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6-10-01發佈


2017年  1947年南亞「印巴分治」。(寬恕與忘卻 與和好)

2014-05-13 邀請您繼續為南亞翻轉禱告
我們正走向從二戰結束後的70年的聖經時間窗口(1945-2015)。戰時的創傷與記憶對各國的關係仍存在影響——尤其是以色列與德國,以及日本與東亞列國。然而,我們正在靠近主希望“寬恕與忘卻”的時間,讓列國與人民在“新造之物”的大地上邁向未來而不是過去。~~ Ariel Blumenthal

是否南亞各國、各族也正走向這70年的聖經時間窗口(寬恕與忘卻的時間窗口)?

請為印巴關係禱告

2016-10-01 綜合新聞報導

印度日前在邊境對巴基斯坦發動外科手術式報復打擊後,印巴關係更加緊張,外界擔心印巴再度發生戰爭。一旦兩個核武國家動用核武,引爆百枚核彈,全球逾2100萬人死亡。

在印度克什米爾(Kashmir)烏里鎮(Uri)靠近印巴邊境實際控制線陸軍基地遭巴基斯坦恐怖分子攻擊後,印度陸軍日前以「打擊武裝分子」為名,進入巴控克什米爾進行外科手術式報復打擊,雙方關係更加緊張。

印度政府擔心巴國進行報復,已經撤離印控克什米爾部份地區居民,同時對首都新德里、查摩與克什米爾(Jammu & Kashmir)、拉吉斯坦(Rajasthan)、旁遮普(Punjab)、馬哈拉什特拉(Maharashtra)和古茶拉底(Gujarat)等6個最可能被攻擊的省市提高警戒。

印度內政部已在這6個省市下令加強安全警戒,並對全印度的戰略設施、工業園區、機場、政府機構大樓和古蹟同樣加強安全戒備。

由於情勢太過緊張,印度「IndiaSpend」網站今天引述羅格斯州立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3所美國大學2007年研究預測,一旦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戰爭且啟用核武,引爆100枚核彈,預計將有超過2100萬人被殺死。

「南亞恐怖主義門戶」(South Asian Terrorism Portal, SATP)資料顯示,印巴核子大戰的死亡人數將是截至2015年的過去9年間、印度安全人員遭恐怖分子攻擊致死人數的2221倍。

一旦印巴引爆核彈,美國大學的預測還指出,地球約有一半的臭氧層會因此遭破壞而進入「核子冬天」,並導致季風減弱和農業蕭條。

截至2015年,巴基斯坦估計擁有110到130枚核彈,印度估計有110到120枚核彈。

除了持續在邊境軍事對峙外,雙方都對國內的文藝界下達禁令。雙方緊張的關係從軍事延燒到文藝界,印度電影製片人協會(IMPPA)宣布禁止巴基斯坦演員在寶萊塢工作之後,巴基斯坦也做出回應,全面禁止在國內電影院放映印度電影。

為緩和南亞情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聲明,呼籲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應透過外交與對話,和平解決包括克什米爾問題在內的爭議,他並表示,如果雙方接受,他願意充當調解人。

印度與巴基斯坦為了克什米爾地區的領土問題時常發生衝突,1947年以來已經爆發過3次戰爭。

 

印度共和國 (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通稱印度)位於南亞˙東三門金門
「敞開的門」公布2016年基督徒受逼迫國家名單 - 印度是排第17名。(2010年印度是排第26名)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與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等國隔海相望。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福音從東方傳回耶路撒冷所碰到的第一個堅固營壘-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印度的宗教/文化影響整個南亞/東南亞的文化,甚至影響到現在的歐美國家。

印度也是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路徑上的國家。
海上絲路由中國->南洋國家->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波斯灣-阿拉伯國家或紅海-非洲->耶路撒冷。
陸上絲路(1)中國-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川藏線->印度
              (2)中國-西北部新疆->印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烏爾都語: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敞開的門公布2016年守望名單 - 巴基斯坦排第6名。(2012年守望名單-巴基斯坦排第10名)

