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7-12-27發佈


未得之民 2018年
來源: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蒙允刊載。

編者心語---我們要彼此代禱
作者:吳穎穎:《宣教日引》主編

以前,我總認為「代禱」只是基督教圈子的一個習慣和傳統,並沒有實際的作用,因此我不會忠心為別人代禱,也很少要求別人為我禱告。有好幾次,當我的人生面對困難和掙扎時,聽到的是這樣的聲音:「不用分享,沒有人會真正為你禱告的。」當我開始要參與《宣教日引》服侍時,意識到自己對代禱的不信任,會成 為服侍上的破口,我需要克服這方面的軟弱。就在想著的時候,神允許一件重要的事發生,徹底更新了我對主內肢體彼此代禱的認識。有一年聖誕節,我們為了要帶領一位在馬來西亞認識的中國朋友去教會,一家三口特地去了一趟北京。然而,就在約好要去教會的前一晚,兒子突然病重,整晚嘔吐不止。當時沒有藥,也沒有醫生,我們只能不住禱告。接下來幾天我們要彼此代禱,他的病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重,吐完了便開始瀉,幾乎一、兩個小時瀉一次,肚子時刻都疼痛不已。那幾天我非常脆弱,全身一直控制不住地發抖。

在那麼困難的時刻, 我都沒想過要請求弟兄姐妹代禱。最後,實在無力禱告時,就在最關鍵的時刻,我不尋常地收到一個教會弟兄捎來的問候短信,才想到或許可以試一試請別人代禱。於是,發短信回國請弟兄姐妹代禱。短信發出以後,很奇妙的,我那幾天的不安一下子被撫平,經歷到一份有人和我在一起的安穩。第二天,兒子在沒有任何藥物治療下,竟然奇蹟般康復了!

許多年過去,我仍然記得那個晚上,在陌生的國家,我和家鄉的主內肢體以禱告連繫在一起的奇妙經歷。那次以後,我不再認為代禱是可有可無的,也不再相信魔鬼的謊言,以為沒有人為我禱告。我也願意學習忠心為別人代禱,因為我已經知道,神會垂聽我們彼此的代禱。

我寫這篇文章時,剛好讀到一個很激勵我的見證,關於一個在阿拉伯服侍的宣教士家庭。丈夫經常需出國宣教,留下妻子和孩子們在家。短暫分離已是這個家庭無法避免的一部分。白天還好,但夜晚兩歲的女兒就會莫名恐懼和急性高燒,而且眼睛會直盯著某樣東西,並伸出小手想抓住它。夜晚他們的家就像地獄般令人恐懼。他們為這件事禱告許久,情況卻毫無改變。太太長期受這種精神壓迫,感覺快崩潰了。她意識到不只要自己禱告,也需要其他肢體的支援,但她找不到一個能放心分享,不會對她投以異樣眼光,或質疑她屬靈狀況的主內肢體。

一天下午,她家的門鈴響了,只見門外站著3位來自美國的姐妹,大家對望 一眼,其中一個姐妹溫柔地問:「妳還好嗎?」就在那一刻,她們有了靈裡的交通。太太與姐妹們分享自己的困境,她們馬上為這個家庭禱告。原來這3位姐妹是從美國特地來找一位朋友,意外地敲錯了門。但大家都知道這不是偶然的,是神特意差派她們來成為這個宣教士家庭的幫助。在宣教士太太最 孤單時,神透過其他基督徒來支援她。就這樣,那可怕的夜晚夢魘過去了。

還有一次,一個穆斯林想要拜訪宣教士夫婦,向他們請教宗教課題,還邀請了一位宗教警察同行。這是難得機會,但也有潛在危機,因為宗教警察可能是去調查他們的。面對這棘手難題,他們想到要連結其他信徒為此事禱告。許多收到代禱要求的信徒把消息轉傳開,大家在自己的小組代禱。很巧他們拜訪的那天,正是一週中最多小組聚會的日子。非常明顯,那就是上帝的時間。後來,大家分享聖靈如何打斷他們的聚會,帶領他們火熱禱告;有些人在禱告時,就清楚感覺到禱告會蒙垂聽。那天在討論過程中,好幾次宗教警察要引導話題,但他的思緒卻一片空白,壓根忘了自己要講什麼,只能聽宣教士講。當他們邊聽邊思考時,屋內氣氛一片祥和。最終,他們發現了可蘭經的矛盾之 處,並且願意公正客觀地接受這個發現。

