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0-04-19發佈
未得之民˙2006年11月太平洋島嶼  (來源: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

太平洋島嶼  
1500年代早期,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亞(Balboa)發現了太平洋。十年之後,麥哲倫(Magellan)帶領一批探險家和聖方濟會宣教士來到這個地區,不過他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菲律賓。
1778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船長在從大溪地(Tahiti)前往北美洲西海岸的途中,偶然發現了夏威夷群島。庫克後來向英國人講述他的發現,使許多英國人感到好奇和著迷,其中一位就是樸實的皮匠克里威廉(William Carey)。克里威廉暗想,商人們紛紛前往太平洋島嶼,基督徒為什麼不去呢?在克里威廉的修鞋鋪裏,一邊修鞋,一邊看著地圖,一邊思考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28章中所說的話。克里威廉想,人們為了去世界各地做買賣賺錢,不惜喪命,就如庫克船長般,而基督徒們竟然不願意為耶穌基督的使命獻身,這太不正常啦。克里威廉於是向英國和北美殖民地的基督徒提出挑戰,呼籲他們成為宣教士,前往福音未及的地區。後來,克里威廉成為孟加拉和印度的宣教士,他的事蹟鼓舞了英國的基督徒。
英國信徒于1795年成立了倫敦宣教社(LMS),1796年首批宣教士,共三十人,連同他們的家人,在響亮的號角聲與歡送人群的歡呼聲中,登船前往太平洋島嶼的塔希提、湯加和馬奎薩斯(Marquesas)。

萬民哪,你們都要拍掌!要用誇勝的聲音向神呼喊!因為耶和華至高者是可畏的;祂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詩47:1-2) 「禱告」是什麼?「禱告」 就是奉耶穌的名,求告天上的父親。這真是一個大好的信:人可以向上帝禱告,向至聖者祈求。你不用自言自語,更不需獨自面對,因為你可以告訴天父,祂要成為你的倚靠,親自引領你。通過禱告祈求和感謝,困難不但得以解決,最重要又最寶貴的,是我們的永生上帝竟願意與世人進入彼此的呼應裡。在禱告祈求與應允中,神和祂子民的關係,構成一幅美麗的互動情景,讚美主!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4:6)

考  驗
三十個宣教士分為三組,分別前往塔希提、湯加和馬奎薩斯。他們遇到了考驗與誘惑。首先,他們不是第一批抵達太平洋島嶼的西方人,在他們之前,已經有許多西方水手來到這裏。水手們拋棄了自己的船,整天酗酒,與當地婦女通婚,過著懶散、鬆懈的生活。島民們以前見過一些英國人,他們不希望看到更多的英國人來到這裏。西方水手經常干擾宣教士的工作。更糟糕的是,當地的土著宗教,萬物有靈論,讓島民們相信,如果有外來者闖入這裏,他們會從魔鬼那裏帶來詛咒。 太平洋島嶼上極為隨便的性關係對早期宣教士來說是一個陷阱。有些單身的男宣教士,經不起誘惑,放棄了宣教工作,過上享樂主義的生活。湯加當地的部落酋長經常用 「一夫多妻」來引誘早期的男宣教士。
此外,湯加國內還有內戰,第一批宣教士中,有三人死於交戰雙方的戰火中,其餘六個人被迫藏到山洞中。由於種種困難,第一批三十個宣教士中的大部分人相繼返回英國。
倫敦宣教社的四個宣教士不畏困難,自願留在大溪地。但由於他們的船 「達夫號」(Duff)被法國海軍俘獲,這四個人無法獲得食物、衣服等基本供應。在這種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他們的衣服全部穿爛,他們最後不得不採集草根作為食物,勉強維生。

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祂;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祂是管理萬國的。(詩22:27-28) 神是歷史的神,祂掌管人類歷史的進程,也掌管國家的興衰;一個王的興起,與另一個王的衰落,全然都是由祂掌管,正如經上記著說:「祂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 (但2:21) 神不單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所有地上君王的管治權柄都是屬乎祂的,因為一切的權柄都是出於祂、本於祂,正如經上記著說:「帝王藉我坐國位;君王藉我定公平。王子和首領,世上一切的審判官,都是藉我掌權。」 (箴8:15-16) 所以,列國的萬族都要在祂面前敬拜,乃是理所當然的。

耶和華作王!他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詩篇93:1)

誘  惑
在大溪地工作的宣教士中,有一個叫作亨利‧諾特(Henry Nott)。享利要與一位當地的英國婦女結婚。由於消息不靈通,倫敦宣教社犯了一個錯誤,讓已婚的諾特結婚。在其他宣教士的壓力下,諾特解除了第一次婚姻,才能再婚。諾特的第二個妻子似乎不是基督徒,她經常辱罵諾特,並且酗酒,在結婚兩個月之後,就由於酗酒而過早去世。
在大溪地工作的第一批宣教士,除了磨練和引誘外,還要面對當時反對道德敗壞的國王波馬雷(Pomare)的叛亂。由於宣教士與國王結成同盟,叛亂發生後,宣教士人人自危,許多被迫要離開。不過,唯一一個沒有逃離的宣教士就是諾特。
1815年叛亂被平息,國王宣佈自己成為基督徒,並希望接受洗禮。國王譴責了他以前信奉的所有神靈,並把其中十二個神靈的偶像委託宣教士,送往倫敦,表示自己徹底拋棄它們。唯一的問題是:國王不願意放棄他放蕩、頹廢的生活方式。因為這個原因,諾特推遲了七年,才為國王施行洗禮。在洗禮那一天,有五千多個大溪地人觀看了洗禮,從此之後,大溪地人接受耶穌基督的大門就打開了。

宣教士本身都有許多人性的軟弱,並非完人。由於宣教工場上各種不同的壓力和挑戰,個人的弱點就更容易成為惡者攻擊的地方。
請記念宣教士在工場上,經常保持高度的警惕,活出基督的樣式。

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他,在祂面前傾心吐意;神是我們的避難所。 (詩62:8) 有時我們所遭遇的難處,所承受的壓力並不容易叫人明白,即使與人傾訴,也因種種原因有所顧忌。但神鼓勵我們可以來到祂面前,藉禱告向祂傾心吐意,因祂是那位全知的神,祂知道世人的心,知道人心裡所存的,因祂是那位造成眾人心的。更重要的是祂是我們的亞爸天父,祂願意顧念我們,安慰我們,幫助我們,卸去我們一切的擔子。正如經上記著說:「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 賽65:24)

人不能在人前傾心吐意地述說自己的問題,因為人豈能擔當別人的問題呢?但來到這創造天地的全能者面前,就很不同了!
 
