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6-09-28發佈

未得之民 2016年十月 瑞典
來源: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蒙允刊載。

瑞典--曾經是海盜的家
想到瑞典,心中自然浮現的是一幅美麗的畫:皚皚白雪中童話般的紅色小木屋冬日裡絢爛的極光初秋五彩斑斕的落葉夏天寧靜的湖面被大片翠綠覆蓋的森林王國仿佛置身於童話世界內。

在中世紀初期,瑞典留給人的印象可不是這樣。當時包括瑞典在內的斯堪納地維亞半島,住著的是北歐原住民——維京人,他們是令歐洲人聞風喪膽的海盜。當年維京人駕著船在歐洲各地燒殺擄掠,尤其喜歡攻擊教堂和修道院,不只殘暴洗劫,還屠殺教士,或將他們驅趕到船上成為奴隸,甚至擄走基督徒女孩成為他們的新娘。

一位英國教士的手記提到:「這些北方來的異教徒乘船來到不列顛,像蜇人的大黃蜂,又像可怕的狼群,迅速散布到各個角落。他們瘋狂搶劫,糟蹋殆盡所有東西……殺死一些教友,又綁走了一些。被他們擄走的教友,被迫赤身裸體,受盡屈辱,有一些淹死在大海中。」

還有一個教士提到:「船的數目不斷增加,維京人有如潮水般鋪天蓋地湧來,到處都有基督徒遭到殺戮和劫掠。」

這些被擄的教士和新娘,成了首批來到瑞典的「宣教士」。後來約200年的時間,斯堪納地維亞的野蠻民族都歸向了基督。

那時,宣教士是出於「非自願」的方式去到瑞典;今天,有另一群人卻是「自願」來到瑞典,就是來自戰火連天的褔音未得之民。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火車站,一個來自伊拉克的年輕人正準備在這裡展開新的生活。他橫渡地中海,千辛萬苦才遠離充滿戰火和悲劇的家鄉,來到這個美麗的國家。

瑞典是少數對難民友善的國家之一。過去10幾年,對於難民或移民,瑞典都持開放態度,只要符合資格,幾乎來者不拒。今天走在斯德哥爾摩街上,到處可見不同種族的人;其他城市也有阿富汗、索馬里、敘利亞等族群社區,尤其南部第三大的城巿馬爾默(Malmö),約86%居民是移民,穆斯林人口高達25%。

瑞典自二戰結束時起,便出於人道立場接收了許多難民,並且提供免費語言學習,讓他們和瑞典公民享有一樣的社會福利和責任。一直到現在,瑞典仍維持如此的援助態度。瑞典國會每年都撥款給移民局,好安置介於1,700至1,900人次的難民。從數字上來看,瑞典接納難民僅次於德國和法國,排名第3;但按其少於千萬人口的比例來看,瑞典在接待難民實居歐盟國家之冠。凡來到瑞典的難民,都會被分配到難民收容所,每月派發補助金,提供語言、職場訓練,享有平等教育和醫療福利。因此,許多難民視瑞典為最理想的新家園。

然而,一群又一群流離失所的難民大量湧入瑞典,嚴峻的住屋、社會福利以及資源分配等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國內漸漸有越來越多反對聲浪,瑞典的「不趕走難民」政策正在改變。如今瑞典拒絕了80%的申請者,但這比例還是比所有歐盟國家加起來還高了。瑞典曾經是基督教國家,但現在卻是歐洲最世俗、最不宗教化的國家之一。根據2012年《全球虔誠與無神論索引》(Religiosity and Atheism),瑞典僅有29%人自稱有信仰,當中包括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只有8%人有參加例行宗教活動。至於委身的基督徒粗估只有5%。估計85%人口為無神論者。