在烏爾都語中,「巴基斯坦」這個源自波斯語的字的意思為「聖潔的土地」或「清真之國」。從前首都在喀拉蚩,現在首都位於伊斯蘭瑪巴德。國花:茉莉花。
位於南亞,東與印度比鄰,南面是印度洋,西與伊朗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連,東北面可通往中國的新疆。面積為79.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克什米爾)。
陸上絲路由中國新疆出,到中亞中東 (阿富汗 (認識阿富汗(認識塔利班)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歐洲 ),通往歐洲的關口。
也是海上絲路進入波斯灣 (進入中東、阿拉伯半島)的入口港。(海上絲路經波斯灣:一邊是歐亞大陸,一邊是阿拉伯半島)

從福音往西傳傳回耶路撒冷的路徑來看:
東三門 ->太平洋國家 -> 東南亞 (佛教國家、無神論、共產主義國家) -> 中南半島(佛教國家、軍事極權國家) -> 南亞 (印度-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蘭教) ->中東->耶路撒冷

巴基斯坦會是我們碰到的第一個伊斯蘭國家 (除了印尼以外),巴國也是伊斯蘭國家第一個任命女性當總理的伊斯蘭國家,可見巴國有部分是民主化,巴國也是大英國協的一份子。

願我們不住禱告,不只使巴基斯坦印度成為我主基督的國禱告,且使整條海上絲路、陸上絲路的國家族群,成為我主耶穌基督的國和民!
願聖靈親自引導你為巴基斯坦、為印度禱告、為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禱告!
願 神使用你的禱告成為巴基斯坦、印度、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的祝福!



「印巴衝突」(2010/08/06 印度代禱信)
打開印度之結 -克什米爾 (2010/08/27 印度代禱信)

「印巴衝突」(2010/08/06 印度代禱信)
今日,無論是單一國家的問題,不同種族和宗教團體之間的衝突,甚至是國際社會中難解的歷史難題,惡者的目標無非是製造紛爭與衝突,使得「民攻打民、國攻打國。」我們迫切為南亞靈魂得救代求之時,需要有從 神而來的眼光,明白 神國度救贖的旨意不僅要得著靈魂,更要得著國家。 神國度的勝利來自於 神百姓主被真理充滿,以禱告劃破惡者計謀、以生命刺透惡者心臟。因此眾光明之子要穿上基督救贖的衣裳,等候靈、魂、身子被主轉化,預備好打主聖戰。

印巴衝突

就歷史角度來看,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長久的衝突源於英國「分而治之」之離間統治,其政策不僅為今日的印、巴二國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就屬靈角度而言,藉由英國殖民統治的壓制與取利,種族歧視的靈也成功的與不平等、流血暴力、仇恨、貪婪、貧窮、驕傲及宗教等邪靈結合,造成對印、巴二國社會長遠且深刻的傷害。使得曾為一體的二造逐漸背離其多民族、多文化和平共存的傳統,雙方的仇視與衝突不僅成為南亞區域形勢不安定的主因,最後甚至使得巴基斯坦成為全球恐怖主義的溫床。當我們研究歷史演變的同時,我們要以從主而來相對的靈來透視屬靈情勢的成因與解決。

印巴雖然已成為現代的二個民主國家,惡者要分化他們的主因是,原本二國尋求自由獨立的領袖皆希望以自由平等之精神來建立獨立的國家。當我們稍稍瞭解巴基斯坦的建國領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納的背景和思想時,發現原本加入印度國民大會黨的真納,希望以保障回教社群擁有相同權立的憲政體制來組成獨立的印度國。1920年真納退出國民大會黨時曾警告甘地,非暴力抵抗的手段不但會造成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的分歧,而且會在這兩群人內造成分裂。由此可見,惡者在印度政治體制轉化的過程中,利用了甘地採納自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真理和非暴力主張,和回教背景的但尊崇憲政體制的真納政治主張的歧異,分化並傷害二國的國民,造成今日印、巴、孟加拉各自獨立的政治局面。使得獲得政治獨立和國家主權的三國,同時也得吞下互為仇敵的惡果,延害後代的子孫。

