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2-11-13發佈

穆斯林的普世增長及華人基督徒的回應

穆斯林的普世增長及華人基督徒的回應 ◎李日堂/香港播道神學院  神學科副教授

《古蘭經》四十一章33節說:「召人信仰真主,力行善功…」,而十六章125節更說:「你應憑智慧和善言而勸人遵循主道,你應當以最優秀的態度與人辯論,你的主的確知道誰是叛離他的正道的,他的確知道誰是遵循他的正道的。」(馬堅譯本)伊斯蘭教宣教可簡單地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穆斯林以他們對真主敬虔的生活方式傳教。1不少中東的穆斯林移民到海外,到歐、美及東南亞等地區的城市,他們在海外活出伊斯蘭教正道,以智慧和善言引導當地人歸信伊斯蘭教。另一類宣教是以文化或宗教機構推動,亦是近年伊斯蘭教在普世增長的主要原因。

穆斯林的普世增長

由上世紀開始,中東一些伊斯蘭教國家因為有龐大的石油資源,已經累積大量的資金。其中的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成立種種慈善基金及機構,推廣伊斯蘭教的慈善及濟貧工作。這舉動亦是伊斯蘭教五功之一的「課功」。2基金及機構所涉及的金額,以雙位數字億元美金計算,不可小看。該國自十八世紀受教士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勒.瓦哈比(Muhammad ibn Abd al-Wahhab, 1703-1792)教導影響,支持保守的伊斯蘭法制,而他們的基金及機構的活動,亦是傳播有瓦哈比派特色的伊斯蘭教,基金的使用亦會附帶伊斯蘭教理念或活動的要求。在過去,孟加拉是一個常受惠的國家。

伊斯蘭教不單在較貧窮的國家宣教,就是在富裕國家,亦推動相當多的宗教文化活動,近年在歐、美不斷興建清真寺;部份資金來源亦是來自中東的伊斯蘭教國家。英國由一九八五至二○○六年間,清真寺的數目增長了一倍,類似的增長亦發生於法國及德國。這些新建成的清真寺,除了附設各類宗教教育及活動中心之外,亦駐有全職領袖及聖職教師,舉辦各樣宗教教育。中心積極為海外新一代穆斯林設計課程,使他們在公餘或課餘,能夠進修伊斯蘭教教義及文化,包括誦讀《古蘭經》。

另一種向中東以外的國家刻意推廣伊斯蘭教思想及文化的,是在學術及高等教育方面,他們在大學和研究院裡,不單定期以基金資助「經典傳承」為名的國際性大型《古蘭經》或文化學術研討會,或與其他宗教對話的學術會議,而且更在歐、美的大學,用基金設立學術研究中心,聘請資深的歐、美學者擔任教授,發展伊斯蘭教學術研究。在英國的大學,很多穆斯林學會非常活躍。

這些學會不但招募會員,而且是穆斯林學生領袖安排辯論的重要地方,他們不時邀請其他宗教及哲學系的講師出席辯論,及辯論牽涉各宗教的議題。他們更會把握歐、美的大眾傳播機會,例如:電視、電臺及網際網絡等,宣講伊斯蘭教信仰及歷史,內容包括:講述西方人較接受的溫和伊斯蘭教教義;而伊斯蘭教歷史家就會從特定角度討論伊斯蘭教、西方文化及發展史。兩年前,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辦伊斯蘭教節期,由穆斯林記者及節目主持人重新詮釋穆罕默德的事蹟及十字軍東征的歷史。

華人基督徒的回應

華人基督徒應如何回應伊斯蘭教的宣教?
首先,大前提是華人基督徒應當避免被動式的回應。教會應當主動地廣傳耶穌的好消息,而不是因著穆斯林的宣傳,而安排對應的宣教工作。當然,教會在宣教計劃及策略方面,應該包括向穆斯林傳福音。
其次,華人基督徒亦不必回應每個伊斯蘭教宣教的環節,更不應視他們為宣教的競爭對手,但是他們的多元化宣教方式值得華人教會借鏡。
第三,有心志的華人教會可以積極考慮彼此合作,同心合力回應伊斯蘭教的某些宣教活動。華人教會不必對這樣的合作要求過高,因為個別教會往往有自己的宣教策略,或針對性的慈惠工作、社會服務。

自美國九一一事件後,穆斯林內部出現較明顯的神學及政治分歧。溫和派穆斯林疏離極端及使用暴力的穆斯林,或與之劃清界線;一些甚至否定離心分子為穆斯林。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將穆斯林分為極端及溫和兩派。然而,華人基督徒不應隨便斷定在國內和東南亞的穆斯林屬哪個類別,亦不應斷定惟有謹守按照《古蘭經》字面解經者才是「真穆民」。今日在亞洲的伊斯蘭教,在信仰內容方面有統一及多元化。基督徒要謹慎,避免在了解不足時,隨便發表一些片面、以偏概全的言論。

在個人層面,基督徒應當知己知彼。
首先,華人信徒要了解及掌握重要而基本的基督教教義,特別是三位一體、耶穌的神性及《聖經》無誤等。在穆斯林與基督徒討論信仰時,這三個都是常見的談話及討論焦點。
其次,華人基督徒可以把握機會參加宣教講座,進深了解伊斯蘭教教義,及了解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對話須知,尤其是穆斯林敏感的話題,例如:穆罕默德的婚姻及生活道德、《古蘭經》的疑難(前期與後期經文好像有矛盾)等。華人基督徒與穆斯林對話、發問時要慎言,應從理性及客觀的角度討論,尋找真理,絕不可以用嘲笑、論斷等輕視態度。對溫和派的穆斯林,華人基督徒較容易回應,然而,我們也不可以忽略或不願與保守派的穆斯林對話及溝通。

伊斯蘭教的普世性發展是當今世界的趨勢,華人基督徒及教會應有計劃及建設性的回應,要把握機會作合宜的對話,避免不必要的宗教或政治衝突。基督徒應時刻謹記,要以從聖靈而來的智慧及能力回應。

註:
1. 在中古及文藝復興時期,將伊斯蘭教由中東傳往海外的,多屬神祕主義蘇非派(Sufism)的敬虔宣教士。
2. 課功是教法規定的施捨,即「阿拉的法度」。按《古蘭經》的定制,課功的收入應用來救濟窮人、陷入困境的人、無法還債的人及無力贖身的人等。除法定施捨外,亦有自願性的施捨。

思考問題

一.為甚麼現今教會的宣教工作須有計劃及策略向穆斯林宣教?
二.基督徒及教會應有甚麼適切的裝備,積極參與向穆斯林傳講耶穌的好消息?

(來源:國度復興報--全文蒙允轉載自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出版之《今日華人教會》二○一二年六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