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0-06-17發佈

未得之民˙2008年四月˙全球化的印度教徒
 
全球化的印度教徒˙作者: Keith Carey
電腦革命對你有怎樣的影響?今天,你只要用滑鼠點擊幾下,即可從互聯網上找到大量資訊,比你二十年前去大型圖書館找到的還要多。你可以在網上支付款項,可以在電腦螢幕上閱讀《宣教日引》,而不需要紙制的印刷品。電腦革命已經在許多方面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但你知道嗎,在印度,電腦革命甚至已經改變了人們尋找對象,和崇拜神靈的傳統方式。
英國廣播公司(BBC)零七年二月份播發了一組文章,其中提到印度人如何尋找可匹配的情侶,也就是同一種姓、同一語言的異性朋友。在過去,達到結婚年齡的印度教徒必須等待父母給他們選擇合適的配偶,今天,印度教徒可以在婚姻介紹網站上找到與自己社會地位相當的對象。
過去,父母必須首先看一看未來的媳婦或女婿是否讓他們滿意,這給年青人造成了心理壓力,而今天的新娘或新郎有可能來自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通過電腦螢幕就可以看到他們,因而年青人不再有心理壓力,這樣一來,父母與子女都感到滿意。今天,在這個世界已是個地球村的情況下,地理位置已經不再重要。
的確,在今天這樣一個繁忙的世界中,除了印度教徒不太可能抽出太多時間去談戀愛,找對象,或者去寺院崇拜他們的主神之外,身在異國的人們又如何敬奉家鄉的神靈呢?互聯網連這點也幫助他們。他們只要花四到三百美元,即可登錄崇拜網站,舉行虛擬的宗教儀式。這種儀式有助於他們減輕精神壓力。
1970年代發明的家用電腦改變了21世紀人們的生活。即使是充滿幻想的蘋果電腦公司創始人斯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當初做夢也想不到電腦對今天世界會有如斯影響。由於電腦革命,印度教世界也發生了巨大變革。根據英國廣播公司2007年3月9日的一篇文章,在亞洲,印度政府2007年的經濟一直在增長,目前是全球資訊技術(IT)產業的領導者之一。印度億萬富翁的數量已經超過日本。
 
印度迅速發展的IT業
1980年代,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的高種姓印度教徒馬亨德拉‧辛哈爾(Mahendra Singhal)認為,婆羅門的宗教與哲學思想有助於這個種姓的成員掌握複雜的數學原理。從1947年印度獨立到1990年代,幾百萬婆羅門從印度的理工大學畢業,但他們沒有找到高科技工作。印度政府開始意識到,他們必須改變當時的經濟保護政策,於是允許跨國公司進入城市,令印度走上了一條新型的發展道路。
今天,許多跨國公司雇用有商業經驗或高科技背景的印度職員。英國廣播公司今年一月報道說:「印度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人口,每年有兩百萬大學生畢業,他們全都能講流利的英語。印度與國際社會有廣泛的技術交流,在主要城市中,都有良好的互聯網接入設施。印度IT專業人員的工資只有歐洲和美國同等職員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印度政府鼓勵輸出IT服務業,為它的發展提供特別補助。外國公司紛紛湧進印度,希望利用印度廉價專業人員的優勢,佔領這個世界最大的IT市場之一。」
今天,有五百多家國際大公司在印度的高科技聖地班加羅爾(Bangalore)從事IT業務。在可見的未來,國際公司繼續湧入印度的勢頭不會減弱。印度人在電腦工程方面具有天賦,他們在印度以及國外都開設了自己的公司。一方面有外國人向印度日益繁榮的經濟投資,另一方面印度人也利用自己的資金與天賦,向全球經濟投資。由於印度掌握大量新資本,這個國家正在成為世界上的主要投資國之一。英國廣播公司則認為印度正在成為製造業巨人。

印度的全球化
印度最重要的財富之一是人。由於印度高科技人員願意從事薪水低於西方同業的工作,因此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國和英國,他們都非常搶手,供不應求。一些在美國和英國長大的南亞印度教徒,現在希望在印度建立自己公司,許多人都在留意他們能否在他們父輩的國家裡取得成功。
在希望獲得經濟全球化的更大份額的同時,印度人也要面對一些挑戰;其中一項與文化有關,印度文化已經存在四千多年,有些古老的傳統很難適應。因為許多印度公司只雇用家族成員,而不雇用更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由於種姓制度,印度人不知道應當信任誰,此外,還有一些印度公司只雇用高種姓成員,他們將高種姓稱作是 「先進的」 族群。
對印度教族群來說,全球化既是祝福,也是挑戰。對一些印度教徒來說,全球化意味著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可以讓他們擺脫貧困,抵達富裕的彼岸。但對另外一些印度教徒來說,全球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土地,他們的家園將被跨國公司所佔有,為什麼呢﹖
你可能猜到了,是的,印度 「落後的」低種姓族群並沒有獲得印度的新財富。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在印度的十一億人口中,有七億五千萬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即使在印度的高科技首府班加羅爾,仍然有七百個貧民窟,那裡沒有道路、自來水、照明和廁所。一些印度城市,當地政府希望建立經濟特區,以便發展工業,為此,一些官員就掠奪農民的土地,只給農民很少的補償。這些失去土地、也沒有任何技能的農民都不能在新經濟區中找到工作。他們今後如何生活呢?
全球化確實改變了印度二十一世紀的經濟,這種改變似乎比世界其他國家更明顯。全球化也使我們有機會將福音帶給高種姓的印度教徒,他們正在創造經濟奇蹟,我們也要幫助他們創造心靈奇蹟。幾十年來,宣教士很努力地,將福音帶給印度農村地區的低種姓族群,但沒有太多的事工去接近高種姓族群。今天,對西方的基督徒來說,接近高種姓印度教徒的機會已經來臨。在印度以及世界各地與印度公司做生意的基督徒,應當主動接近已經全球化的印度精英們。