夏威夷
從1800年代早期開始,夏威夷成為遠東貿易商船最喜歡的一個中途停留地。在商船停留期間,許多年輕的夏威夷男子上船工作,成為水手,他們後來留在美國。 奧布基亞(Obookiah)就是其中一個留下的年輕夏威夷水手,當他到了美國,來到那位於新英格蘭的耶魯校園時,他為自己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難過,還哭了起來。幸而有一位耶魯學生埃德溫‧德懷特(Edwin Dwight)決定幫助他,教他識字,並帶領他信了主。德懷特希望奧布基亞返回夏威夷,向當地人傳福音,可惜奧布基亞於1818年不幸病逝。新英格蘭區的教會希望儘快派遣宣教士前往夏威夷,於是美國宣教協會(ABM)倉促召集了一些單身男信徒,組成宣教隊。這些單身漢紛紛在開船之前結婚,於是宣教隊中有七對夫妻,其中六對是剛剛結婚的。宣教隊的領導人是希蘭‧賓漢(Hiram Bingham) 感謝神,這些美國宣教士抵達夏威夷不久,就有工作的果效。夏威夷的新國王剛剛登基,他反對用活人作為祭品,也反對偶像崇拜和部落戰爭,更重要的是,他歡迎宣教士帶來的福音。 西方宣教士最感興趣的,是改善當地人的生活,讓他們過上現代、文明的生活,賓漢的宣教隊也不例外。美國宣教協會曾經告訴這宣教隊,「你們要讓這些島嶼上有肥沃的田地,有舒適的房子,有學校和教堂,讓所有人都過上符合基督教文明的高質量生活。」 這些熱情的美國宣教士都是清教徒的後代,他們吃苦耐勞,遵守紀律,生活嚴謹、正派。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太平洋島嶼上的島民恰恰缺少這些美德,他們嘲笑宣教士的艱苦工作,他們不理解通姦是一種可恥行為。在太平洋的其他一些島嶼上,西方宣教士經常遭到西方水手的攻擊,因為宣教士教育當地婦女不要放蕩,不要隨便與男人發生性關係。

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23:26) 神要我們的心完全歸向祂。為什麼呢?原來我們很多的價值觀和看法都是這個世界所教導的,以致我們未能完全活出新的生命。例如我們對真理的認識有幾多呢?我們能否完全認同聖經所教導的呢?面對試探引誘時,我們能否以神的話作我們取捨的標準呢?當遇到群眾壓力和衝擊時,我們能否堅持真理呢?
求主教導我們認識真理,活出真理,直至我們的心能完完全全歸向拯救我們的神。

我們的心若歸向主,就得著牧養和引領。我們的心若歸向世界,就要面對虧損和麻木。
 
莊稼熟了
夏威夷人渴望擁有學校和教堂,特別是在女酋長卡皮奧拉尼(Kapiolani)歸信耶穌基督之後,夏威夷人的願望更加迫切。卡皮奧拉尼在成為基督徒之前,極其恐懼佩雷(Pele),一位據說是居住在基勞埃亞(Kilauea)火山口的女神。卡皮奧拉尼來到火山口,在幾百人面前,向裏面投擲岩石和漿果,以此表達自己對佩雷的蔑視。隨後,卡皮奧拉尼來到夏威夷人中間,告訴他們耶和華上帝是全能的神。這件事為基督教在夏威夷群島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1830年代,宣教士前往夏威夷的各個島嶼上,開辦學校和教會。此時的賓漢深受夏威夷人尊敬,連夏威夷的統治者也非常重視他的話。可惜的是,雖然當時已有幾千個夏威夷人成為基督徒,但當地男女之間放蕩的性行為並沒有完全消除。 夏威夷的宣教士又遇到了新的挑戰。一些宣教士開始經商,他們熱衷於賺錢,而不是宣教工作。不久之後,羅馬天主教宣教士抵達夏威夷,他們的作風比較鬆散,與來自美國東岸新英格蘭區的基督徒形成鮮明對比,因此他們吸引了許多不喜歡刻板生活的夏威夷人。再以後,倡導一夫多妻的摩門教徒來到夏威夷,他們將許多人從耶穌基督身邊拉走。儘管遇到這些新挑戰,基督教並沒有退卻,而是勇敢前進。今天,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和夏威夷的所有土著族群都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事實上,太平洋島嶼中的某些地區,已經進入後基督教階段,達到歐洲基督教國家的水平。

求聖靈復活的大能照亮太平洋島嶼,在所有地方都建立起成熟,強壯有力的教會和宣教基地。
 
新幾內亞 壯志未酬的先鋒
「我們可能尚未抵達就死了。」 這是在南太平洋島嶼工作的宣教士常說的一句話。他們經常駕駛深海獨木舟,從一個島嶼前往另一個島嶼,中途充滿危險。像南太平洋中的滾滾波浪一樣,福音在五十年內,從大溪地由東向西傳到新幾內亞。對於這些傳福音的探險英雄們,歷史似乎是沉默的,沒有他們的記載,但由於他們的出色工作,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終於在1800年代末期,在新幾內亞建立了福音的灘頭堡壘。 在抵達新幾內亞的二十年之內,有一百二十多名宣教士死于瘧疾,或者被食人部落殺死並吃掉。儘管環境如此惡劣,他們並沒有退縮!在新幾內亞的北部島嶼新不列顛(New Britain),有四位宣教士遭到伏擊,被殺害並被吃掉,其中一位宣教士的弟弟立即自願接替了他哥哥的工作。
1900年代初期,幾個西方宣教機構在新幾內亞建立一個基金會。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宣教工作達到鼎盛時期,福音傳播到幾百個與世隔絕的島嶼部落中,特別是新幾內亞高原地區的部落中。
雖然,今天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教會遇到了一些問題,例如掛名基督徒的出現、不同宗教的匯合等,不過在這個國家的許多地方,教會仍正在迅速發展,出現了基督教復興的趨勢。許多巴布亞新幾內亞人正在發掘早期宣教士留下的寶貴遺產,並使它們發揚光大。

