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9-06-26發佈


差傳換日線:神喜悅的,必會發芽長大
作者:彭書睿
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理事長《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4月第二週,在東馬砂勞越省的古晉,世界華福中心所舉辦的「商界使命門徒培訓大會」的會場,每一張桌子上都有一疊《宣教日引》。坐我隔壁的是加拿大華福的前任總幹事馬英傑牧師,大力鼓勵並推薦這本代禱手冊給同桌的幾位長輩。

大會最後一天,一位香港的傳道人拿著《宣教日引》來到我的面前,有點不好意思的說:「你是不是那位彭書睿(哪位?)我每一期都有看你寫的文章,也特別喜歡閱讀每個月的主題特稿,覺得宣教日引APP裡沒有這幾篇專題文實在可惜。」

兩週後,在網路視訊會議的檢討會中,華福總幹事陳世欽牧師在正式開會前,先跟我提了4月2日的希臘文需要更正的地方,他們辦公室每週固定會使用《宣教日引》一起為全球未得之民禱告,而靈修的文章他也都沒有錯過。

我家也有個關於《宣教日引》的小故事。我8歲的孩子,從去年開始在家教育(或稱自學,正式名稱為「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原因有很多,利弊也都有,挑戰也很大,但確定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把神的話語與祂對普世的心意,放在孩子的教育裡面。每天由媽媽帶著他一章一章地唸聖經,看不懂的專有名詞就去查;遇到地名就看地圖。

同時,因為自己在推動為萬族萬民禱告,我們沒有這樣做實在說不過去。所以就似懂非懂地帶著孩子認識一個個陌生的民族、地名或相關的故事,一一為他們禱告。整個4月,《宣教日引》為歐洲的不同非洲移民或難民禱告,那天我和孩子還一起去查科摩羅Comores,或譯:葛摩)到底在哪裡?

為什麼要提到這些呢?

對於翻譯《宣教日引》靈修素材的姐妹來說,最大的心願就是讓那些聖經原文的精義,可以帶給弟兄姊妹幫助;我們幾位核心同,每季都會為了封面要什麼樣的面孔、取景角度甚至眼神、與主題的關聯性等問題,透過信件往返,最後討論、投票來決定,為的就是讓您手上這本手冊能夠被深刻地看一眼;文字同工可能就在那一兩個標點與行距之間求好心切;美編可能在底色上面期待有更突出的表現。

我們其實都不會知道這本小手冊,幾千本幾萬本印好、寄出去之後,會到誰的手上?如何被使用?帶來怎樣的影響?很多時候,能做的就是盡力把那一小部分做好,然後像撒種的比喻一樣,唯有神讓它生長。所以每一個聽到的故事、建議或迴響,都是對整個團隊的鼓勵。我與范師母多次在網路電話中交通,都聽到她對於神的工作的敬畏。她完全交托的信心,也以一種神奇的方式帶領著同工們繼續前行。

在許多時候,我們會看到的是眼前的挑戰,我個人、家庭或這個團隊所接觸的事工,每一個「現在」、「現實」與「現場」都是真實深刻的。也因為如此,以人的侷限來說,很難從神的心意與眼光看到全局。跟永恆比起來,我們的春去秋來不過是須臾片刻;跟神在普世的作為相比,你我的教會或事工規模又算什麼?但又何妨?每一個小故事累積起來就是歷史;每一個委身服事的時刻就是奉獻;每個跟隨主的門徒同心合意聚集,就是祂的教會。

老話一句,如果值得做,就值得把它做好。然後,把結果交給神。祂所喜悅的,必會發芽長大,結實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