案例,來看看其中的重點信息為何。

聖經中的瘟疫

聖經中至少有5次瘟疫的案例,從經文中看,上帝降瘟疫的原因:

1. 刑罰或警告那些攔阻上帝計劃的人。

出埃及記九章3-6節,上帝用瘟疫擊殺埃及所有的牲畜,是要警告法老不要攔阻上帝帶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計劃。

民數記十四章36-38節,10個報惡信的探子被上帝用瘟疫擊殺,因為他們攔阻了上帝帶百姓「進迦南」的計劃。

民數記十六章41-50節,上帝用瘟疫擊殺那些對摩西和亞倫的領導發怨言的百姓,因為百姓想另立領袖帶領他們,結果他們不是回埃及,而是死在曠野。這場瘟疫因君尊(摩西下令、遮蓋)祭司(亞倫)站在活人與死人中間獻祭代求而停止。

2. 為除去屬靈玷污、激動神的百姓悔改並分別為聖。

數記廿五章1-9節,以色列百姓被摩押女子誘惑而行淫亂,並向摩押的神跪拜、獻祭、吃祭物,上帝發怒,用瘟疫擊殺他們,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後因摩西(領袖)和會眾在會幕前哭泣禱告,以及祭司非尼哈擊殺犯淫亂的西緬支派首領心利和米甸首領蘇珥的女兒,瘟疫就停了。

3. 上帝因領袖的驕傲自炫而忿怒降災,要使領袖謙卑悔改並將一切榮耀歸給神。

撒母耳記下廿四章,大衛吩咐約押去數點百姓的數目,因為心態不對使上帝發怒,3天內用瘟疫殺了7萬百姓。因大衛(領袖)的認罪代求,並在上帝指示的地方築壇獻燔祭與平安祭,瘟疫就停了。

歷史中的瘟疫

接著我們看看歷史中大範圍的瘟疫,其始末由來及給世人教訓為何?當時上帝的教會在其中有何經歷、表現並受到怎樣的影響?

順著歷史的軌跡,在此從羅馬帝國、教皇體制,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列舉例子來說明。

教會受逼迫

從耶穌復活升天到基督教成為國教間,羅馬帝國有4次大瘟疫都是在教會受逼迫後發生:

1. 公元79-80年在尼祿皇帝強烈迫害基督徒(彼得、保羅殉道)後10年左右,大瘟疫爆發,每天死萬人以上,帶兵攻克耶路撒冷、燒聖殿、屠殺猶太人的提多將軍,當時已是羅馬皇帝,也死在這場瘟疫中。

2. 公元161年奧理略.安東尼任皇帝後,大力逼迫基督徒,酷刑對待、扔進鬥獸場,檢舉基督徒者可得大獎賞...,165年瘟疫爆發,城市和軍隊中死10-12%,整個羅馬帝國平均死亡7-10%,共死500萬人左右,羅馬城死1/3,君士坦丁堡死1/2,共治的皇帝維魯斯因瘟疫死於169年,奧理略帝於180年死於瘟疫,然後瘟疫停止。

3. 公元249年優西烏斯為帝,下詔要基督徒放棄信仰,改拜羅馬神像及皇帝像,不從者沒收財產、監禁、為奴或處死,是羅馬帝國第一次全國有系統的逼迫。251年優西烏斯戰死後,繼任的瓦勒良繼續逼迫基督徒。250年全國性瘟疫爆發,20年內死亡2,500萬人,270年克勞狄二世死於瘟疫,之後瘟疫停止。

4. 公元303年戴克理先帝推動羅馬帝國最後、最大的一次逼迫,312年瘟疫爆發,戴克里先死。313年君士坦丁即位,發布「米蘭詔諭」,宣佈基督教是合法宗教。在瘟疫期間,基督徒迫切禱告,經歷許多神蹟奇事,彼此切實相愛相助,也發揮愛心,盡心關懷幫助患病的、困苦的非基督徒,因此許許多多人信主(即使在逼迫中),最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教會走向墮落

公元六、七世紀,教皇體制逐漸穩固下來,教會就開始走向墮落:馬利亞和聖徒崇拜的盛行,聖職人員的道德敗壞越加普遍,一般信徒行禮如儀,對真理一知半解,多半沒有重生得救...。對此,上帝不時興起一些基層聖職人員和信徒領袖,來推動各種信仰復甦運動(隱修運動、修道運動...)。起初,教會有彈性的將這些靈性更新運動納入體制,如十二世紀末的聖法蘭西斯修會、聖道明會...等,但之後,就對十二、十三世紀的瓦勒度派、阿爾比派大加逼迫,純潔派最後一個領袖紀堯姆.貝利巴斯特於1321年被異端裁判所用火燒死(其間的故事,可看《走天路的教會》一書,王國顯翻譯,晨星出版)。

1347年瘟疫爆發,從南歐、西歐、北歐到東歐,5年間「黑死病」奪去2,500萬以上的性命,人口減少1/3以上。基層聖職人員死亡50%以上。當時的人除了休息、放血治療外,還有用小便洗澡、用大便敷在膿疱上、將青蛙、螞蝗放在患處吸毒,甚至請人作法...等治病怪招。虔誠的信徒則灑聖水、戴護身符、身上掛基督像、用棍或鞭打自己表示懺悔...,但都沒什麼效果。

這場瘟疫對歐洲的文化、宗教產生了兩大影響:

1. 一批人對「上帝」完全失望,認為「信靠神」完全沒用,還是要靠人自己,於是回頭去研究「倚靠人的邏輯思考能力去謀求今生幸福」的希臘的哲學與科學,這就帶出了後來的「文藝復興」。

2. 另一批人對當時的「天主教會」失望,認為一定是教會教的「與神互動」的方式有誤,以致得不到上帝的幫助,在深入的檢討後,認為「馬利亞與聖徒崇拜」、「修功德式的信仰追求方式」、「教皇獨斷式的領導方式」...等都是很有問題的,於是有威克里夫(1381年翻譯出英文聖經,發起教會改革運動,跟隨者稱為「羅拉德派」)、胡司(1402年開始在布拉格伯利恆教堂的講壇上,對當時天主教會的信仰關念,以及實行上不合聖經之處,加以揭露並批判,他在1415年被燒死,後由摩拉維亞弟兄會承繼他的信仰理念)...等人開始發出改革的呼聲,起初雖然被壓制下去,但1517年馬丁路德起來改教,終獲成功,誕生了今天的基督教。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