今天在太平洋島嶼工作的宣教士仍在不惜冒生命危險傳福音,求神讓他們獲得豐碩的屬靈果實。
 
開到水深之處
「啟航!」隨著這聲命令,巴布亞新幾內亞教會的工作人員,出發前往大海深處的島嶼,再現一百年前南太平洋島嶼宣教士的工作。 「深海獨木舟重新啟航」 計劃是在斐濟 「南太平洋宣教諮詢委員會」(SPMCF)主席約書亞‧戴莫伊(Joshua Daimoi)的倡議下,於1989年制定的。靠著主的力量,有一百五十位教會領袖聚集在一起,在主裡同心合意尋求怎樣攜手成全主的大使命。
主經常向祂的信徒顯示祂的心意,讓他們關心福音未及的人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瓦洛‧阿尼(Walo Ani)還是巴布亞新幾內亞 「基督教領袖培訓學院」 (CLTC)的一名大學生,他將主顯示給他的宣教異象告訴了周圍的同學們。與此同時,學院的一位澳大利亞講師,瑪麗琳‧羅森(Marilyn Rowsome)看到越來越多的巴布亞新幾內亞信徒,有心志去世界各地宣教。阿尼和羅森決定成立 「全球祈禱勇士」 (GPW),為世界各地福音未及的族群禱告。這個機構後來發展壯大,改名為 「巴布亞新幾內亞差會」 (PNGMA),成為這個國家最大的宣教士差派機構之一。去年,又有一個新的宣教機構 「巴布亞新幾內亞世界差會」 (PNGWM)誕生了,該機構差派一批宣教士前往印度,以紀念巴布亞新幾內亞第一個在野外工作期間死亡的宣教士傑夫‧唐尼(Jeff Tony)。

為宣教士對完成主基督和祂天國使命的委身心志祈禱,讓新一代太平洋島嶼宣教士對失喪的族群充滿主的愛,並且讓這種愛充滿整個宣教的事奉中。

啟航宣教大會
「島民們的最大願望就是回應主耶穌基督對他們的召喚。」 在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工作的宣教士瑪麗琳‧羅森(Marilyn Rowsome)這樣寫道。她繼續寫道:「美拉尼西亞宣教士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乘船啟航,前往福音未及的世界各地。」
零五年六月份,第一屆 「啟航宣教大會」 在所羅門群島召開,出席者的熱情令人震驚。大會原本為二百位事先登記的出席者準備了二百份資料,但實際人數竟然達到四百人。大會開幕後,首先介紹一位在一百零二年前來到所羅門群島的宣教士,就是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Queensland)的甘蔗種植園的佛羅倫斯‧楊(Florence Young)。他的工作就是支援和幫助這個群島上的基督徒。在返回昆士蘭之後,楊繼續在當地傳福音。
基督徒在所羅門群島找到了肥沃的屬靈土壤和饑渴的心靈。今天,這個群島上的基督徒積極回應主的呼召,前往世界各地宣教。在這次大會上,參加者紛紛表示,他們應當為福音未及的人們祈禱,向他們宣教,動員所有基督徒,前往世界各地。當大會主席問道:誰願意擔任跨文化的海外宣教士時,有二百多人走到臺前。

為這二百多位回應主呼召的人禱告,每個人都圓滿完成耶穌基督交給他們的任務,將福音傳到世界各個角落。求主讓所羅門群島南海福音教會(SSEC)的宣教士們能有充足的訓練和裝備,充滿聖靈的能力,將主的福音帶往世界各處。
 
瓦努阿圖的慶典
美國的硬幣和貨幣上,印有「In God We Trut 我們相信神」。有類似意義的聲明,不僅出現在美國硬幣上,它也是太平洋小國瓦努阿圖的座右銘,就是 In God We Stand,的意思是 「靠主堅立」。人們可能更熟悉瓦努阿圖以前的名字--新赫布里底(New Hebrides)群島,這個國家位於太平洋西南,在澳洲東面,和所羅門群島的南面。瓦努阿圖由十二個大島嶼和七十個小島嶼組成,屬美拉尼西亞群島。早年是英法共管的殖民地。於1980年獲得獨立,但仍然受到早期殖民者的影響。瓦努阿圖有宗教自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是基督徒。
瓦努阿圖最近舉行了一個重要的宗教祈禱慶典。零六年5月13至14日,數以百計的人,從全國各地來到首都維拉港,與當地人一起,舉行 「聖靈的南方領土四百週年慶典」。四百年前,1606年5月14日,彼得‧奎羅斯(Pedro Fernandez de Quiros)宣佈:他站在上面的的這塊未知的南方領土(瓦努阿圖)是Terra Australis de Espiritu Santo(拉丁語),意思是 「聖靈的南方領土」。 瓦努阿圖族人皮膚黝黑,髮短而蜷,在主前二千年已從不同島嶼乘獨木舟來到定居,由於有臘頭習俗,故彼此為敵,族群間仇殺不斷。首位來到瓦努阿圖人中的是一位長老會宣教士,他在1839年來到,被殺及吃掉。但宣教士仍前仆後繼地來到。最終掃除了瓦努阿圖族的獵頭、迷信及多妻惡習。今天,長老會的影響仍在島上到處可見。

求主讓那用六十三種語言錄製的福音錄音帶儘快分發到瓦努阿圖的各個族群中。瓦努阿圖是個旅遊地方,但在經濟方面,仍是個窮國,影響教育,為數二十多萬人口的教育程度不高。目前穆斯林在這個國家各地建立清真寺,並為窮人提供免費教育。求主讓當地教會能看重教育。

斐濟烏都語 穆斯林Urdu
斐濟位於澳大利亞的東邊,在西南太平洋的中心。斐濟的地理位置很特別,因為地球子午線的180°經線在其中穿過,故斐濟是地球上最東和最西的 國家。在地圖上是幾個小點。在這幾個小點上,居住著南太平洋島嶼中接觸福音最少的一些族群。
例如,斐濟講烏都語(Urdu)的穆斯林就是這樣的族群。嚴格地說,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族群,他們是從各個國家遷移到斐濟的。他們全部講烏都語,這是一種與印地語(Hindi)有聯繫的語言。在烏都語中,包含許多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辭彙。總體上看,他們的祖籍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地區。 一般來說,一個族群通常屬於某個特定的社會階層,例如商人,但斐濟講烏都語(Urdu)的穆斯林不是這樣。他們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包括窮人、放高利貸者、熟練工人、專業人員、文盲、受過良好教育者、地主、宗教教師等。另外,他們所信奉的伊斯蘭教也並不是唯一的,其中包括哈納菲特(Hanafite)、沙菲特(Shafite)、伊特那-阿沙裏(Ithna-Ashari)等教派,這些教派接近真主的方式互不相同。不過,他們都是穆斯林,這一點沒有分歧,他們之中幾乎沒有人相信耶穌基督。