祈禱基督徒承擔起主吩咐的使命,去接近印度以及世界各地的高種姓印度教徒。
 
乾草堆宣教小組
1806年,美國麻省威廉學院發生了一件具有國際意義的事件。當時有五個大學生外出野餐,他們熱烈討論海外宣教工作,以至於沒有注意到當時的天空中陰雲密布,突然下起大雨。他們趕快跑到最近的避雨處,是一個高掛著乾草堆下面的小空地。在雨停之前,他們已在乾草堆下作出決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海外宣教工作。這五個大學生就是戈登‧浩勒(Gordon Hall)以及他的四個最好的朋友:亞道尼嵐‧耶德遜(Adoniram Judson)、薩繆爾‧米爾斯(Samuel Mills)、薩繆爾‧紐威爾(Samuel Newell)、薩繆爾‧諾特(Samuel Nott)。從那以後,他們成立了一個小組,經常舉行與海外宣教工作有關的會議。最後,他們決定建立自己的宣教機構。
這五個宣教士于1812年乘船啟航,他們首先抵達印度的加爾各答(Calcutta),從那裡,耶德遜又單獨乘船前往緬甸仰光。由於他們沒有得到在印度宣教的許可,當時實際統治印度的東印度公司警告他們除非離開加爾各答,否則會被下監。於是浩勒和諾特逃到孟買(Bombay),在那裡,他們仍然不受歡迎。直到三年之後,他們才最終獲得在印度宣教的許可。在此之前,浩勒已經翻譯了一些福音讀物,於是他們開辦了兩所學校。除了傳播福音之外,浩勒還要照顧孟買當地的病人,包括痲瘋病、瘧疾、霍亂、幾內亞蠕蟲病的患者。

祈禱今天的宣教士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馬太福音10:16)
 
我不能回去
1816年和1817年,在孟買大主教所管轄的聖多馬(St. Thomas)教堂,舉行了多次婚禮,其中包括戈登‧浩勒與瑪格麗特‧劉易斯(Margaret Lewis)的婚禮。瑪格麗特是稍晚才來到印度宣教團的一位姊妹;當時宣教團已經有六所學校,到1820年,達到二十一所。此外,宣教團還有一個印刷廠,每當宣教士將福音材料翻譯出來,就馬上印刷成小冊子。浩勒已經將新約翻譯成馬拉提語(Marathi)。 除了翻譯工作之外,浩勒還負責經營印刷廠,為向他尋求幫助的病人提供醫療服務,管理方圓幾百英里之內的各個學校。瑪格麗特經常一個人在家。初時,他們的前兩個女兒都不幸夭折,以後他們又有了兩個兒子,浩勒決定讓瑪格麗特帶著孩子返回美國。瑪格麗特在孟買工作了二十年,從未休過假。在瑪格麗特抵達美國的一個月之後,他們的大兒子又不幸去世。這個噩耗傳到浩勒耳中之後不久,他在前往外地幫助霍亂病人的途中也不幸去世,年僅四十二歲。浩勒在印度宣教十三年,他點燃的火焰鼓舞著無數宣教士繼續完成他的事業。(以上內容選自John Crozier的著作《我不能回去》,1977年孟買出版)

求神記念宣教士的辛勞,讓印度的福音工作能大有果效,歡呼收割。

尼泊爾服務社Serve Nepal
當你聽到 「全球化」 這個詞時,你有什麼感覺?對一些人來說,這個詞表示有更多的新機會,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個詞表示富人對窮人的壓迫。
許多尼泊爾人就將全球化看作是洪水猛獸。多個世紀以來,這個多山的印度教國家一直與外界隔絕,只對它的鄰國印度開放,兩國有一條自由、開放的邊界。許多尼泊爾人前往印度,尋找工作機會,同時也躲避國內越來越嚴重的暴力。不幸的是,印度妓院老闆以招募女僕的名義,將許多尼泊爾女孩騙進賣淫的火坑。
尼泊爾服務社是一個基督教組織,目的是幫助那些受騙的尼泊爾女孩。他們如果發現有尼泊爾女孩將要被販運到印度,就會在警方的協助下,干涉這種非法活動。此外,他們還幫助這些在火坑中的婦女,提供教育、職業培訓和諮詢,讓她們開始新的生活。尼泊爾服務社的網址是:www.serve-nepal.org

尼泊爾服務社向窮人們提供的幫助,體現了基督的愛,是天國的事業。
我們能給予他們的,就是向全能的上帝祈禱。
祈禱興起更多的事工,靠著聖靈來幫助那些正在走向毀滅的尼泊爾女孩。
祈禱上帝粉碎那些誘騙尼泊爾女孩的圈套。

