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8-06-28發佈


我們只有禱告,也還好我們可以禱告
你的同路人
作者﹕彭書睿;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祕書長,《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來源: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蒙允刊載。

禱告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充電得力,或提升事奉的能力。禱告就是事奉。盧雲(Henry Nouwen)

在截稿之前,國際焦點集中在幾個令人不安卻又充滿期待的發展。

北韓的飛彈危機,與鄰國及美中兩大強權的關係,突然有了戲劇性的轉折。金正恩突然訪問北京,在那之前,才發出了會要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的訊息,而不少檯面上、檯面下的外交動作已經開始鋪陳。同一時間,因為雙面諜的刺殺事件,俄國與西方國家的外交戰持續升溫。聯合國祕書長甚至警告,美俄的關係似乎回到冷戰時期的狀態。

這是過去幾十年都沒有聽說過的變局。然而,我們瞭解歷史的主在做我們只有禱告,也還好我們可以禱告新事,你我與千千萬萬人的禱告,正在參與這個改變。當這一期宣教日引到您手上的時候,這些事件一定已經有了近一步的進展。我們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事情將會如何發展。我們只有禱告,也還好我們可以禱告。若我們將焦點放在禱告是否「有果效」?是否「靈驗」?能否「提升」自我的屬靈光景?這似乎是功利的,甚至嚴重一點的說,彷彿是我們可以影響上帝的心意,代替神來做神。

我們使用宣教日引為一個又一個民族禱告時,除了盼望神作工,更重要是我們自己的改變,改變到自己能夠與神同工。盧雲在《記憶的治療者》(The Living Reminder)這本書中,用了一個很深刻的描述,把「禱告」放在一個它該有的位置:

「唯有透過禱告,我們才能記得,若有任何美事發生,那都是神的工作。禱告不 是讓我們以與神相處代替與人相處;禱告是讓我們不至因忙碌、績效、不得不的壓力,而失去焦點。禱告讓我們在神的同在裡,真實面對自己的渺小而無用,以 此來宣述我們的基本信仰:一切唯獨恩典,沒有任何事情單純是努力的結果。」

不知道您收到紙本的宣教日引後,第一件事情做什麼?有人先欣賞封面;有人迫不及待閱讀每月文章;有人則注意到每次的小小改變。如果細看今年封面和書背的小細節,您會發現宣教日引從過去以「春夏秋冬」做為刊號,轉變為第一季到第四季的呈現方式。這是一件既不影響出版節奏,也不影響內容,卻是多想一步、 思及全球而做的改變。

台灣7到9月是最炎熱的日子,學校都在放「暑假」,直到10月還是熱得要命,要說7月是「秋季」,實在勉強了一些。而對於北美、尤其是加拿大的讀者來說,4到6月春天才剛來,此時收到「夏季版」手冊,想到3月中才剛下了一場大雪,或許會有難以言喻的衝突感。但真正讓我提出改變刊號的原因,是去年赴澳洲推廣宣教日引時,深刻感受南半球完全相反的季節變化,他們在聖誕節前後,是海邊衝浪的炎夏;7、8月才是西風苦雨的寒冬。你可試想一下他們拿到書時會有的感受?

也許讀者們覺得無妨。但我們既是推動普世禱告的平台,必然重視每一個在地文本的獨特性;又要能夠在這麼多元背景的讀者群中,找到合理的「公約數」,這是我們持續保有的自我提醒。其實包括簡體版彩色化的可能性、宣教日引App的功能提升,以及看起來非常「有歷史」的網站能否全面改版,都是我們「期待做得更好」的「the Next Big Thing」,必須為這些「不急卻重要」的事傳遞負擔及需要,並且找到願意委身的合適人才來執行。

感謝您一路同行,透過本季宣教日引,我們將一起在神的世界,透過神的話語,在神的時間裡,參與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