本期有好幾篇靈修資料提到信徒不是孤單的「個體」,而是神國度的「群體」。神的心意是要我們彼此幫補、互相支援,沒有誰可以不需要其他信徒;我們對彼此有一份不可逃避的責任。我們也會看到神如何使用信徒的禱告,攻破最難傳福音的北高加索地區,從前這裡沒有一個信徒,現在一半以上族群已有信徒。同樣的,在「印地語地帶」,自從90年代全球信徒集中為這地區禱告以後,這個看似最黑暗的地區,如今已可以看到一線光芒了。希望這些見證能激勵我們忠心為宣教禱告,不只自己禱告,也帶領我們的小組、教會、家庭一起為宣教禱告。

差傳換日線---兩條腿的都沒有來
作者﹕彭書睿: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祕書長,《宣教日引》全球推廣與動員統籌

前些時候,去了一趟浙江的溫州。這個沿海的三線城市,900多萬人之中,基督徒早已超過100萬人。加上溫州基督徒在世界各地經商移民,已在超過百個國家建立教會,被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這個美麗的故事有一個起點,就是在1867年11月,宣教士第一次來到溫州,溫州教會的歷史就從這頁開始書寫。

要是兩條腿的沒來,一條腿的也要去!

這位來自蘇格蘭的宣教士名叫曹雅直(George Stott),原是一位老師。1865年,戴德生草創內地會時期,開始招募第一批宣教士,他是其中之一。然而,當時他被拒絕了3次,因為他是個瘸子。若還原當時見面的場景,今天回頭看,仍頗具戲劇張力。戴德生望著拄著拐杖,只有一條腿的曹雅直問:「你只有一條腿,為何如此想前往中國宣教?」「因為我沒看到那些有兩條腿的人去,所以我必須去!」戴德生再問,「如果發生暴亂,你要怎麼逃?」曹的回答,成為後世傳唱的經典: 「我根本不曾想過要逃。」

傳承使命,合一宣教的異象

時光荏苒,百年過去。1967年,中國大陸正逢文化大革命,不要說有形的聚會與建築,甚至任何信仰活動都要 消滅殆盡。然而,教會在荊棘與一片焦土之中,再次發芽茁壯。50年後的今天,溫州教會的奇蹟,不只在人數上的增長,和重視禱告與回歸神話語的屬靈操練,而且積極參與普世跨文化的宣教,甚至發展出一套別具特色的溫商宣教。雖然這些年他們面對許多困難,包括3年前震驚華人教會的「拆除十字架」事件,但福音的熱火從沒熄滅。2017年,溫洲教會慶祝 「福音入溫150年」,更是神作為的見證!大會主題:「傳承使命,合一宣教」,不就是華人教會不可迴避的呼召嗎?

耶路撒冷 VS 安提阿

我們深盼那國度的眼光能夠超越本族父家,以賽亞書49章明確地說:「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做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今天溫州的教會,在福音入溫150年的這一刻,豪氣干雲的宣告:不只是要做中國的耶路撒冷,更要成為中國的安提阿。「宣教中國」歌詞中的中國,定義上也許是地理的「中原」(最狹義的 漢民族」),或是意識形態上的「中華」(最廣義的海內外華人社群),或是政治版圖的「中國」(以及代表中國基督徒的中國教會)。傳唱20年之後,我們必須要問,唱的人,現在都在哪裡呢?行動在哪裡呢?

2018年,《宣教日引》不只是內容再次升級,推廣的國家與地區也有所突破。接續2017年嘗試在泰國、澳洲、德國開始發送,我們將會第一次在紐西蘭、韓國與英國看到《宣教日引》。感謝主,預備有共同負擔的機構願意配搭。這些都是信心之旅的冒險,也需要全球華人教會弟兄姐妹一起用奉獻,以及禱告的行動來支持。有人問我,過去這幾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本?哪一季的主題?事實上對我來說,每一季都是最精彩的一季。神把禱告的對象藉這本小書,送到千千萬萬的您手裡,全世界每一天,都有無數禱告勇士,用中文一起禱告,從各大洲的門戶城市,到北高加索山區的封閉民族,北印度的千神萬佛,相信,您會像我一樣,迫不及待的一路讀下去,忠心守望。