尼泊爾 廓爾廓人Gurkha
尼泊爾的廓爾廓人大概是世界上 「最全球化」 的軍人。1814至1815年,武器占劣勢、但戰鬥力佔優勢的廓爾廓人成功地挫敗了倫敦企圖將尼泊爾;併入大英帝國的戰爭。從那時起,英國開始大量征募廓爾廓人作為軍人,以保護英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廓爾廓人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尼泊爾、印度等地為英國作戰。廓爾廓人最初是雇傭軍,現在他們已經成為英國軍隊的正規軍人。
廓爾廓人的薪水一直低於英國軍人,直到10年前才完全平等。今天,居住在尼泊爾的廓爾廓退役軍人仍然在為他們的退役補償金而奮鬥,因為他們的退役補償金只有英國軍人(或者居住在英國的廓爾廓退役軍人)的十分之一。今年三月,他們終於贏得勝利,他們的退役補償金與英國軍人相同了。
信奉印度教的廓爾廓人是高種姓族群,可惜的是,他們並不曉得他們所崇拜的印度教神靈不會對他們有任何幫助。因他們不認識基督,他們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在上帝的國中,是毫無意義的。

祈禱居住在英國、尼泊爾以及其他國家的廓爾廓人,早日跟隨我們的元帥基督。
 
尼泊爾和印度 尼泊爾人
今年二月,當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Guyanendra)出席一個印度教節日時,他的車隊遭到一群暴徒的石塊襲擊。傳統上,尼泊爾國王被認為是印度教主神毗瑟努(Vishnu)的轉世化身,所以他既是政治領袖,也是宗教領袖。
尼泊爾的毛派遊擊隊正在戰鬥,試圖廢除這個國家的君主制,用一個世俗政府來替代。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遊擊隊經常採取一些可怕的行動,包括綁架兒童,然後強迫他們加入叛亂組織。遊擊隊經常拷打或殺死那些不服從他們的人。目前遊擊隊控制了尼泊爾的廣大地區,在其中一些地方,他們強迫每戶家庭必須派一個成員參加他們的戰爭。不過也有許多尼泊爾人抵制遊擊隊。
尼泊爾這個印度教王國是否會分裂?許多尼泊爾人認為會。據《尼泊爾時報》的報道,大約10%的尼泊爾人已經逃離家園,前往異國。由於尼泊爾人前往世界各地,這個族群也許變得更加全球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竟然還有一些尼泊爾人前往以色列這個並不太平的地方。在過去的六十年裡,雖然尼泊爾人聽到過基督,但他們一直是虔誠的印度教徒。

為世界各地的尼泊爾人祈禱,祈禱他們不久之後能夠享受到國土安定和平,和早日認識那位只有祂才能給他們帶來真正和平的耶穌基督。

尼泊爾 亞達瓦人Yadava  
印度教文學著作《毗瑟努‧普拉那》(Vishnu Purana)中,有一句這樣的話 ﹕「強大的亞達瓦人實在太多太多了,誰能數出他們的數量呢?」
在歷史上,亞達瓦人曾經是非常著名的族群,他們聲稱印度教主神克利須那(Krishna)就誕生在這個族群中。
今天,印度地方政府將亞達瓦人看作是 「其他落後種姓」,簡稱OBC。剩餘的亞達瓦人分散在印度次大陸各地,其中許多人居住在尼泊爾。根據傳說,亞達瓦人最初過著田園生活,後再在克利須那的帶領下,他們建立了一個組織嚴密的帝國。根據另外的傳說,亞達瓦人是國王亞亞提(Yayati)的長子亞都(Yadu)的後代,亞都不服從他父親的命令,於是成為反叛者。亞亞提宣佈與亞都斷絕父子關係,以避免亞都繼承他的王位。絕大多數亞達瓦人信奉印度教,這種宗教的核心是所謂的達摩(Dharma),翻譯過來就是「教規」。印度教有一套完整的教規,以保證信徒經常做「道德上正確與公正」的事情。每個信徒都必須履行「適當的」 責任。因此,亞都的不服從命令,是極大地羞辱了他的國王父親。

祈禱宣教士將真理帶給亞達瓦人,讓他們明白,宇宙唯一真正的君王不是任何人,而是耶穌基督。祈禱基督讓亞達瓦人經歷神的公義、憐憫與全能。 

尼泊爾 拉吉班西人Rajbansi  
由於痲瘋病,七十歲的蘇西拉(Sushila)不但失去了一條腿,她的手指和腳指也沒了;此外,她的丈夫與孩子很早以前就死了。她能活下來,全靠好心的鄰居們的幫助,而這些鄰居們也生活在赤貧之中。
蘇西拉是一個拉吉班西人,這是一個很小的族群,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尼泊爾西南部。當地沒有肥沃的土地,耕作技術也很原始,但拉吉班西人依然以農業為生。有一些拉吉班西人出售自己的編織品,還有一些人在政府部門工作。總之,拉吉班西人非常貧窮。
作為印度教徒,拉吉班西人崇拜幾百個男神和女神。在每個拉吉班西村莊中,都有一間單獨的小房,用來崇拜印度教的破壞女神卡利(Kali)。拉吉班西人已經習慣於崇拜所謂的神靈,而不願意崇拜唯一的真神。與其他印度教族群一樣,拉吉班西人不知道基督高於一切神靈,祂是萬主之主。

祈禱更多福音事工前往這個遙遠的族群之中。
求主讓這些事工向拉吉班西人彰顯聖靈的果子,將拉吉班西人帶到基督的身邊。
祈禱拉吉班西人早日看到準確的《新約》譯文,這項翻譯工作預計將於2010年完成。
 