我丈夫的前上司是個瑞典人,有一次他邀外子星期日出席一項活動,外子向他表明:「我是基督徒,每個星期日我要去教會。」他非常奇怪地說:「我也是基督徒啊!」然後理所當然地說:「我只在聖誕節才去教會。」對許多瑞典人而言,教會只是一個宗教組織,他們不抗拒成為其中一員,也願意支持基督教傳統,即使他們並不相信耶穌。大部分人只在舉行洗禮、婚禮、葬禮時才去教會,還有復活節和聖誕節是教會最熱鬧的時候。然而,神卻定意使大批中東和非洲國家的難民湧入這個國家。對宣教事工來說,這是接觸未得之民的關鍵時機。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讀到這段資料:「維京人原本是多神信仰,從未聽聞福音。一直到9世紀,法國宣教士安斯加(Ansgkar)前往瑞典及丹麥,花了40多年時間住在他們當中,雖然到他死的時候,似乎仍未開花結果,但福音的種子就此撒下了。此後,福音開始在北歐各國傳開。」這段資料深深吸引我的,是「40多年」。我是個馬來西亞人,我的國家有超過70%人口是未得之民穆斯林,我也在這裡住了40多年。我是否有像安斯加,撒下了福音種子呢?

今天,我們不一定需要像安斯加,從法國去到海盜的家鄉瑞典,住在他們當中,因為或許我們居住的地方,就有許多未得之民,他們本來就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國土;或他們從老遠的家鄉來到我們門前,我們有向他們撒下福音種子嗎?曾經安斯加去到瑞典,住在他們當中,向他們撒下福音種子;今天中東的未得之 民自己來到了瑞典,只是以目前瑞典的屬靈狀況,難免令人擔心,是否還會有人 願意向他們撒下福音種子?

當我們讀本月的代禱資料時,就會發現,有的,神已經在瑞典預備了人,他們有:瑞典姐妹卡崔娜.克拉爾(Katarina Klaar),她長期投入安慰、陪伴和幫助難民融入新環境的事工。

來自索馬里的穆斯林難民夢娜.華特斯(Mona Walters),她在這個自由的國家接觸到聖經,深深被神的話感動,決志信主。

伊朗女孩安娜希塔(Annahita)在瑞典認識了愛她的神。如今她已是瑞典和伊朗兩群眾的牧師。

約旦人哈娜是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學生。她透過交換學生計劃,從基督徒接待家庭認識了基督信仰。

一位曾經是流亡者的姐妹說:「我從來都不特別虔誠,但現在定居瑞典,我卻固定到教會。那些年的磨難,反而使我想尋求生命更深層的意義。為了我的家人,也為了我自己,我決定回到神面前。」

瑞典雲克比國際教會(Rinke by International Assembly)接待了許多不同種族,其中包含阿拉伯語的會眾。也動員會友去協助接待難民。

瑞典大使命差會(One Mission Society)專門接觸來自敘利亞的阿拉伯人,並裝備有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服侍來自各國的難民。

瑞典的Greater Europe Mission在地鐵站提供免費咖啡、茶、餅乾和聖經來接觸東亞、中東和非洲移民,伺機與他們分享福音。

瑞典的阿拉伯語中央教會(Arabic Centrumkyrkan Church)專門服侍說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已有不少穆斯林決志信主和受洗了。

當神把未得之民帶到一個地方,必定為他們預備好接待的人,無論是瑞典教會的弟兄姐妹,還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隨時要預備好像安斯加「住在他們當中」。

我的「這裡」,你的「那裡」
作者:彭書睿。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祕書長/《宣教日引》全球推廣與動員統籌
以前宣教都是要去「那裡」,從本地到異鄉,從歐洲的本族本家到非洲的異族他鄉;從美國、英國到中國內 地八千里路雲和月。宣教士們辛苦跨越文化藩籬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比如當年英國宣教士——艾偉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在商旅必經的山西陽城,開了一間克難的客棧,專為來往的馬隊洗塵,伺機向他們傳講聖經故事。這段歷史後來拍成電影「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也許你我聽過這樣的故事。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認 真思考:「宣教」不只是去到「那裡」,還要從「這裡」開始!因為,也許「那裡」的人,今天已經到了我們的「這裡」。安提阿教會在使徒行傳11章,就已經開始做跨文化的在地宣教,然後到了13章才接續起往外的跨文化宣教,就是最好的前例。過去我們曾談到外籍人士的關顧事工,也是另一種對我們的「撒瑪利亞人」付出愛的表現。