求主呼召有各種恩賜的基督徒,將祂榮耀的福音帶給在斐濟講烏都語的穆斯林。

斐濟 比哈爾人和孟加拉人
印度的比哈爾人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從印度移民到斐濟。在印度家鄉,比哈爾人只與同一種姓的人交往,不與外人交往。但是在他們登上開往斐濟的輪船之後,他們就必須與其他種姓的人,肩並肩坐在擁擠的船艙中。他們與公司簽定了為期五年的合同,成為合同勞工,在斐濟的甘蔗田中工作,五年內不得離開。抵達斐濟之後,他們與印度家鄉的聯繫越來越少,逐漸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價值觀。五年合同期滿後,許多人留在斐濟,他們租得土地,成為小農場主。 比哈爾人與印度家鄉的唯一聯繫紐帶就是信仰,也就是印度教。在信奉印度教的比哈爾人中,幾乎沒有人願意歸信耶穌基督。
全世界有二億三千萬人講孟加拉語,它是全球第六大語言。一般來說,孟加拉人按信仰而分為兩大部分,信奉印度教的居住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那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居住在西孟加拉邦以東的孟加拉國。雖然他們都有自己的方言,兩個國家的孟加拉人仍然可以毫不困難地交談。
有大約一萬七千個孟加拉人目前居住在斐濟。這些孟加拉人已經適應了斐濟的生活方式、文化和語言,但絕大多數人仍然講孟加拉語。雖然他們遠離南亞的故鄉,但他們仍然保持原來的宗教,若不是印度教徒,就是穆斯林。孟加拉人是如何來到斐濟呢?1879至1916年期間,包括孟加拉人在內的一些外國人與英國公司簽定合同,作為合同勞工,來斐濟工作。但直到今天,許多斐濟當地人仍然仇視南亞移民,包括孟加拉人。絕大多數斐濟當地人是基督徒,他們應當回應聖靈的召喚,將福音帶給他們的孟加拉鄰居。

求主使用斐濟基督徒的生活與見證,滿足比哈爾人心靈的饑渴,吸引比哈爾人來到主的身邊。求主讓斐濟出現持續的屬靈復興,讓斐濟當地人與他們的孟加拉鄰居分享基督信仰。也讓孟加拉人中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能找到永生並跟隨耶穌基督。
 
太平洋島嶼 穆斯林
猶塞夫(Yusef)在大街上攔住伊羅克(Irok),問道:「伊羅克!你最近的沙烏地阿拉伯之旅怎樣啊?」
伊羅克微笑著回答說:「讓我們一邊走一邊聊吧。」
於是兩個朋友邊走邊聊。聊著聊著,伊羅克臉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他告訴猶塞夫:「我在沙烏地阿拉伯時,曾經親眼看見人們砍掉一個犯褻瀆罪的男人的頭。當時我暗自問自己,那些人憑什麼 以我們伊斯蘭教的名義,做出如此野蠻的行為?難道他們不知道真主是仁慈的嗎?於是我開始想,如何才能赦免我的罪過。我知道,如果神不赦免我的罪過,我將會進入地獄。我又想到了伊薩(Isa,即耶穌基督),他總是那麼仁慈,即使猶太首領們攻擊他,他仍然那麼仁慈。所以我想讀一些關於伊薩的書,並且像他那樣仁慈。」
出於安全的原因,我們沒有透露這兩個人的真名與背景,不過我們知道,在某個太平洋島嶼上,至少有兩個以前曾是穆斯林的基督徒,今天正在向他們的穆斯林鄰居傳福音。

求主使用這兩個人的見証及傳講能夠感動穆斯林首領,向他們的人民介紹耶穌基督的仁慈與真理。最新的聖經函授課程,能夠將穆斯林帶往耶穌基督,祂那充滿愛和真理的國度裡。

斐濟為百年前吃宣教士道歉
三年前的今天(2003年十一月十三日),斐濟總理和政府一批高官,總共約六百人,專門乘坐直昇機,從首都蘇瓦飛到斐濟一個小島,維提島(Viti Levu),參加一個特別的儀式,這是個道歉儀式。
一百三十六年前(1867年)七月廿一日,英國衛理公會宣教士譚馬士貝克,從英國乘船到此。由於語言不通,他原意是為了表示敬意的行為,被誤會了。三十五歲的譚馬士和另外七位當地信徒被當地土人綁住,用斧頭砍死。宣教士的身體還全身被抹上油,放在火上烤,島人圍坐在地上連他的衣服都吃得清光。只有靴子由於太硬咽不下,所以留了下來,至今放在斐濟博物館記念。
島上居民大部份都知道當年這個宣教士被自己祖先吃掉的事,而從那時開始,小島上的情況一直不好,村中至今仍沒有道路,沒有學校,沒有醫療設施。他們心中覺得,是當時這樣殘忍的對待宣教士,因而有這惡果,覺得要道歉。
十一位譚馬士的後人,坐著四驅車,在村民臨時修的一條3-4公里的路上,開了五個小時,到達那裡,接受了該族的道歉儀式。全村數百名居民,集體坐在當年宣教士被斧頭砍死的地上,流著眼淚,請求原諒,繼而奉上香鯨鬚和毛毯作為禮物,分贈給宣教士的後人。譚馬士的第四代子孫,五十六歲的Les Lester說 :「舊事已過,讓我們繼續前行,我覺得譚馬士貝克的靈魂已安息了」。此時遠處起了一聲雷,也許,跟著來的雨,就是新開始的徵象。

斐濟仍有許多末開發之地,與文明隔絕,維提島是其一,沒電,沒學校,沒診所,求主差派福音扶貧機構前往幫助。求主赦罪的平安,大大賜給維提島的每一個人,願他們不但懂得求人的赦免,更重要的事是知道天父愛他們,耶穌基督為他們死在十架上,讓他們可以過有意義的人生。

斐濟 錫克教徒Sikh  
一個族群遷移到世界各地,通常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例如有些族群是逃避迫害,有些族群是尋找發展機會等等。印度的旁遮普邦(Punjab)是錫克教的發源地,這裏距離大洋州的斐濟極其遙遠,但第一批錫克人為了尋找發展機會,不遠萬里來到這個群島上。斐濟於1879年自願加入英聯邦。亞瑟‧咸米頓‧戈登(Arthur Hamilton Gordon)爵士知道蔗糖工業是斐濟唯一的重要收入來源,但他也知道,如果讓慣於悠閒生活的斐濟人在甘蔗種植園中勞動,他們會非常不滿的。於是來自英聯邦國家的第一批錫克人移民到斐濟,以合同勞工的身份,在當地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以後,一批接一批的錫克人相繼來到斐濟。 錫克人吃苦耐勞。雖然他們當初是種植園勞工,但在今天斐濟的蔗糖工業中,已經看不到錫克人。今天,斐濟的錫克人已經成為專業技術人員、商人、經理甚至政府官員等。錫克人在斐濟總人口中不到百分之一。在世界其他地方,一些聽過福音的錫克人成為基督徒,但在斐濟,幾乎沒有錫克人歸信耶穌基督,主要原因是沒有宣教士去接近他們。