印度 烏拉丹人Ulladan  
在內地的叢林中,你會看到什麼?你可以看到一些奇異的野生動物,或者一些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美麗的綠色植物。
如果一個人去印度南部克拉拉邦(Kerala)旅行,他很可能會看到烏拉丹人。烏拉丹人起源於克拉拉邦的內地森林,至今仍然居住在森林環抱的地區。1970年代,印度政府實行土地改革,許多烏拉丹人獲得了自己的土地。烏拉丹人的生活與印度各地的吉普賽人很相似。烏拉丹人以打獵和捕魚為生,生活標準很低,教育系統也很落後;吸煙與酗酒在烏拉丹人中間很常見。
作為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烏拉丹人每天要去印度教寺院祈禱。烏拉丹人相信巫術,不相信死後有來世。在一萬九千名烏拉丹人中,只有不到二百名福音派基督徒,而在過去的兩年裡,在烏拉丹信徒中間的植堂事工進展緩慢。

求神為人數很少的烏拉丹信徒派遣植堂者。
求神差派福音事工前往烏拉丹人中間。
祈禱烏拉丹人在看到上帝在他們的綠色家園中創造的奇妙時,能夠讚美他們的造物主。
 
印度 林加亞特人Lingayat  
你是否在訂購一張飛機票時,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和一位印度人交談?在過去的幾年中,許多電腦軟體對外承包專案進入印度,尤其是進入印度繁榮的電腦工業中心卡納塔卡邦(Karnataka)。在卡納塔卡邦,跟你說話的某個印度人很可能是林加亞特人,他們是這個邦最大的族群,人口為五百七十四萬七千。林加亞特人的母語是卡納達語(Kannada),不過他們與其他印度人一樣,也能講全球溝通語言--英語。與其他印度教族群不同的是,林加亞特人信奉一神教,希瓦(Shiva)是他們崇拜的唯一的最高神靈。
美南浸信會報道說,向林加亞特人傳福音取得了明顯的成功。1997年,當馬提‧亨特(Marty Hunter)和朱迪‧亨特(Jodi Hunter)決定向林加亞特人傳福音時,他們並沒有抱成功的希望。他們說:「林加亞特人讓我們感到頗為氣餒,他們自稱是鐵石心腸,絕不會接受基督。」但到2005年,當地已經有三千名信徒,估計到2006年,當地將有一萬八千名信徒和一千所家庭教會。

讚美上帝,他讓教會在卡納塔卡邦迅速增長。
祈禱這種趨勢繼續下去。
祈禱林加亞特社區聽到更多的福音,讓社區領袖能早日信主和帶領更多的人成為基督徒。

印度 賈特人Jat  
亞歷山大(Alexander)大帝在給他母親的一封寫中寫到:「我來到一個地方,那裡的人像獅子一樣勇敢,每一寸土地都像是一面鐵牆,阻擋著我的士兵。你為世界生出了一個勇敢的兒子亞歷山大,而那個地方的所有人都是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提到的「勇敢的人」就是賈特人,他們居住在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英國殖民者也注意到賈特人的寧死不屈的獨立精神,他們將賈特人稱作是 「尚武的種族」,將大量賈特人征募到英國軍隊中。
今天的賈特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不過他們依然保持自己的身份、職業與傳統。在賈特人中間,有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穆斯林。賈特人居住在許多國家中,他們勤勞、勇敢、自信,不願意被人支配。賈特人有一句諺語,充分表達了他們的自信精神:「別人可以前進或後退,而我永遠前進。」

祈禱福音醫療隊和社會服務組織前往賈特人中間。
祈禱合神心意的福音事工除去那些將賈特人與基督隔開的黑暗營壘,讓主福音的光芒照亮賈特人的心。
祈禱賈特首領首先歸主,然後將福音帶給他們的人民。

印度 比哈爾人Bihari
1950年代,比哈爾邦曾經是印度最富裕的邦,但由於被腐敗和黑手黨式的政客所包圍,今天,它成為印度最貧窮的邦之一。比哈爾邦被稱作是 「宣教墓地」,因為經過許多年的努力,在這個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中間,歸主的信徒依然是廖廖可數。在比哈爾邦,低種姓的族群對福音作出了積極回應,但他們的成長卻備受其他階層的攔阻,這些都是令宣教士至今仍無法跨越社會障礙,讓政治上強大、救恩上貧乏的中、高種姓比哈爾人歸主。
一百五十年前,許多比哈爾人以合約奴工的身份,前往毛里求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圭亞那、蘇里南和斐濟。今天,這些比哈爾人的後裔仍然居住在這些國家,但已經不再是僕人,而是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今天的比哈爾人繼續離開家鄉,前往世界各地尋找發展機會。信奉印度教的比哈爾人在世界各國的技術與行政領域都有出色表現。

祈禱宣教士將福音帶給比哈爾邦的比哈爾人,帶給世界各地的比哈爾後裔。
祈禱印度當地的宣教機構關注他們的比哈爾鄰居的福音需求。
祈禱比哈爾邦這個「宣教墓地」能夠福音化,並且成為二十一世紀新的宣教士派遣基地。