完稿之前的週末,剛好是齋戒月結束的那天,台灣的新聞還在討論這個夏天第一個颱風的災情,還有一個動機不明的鐵路車廂爆炸案,而台北車站的大廳則聚集了五萬個穆斯林(主要來自印尼)在慶祝開齋。

同樣的場景,也在世界每一個角落發生。不是開齋節,而是「誰是你的鄰舍」的大哉問。在南非生活的印度社群,是用什麼眼光看著他們的白人、黑人基督徒鄰舍呢?申請政治庇護的中東、北非難民,當他們冒險來到了相對安全的歐洲彼岸,會受到怎樣的對待呢?

本季10月的主題——瑞典,目前正面對著如此複雜的挑戰。瑞典是北歐的一個中小型國家,常於外交政策中強調人道國際主義,向來以道德理念作為行事原則,有時甚至超越了其地緣政治與國家的利益,帶來不少內部的張力和挑戰,讓我們一起來關注,為他們禱告。

《宣教日引》就是打開你我認識世界的一扇窗,一路從中國、香港、台灣、新馬到美國、加拿大,2016年的發行量正式突破3萬本,加上行動通訊的APP,更是無遠弗屆。我們更期待看到的是每一天拿起來閱讀並且禱告的宣教勇士。第13屆的台灣青年宣道大會,第9屆的世界華福大會,到第2屆的宣教中國,還有年底在北美的華人差傳大會,《宣教日引》期待可以進入每一間華人教會,也希望更多的牧者與弟兄姐妹透過這本小冊子,展開宣教的新視野。

走在對的軌道上/編者心語
作者:穎穎。《宣教日引》主編
有一天,一個朋友跟我分享她丈夫的情況,她用了兩個字來形容丈夫現在的生命:空洞。他的空洞是深不見底的,無論做什麼都填不滿,使到一個中年男人長久對任何人或事都提不起勁,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思,只能不停用購物、酒和電視連續劇來麻醉自己。

她的分享帶給我很大的衝擊,我似乎不曾真正接觸過一個人,陷入如此空洞的困境中不能自拔,連我聽著也感到無助,不知能做什麼?又似乎自己有時候也會被類似的空洞感侵襲。

回來後我一直在想,人要如何才能避免生命陷入空洞呢?
是否有好的人際關係、有親密的愛人可以分享生命點滴,就會好一些?
還是擁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和收入,生活自然就能過得充實?
或必須找到可以讓自己減壓的興趣,常常保持心靈世界的健康呢?

第二天一早,我收到摯友偉恩的一則訊息,他和我分享在非洲的事奉,他們如何去監獄探訪,如何帶領人信主,如何按神給他們的異像,正一步一步幫助非洲教會向中國人傳福音。從字裏行間我讀到他的喜樂和充實。雖然在異鄉生活不容易,可能會面對危險,事工進行得也不盡順利;雖然一心投入宣教,意味著他沒辦法像同齡的人一樣為自己增加財富,包括籌劃孩子的教育費,退休生活的保障等。但他的內心卻是真正滿足,甚至蓋過了所有不足。

編者心語
我想起早在10多年前,偉恩從神學院畢業時,當時就想到宣教前線服侍,但神卻把他留在後方許多年,前年終於讓他去了。這一路無論在後方或前線,他都一心順服神的帶領,忠心事奉主,踏踏實實走在神引導的道路中。他讓我看到一個不左右搖擺的紮實生命。

那天早上,我一下明白了,是這樣的生命才不會陷入空洞。不是應該去做什麼來避免陷入空洞,而是當我們緊緊跟隨神要我們走的路,就不可能會空洞,因為神不是要把我們引向空洞,而是要引向豐盛的生命!