求主耶穌基督呼召宣教士去接近斐濟的錫克人。
 
瓦努阿圖 越南人
一個男子站在投票站裏,查看238位候選人的名單。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的選民正在進行投票,要選舉新一屆議會。當他看到名單中有Dinh Van Than的名字後,露出了微笑。和他一樣,譚是越南人。投票完了,他開始回想從上個世紀初期起,越南人社區在瓦努阿圖的發展。一百年前,他爺爺就來到這裏,當時工人的薪水很低,而且經常拖欠,有一次,他爺爺不得不去法庭打官司,索取拖欠的薪水。
瓦努阿圖的越南社區在上個世紀經歷了政治,和經濟上的改變,但他們的精神生活並沒有改變。與越南國內的越南人不同,在瓦努阿圖的越南人中幾乎沒有基督徒,只有少數的羅馬天主教徒,絕大部分是佛教徒。目前瓦努阿圖只有九百個越南人,由於人數太少,宣教士很容易將他們忽略掉了。

為瓦努阿圖的教會禱告,早日負起責任,將主耶穌基督的救恩帶給他們的越南鄰居。讓聖靈在這些人數少,但有寶貴靈魂的越南人的心中動工。由於收入增加,瓦努阿圖的越南人中間也出現了物質享樂主義,甚至基督徒未能全心全意跟隨耶穌基督,物質享樂成了追求的偶像。
 
可可島 馬來人Cocos Island  
多個晚上了,這位年輕的馬來姑娘都睡不著,她被一件事所困擾。她經常問自己,我會不會是錯了?難道我太挑剔了嗎?她的父母給她介紹了幾個小夥子,但她一個也看不上。她並不是不想結婚,而是不想與這些男人結婚。她居住在可可島,這個太平洋島嶼上只有四百人,她能在這麼少的人中找到自己的真愛嗎?作為一個穆斯林,她知道結婚是每個女人都要經歷的事情,可惜,絕大多數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男女雙方沒有選擇,只能同意。
可可島位於關島之南一哩的一個小島,只有一百英畝的大小,是個人跡不多的荒野地點。但由於相傳有滿載了金幣的西班牙商船沉沒於此,故亦吸引了全球尋寶者的眼光。
雖然馬來人自稱是虔誠的穆斯林,但他們仍然遵守伊斯蘭教傳來之前的某些宗教(佛教、印度教、本地宗教)的部分教義。居住在農村地區的馬來人仍然相信鬼神。在農村地區,如果病人找不到藥品,他們會去找薩滿教士,通過巫術來治病。聖經、《耶穌傳》電影和福音廣播節目都已翻譯成馬來語,遺憾的是,信主的人,真正是數不上有幾人。

更多的福音資源送往可可島的馬來人中間,讓他們能夠向耶穌基督敞開自己的心門。
 
關島 緬甸人
在關島潮濕的難民處理中心,環球教會服務社的職員 T. J.,正在用一台不太靈活的打字機替申請者填表。房中有二十五個人,包括不同年齡的男人、女人以及孩子。悶熱的房間中,有一魚缸,可能就是唯一令人感到有點清涼的事物了。 「我們是基督徒,我們遭到迫害,」一個中年男人說道。T. J.來自美國密歇根州,他負責鑒定難民身份。今天他接待的人,都自稱是基督徒。因為最近有一個謠傳,說以基督徒身份申請,會易些被批准。T. J.發現該中年男人的妻子手裏拿著一本書,上面竟然有佛像。這些緬甸難民根本不能回答有關聖經的問題,這些問題簡單到連密歇根州主日學校最低年級的孩子都可以回答出來。
經歷了差不多五十年的軍事鎮壓,使本來被稱為魚米之鄉的緬甸,變得孤立和貧窮。人民心中怨恨、失望。凡是抗議政府政策的人,都被野蠻鎮壓。秘密警察將幾千名持不同政見的緬甸人驅逐到美國領土關島,不過這些緬甸人僅僅將關島當作中轉站,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前往美國,開始新生活。

求主耶穌為關島的緬甸佛教徒提供靈魂的庇護所。讓他們早日知道,只在耶穌基督那裏,才能找到真正安全的地方。
 
哈瓦人Hawa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茂密的叢林中,一聲鳥鳴穿透了寂靜的夜晚。根據哈瓦人的傳說,這種很特別的聲音並不是真正的鳥鳴,而是一個邪惡女巫的幽靈的嚎叫。在這聲鳥鳴之後,人們開始驚慌起來,村莊中的老年人急忙聚集在一起,商討他們應當做什麼。這些可憐的村民,他們心中的負擔多麼重啊! 感謝主,第二天早晨,新部落差會(NTMW)的二位宣教士向哈瓦人講授聖經課程,讓哈瓦人明白,只有歸信耶穌基督,才能減輕他們心中的負擔。一些村民開始相信耶穌基督是為他們的罪過而死的,他們願意跟隨他。村民華斯(Was)說:「我以前努力工作,希望從仁慈的叢林之神那裏獲得保護與幫助。」 另外一個村民解釋說:「耶穌基督為我們而死,就是想讓我們跟隨他,而不是跟隨叢林之神。」
在附近的一個村莊,哈瓦基督徒排演了耶穌基督受苦與復活的事蹟。

為哈瓦人願意靠著主,除去他們的迷信傳統,轉而依靠十字架上耶穌基督的大能大力禱告。求神除去在他們當中的邪靈的作為。為在哈瓦人中間工作的宣教士的安全與智慧祈禱。為哈瓦基督徒能夠將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的鄰居禱告。
 
巴布亞新幾內亞 戈戈達拉人 Gogodala  
一位遺傳學家的話,引起了他同事們對他的研究有很大的興趣。他說:「我最近接觸了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些戈戈達拉人(Gogodala),他們聲稱這個部落在血緣上全部是猶太人。請我為他們做DNA實驗,以便確定他們說的是真話。我已經決定為他們做這個實驗。」
同事拿起水杯,問道:「他們認為自己是猶太人這個念頭,究竟是怎樣冒出來的?」 遺傳學家回答:「他們有一些歐洲人寫的書,上面提到許多巴布亞人有猶太人的外貌。十幾年前,澳大利亞宣教士帶領了些戈戈達拉人成為基督徒,這些宣教士也提到戈戈達拉人有猶太人的外貌,而且戈戈達拉人的語言與猶太人的希伯萊語也有相似之處。當然,在沒有進一步研究之前,我們還無法肯定,不過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研究專案。」
巴布亞新幾內亞有五百萬人口,除了戈戈達拉人,估計最多有八百個猶太人。這個國家目前還沒有猶太教堂或猶太學校,絕大部分猶太人從事商業和金融。

求主差派宣教士去接近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猶太人。為信主的戈戈達拉人能夠成為宣教士禱告,向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猶太社區傳福音。求主讓戈戈達拉人知道自己真正的遺傳背景。也讓宣教士告訴這個國家的所有部落,主正在透過猶太人來彰顯祂的榮耀。