印度 婆羅門Brahmin
這個男孩今天將成為成年男人!婆羅門大師給他一根「聖線」,作為成年開始的象徵。大師隨後向男孩低聲吟唱了一首梵語頌歌,表達祝福。男孩的父親第一次給兒子穿上成年男人的衣服。按照印度教的傳統,這個男孩今天獲得了 「再生」。 這種儀式是否發生在印度?不一定。可能在印度,也可能在世界各地。這三個人都是婆羅門,也就是掌握印度教神聖教義的高級種姓。
一般認為,婆羅門位於印度教社會金字塔的最頂部。他們的高貴地位有助於我們理解《普世宣教手冊》中的一句話:「婆羅門非常蔑視基督教,因為基督教幫助印度最低賤的種姓--達利特人(Dalit)。」 為什麼婆羅門對基督教不感興趣呢?我們告訴他們,歸主可以重生,而他們認為自己已經 「再生」 了。我們尊重所有階層、所有種姓的信徒,而他們卻拒絕與「賤民」在一起。上帝讓他的信徒們獲得永恒的生命,而他們卻認為自己已經站在涅槃(Nirvana,天堂)的邊緣,他們相信經過多次轉世,一定能夠進入涅槃的完美狀態。對婆羅門來說,如果接受基督,他們將失去進入涅槃的機會。

祈禱上帝派遣有婆羅門背境的基督徒,將福音帶給世界各地的婆羅門。
祈禱聖靈讓婆羅門謙卑,願意接受祂的指引。
 
印度 喬吉人Jogi
一條眼鏡蛇被訓蛇師吹奏的長笛曲調驚動了,牠搖擺著身體,昂起頭,張開嘴,吐出舌頭。信奉印度教的喬吉人正在以這種方式博得人們的喝彩。在當地,訓蛇師並不都是喬吉人,喬吉人也並不都是訓蛇師。在訓蛇表演中,一些喬吉人敲鼓,另外一些喬吉人演唱宗教歌曲。除了訓蛇表演之外,喬吉人還以其他方式來得到人們的同情與支援。
喬吉人宣稱放棄了家庭與世俗生活,從一個城鎮走到另一個城鎮,從不定居。這些身穿動物毛皮服裝的人們沒有固定的家。他們的全部財產只是一串珠子以及少量個人物品。由於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族群。其他印度教徒往往由於各種原因,向喬吉人尋求幫助。
由於喬吉人是一個自認為最神聖的排外族群,因此他們不接受基督的福音。他們只相信傳統信仰的力量,而沒有發現基督耶穌的福音所具有的改變人生神的大能。

祈禱上帝興起有果效的福音事工和傳道人,去接近喬吉人。
祈禱上帝讓喬吉人正視他們靈魂的空虛與饑渴,從主耶穌那裡尋求力量與公義。
 
印度 帕特爾人Patel
全世界都羡慕他們的商業頭腦、對家庭的忠誠、取得成就的決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他們就是帕特爾人。「帕特爾」是多個族群的統稱,於十九世紀末期從印度次大陸移民到東非,隨後幾十年,他們又移民到世界各地。在英國定居的帕特爾人有一百二十六萬,其中一部分人是以商業投資移民的身份把財產帶到英國,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此外,還有一部分人是作為政治難民或普通移民來到英國的,他們以開設一些小店鋪賺錢為生。在美國,據估計60%以上的汽車旅館是由印度人開設的,其中三分之一是帕特爾人。
在社會上,帕特爾家庭之間並不是平等的,屬於最大社交圈的那些家庭是最富有的,他們通常受過良好教育,久經世故。我們很難接近印度的帕特爾人,但我們可以接近西方國家的帕特爾人。是否有人正在向他們傳福音呢?

祈禱越來越多的帕特爾人找到耶穌,在耶穌的面前,人們沒有等級與差別,所有人都是上帝家庭的平等成員。
祈禱上帝派遣基督徒去接觸那些住在非洲、英國、印度和美國的帕特爾人。

印度 古吉拉特人Gujarati
互聯網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人們可以在網上做生意,還可以與世界各地的網友們在線交流。在電腦技術的幫助下,居住在印度之外的一百多萬古吉拉特人得以保持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古吉拉特人有自己的網站,其中包括婚姻介紹網站。古吉拉特人重視文學與教育,他們為孩子們提供獲得良好教育的機會,古吉拉特婦女的社會地位也很高,她們有權管理家庭資金,也可以自由地管理家族企業,從事各種家庭工業,而且在這方面也起重要作用。不過,男人依然是家庭的主宰,決定家庭的一切事務。
80%的古吉拉特人是印度教徒。正如我們昨天介紹的帕特爾人那樣,印度教徒被劃分成不同的種姓(社會階層)。古吉拉特人可從事的職業很多,從牧人到政府官員都有,他們只在自己族群內部通婚。只有1%的古吉拉特人是基督徒。有古吉拉特語的聖經、福音廣播和電影《耶穌傳》,目前有八個宣教機構正在古吉拉特人中間工作。

祈禱這些宣教工作能夠有持續性的果效。
祈禱上帝派遣忠心的工人,將古吉拉特人從一代一代束縛他們的屬靈枷鎖中解救出來。
 
印度 巴尼亞人Bania  
平常一貫嚴肅的錢德爾(Chander)今天晚上回到家時,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對妻子安比卡(Ambika)說:「我們今天幫助幾家銀行建立了新的貨幣兌換系統,一切運轉正常。」安比卡為她的丈夫感到高興,她回答說:「你真本事,我為你在貨幣兌換業的成就感到自豪,我認為你的成就,一定會影響全世界的。」
錢德爾和安比卡都是印度的巴尼亞人。二百三十萬巴尼亞人是著名的商人和貨幣兌換商。在古代梵語中,巴尼亞的意思就是 「商人」,今天的巴尼亞人依然控制著印度的貨幣兌換業。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巴尼亞人能否控制世界範圍的貨幣兌換業呢? 類似巴尼亞人這樣擁有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印度教族群,很少有人將耶穌作為自己的救世主。絕大多數巴尼亞人崇拜拉克斯米(Laksmi)和加奈什(Ganesh),他們相信這兩個印度教神靈能夠給他們帶來財富。