因此,當我們為印度代禱的時候,我們要求恩典信實的主在印度興起愛主、愛人的聖徒,被主真理的聖靈充滿,能夠跨越死亡,識破惡者詭計,跟隨著主耶穌基督的腳步成為和平之子。我們深知,歷史上任何受過屠殺、苦難、壓迫和不平等對待的民族最難做到的就是饒恕。然而主耶穌基督的寶血不僅能洗盡人類一切的罪,祂也和成為我們的救贖、公義與聖潔,能夠全然的買贖、醫治、釋放和除去所有 神與人和人與人之間隔斷的牆,解決所有國家和民族間可能產生的深仇大恨,釋放所有的民族,轉化萬國百姓成為 神國度之子。讚美主!主耶穌的寶血不僅救贖了我們的靈魂,也給了每一位被贖者那勝過惡者一切邪惡勢力的確據。

打開印度之結 -克什米爾 (2010/08/27 印度代禱信)

地理位置與歷史爭端:

克什米爾位於印度次大陸的西北區域。直到19個世紀中期,克什米爾在地理上僅代表介於偉大的喜馬拉雅山和Pir Panjal山脈之間的峽谷地區。以當代的看法,克什米爾代表包括印度賈穆和克什米爾省(賈穆、克什米爾及拉達克地區),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和俾路支斯坦(Gilgit-Baltistan)及阿薩(Azad)地區,以及中國行政區內的阿克賽欽和喀喇崑崙走廊。聯合國和其他地方個體則以賈穆和克什米爾來統稱該地理區域。

根據摩訶婆羅多 (Mahabharata),康卜加斯 (Kambojas)在史詩時代以共和的政府系統統治了克什米爾地區。在前五百年,克什米爾地區成為印度教和(之後的)佛教的重要發展中心。最新平靜,在第九個世紀,克什米爾濕婆派(Kashmir Shaivism)興起。
1349年,沙米爾(Shah Mir)成為了克什米爾的第一個回教統治者,并且開始了沙拉亭依克什米爾(Salatin-i-Kashmi)或史瓦的(Swati)王朝。
在接下來的五個世紀中,回教專制君主統治了克什米爾。
1820年,錫克族在阮幾辛(Ranjit Singh)的帶領下併吞了克什米爾。
1846年,根據恩瑞斯塔(Amritsar)條約,在古拉辛(Gulab Singh)帶領下的多格拉人(Dogra)從英國手中購買該地區,因此成為克什米爾的新統治者。在多格拉統治期間,該地區為英國屬地之一,一直到1947年為止。在巴基斯坦對當地發動入侵攻擊後,當地土邦的王公與印度簽署同意加入印度的協定。因著印度向聯合國提出請求解決爭端,當地因而畫定了一條臨時界線。因著此一問題的無法解決,形成印度、巴基斯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國分治該地區的領土爭端。
               

佛教與印度教在克什米爾的發展:

佛教孔雀王朝(Mauryan)皇帝Ashoka經常獲得克什米爾舊首都斯利那加瑞(Shrinagari)建立者之名,該遺址現在只是現代首都外的一個廢墟。

克什米爾自古為佛教重要要塞。作為一個佛教學派,說一切有部 (Sarvāstivādan)學派主控了佛教在克什米爾的發展。東亞和中亞的僧侶都曾留下造訪此一王國的記錄。在第四世紀末期,著名的庫車 修士鳩摩羅什 (Kumārajīva)出生於印度貴族家庭,在克什米爾大師盤頭達多(Bandhudatta)的門下學習了長阿含 (Dīrghāgama)和中阿含 (Madhyāgama)。他之後成為一個多產的佛經翻譯者,佛教因其譯著廣傳中國。