心繫宣教拼圖--簡單的事,持續地做
文/ 燕子 

我從2015年4月開始負責製作《宣教日引》的電子刊物。剛開始時,為了尋找一張合適的圖片,都需要花上半小時;很多事都不懂,常常需要到處詢問人,那段時期面對許多挑戰,感恩主一直都幫助和引領我。那時,無論關注人數和閱覽量都很低,讓我曾多番考量,是否資料類別太有限?或需要尋找其他資料?有時 收到質疑的留言,也會懷疑是否有製作下去的必要。

直到有一天,我和主編穎穎交流時,她告訴我《宣教日引》英文原著 Global Prayer Digest出版了35年;中文刊物出版了19年,那麼長的時間,只做一件事,就是每天固定刊登未得之民的資料;忠心為他們禱告。她的分享給我很大的鼓勵。是的,開始一項事工是容易的,但要持續下去卻不簡單,需要委身的心志,而這一項何等重要的任務!那次以後,我便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去製作電子刊物。後來,一位年長的阿姨留言問可否有語音版,因為她讀文字不方便。於是,2016年我開始製作語音版。雖然只是用非常簡易的方式錄音,但讀者的反應不錯,我自己也常常在錄製時被內容所感動,能更迫切地為未得之民代禱。神也透過讀者的奉獻支持、回應等方式,在我的服侍中適時地鼓勵我。我參與這事工時,其實內心常有考驗,但神總會藉著當天錄製的文章來鼓勵我,當我看到許多處於危險境地 的基督徒,仍然忠心服侍主,甚至願意為主捨命時,我心大受激勵,繼續服侍;另一方面,每當看到關注人數有所增加時,我卻又會心生驕傲,雖然外在沒有顯露,但我內心的感受是真實的,會忍不住覺得這是自己的功勞。感恩聖靈及時的提醒,當我來到主的面前認罪、求主掌管我的心時,主讓我能再次以謙卑、警醒的心服侍祂。為了避免驕傲的心滋生,我也邀請另外一位同工加入。這一路走來,我要感恩主所成就的事,無論是對我,還是對每一個讀者。有時讀到他們的留言,有整個教會一起使用《宣教日引》為未得之民禱告的;有每天早上6:30便開始禱告的;還有被《宣教日引》內容所鼓勵的見證等等,我一次又一次被提醒,只要我肯忠心地、持續地做主所託付的事,主就能使用,成就祂的計畫。但願更多人在禱告中 認識主所愛不同的族群,關心世上還有6千多未得之民的救恩;也願更多人在禱告中,能更清楚主的呼召,知道主所託付他們前往之地,阿們!

地極就在美國門前

他們離鄉背景不過是簡單念頭,讓家人過得好些有遮風避雨的房屋,孩子能溫飽就學,下一代有更好的明天。當我們還在專注他們的身分和來歷,他們已不知不覺滲透到我們的環境,逐漸形成一個圈子,然後一個社區。我們感受到他們的人口越來越多,卻從未想過走進他們的世界。

近年,在宣教上有一個用詞 「全球福音門戶城市」(Global Gateway City)常被提及,到底指的是什麼?

宣教機構「全球福音之門」(Global Gates)的異象是「進入全球福音門戶城市,讓福音傳遍世界的盡頭。」因此,構成「全球福音門戶城市」有4個要素:全球、門戶、城市、世界盡頭(或「地極」) 。也就是說有潛力把福音傳遍地極的城市。

「全球福音門戶城市」的定義「地極」這個神學名詞源自太 28:20「……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更清楚的是在徒1:8「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兩節經文所指的「地極」並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尚未接受福音的族群。用在21世紀的今天,就是指世界上福音最難傳的族群,特別是至今尚未福音化的語言社群和人口。

「全球」也不是表達一個城市的大小,而是只要容納了福音未及之民,都屬於「全球」的範疇內。「門戶」則要考慮兩個關鍵層面:
第一、如果一個城市擁有大批地極族群,但本身是封閉的,或高度限制宣教活動, 就不能算是「門戶城市」。比如一個人可以在芝加哥自由與人分享福音,但不能在阿什哈巴德(土庫曼首都)這種不容許宗教自由的城市做同樣的事。
第二、如果地極族群與他原生社群隔離了數代,已無持續的關係,也不是有效的門戶社群。舉例來說,不曾去過蘇俄,也不會說意第緒語的第3 代猶太裔蘇俄人,就不在此列。 
最後,「城市」這個詞很重要,因為宣教資源會先投入在人口最集中的城市,而不是在城郊或小鎮幾個少數離散族群和個體中。當然,不能忽略地極族群落腳的地方或許不在城市,比如在法國巴黎都會的房價昂貴,更多地極族群是住在巴黎郊區,為此巴黎連同其郊區,都是重點的門戶城市。

簡而言之,「全球福音門戶城市」的定義是:一個擁有相當數量地極族群的城市。這群人可以在這個城市接觸到基督見證人,透過他們認識基督和接受救恩,並將福音傳回原生社群中。

你住在這些城市嗎?