祈禱上帝揭去蒙蔽和欺騙巴尼亞人心靈眼睛的面紗,讓他們明白,真正的財富不是物質財富,而是通過基督的拯救而獲得的永恆財寶。
祈禱基督徒回應上帝的召喚,去接觸巴尼亞人,以適合巴尼亞文化的方式,與他們分享基督。
 
印度 馬爾瓦迪人Marwadi
查麗塔(Jarita)在她的房間裡細心地為她丈夫收拾行李箱,她丈夫又將去外地出差。馬爾瓦迪婦女嫁給丈夫之後,必須以默默無聞的方式,管理家務,照顧孩子,這種謙卑的性格使一千萬馬爾瓦迪人成為擅長理財的巴尼亞族群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分支。女人們在家裡工作,而丈夫們去各地出差,掙錢回來。
「馬爾瓦迪」一詞的含義,最初是指拉賈斯坦邦(Rajasthan)西南部馬爾瓦爾(Marwar)地區的居民,現在也指印度西部的放債者。
據估計,印度90%的銀行家和商人來自馬爾瓦爾地區。馬爾瓦迪人在印度商業領域的影響力非常大,由於技術的進步和旅行的便捷,他們的影響力已經開始衝擊世界。

祈禱馬爾瓦迪人在旅行途中,能夠有機會接觸到基督徒的見證。
祈禱馬爾瓦迪人在影響世界金融的同時,也能接受基督救贖的恩惠。
祈禱馬爾瓦迪人在展示他們在金融方面的才能的同時,也充滿愛與同情。
祈禱在馬爾瓦迪人中間出現由聖靈引領的團契。

泰米爾納德邦 克拉拉邦 伊魯拉爾人 Tamil Nadu & Kerala Irular  
伊魯拉爾人經常講一個故事,就是說在大洪水爆發期間,一個家庭因鑽進一個掏空的大南瓜裡而倖存下來。伊魯拉爾人相信自己就是這個家庭的後裔。
伊魯拉爾人的結婚習俗似乎受到一些聖經故事的影響。例如男孩婚前必須住在女孩家中,為女孩家幹活,時間從三個月至兩年不等,這跟創世紀中雅各為拉班幹活很相似。此外,伊魯拉爾人還有用動物作為祭品的傳統。求上帝使用伊魯拉爾人的習俗和傳統,將福音帶給這個有吉普賽血統的印度教族群。
伊魯拉爾人有大約二十萬,居住在加特山(Ghat)的兩側,這座山正好將泰米爾納德邦和克拉拉邦分開。伊魯拉爾人除了懂得講泰米爾語,同時也通曉泰米爾語的各種方言。
與其他印度教族群不同的是,伊魯拉爾人相信有「來世」,今世的夫妻在來世能夠認出對方。伊魯拉爾人不實行火葬,而像他們的古代德拉維德(Dravidian)祖先一樣,實行土葬。儘管很早以前就已經有泰米爾語聖經,但在伊魯拉爾人中間,只有不到2%是基督徒。基督教事工最近已經暫停了在當地的植堂計劃。要想讓伊魯拉爾人歸主,必須首先讓這個族群的首領歸主。目前許多首領對歸主仍不感興趣,只對印度教的草藥醫生和魔術師感興趣。

祈禱植堂計劃再次啟動,為植堂者禱告,懂得如何因應伊魯拉爾人的習俗與傳統,向這個族群傳福音。求聖靈讓伊魯拉爾人渴望認識唯一真正的主宰--耶穌基督。
 
國際創意協會Create International
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9)
讚美感謝上帝,祂讓祂的子民看到異象,賜下聖靈亮光,能以創新的方法,將福音傳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國際創意協會(www.createinternational.com)有許多熱心的義工,通過他們的靈感,使用各種語言的福音電影、DVD和磁帶,以適當的文化方式,向特定的未得族群傳播福音。
國際創意協會製作了一張叫作 「家庭聚會」 的DVD,用來向未得族群介紹如何建立家庭團契。這張DVD以電影《耶穌傳》為主題,以符合當地文化的適當方式,為在家庭中舉行團契聚會的信徒提供培訓。在印尼,最初兩個拉姆龐(Lampung)信徒就是在看了這張DVD之後決志歸主的。在印度的一萬一千名班加拉人(Banjara)中間,就有四千人在看過這張DVD之後,對福音表示有興趣。
國際創意協會的一個宣教小組目前正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工作,他們沿途分發符合西藏傳統、以故事形式編寫的福音小冊子。感謝主,他們成功地與一些從未聽過基督的和尚和尼姑分享了福音。

為國際創意協會宣教小組的智慧祈禱,為他們獲得引導、獲得補給、獲得恩育祈禱,為他們的宣教技巧祈禱,他們正在將福音DVD帶到世界各地,以便實現主耶穌的諾言:「不願一人沉淪,願人人都悔改。」
 
