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0-05-04發佈
2010年勞工主日

經濟的貪婪

經文:列王紀上 21 章

最近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有關社會和諧的研究,大部份港人都認為香港不是一個和諧社會。然而,由於政改的紛爭,很多人都會將此衝突轉在政治上。政治的衝突固然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但在研究中,政治的衝突只是在各種衝突上佔第2位,而市民與政府的衝突在各種社群間的衝突中甚至排行第6位。反之,最持久而嚴峻的衝突是貧富矛盾。貧富問題仍然是香港最嚴峻而不開解的問題,而當中,從數字看,2009年11月,家庭住戶收入低於4000元,有159,500戶,較2008年同期上升3.9%;而家庭住戶低過10,000元共有624,700戶,較2008年同期上升6.3%。數字顯示,個人收入雖有增加,但低收入的家庭卻不斷上升。有關研究亦顯示,在促進社會和諧不同指數中,保障勞工權益的指數急劇高升,學者認為普遍工人對最低工資的立法有所期待,希望透過最低工資的立法保障在職貧窮人士。

過去香港政府一直依賴市場經濟,認為市場經濟勞動經濟增長,低收入人士的收入亦可增加,令社會整體得益,這稱之為「滴漏效應」。然而,過去10多年的貧窮不斷加劇,貧富懸殊亦不斷惡化,証明這種「滴漏效應」失敗。經濟學者鄧樹雄甚至指責政府的放任的經濟政策,引至企業失衡,導致貧富加劇。

今天,我們看到政府這種放任政策中,企業不斷貪婪,謀取暴利。最近政府提出多招以壓低樓價,其中一招是要求在樓花介紹書增加內容,以反映樓宇實際面積的內容。這是何等令人啼笑皆非,任何買賣,賣家有責任將貨品內容如實報告,不然就是欺騙。現在只是要求地產商的樓花介紹書增加內容,而不是必須清楚正確表達樓宇所有正確資料,集團的謀取暴利令人咋舌。

1. 增長

1.1 過去20年,世界上有很多地區經濟急速增長,科技的革新,全球資訊發達及全球貿易令全球經濟發展蓬勃,這是200年前所未能想像的。過去30年,中國不斷參與這個行列中。

1.2 這些經濟增長確實令不少個人及社群得益,無數的人因經濟增長而脫離貧窮,並改善他們及家人的生活。在中國,在香港,不少人自身生活的改善,印證了這種財富累積的成效。

1.3 現時的經濟體系著意於增長,整個經濟制度獎賞那些為增長而努力的人群及企業,甚至國家爭相於經濟的增長,因為公司的規模某程度決定了發展的穩定制,而這些通常是中小型企業所不能做到的。

1.4 自70年開始,我們開始發現,這種不斷追求增長是有限制,不可能無休止的增長。地球資源有限,若我們不認真處理地球有限的資源,人類會面對極大的災難。今天這種全球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斷提高,我們亦了解不斷對地球資源的剝奪是危險的,但我們還未看見有效的措施去阻止資源被搶掠。

1.5 舊約亞哈王就是這類不斷追求增長的人。他期望得到拿伯的葡萄園,來增加自己的財富。最初,亞哈王還遵守以色列的法律。當拿伯拒絕他的要求時,由於以色列的法律沒有給予皇帝有額外的權力,他無計可施。以色列的法律確保每個公民享有私有產權。亞哈王惟有放棄自己的計劃。

2. 貪婪

2.1 若然經濟增長是由貪婪去主導,一切後果是會被扭曲的。皇后耶洗別並不接受法律對皇帝權力的限制。作為一個異族女子,耶洗別企圖推翻以色列固有制度---王必須尊重每個公民固有權力。耶洗別要建立一個王權無限至上的制度。耶洗別誓要奪取拿伯的葡萄園,並不惜以任何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2.2 貪婪令人貪求過量的增長。今天的市場充斥貪婪,企業追求的是生產及銷售不斷增大,營利、股價及企業高層的薪酬不斷提高。沒有人會滿足現有的成就,沒有人夠膽停下腳步,因為一停下腳步,就被人趕過,而最後可能是失敗告終。金融海嘯就是這種不斷追求增長的貪婪所引致,它令數以萬計的人財產剎那間告吹。