2000年至2015年,美國都是移民流入量最多的國家,且數量遠超第2、3名國家(注)。符合以上定義的城市以紐約市為首,緊接著是西半部城市:多倫多、溫哥華、洛杉磯、芝加哥、休士頓、達拉斯-沃斯堡、舊金山、底特律- 迪爾伯恩和明尼阿波利斯。

近年因為戰事導致大量人口遷移,如今歐洲也布滿了「全球福音門戶城市」,包括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馬賽、雅典和羅馬。

至於伊斯坦堡和莫斯科,因為存在許多限制,作為「福音門戶」的價值就不那麼高。基於同樣理由,中東和北非城市如貝魯特、開羅、突尼斯和阿爾及爾,雖然也容納了大批地極族群,亦稱不上為「福音門戶」。

亞洲也有很多「全球福音門戶城市」,如新加坡、曼谷、香港、首爾、墨爾本、珀斯和悉尼(或譯:雪黎);其餘的亞洲城市如吉隆坡、仰光和西貢(胡志明市),雖然也存在為數可觀的地極人口,但因為對宣教活動有所限制,並未達到最高的「門戶」標準。至於東京、台北和馬尼拉這幾個相對開放的城市,卻又擁有較少地極人口,也未達標準。另外,上海、孟買和加爾各答從各方面條件來看,很有潛力成為「全球福音門戶城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有一些這樣的城市,包括內羅畢、亞的斯亞貝巴、拉各斯、阿比讓和開普敦。

顯然, 今天世界各地都不缺「全球福音門戶城市」,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否也是其中一個?

如果是,神已把「地極」帶到你門前,讓你很容易就可以接觸到世界最難傳福音的族群,他們可能是你的同學、同事和 鄰居。在你有生之年、在尋常的生活中,你就可以實踐耶穌的大使命了!

(注) 美國是最大移民輸入國,單位:移民數量(百萬人)
美國47, 德國12, 俄羅斯12, 沙特阿拉伯10, 英國9, 阿聯酋8, 加拿大8, 法國8, 澳大利亞7, 西班牙6。

納比的故事

納比•庫雷希(Nabeel Qureshi)自幼跟隨父母由巴基斯坦移民到美國。雖然美國的生活面對許多文化衝擊,但他們始終忠於伊斯蘭教。納比在濃厚的伊斯蘭環境中,度過了他幸福的少年時期。伊斯蘭教建構了他的世界觀;古蘭經對他而言就是真理。然而,當納比讀大學時,認識了一位基督徒好友。一開始他基於好奇,向朋友提出許多質疑基督教的觀點,無論他提出什麼,朋友都誠懇向他講解。漸漸地,納比的視野被打開了,他開始花時間仔細研究和比較聖經和古蘭經,發現歷史強而有力地證實了聖經的可信度,而古蘭經的歷史卻恰恰證明它的內容是千瘡百孔的。納比所得知的事實,深深震撼了他的世界,使他長久立足的根基開始動搖。最後,神透過聖經的話和異夢來觸摸納比,他最終改信基督福音。

納比信主以後寫了《在清真寺尋找,十字架下尋見》(Seeking Allah, Finding Jesus)一書,裡面提到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他大學的好朋友大衛。這段維持了很多年的真摯友情,成為納比認識真神的橋梁。在尋求真理的路上,無論是辯論、闡述、 講解或關心,大衛一直都陪伴在納比身邊。納比說:「友情非常必要,如果沒有大衛的鼓勵,我永遠不會懷疑伊斯蘭教,更不會接受基督教。」後來,納比也和大衛一樣,用心陪伴每一個尋求真理的穆斯林。

2006年,納比和來自弗吉尼亞州北部的一位學者沙拉菲辯論。沙拉菲是改革教派的穆斯林,有些人視他們為極端暴力的一派。之後納比再有兩次機會跟這位學者辯論,每一次都使沙拉菲稍微改變對穆斯林教義的觀點。最終在2010年,他說:「我無法再信奉伊斯蘭教了。」