商羯羅 (Adi Shankara)在第8世紀末或及第9世紀初後參觀了之前曾存在的辯才天女寺 Sarvajñapīṭha (Sharada Peeth)在克什米爾的遺址。商羯羅的傳記(Madhaviya Shankaravijayam)中提到這個寺廟有四個門為學者從四個主要方向。在南邊的門(代表南印度)從來未曾被打開,代表從南印度來的學者從未進入該寺之學院(Sarvajna Pitha)。在商羯羅在辯論中擊敗例如Mimamsa、Vedanta和印度教哲學其他分支等知名學者後,打開了在南邊的門,他也因此高登該寺廟智慧卓越者的王位。

阿毘那婆笈多(Abhinavagupta)是印度婆羅門教濕婆宗的重要神秘家,也名列印度最了不起的哲學家、苦行者和美學家之一。他也被認為一個重要音樂家、詩人、劇作家、註評家、神學家和邏輯學家-他博學多元的性格,為印度文化帶來極大的影響。

他出生在克什米爾充滿學者和神秘主義者的家庭中,並且在多達十五位(或更多)老師和宗師的指導下學習哲學和藝術。他一生中完成了35部巨作,其中最大和最著名的是濕婆派大作坦托羅卡(Tantrāloka),一篇在Trika 和Kaula 所有哲學和現實面象討論的廣博論文(今日已成為克什米爾濕婆宗)。 美學哲學是另一個他有重要貢獻的領域,其著作戲劇論注(Abhinavabhāratī),為其對婆羅達牟尼(Bharata Muni)的梵語戲劇藝術論典(Nāṭyaśāstra)的評論。

回教統治:

原本,克什米爾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相對的和諧中居住,因著克什米爾回教徒因蘇菲密契主義(Sufi-Islamic)的生活方式,與克什米爾梵學家的Rishi傳統相配合,於是在當地產生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皆尊敬地方聖徒,並接受彼此祈禱方式的一種融合文化。 
著名蘇菲派聖徒布布沙(Bulbul Shah)使拉達克卡虛格王子仁成沙(Rinchan Shah)改信伊斯蘭教,因而建立蘇菲亞那(Sufiana)綜合文化的。 
根據這個準則,克什米爾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和平的共存。然而,隨著時間的改變,蘇菲亞那回教專制君主開始徹底遵行古蘭經中永恆伊斯蘭教的政策。

第一個回教統治者:史瓦的沙彌爾
在14世紀之初,一個凶殘的蒙古人杜魯札(Dulucha),穿過克什米爾北邊的柔基拉(Zojila)通道,以60,000人的重兵入侵略了該地區。如同帖木兒(Taimur)入侵旁遮普邦和德里,杜魯札以刀劍和火毀壞了無數的村鎮並屠殺了成千上萬的居民。他的野蠻攻擊結束了克什米爾的印度教統治。沙哈帝(Raja Sahadev)成為之後的統治者。再他統治之下,來自鄰近阿富汗邊界史瓦土邦的沙彌爾(Shah Mir)、來自拉達克的仁欽(Rinchin)和來自吉爾吉特大迪地區的蘭卡洽(Lankar Chak),在此峽谷的政治歷史中扮演了值得尊敬的角色。國王授予所有三個人封地首領的地位。

一些克什米爾人統治者,例如仁武阿比丁(Zain-ul-Abidin)國王,對所有宗教較阿克巴 (Akbar)更寬容。然而,不少克什米爾的回教統治者對其他宗教是不寬容的。其中,克什米爾沙耶王朝的西堪達布須堪(Sikandar Butshikan)國王常被認為是所有統治者當中最壞的,史學家記錄了許多他的暴行。由費瑞許塔所註史書( Tarikh-i-Firishta)曾記錄西堪達在克什米爾迫害了印度教徒,並且發布了一條命令將穆斯林以外居民的房子充公。 他同時下令打破所有「金黃和銀色圖像」。 
該史書進一步記載:「與其摒棄他們的宗教或國家,許多婆羅門教徒選擇以毒物自殺、移居到原始的家鄉或是逃走。在婆羅門教徒移居後,西堪達在克什米爾下令將所有寺廟被丟下山谷,並打破所有偶像,西堪達因而得到偶像毀滅者的稱號。