新西蘭 高棉人Khmer  
我們是否應當把新西蘭的五千名高棉人稱作福音未及的族群呢?事實上,他們有自己的堂址,此外還有至少三個家庭教會。截止到2006年,這教會仍然由幾個荷蘭宣教士管理。對那些於1970年代末期從柬埔寨大屠殺中逃離出來的難民來說,這所教堂過於 「西方化」,缺少高棉特色。大多數柬埔寨人是小乘佛教徒 (編註 ﹕小乘佛教主要強調一個人的自身修行。重點在 「自渡」,只解決自己的問題。大乘者,就是不但自渡,也要幫助他人修成正果,所謂度他。),他們的寺院既是宗教中心,又是文化中心。
希望在新西蘭城市克裏斯特徹奇(Christchurch)成立高棉教會的西方宣教士感到失望,因為當地的柬埔寨人並沒有定期前往教會的習慣與熱情。一些高棉人去教會作禮拜的動機並不單純,他們僅僅想從中獲得某種利益,這些人稍後也可能會去佛教寺院。大部分高棉人是非技術工人,幹一些粗活,不過也有越來越多的高棉人開始經商,他們每天長時間工作,希望賺得更多的錢。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高棉人今後將走向何方呢?

在新西蘭的高棉人中渴望比物質更有價值的追求,將他們帶往十字架的前面。讓年輕的高棉人在融人新西蘭文化時,能認識耶穌基督,而不是沉迷於世俗主義和享樂主義。

新西蘭 穆斯林
幾乎每天都有穆斯林移民和難民進入新西蘭。他們大多數是爪哇人(Javanese)或阿拉伯人。在這些穆斯林中,有些人是為了逃避國內衝突,有些人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找到更好的工作。新西蘭的人口調查表明,在過去的二十五年中,穆斯林人口平均每五年增長一倍。絕大部分穆斯林是溫和的,不支援激進的伊斯蘭運動。不過由於新西蘭媒體經常將穆斯林與恐怖主義聯繫起來,溫和派穆斯林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新西蘭的穆斯林已經進入公眾生活的所有領域。
到目前為止,新西蘭的基督徒幾乎沒有和穆斯林來往,穆斯林很少受到邀請,去基督徒鄰居的家中做客。少數具有愛心的基督徒開始祈禱,並開始與穆斯林接觸。感謝主,目前新西蘭的幾個宗派願意開展合作,向穆斯林傳福音。從總體上看,新西蘭的教會需要負起責任,與穆斯林分享耶穌基督。

目前有一項計劃,向新西蘭的每個家庭提供電影《耶穌傳》的拷貝,求主讓這項計劃取得大豐收。也讓新西蘭的穆斯林看到這部電影后,接受這位為他們的罪過而捨棄生命的唯一救主。

澳洲、新西蘭 猶太人
「孩子的爸!約書亞(Joshua)要給你念字母表。」 母親微笑著,將兒子輕輕推到父親身邊。這個三歲的孩子拿起彩色的希伯來語字母表,開始朗誦上面的字母:阿萊夫(Alef)、貝特(Bet)、吉馬爾(Gimal)......,中間毫無停頓。這個孩子已經能夠流利地朗誦希伯來語的所有字母。父親非常高興,抱起他說:「念得好啊!你在日托學校裏學得很好。」 父親把孩子放下,暗想:「感謝上帝,我們居住在澳洲!這裏有全世界最好的日托學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澳洲為即將被屠殺的幾萬名德國和東歐猶太人提供了避難所。今天,澳洲的猶太人已經發展壯大,他們有自己的學校、報紙、電臺、商店、體育俱樂部以及其他公共設施。在猶太人中,大約百分之75是猶太教徒,其餘百分之二十五沒有宗教信仰。這兩類猶太人的關係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猶太人強烈認同自己的文化,拒絕接受基督教的影響。
澳洲的鄰國,新西蘭的猶太人處境就不大一樣,新西蘭有大約三千名猶太人,絕大多數來自俄國,大部分居住在奧克蘭(Auckland)和惠靈頓(Wellington),兩地有猶太正教與猶太改良派的教堂,也有猶太學校。新西蘭多次爆發針對猶太人的迫害行動。總體上看,新西蘭猶太人在不被社會關注的環境下,保持著自己的宗教與習慣。

幫助澳洲猶太人與基督徒能展開長久的友誼,與基督徒分享真正的信仰。猶太教徒與基督教學者展開對話,有開放的心態去認識和研究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求主讓澳洲的猶太人繼續發展壯大,與南太平洋地區的其他猶太人保持密切聯繫。求主讓更多的新西蘭基督徒去接近他們的猶太鄰居。
 
澳洲 猶太歸主協會  
「你這傢伙,離我遠點!我是猶太人!你們這些猶太歸主協會的傢伙都是瘋子!」 一個猶太大學生一邊說,一邊加快腳步走開。澳洲悉尼(Sydney)猶太歸主協會的同工設法趕上大學生,對他說:「我也是猶太人。我以我的猶太背境 自豪。我遵守所有的猶太傳統與習俗。當初有人給我一本關於耶穌基督的小冊子時,我也像你這樣憤怒。對我來說,耶穌基督就是異教徒。但上帝讓我讀了這本小冊子。我必須告訴您,當我得知上帝派耶穌基督來赦免我們的罪過時,我是多麼激動啊!我逐漸明白,上帝派耶穌基督來,就是讓我們從此過上真正豐盛的生命。最讓我高興的是,我終於知道我可以永遠居住在耶穌基督為我們建立的房子中。」
澳洲的猶太歸主協會忠心地將上帝的福音帶給不信主的猶太人。猶太歸主協會的成員經常在街頭佈道,在一週之內,他們分發了二萬八千多張傳單。猶太歸主協會的成員還經常在各地教會負責聚會,內容包括:逾越節上的耶穌基督、舊約中的耶穌基督、帳篷盛宴中的耶穌基督等。

為澳洲猶太歸主協會的辛勤工作感恩。求主讓澳洲的猶太人能早日找到他們的彌賽亞。

澳洲 艾哈邁迪亞教徒Ahmadiyya
澳洲有大約二十五萬穆斯林,其中一部份對澳洲社會有一定的貢獻,就是艾哈邁迪亞人,他們大部份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艾哈邁迪亞教派是伊斯蘭教的一個分支,十九世紀時,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區的穆斯林社區處發展出來。由於信徒普遍對傳統伊斯蘭有很強的對抗態度,例如他們認為Jihad不是解釋為聖戰,而僅僅指為阿拉而奮鬥。而艾哈邁迪亞和傳統伊斯蘭最大的分岐很有趣,就是基於對耶穌基督的不同看法。他們認為耶穌已死在克什米爾和葬在那裡,而和傳統的伊斯蘭相信耶穌是會第二次來臨相反。這個宗派的創辦人密爾札(Mirza Ghulam Ahmad)認為他自己是耶穌的化身。這分支被巴基斯坦的伊斯蘭神學家認為他們是異端,他們被巴基斯坦政府宣告為非伊斯蘭民族,禁止往麥加朝覲。
在艾哈邁迪亞人的宗教倫理中,有 「工作榮譽」 的規定,它要求每個信徒都為所在地區的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並以此為榮。至少有四百名到一千五百名艾哈邁迪亞人遵守了這條規定,他們的貢獻極大促進了社區發展。艾哈邁迪亞人經常反駁以聖經為基礎的基督教教義,他們之中幾乎沒有人公開接受耶穌基督的真理。感謝主,青年使命團(YWAM)正在接觸一些小族群,向他們解釋什麼是基督教,並與他們討論基督教的問題。