另一個納比所接觸的朋友是來自沙地的穆斯林婦女,她的名字叫薩赫爾。納比是透過一個朋友認識她的。那天,納比的朋友邀薩赫爾到家裡吃飯,同時也邀請了納比。席間薩赫爾略帶警戒地問納比有關三位一體和基督怎麼可能降世為人的問題。就在輕鬆用餐的時候,納比像指導妹妹一樣回答她的問題。後來,納比再次見到薩赫爾時,她已比較願意接受基督,同時還介紹了另一位也是來自沙地的朋友給納比認識。一年以後,有朋友通知納比,不單薩赫爾已經成為基督徒,她的那位朋友也一樣,而且她已回到沙地傳福音!從前基於政治、地理、文化、傳統的籠牢,身在「地極」的他們無法接觸福音。 如今身處異地,他們反而聽到了福音。

親愛的「全球福音門戶城市」居民,今天宣教機會就在我們的門外,我們怎麼可以忽視呢?


宣教士傳記1「全球福音之門」的布雷德和莎拉Missionary Biography:Brad and Sara W of Global Gates

「回去美國?主啊,祢怎會容許這事發生?我們願意奉獻一生到南亞的穆斯林當中,為什麼要我們回國呢?」布雷德(Brad)和莎拉(Sara)與神摔跤,他們很不想回去美國。他們感到無比挫敗,感覺生活的境遇剝奪了他們要向未得之民宣教的夢。就在他們尋求神的心意時,有一個朋友建議他們到紐約走一趟,勘察在超過百萬穆斯林居民當中傳福音的機會。他們去了。3週後,毅然舉家搬遷到皇后區,向那裡眾多的南亞穆斯林移民傳福音。那已是6年前的事了。從那時起,神讓他們一家得以在紐約市向來自世界各國的穆斯林傳福音。這些穆斯林多數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具影響力的人,不少 人在自己的國家是政治人物或商業領袖。他們也是留在祖國的家人經濟的支柱。布雷德和莎拉順服神的帶領,在紐約接觸這些具有影響力的人,帶領他們歸向基督,並裝備他們傳福音給親友。 布雷德和莎拉人在紐約,卻觸及了「地極」。他們說:「我們以為失去了傳福音的機會,神卻將它擴大了!」

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
天父,祈求在美國有更多像布雷德和莎拉一樣的人,能聽見主的聲音,將福音帶到某個特定城市的未得之民當中。
為移民到美國的未得之民禱告,求聖靈開啟他們的心扉,使他們雖然不熟悉和自己文化大不相同的基督教,但不抗拒和排斥來自基督徒和宣教士的愛,能夠從他們的身上看見神的榮耀,深深被吸引,願意跟隨獨一的真神。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宣教士傳記2「全球福音之門」的克里斯和妮可Missionary Biography: Chris and Nichole Clayman of Global Gates

克里斯曾經在馬里(Mali)一個未得族群瓦蘇魯(Wassoulou)當中服侍。雖然從未有瓦蘇魯人信主,但他們很歡迎克里斯,喜歡聽他講聖經故事。可是,在克里斯反覆幾次患上瘧疾後,只好被迫離開非洲,並且被告知不能再回去了。回到美國以後,克里斯和妻子妮可十分渴望可以再回到非洲向穆斯林宣教。在他們等候神開門的期間,一位紐約宣教士告訴克里斯:「這裡有許多西非穆斯林。」當克里斯和妮可去到哈林區(Harlem)的街頭時,發覺住在那裡的非洲穆斯林很歡迎他們,因為覺得這兩個會說他們語言的德州人十分親切。一個當地瓦蘇魯人告訴克里斯自己的故事:「23年前,我一再夢見伊薩•馬希赫(Isa Al Masih,耶穌彌賽亞),決定接受祂成為我的救主。村落的村民知道我信了主,想要毒死我,還好一個基督徒鄰居幫助我拿到美國簽證,我才得以逃脫被殺害。從那時起,我求神差派人幫助我將福音傳給我的族人。感謝神回應了我的禱告,為我預備了你們!」 不久以後,克里斯夫婦便搬到了哈林區服侍。今天已有超過100名瓦蘇魯人接受了主。克里斯作見證:「透過這些信徒,我們不只看見美國第一間瓦蘇魯人教會,也看見在馬里的瓦蘇魯人教會。」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12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天父,默想昔日你對約拿所說的話,求你幫助今日在美國的信徒,看到失喪的族群時,能夠體會父神愛他們的心腸,願意把福音 帶給這些在自己的家鄉,可能沒有機會認識主耶穌恩典的族群。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