錫克統治和土著王公領地:

在19世紀初以前,克什米爾從阿富汗的杜蘭尼王朝(Durrani Empire)的統治,和四個世紀蒙兀兒帝國(Mughals)和阿富汗人的回教統治,落入戰勝以上勢力的錫克族軍旅手中。
更早,在阮基底奧(Ranjit Deo)死亡之後的1780年,賈穆的王侯和賈穆王國(到克什米爾榖的南部)的領土(直到克什米爾峽谷南部)為來自拉和兒的阮幾辛所帶領的錫克族所奪取。
直到1846年,成為錫克族的附庸國。阮基底奧的甥外孫古拉辛(Gulab Singh)隨後在軟幾新轄下的法院服務,在之後的戰役中有突出的表現,特別在1819年錫克族併吞克什米爾谷地的戰役中為其效勞,因著他在軍旅中傑出的表現於1820年被任命為賈穆州長。因著他部屬柔拉瓦辛(Zorawar Singh)的幫助,古拉辛很快奪取了拉達克和俾路支斯坦直到賈穆東部和東北部地區。

第一次英國與錫克教徒的戰爭在1845年爆發,古拉辛想盡方法避開直到1846年的所巴昂戰役時他以一個極有幫助的調解人並亨利・勞倫斯先生所信任的顧問的姿態出現。之後簽訂了 二個條約,第一個條約將拉侯省(即西部旁遮普)劃給英國,第二個則將印度河以東和克什米爾峽谷的西半部的山區劃給古拉辛。在1857年古拉辛死後,他的兒子阮比辛(Ranbir Singh)將遜拉、吉爾吉特和拿噶爾土邦納入其王國之內。

克什米爾和賈穆的土邦於1820年至1858年之間被人為的且沒有連結的方式併構而成,一部分的原因為種族起源不同,另一部分原因則為此地區所經歷的帝國邊緣的獨裁統治。
此地區由不同的地區、宗教和種族的住民所組成:東部拉達克地區的居民主要為信仰佛教的藏族;南部賈穆地區則混雜著印度教、穆斯林和錫克教徒的人口。
人口眾多的中央克什米爾峽谷則為遜尼派徒穆斯林所居住。
然而,其中也有少數但極具影響力的印度教徒生活在當中,特別是克什米爾人婆羅門及梵學家。
東北部散居著種族源於拉達克地區、信仰什葉派伊斯蘭教的巴爾蒂斯坦人。
北部則散居著英屬吉爾吉特,該區住民信仰相當歧異,主要信仰什葉派伊斯蘭教。
而西部,則住著與克什米爾谷地種族的穆斯林。在1857年印度的叛亂之後,英屬的地區和之後被認定直屬英國的土邦成為英國的宗主國。

印巴獨立後至今情勢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于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
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
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
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
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于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巴印兩國于2004年開始啟動和平對話進程,就包括克什米爾在內的一係列雙邊問題舉行定期會談。
2007年10月,兩國完成了第四輪對話框架下包括克什米爾問題等8個議題的討論。

2008年10月21日,巴基斯坦和印度開啟克什米爾地區的貿易通道。這是自1947年巴印分治以來兩國首次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開啟貿易通道。

2008年11月26日,印度第一金融大城孟買遭到疑是來自巴基斯坦的恐怖份子襲擊,造成約174人喪生之後,印度指責巴國縱容境內極端組織滲透印度進行恐怖活動,要求巴國交出可能涉案組織首腦,但巴國以印度證據不足而拒絕,至今曾因克什米爾紛爭交戰三次的印巴兩國,關係因此急遽惡化。

2010年6月以來克什米爾地區近日發生多起暴力抗議活動,導致至少62人喪生。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8月中旬公開表達了在克什米爾地區加快創造就業機會的意願,朝着政治解決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