印度福音宣教社IGO
「人們正在對福音作出回應,這卻令到印度教民兵感到不安。」這是印度宣教社(IGO)對最近幾年宣教工作的評價。印度每個邦都有IGO的事工,此外他們還在尼泊爾和不丹宣教,不過他們的主要對象是印度的福音未及族群。IGO同工都是印度人,他們被派往沒有教會、也未有福音見證的地方工作。IGO事工通常都考慮受者的印度教背景,因他們比南亞其他族群更瞭解印度教徒的精神世界。 IGO事工通常在一個地方工作三到五年之後,開始在當地植堂。他們在印度各地開設了許多聖經學校,用當地語言,向當地信徒介紹如何保持信仰,如何治理教會等。
在印度西北部的一些荒蠻地方,IGO事工有時會遭遇暴力抵抗。他們經常被從印度教徒擁有的建築物中被趕出來。經過長期的宣教、祈禱、聖經講解以及聖靈大能的神蹟,IGO事工正在印度各地建立家庭團契。目前印度每一千人之中,只有一個基督徒。

為IGO同工能有勇敢,恆久忍耐的愛和毅力祈禱。通過他們的努力,在印度教背景的印度人中間建立長久存在的團契。求神使用他們的努力,幫助印度教徒離棄黑暗,接受萬王之王--耶穌基督。
 
印度 旁遮普人Punjabi
沾兒(Jill)是一位美國宣教士,她在旁遮普草原的深處,發現一個正在啼哭的女嬰。沾兒抱起這個女嬰,試圖讓她停止哭泣。沾兒知道這個女嬰是幸運的,因為她被及時發現了,否則必死無疑。
在印度的許多地方,包括旁遮普邦,殺嬰現象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絕大多數被殺死或者被遺棄而死的嬰兒是女嬰。這是一個老問題,許多年青人抱怨找不到妻子。對印度的貧窮家庭來說,養一個女兒意味著必須積攢足夠的嫁妝,才能將她嫁出去,大量的嫁妝往往會讓一個家庭破產。對於有多個女兒的家庭來說,避免破產的最簡單辦法就是在女嬰出生時殺死她。

求神在旁遮普邦建立基督教孤兒院,以便將女嬰從狠心但無奈的父母手中拯救出來。我們可以向這些女孩介紹福音,在她們長大之後,將耶穌的救贖消息帶給其他信奉印度教的旁遮普人。
在世界各國,居住著許多旁遮普人,祈禱他們能夠接受基督。
為印度福音宣教社(IGO)的工作祈禱,他們正在接近旁遮普邦的印度教徒。
 
印度 奧裡薩邦 坎達人Orissa Khanda
這兩個印度部落婦女是從哪里聽到了「同性也可以結婚」的消息?難道她們看過美國的電視劇?沒有。這兩個坎達婦女結婚的原因非常複雜,還好全球化進程尚未影響到坎達村莊,不過對這個部落族群來說,全球化是遲早影響他們的一件事。 威爾卡(Welka)和梅爾卡(Melka)決定結婚,當村莊的長老同意之後,位於奧裡薩邦的這個村莊中的每個人都感到震驚。在此之前,她們多次要求結婚,都被長老拒絕。這兩個婦女以前都嫁給了粗暴的男人,經常遭打丈夫的毒打,故此她們希望通過「同性結婚」這種不自然的方式,給她們帶來轉變。
坎達人信奉印度教,但他們的宗教對日益增長的家庭暴力無能為力。此外,在坎達男人中間,酗酒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坎達男人如此粗暴,以至於一些婦女開始同性戀,束手無策的村莊長老也不再干涉,放任這種趨勢發展下去。

祈禱上帝在世俗主義者將西方觀點帶給坎達人之前,差派更多基督徒,幫助坎達人治癒心靈與社會上的創傷。
祈禱主耶穌終止坎達人的家庭暴力,除去印度教對這個族群的長期控制。
 
尼泊爾 塔魯人Tharu  
隨著一連串槍聲,野蠻的屠殺結束了。毛主義遊擊隊剛剛殺害一個富裕的尼泊爾地主的全家人,房前是幾具血淋淋的屍體。遊擊隊頭目揮舞著手,對藏在沙發後面的幾個塔魯女孩說:「你們自由啦!」這些女孩長期被地主奴役。她們在夜色中離開這裡,希望能夠找到回家的路。
貧窮的塔魯家庭經常把女兒送到富裕的地主家裡,作為合約女僕,實際上相當於女奴。這些地主通常都不是塔魯人,而是其他族群。許多塔魯人由於欠債,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抵押給放債者。貧窮讓許多塔魯人放棄印度教,改信毛主義遊擊隊所帶來的世俗共產主義。一些塔魯人甚至被征募,加入「尼泊爾人民解放陣線」(NPLF),參加戰鬥,於是塔魯人的家園成為尼泊爾政府軍與毛主義遊擊隊激戰的戰場。

