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2-09-07發佈
 

教會的被造不是要展現 神的憤怒,而是要實現祂的憐恤。真正的祈禱是由愛而生,站在罪和需要的中間,而且不是要斥責,而是要遮蓋。

耶穌在生活中常常接觸被別人拒絕的人。祂愛那些被遺棄的、被鄙視的、被蔑視的和被排斥的人。然而,祂常與罪人吃飯,這得罪了法利賽人。他們向耶穌的門徒質問:「你們的先生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太九11)

當耶穌聽到了他們的問題時,回答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九12-13)

耶穌要宗教化的法利賽人瞭解天父這番話是甚麼意思時,就說:「我喜愛憐恤 (憐憫),不喜愛祭祀。」今天很多人只屬宗教化,欠缺憐恤的心。「憐恤」一詞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由內心中深處發出的深度渴望」,是不能輕易忽略的。

一個沒有愛的宗教,是 神所憎惡的。教會需要知道神渴望愛和憐恤,而不僅僅是遵守儀式和祭祀。我們常為到自己國家的罪而感到困擾,但我們必須知道所有國家都會犯罪,所有的文化都有道德下滑、屬靈萎靡的季節。然而,這些時間可以成為轉折點,在困難時期,領袖和代禱者要向主呼求憐恤。因此,仿效基督的祈禱,可以在災難中得救贖。

教會的被造不是要展現 神的憤怒,而是要實現祂的憐恤。真正的祈禱是由愛而生,站在罪和需要的中間,而且不是要斥責,而是要遮蓋。

耶穌說,天父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可十一17)。帶著熱情的去想一想這個吩咐──為人禱告。耶穌教導門徒「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44)。當「約伯為他的朋友祈禱」(伯四十二10),耶和華就使約伯從苦境轉回。我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詩一二二6),並「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五16)。保羅說神「願意萬人得救」(提前二4)。因此,他呼籲「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1-2節)。

我們的呼召是為困難中、在罪中、在患病中,並需要 神的人代求。

想一想:全宇宙唯一配得「展開書卷」、釋放 神對罪的憤怒的,就是全宇宙最不會這樣做的一位。祂獻上救贖人類的祭,一次的獻祭永存在 神的寶座上。是的,祂是猶大的獅子,但祂也是為人的罪被殺的羔羊。祂有來自 神的權柄,展開 神憤怒的書卷(見啟五)。

因為基督付上了最高代價的贖回,我們可以確信,當神聖的憐恤仍在之時,祂不會釋放出神聖的憤怒。即使在祂的審判最終來到時,仍然會以憐恤的心引導我們,給罪人時間悔改。

神的話語清楚地告訴我們:「因為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約一四17)我們就如羔羊一般,目標不是單把罪惡顯露出來,而是帶來贖罪祭。我們的大使命是把醫治及 神憐憫人的信息帶給列國,直到基督打開了封印才帶來最終的審判。我們作為羔羊的大使,一定要站在 神面前代求。

願主在這個真理上給我們明確的異象:代禱是基督生命的本質。祂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八34);祂來到世上,為人的罪而死,更是以行動來表達祂的代求。耶穌看見人類犯罪的墮落,親身體驗了罪的令人不快、乖僻及可厭。是的,祂在必要時會斥責,但福音的奇妙之處是,儘管人類犯罪, 神仍然深愛世人,差派祂的兒子為我們死(約三16-17)。

當我們愈來愈效法基督的憐恤,不代表是在減少罪惡,「洗白人心」與「寶血洗罪」是有分別的。「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二13)是 神定意憐恤人的原因,這也是我們生活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活出憐恤別人的生命,與 神的心對齊,因為憐恤正好滿足 神的心意:效法救主的樣式。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Ministries of Francis Frangipane網站 www.frangipane.org ,節錄自《The Power of One Christlike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