為在艾哈邁迪亞人中間工作的青年使命團祈禱,求聖靈開啟艾哈邁迪亞人的心,讓他們接受福音,回應聖靈的呼召,將他們的生命奉獻給耶穌基督。
 
澳洲 帕西人Parsee  
「善思,善言,善行。」 寺院的爐火閃動著,火焰又高又熱,一個僧侶正在吟詠拜火教創始人--先知所羅阿斯特(Zoroaster)的 「三善」 教義。他繼續說:「善來自上帝,惡來自魔鬼。」
拜火教徒身穿象徵 「義」的白色襯衫,他們崇拜火,認為火是上帝的兒子,是不可見的上帝的可見代表。此外,在拜火教中還有天使。上帝、天使和火構成了拜火教的三位一體。
很久以前,帕西人從波斯(伊朗)將火種帶到印度的烏德瓦達(Udwada),點燃了一所寺院的爐火,直到今天,這所寺院一直是拜火教最神聖的殿堂。今天的拜火教正在發展壯大,他們在世界各地的許多領域發揮影響,甚至在西方國家建立起拜火教寺院。澳洲的帕西人在各地積極開展活動,希望保持他們的拜火教文化,不放棄他們的拜火教信仰。 有負擔向帕西人傳福音的基督徒不多,只有大約三十個帕西人歸信耶穌基督。遵守 「三善」 教義的帕西人是 「善民」,難道我們不應當滿足他們瞭解耶穌基督的迫切願望嗎?

求主讓基督徒接近帕西人,並為他們祈禱,帕西人的白色襯衫應當象徵耶穌基督的 「義」。求主差派更多的宣教士,去牧養帕西人中間人數很少的基督徒。
 
澳洲 耆那教徒Jain
「我認購1001博特(bhot)的酥油。」 拍賣會正在進行著,最後一個競價者喊道:「我認購2001博特的酥油。」 酥油是很昂貴的東西,但是許多家庭都認為應當花錢買下來,因為買到酥油的家庭將有權帶領人們作禮拜。博特是印度古代的一種液體計量單位,略少於一品脫。2001博特的酥油可以使寺院的油燈點燃幾個月。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都有作禮拜的傳統,在禮拜時,人們奉獻上鮮花和聖餅,四周放上點燃的酥油燈。信眾在禮拜結束時吃聖餅,以此保佑每一個作禮拜的人。 在澳洲,大約一百個耆那教家庭居住在悉尼(Sydney),一百個在墨爾本(Melbourne),五十個在布里斯班(Brisbane),三十五個在珀斯(Perth)。澳洲沒有耆那教寺院,不過有一些印度教寺院,其中供奉著耆那教的神靈,這些印度教寺院允許耆那教徒在裏面舉行宗教儀式。耆那教徒每月聚會一次,作禮拜,為孩子們講解耆那文化,演唱讚頌神靈的宗教歌曲等。在作禮拜時,耆那教徒坐在地板上,高聲吟唱耆那教主神摩哈維爾(Mohavir)的傳記,時間長達兩個小時。
耆那教,印度教和佛教並列為印度三大宗教。主前六世紀在北印度,與佛教同時興起。耆那一詞原意為勝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最早的創始人名勒舍婆,是釋迦牟尼同時代人,耆那教徒稱他為大雄。耆那教反對祭祀殺生,反對吠陀權威和偶像崇拜,指責婆羅門不學無術、言行不一;認為一切吠陀和祭祀都不能使罪人解脫。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要求。目前,在印度約有教徒三百萬。耆那教認為動植物和非生物體內均有靈魂存在,不能任意傷害。耆那教徒奉行五戒,修三寶,實行苦行。五戒是不殺生,不欺狂,不偷盜,不姦淫,不畜私財。三寶為正智(正確學習),正信(正確信仰),正行(正確實行),耆那教徒還實行各種苦行,認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舊業,脫離轉迴之苦,獲得解脫。

求唯一、真正的主開啟澳洲耆那教徒的心靈。讓耆那教徒吟唱一首新的歌曲,去讚美耶穌基督,只有他才能聽到他們的歌聲,並回應他們的祈禱。
 
澳洲 錫克教徒Sikh
潔白的寺院宏偉壯觀,上面有高聳的金黃色圓形屋頂,寺院前面有一個寬大的廣場,上面豎立著尖塔,尖塔前面還有一隻印度大象,所有這一切,讓旅遊者感到驚奇。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一切並不是在印度,而是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北部沿海城市烏爾古爾加(Woolgoolga)。雖然澳洲各地都有錫克人,但烏爾古爾加有最大的錫克人社區,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錫克人居住在這裏。 錫克人於1940年代首次來到澳洲的香蕉種植園工作。今天,錫克人已經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當地香蕉農場。當初錫克人在澳洲賺到錢後,一些人返回印度,還有一些人決定留在這個國家,建立新家園。錫克人與澳洲當地人密切合作,共同為澳洲的經濟作出貢獻。
錫克教的創始人那納克(Nanak),反對印度教「沐浴恆河」 的宗教習俗,且主張對伊斯蘭教的上主忠心,注重道德生活的實踐,信仰綜合了伊斯蘭教及印度教。現代的鍚克教已成為一個國際性宗教,全世界的錫克教徒約有二千萬,大都居住在印度與巴基斯坦,更有部份教徒僑居昔日英國殖民地如澳洲、新西蘭、馬來西亞、香港、南非和英國等地。由於錫克教徒都是印北人,故其宗教富印度色彩,加上禮拜時亦保守地用旁遮普方言為主,使之更為封閉在民族宗教的範疇裡。錫克教的信仰核心是上師,上師的教訓十分單純,就是將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部份重要教義綜合起來。錫克廟亦叫 「上師之家」,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信徒進入聖堂要脫鞋打坐,男人戴上 「頭巾帽」,女人頭上披著 「紗巾」。
他們持守五種清淨的記號:(a)留長髮;(b)梳頭髮;(c) 穿短褲;(d) 帶鋼鐲(表達永恆團結);(e) 佩匕首。
他們持守五戒:(a) 不偷盜;(b) 不姦淫; (c) 不抽煙; (d) 不吸毒; (e) 不叛教。
他們很重視生命禮俗,凡嬰兒誕生、男女婚姻、死亡殯葬均舉行特別的宗教禮儀。綜合而言,錫克教是一個非常有系統組織的宗教,教條清晰,實踐容易,涵蓋面很廣,並且落實於人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甚至運用暴力以抵抗迫害。