上季其中一篇靈修資料寫到耶穌要賜給我們「安息」,但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做,而是要根據造物主的設計來被祂使用。當我們做的事可以令自己滿足、享受、精力充沛,就知道那是符合我們受造的目的;相反當我們的生命所背負的義務、夢想、慾望不符合我們原本受造目的時,就會感到吃力、空洞,不能享有安息。

每個人的生命一定有神要他做的事,當我們知道了,並且願意順服神,生命就能享有真正的安息。

所以,如果你清楚神對你的呼召是全時間服侍,別等了,趕快行動吧!那是符合你受造的目的,只有走這條路你才會有安息;如果你擁有一份工作,你要問:「到底神把我放在這兒有何目的?」不要讓工作無奈地只剩下為了糊口,否則長久下去難免會感到空洞;如果你從來沒想過神在你生命中有何計劃,現在就好好尋求神,這件事比什麼都重要,因為關乎你一生是否走對方向。

最後,神最關心的是宣教,如果你也關心宣教、參與宣教,就肯定是走在對的軌道上,你會越來越明白神的心意,生命也會越來越來充實,空洞自然離你遠去。

這一季,我們為許多去到瑞典的移民 和難民禱告,他們以為去到自由先進的國家,就能帶給他們好生活,但其實富裕的瑞典人也不能避免陷入空洞中,只有認識造物主,活出受造的目的,才能擺脫這困境。我們要為他們生命真正的需要代禱。

當我們為深受「博科聖地」威脅的尼日利亞人禱告時,要知道這不是神的心意要他們過的生活,我們可以憑信心求神破壞邪惡的工作,拯救受苦的百姓,賜這地的每個人能擁有豐盛的生命。

當我們為1300多個住在偏遠廖內群島的未得之民禱告時,我們可以求神拯救他們,幫助他們實現神造他們的目的,因為這本來就是神的心意,神一定垂聽這禱告。

心繫宣教
他終於留下來了——記烏茲別克斯坦訪宣(一)
我去烏玆別克斯坦之前,對這國家一無所知,只知道它過去屬於蘇聯共和國,在無神論統治下60多年;更早以前,它是伊斯蘭古國,今天還遺留下不少色彩絢麗和高大壯觀的圓頂清真寺,形成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雖然烏玆別克斯坦在1991年已脫離蘇聯成為獨立國家,但現任領袖依然保留很強的共產思想,總想控制人民。我們在烏玆別克斯坦的幾天,隨時可以在街上看到帶著警犬的警察在 站崗。人民長期在一種被監視的氛圍中生活,不能有太多個人的想法和計劃,只能跟隨政府定下的政策過日子,而這政府又不能給人民看到更好的未來,甚至賺的錢基本不夠應付開銷,導致許多人都想辦法要離開。
最重要的是,從2006年開始,烏玆別克斯坦開始驅逐外國人,目前這國家是——零宣教士。我們這次去見到美國宣教士D,他留下來了,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的妻子是烏玆別克人,他的家人在這個國家。儘管如此,當局還是對他說:「你回去,我們不需要你。」最後,他是以申請生意簽證的方式得以留下,是目前少數隱藏在烏玆別克斯坦的宣教士。從我在馬來西亞以電郵和他聯繫時,就可以感受到他的謹慎,儘量不留下姓名地址等資料;當我們終於見面時,他更是小心翼翼的,走在街道經常會下意識四處張望。我一直不能忘記他提醒我們要小心時,說的一句話:「我曾經也像你們一樣,來自一個自由的國度,但這裡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很小心。」現在D不能直接參與宣教事工,他也沒有太多時間事奉,因為要繼續留下來,他需要花時間去打理並不熟悉的生意。我們見到他時,他還在掙扎於如何讓這小生意有足夠盈利,否則他會連簽證都拿不到。
當許多烏玆別克人都選擇離開這個國家,而D來自一個許多人都想去的國家——美國,卻想盡辦法留在這個不歡迎他、沒有自由、沒有好生活,還要提心吊膽的國家,一留就是十多年。他甚至在這國家娶妻生子,兒子的母語是烏茲別克語,而不是英語;兒子也不熟悉美國,不覺得自己和美國有關係,他會問爸爸:「為什麼你要從美國來我們這裏?」D選擇了破釜沈舟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烏玆別克人,學習耶穌道成肉身,徹底走入烏茲別克人的生活中。2006年,當烏玆別克斯坦遣走所有外國人,我問D:「為什麼當時不把妻子和兒子帶回美國?」 他望著我,認真地回答:「我們是基督的身體,現在其中一個肢體有需要,我們是應該要幫忙的。」原來,他沒看自己是美國人,他看自己是——基督的身體。 D留下了,其他宣教士走了,留下尚稚嫩的教會。雖然D現在無法直接傳福音,但神美好的安排,讓他在這關鍵時刻,可以關心和栽培那些被逼接替海外宣教士的本土牧者和教會領袖,他十分珍惜這來得不易的機會。---下一期,我們將繼續看看其中一個D所栽培的本土年輕牧者吧!(待續)