2.3 政府及財團的貪婪令致農民失去土地,工人失去健康,少數族裔失去自己的文化。過去五年,原屬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的一部份,現而獨立的中國勞動透視,一直為在珠江三角洲港資寶石廠內打工而得到塵肺病的工人,爭取合理賠償。這些努力雖有些成果,但大部份工人仍然無望地不知何時得到賠償,但身體卻每天逐漸腐朽下去。塵肺病是一種無法醫治的職業病。中國官方資料顯示,患此職業病者,平均只有五年壽命。病者一旦身故,其賠償的追討也就不了了之。

2.4 今天,很多人希望擁有自己生存的空間,發展的空間。他們期待如以賽亞書65:21所述,安居樂業,享受自己勞動的成果,但現實的是,這種生活的可能性越來越少。最近高鐵事件,反映了一些邨民在經濟發展的「偉大口號」下無法維持自己寧靜的田園生活。而在中國,因土地濫收而引發的官民間的衝突無日無之。

3. 共同謀害

3.1 皇后耶洗別寫信給以色列的顯貴及民間長老,要他們誣害拿伯。這些尊貴的政治及社會領袖願意成為耶洗別的幫凶。他們照皇后的意思,舉行禁食懺悔聚會。這種宗教聚會,變成政治逼害的場所。兩個流氓當面誣害拿伯,說拿伯辱罵上主及皇帝,最後以宗教的律法(出22:28,利24:16)將拿伯活活打死。

3.2 在過去以色列的法律制度,並沒有今天的執法機關及檢控機關,所有定罪與否在於有否証人。若証人能公開指控他人,那人就會定罪(利5:1,箴29:24)。為了避免冤案,要求最少兩個人的証供。

3.3 那些政治及社會領袖漠視上主律法及公義的要求,接受皇后耶洗別以皇帝名義發出的命令,因而也成為共犯,共同謀害拿伯。

3.4 拿伯的聲音沒有人理會,他最後被活活打死。沒有人理會他的生死及冤屈,甚至某程度,没有人當他是一個人,因此,他的財物可以隨時被沒收。

3.5 作為信徒,我們知道上主的旨意。我們了解經濟增長是應有限制的。若然人類繼續這種對地球資源貪婪的搶奪,地球真有一天滅亡,這實在不是危言聳聽。但是,我們似乎仍無意改變,甚至繼續成為共犯,一同促使這種罪行。

4. 審判與悔改

4.1 耶和華差派先知以利亞去宣告上主對亞哈王及皇后耶洗別的審判。上主對人類不義的罪惡並不沉默無聲。先知清楚指出亞哈王及耶洗別,及整個皇朝慘烈的下場。亞哈王披麻悔罪,上主延遲皇朝滅亡,並應許亞哈的兒子繼任以色列的王。

4.2 今天的先知是誰? 不少經濟及社會學者都清楚警告我們現今經濟制度崩潰的可能。金融海嘯已經清楚警告我們,經濟的崩潰情況可以刹那間出現。響警鐘。今天教會被上主呼召,為時代指示方向,我們不能再接受「多就是好」,反要清楚表達「足夠就夠了」。然而這樣不以多為好,只以足夠為夠的經濟模式是怎樣的呢?教會必須清楚指向一種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經濟方向。

4.3 我們了解這種要求可持續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是徒有聲音,只有醒覺卻不帶來改變。福音書指出上主要求人心的改變是人類清晰對上主呼召的回應。施洗約翰叫人悔改,乃是叫個人及社群過一個新的生活,一種新的人生定位。

4.4 我們看到在不同地方上有些不同的嘗試。有些人離開城市,重回一些簡單的生活,拒絕像我們一樣追求擁有。另一些人仍在社群中,但卻為自己及家庭創造自我生存空間。有些人聚集一起提出清楚抗議的聲音。這一切的行動,不論來自信徒或非信徒,卻是保羅所說:「不要向這界看齊,要讓上帝完全改變你們的心思意念,你們就會明白上帝的旨意,知道什麼是良善、完全,什麼是他所喜歡的。」(羅12:2,《現代中文譯本》)

(來源:香港國度復興報-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2010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