求主讓澳洲出現宗教復興,洗滌基督徒的心靈。求主喚醒澳洲人的心靈,讓他們向來到這個國家的外國移民傳福音。讓澳洲基督徒儘快接近錫克人。
 
澳洲 庫爾德人Kurd  
幾百萬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伊拉克、土耳其和敘利亞三國交界的地區就是以前的庫爾德斯坦(Kurdistan)。大部分庫爾德人留在這個地區,小部分人因失去了自己的家園,移民到世界其他地方。
根據土耳其和澳洲政府簽署的一項勞工協定,一些庫爾德人於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移民到澳洲。以後,澳洲又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分別從伊朗和伊拉克接收了一些庫爾德難民。
澳洲的大約一萬五千名庫爾德人正面對嚴重的挑戰。許多庫爾德人不僅不懂英語,而且是文盲,也不懂自己的庫爾德語。許多庫爾德人曾經長期居住在中東的難民營中,達到澳洲後,他們遇到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此外,失業、缺少醫療服務、無法融入澳洲文化等,也長期困擾著庫爾德人。
目前在澳洲的庫爾德人中間基本上還沒有基督徒。絕大多數庫爾德人保留了他們的穆斯林傳統與身份。

求主基督的福音滿足澳洲的庫爾德人的心靈需求。讓庫爾德人能夠獲得神的兒女新身份。求主耶穌基督興起澳洲的基督徒派遣宣教士到庫爾德人中間。
 
五個邪惡的巨人
神聖、全能的上帝,我們謙卑地懇求您,像大衛面對邪惡巨人歌利亞時您對大衛的許諾那樣,應允我們的請求。
第一,我們請求您揭去那蒙蔽世上幾十億人的黑暗面紗,讓他們看到真理和光明。
第二,請求您囑咐全世界無數的信徒,讓他們將生命、真理和去到主那裡的道路,告訴那些福音未及的族群,讓萬邦萬民都聽從您、信服您。請差派更多合您心意牧者,將您的救恩帶給全世界的羊群。
第三,我們的上帝,求您為全世界的窮人申張正義,讓無數在生活重擔下掙扎的窮人,早日擺脫苦難和貧困。
第四,求您消滅瘟疫等疾病,這些疾病每年奪去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
第五,我們的上帝,請求您消除人類的無知。讓窮人和被壓迫的人能接受教育。

我們謙卑地懇求您消滅這五個邪惡的巨人,就是黑暗、貧窮、苦難、疾病和無知。讓全世界的人們都投入您愛的懷中,讓他們獲得心靈的啟迪。請差派您的僕人去拯救世人的靈魂,滿足他們的日常需求,讓他們享受生命的禮物,讓他們知道上帝正在幫助他們成長。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神愛世上每一個人,不是因為世人認識祂,乃是因為祂無條件的愛,甚至將祂最寶貴的獨生子賜給人,使人透過耶穌,知道神眷顧世人,讓人可以進入祂永恆的國度中,不致面對死亡。其實,這救恩不是人人可以理解,我們是屬於地上的人,但因為耶穌的介入,我們能夠成為天國的子民;是因為這福音是由天上而來,不是在地上而出。「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 (約3:17) 神差祂的兒子 「降世」,是因為祂的兒子不屬於這個世界,是由天上而來;這永生的福音是地上沒有的,所以祂要親自傳揚這個信念。

神親臨世上拯救世人,真是奇異恩典!但願我能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

宣教樹
你是否注意到大部分椰子樹都是沿著海岸線生長的嗎?你知道有許多椰子樹都是朝著海水方向傾斜的嗎?你知道為什麼椰子樹能夠結出如此多的椰子嗎?
海邊的椰樹和椰子,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椰子有粗糙、堅硬的外殼,可以在水中漂浮,殼子裏面有厚厚的白色椰肉,中間是甘甜的椰汁。這種結構的果實,可以保證它在鹹水(海水)中漂浮很長的時間,而不會沉沒。椰子樹生長在海邊,當成熟的椰子落下時,正好落入海水中。一些成熟的椰子可能暫時堆積在海邊,但是不久之後,一個大浪打來,即可將這些椰子全部捲走。這就是熱帶地區的椰子可以漂流到無數島嶼上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椰子樹是一種很特殊的樹,它有自己的使命,它能夠讓自己的椰子漂流到遙遠島嶼上。
椰子樹是教會的最好榜樣。與椰子一樣,教會也有自己的使命,它的使命就是傳福音,建立更多的教會,在世界各地為耶穌基督發展信徒。教會可以從椰子樹身上學到許多東西。
第一,尚未成熟的綠椰子不會在海上長途漂流,也不會在新海岸邊紮根發芽。椰子只有在完全成熟之後,才會開始漫長的漂流。宣教士應當像成熟的椰子一樣,成為成熟的基督徒,並且經過良好的準備與培訓。
第二,如果所有椰子都落到地上,它們會在原來的椰子樹下紮根發芽,不久之後,在原地會長出許多樹苗。這些弱小的樹苗互相消耗養分,互相爭奪陽光,結果是所有樹苗都無法長大,無法結出果實。一個教會如果將它的全部力量資源都放在自己身上,那麼這個教會就會變成樹苗,弱小並且狹隘。
第三,椰子樹朝向大海傾斜,時刻準備完成自己的使命。教會也應當時刻關注世界各地福音未及的族群,時刻準備完成上帝的使命。許多宣教機構來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幫助當地人建立教會。通過他們的辛勤工作,這個國家的教會變得更加強大、獨立和成熟。一個教會必須戰勝宣教植堂的挑戰,只有這樣,這個教會的使命才算是真正完成。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 有時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和壓力,不是別人可以理解,也不是可以找到別人分擔和幫助的。但感謝慈悲的天父,祂鼓勵我們在任何時候也可以 「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人能夠來到這位全能、慈悲者的面前,這是何等大的禮物,也是何等大的福氣,因我們可以向祂傾訴我們的需要和感受,祂也樂意垂聽、施恩和幫助。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神的眼目中,在祂的同在裡,得著保護,得著眷顧。

這是何等大的好消息!真的有神在活人之地行走,並且施恩憐憫;願我們都竭力傳揚這好信息。

 (來源: http://www.missionpathway.org /  2006年11月太平洋島嶼)

承蒙 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 惠允刊載,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