他在佤邦21年
7月10日,一個平凡的主日。今天的講員是在泰緬邊境的佤邦宣教21年的楊一哲牧師、師母(Eric and Linda Yang)。台上的楊牧師目光炯炯,大家都被他的赤誠、勇敢和忘我的服侍激勵,完全看不出他兩年前曾中風,當時他人在山上,沒辦法接受適當治療,導致現在一隻眼睛看不到;一隻耳聽不見,還有雙腳一直麻痛。楊牧師是OMF宣教士。1995年,他在波士頓華人聖經教會的牧者——李秀全牧師鼓勵下,自己也多次聽見神呼 召他到佤邦宣教。開始時,他千方百計推遲拖廷,萬分不願放下在美國打拼多年才掙得的優渥生活,但神的呼召十分清晰,最終他願意順服神,毅然將豪宅、別墅,遊艇全變賣,與師母兩人前往泰緬邊境的深山宣教。服侍的路不容易走,先不說深山環境多惡劣,他的福音對象不只目不識丁,甚至連自己的姓名、年齡都不知道。楊牧師必須一邊克服艱苦的生活,一邊費盡心思用創意和適合的方式與人分享福音。那些年,楊牧師忠心地在深山奔波,也在埋了地雷的山路行走,甚至親眼看過他前面的車子被地雷炸毀。除此,瘧疾、內戰、刺客、翻車等危險,隨時都會發生。這些事情從沒讓他想過要打退堂鼓,他始終堅守神給他的異像,把福音帶給貧窮、落後、從未聽過福音的佤族。
21年後,原本過著原始農業生活、還保留著恐怖的獵頭習俗、幾乎所有人都是文盲的佤族,如今已有好幾萬人聽聞福音;幾千人受洗歸主。去年,他們更蓋了教會,差派了第一對宣教士,並計劃還要差派10對宣教士向周圍族群傳福音。
楊牧師已68歲,他的体力嚴重下降,加上曾中風,已不容許他繼續留在高山服侍。兩年前,楊牧師開始栽培接班人,把棒交給當地同工。正當他準備要更換跑道,到別處傳福音之際,豈知…… 那天主日結束後,楊牧師突然在教會停車場暈倒,送院後搶救無效,最後安息主懷。大家心情都很沈重,我們從一起流淚迫切為楊牧師禱告,到後來為他對神至死忠心的生命,與及神藉著他所成就的美事獻上感恩。
我很可能是最後和楊牧師談話的人。那天他暈倒前,我們談到20年多前他如何偷渡進入緬北及一些往事。雖然他突然離去,我心中很不捨,但他在我和許多弟兄姐妹心中卻種下了美好 的種籽,我們會永遠記住他臨走前鼓勵我們:傳福音就是為主作見證;也會效法他全然為主擺上的生命,跟隨他的腳步,因為他跟我們說:「回應福音需要的人仍不多……」昨天想起這事,心情仍然複雜,我對主說:「你知我們,特別是楊師母,很愛他……」然而,主柔聲說:「我更愛他。」我的心深深被安慰。---請閱讀楊一哲牧師的感人故事 http://www.laijohn.com---

承蒙 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 惠允刊載,特此致謝。
(來源:http://www.missionpathway.org/2016年十月 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