求上帝恢復塔魯家園的和平,終止毛派遊擊隊對塔魯人日益增強的壓迫控制。祈禱塔魯人能夠意識到,只有耶穌基督才能滿足他們物質上與心靈上的一切需求。

泰米爾納德邦和克拉拉邦 曼農人Tamil Nadu & Kerala Mannon
我是誰呢?謝拉(Sheila)這樣想著,從夢中醒來。她記得昨天是她十三歲生日,她離開自己的家,來到「薩特拉姆」(sathram),也就是相親的大帳篷。在大帳篷下面,許多女孩正在席子上睡覺,帳篷中間燒著火。年長的婦女看守著這些女孩,而年長的男人看守另外一個大帳篷,裡面是達到結婚年齡的年青男子。今天,她將藏在森林深處,她的未來的丈夫會設法找到她;她會把一碗薑黃水潑灑在第一個找到她的男人身上,以後他們就將結婚。
許多世紀以來,曼農人像他們的祖先一樣生活。幾年前,電影《耶穌傳》放映隊曾經來到曼農人的聚居地,那裡的部落居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基督的名字。遺憾的是,由於交通與通訊非常落後,那裡至今沒有歸主的信徒。高山像一座座堡壘,將曼農村莊與外界隔絕開。他們迫切需要我們的祈禱,以便將他們帶到基督的身邊。

求聖靈喚醒曼農人的記憶,讓他們記起以前聽到的福音,開啟曼農人的心扉,讓他們接受聖經,接受耶穌基督,那永生的道。 

印度 穆圖瓦人Muthuvan  
在印度南部的西加特(Western Gat)山脈,居住著至少55個族群,其中包括一萬二千名穆圖瓦人,他們居住在山脈的最高峰。在當地語言中,穆圖瓦的意思是「身體的背部」。根據傳說,穆圖瓦人將孩子與財產背在後背上,然後從平原地區遷移到高山地帶。直到今天,穆圖瓦人依然習慣將孩子背在後背上。
穆圖瓦人以出售林產品以及少量農產品為生。由於缺乏遠見,穆圖瓦人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病人們吃當地醫生製作的傳統草藥。穆圖瓦人有自己的長老會議,由一個叫作卡尼(kani)的最高領導人統治這個族群。穆圖瓦人是印度教徒,不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信奉萬物有靈教。穆圖瓦人在自己搭建的教室裡教育孩子,直到四年級。這以後,孩子們就會去當地的店子中幹活,但通常不會幹很長,因為他們更喜歡家鄉的自由自在,更喜歡說自己的語言,更喜歡以自己的方式做事。穆圖瓦語與當地的兩種主要語言泰米爾語(Tamil)和馬拉亞蘭語(Malayalam)很相似,但目前還沒有穆圖瓦語的福音讀物。

祈禱語言學家將聖經翻譯成穆圖瓦語,以便讓這個族群追隨耶穌。
祈禱上帝派遣信徒,教穆圖瓦人閱讀聖經。
求主提醒我們常為印度的穆圖瓦人祈禱。

詹薩裡人Jaunsari  
「快跑!有鬼住在這裡!」詹薩裡孩子們驚恐地從河邊跑回村莊。大人告訴他們,鬼和惡魔經常去附近的河邊。詹薩裡人從未聽說過耶穌,沒有機會享受基督裡的平安。目前只有部分聖經章節被翻譯成詹薩裡語。他們看不到電影《耶穌傳》,聽不到福音廣播,也見不到宣教士。他們實在迫切需要有人與他們分享福音。 雖然詹薩裡人是印度教徒,但他們並不像其他印度教徒那樣嚴格遵守教義,例如,他們有時會吃肉。詹薩裡人分為三個種姓,分別是:農民、地主和婆羅門,不過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詹薩裡人的村莊通常分佈在河邊或泉邊。他們的石建房子分為兩層,動物們在下層的地面上閒逛,家庭成員則通過上層帶有裝飾畫的門,進出房間。詹薩裡人對孩子們非常疼愛,有些孩子已經兩、三歲,依然吃媽媽的奶。

祈禱上帝將詹薩裡人從一代又一代的受騙與恐懼中解救出來。
求神通過祂的門徒,通過聖經,通過電影《耶穌傳》,通過福音廣播與磁帶,讓詹薩裡人認識他。
祈禱上帝派遣信徒,去接近詹薩裡人,為這個未得族群付上忠心的祈禱。
祈禱有經驗的語言學家將聖經全部翻譯為詹薩裡語。
 
印度 拉賈斯坦邦 米納人Rajasthan Mina
米納人曾經是一個好戰的遊牧族群。今天,絕大多數米納人已經安頓下來作農民。對以農業為生的米納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雨水。故此,這些住在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的米納人,雖然信奉印度教,但他們似乎並不太關心他們的印度教神靈,主要關心的是農作物,他們的生活。 一般認為,米納人是由多個部落組成的族群,但有自己獨特的傳統。人類學家認為,米納人的歷史比當地雅利安人(Aryan)和德拉維德人(Dravidian)的歷史要長。米納人自稱是歷代克沙特利亞(Kshatrya)國王的後裔,這些國王曾是拉賈斯坦邦的長期統治者。
由於米納人的土著身份,印度政府認為他們是部落族群,因而享受一些政府優惠措施,例如政府機關、民事部門以及大學為他們保留了部分就業、就學位置。不過,由於無知、文盲和缺乏醫療設施,米納人經常遭遇疾病的折磨。許多米納婦女在嬰兒出生之後死亡,此外,還有許多人死於肺結核。

求主感動更多人回應上帝的召喚,去滿足米納人的身體與心靈上的需要。
祈禱米納人早日找到只有耶穌基督才能提供的生命活水。 


 (來源: http://www.missionpathway.org /  ˙2008年四月˙全球化的印度教徒)

承蒙 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 惠允刊載,特此致謝。


謝謝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