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0-04-19發佈

未得之民˙2010年一月恒河,印度文明的心臟  (來源:萬民福音使團)

恒河,印度文明的心臟  作者:Keith Carey
                                  
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曾經這樣描述恒河的重要意義:
 「恒河是印度之河。有史以來,它就是印度的心臟,將無數印度人帶到它的兩岸。從源頭到進入大海,從古代到現代,恒河的歷史就是印度文明與文化的歷史,是無數帝國興亡的歷史,就是無數偉大、值得自豪城市的歷史,也是人類冒險精神的歷史。」
幾千年來,恒河養育了數以百萬計,也可能是幾十億人。恒河河谷(盆地)的寬度為200-400英里,這裡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由於這個原因,四億五千萬人在這裡生活。恒河不僅養育了無數農民,也養育了無數城市居民。恒河及其支流為阿拉哈巴德、帕特納、瓦拉納西、加爾各答以及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等大城市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恒河全長一千五百五十七英里,發源於印度北方鄰近西藏的烏塔切爾邦 (Uttaranchal ) 一座海拔一萬四千英尺的冰山。河水從冰山流出之後,向東流經印度最大的一個邦--北方邦,該邦人口幾乎超過八個國家的總合。如果沒有這條河流,北方邦不可能養活如此多的人口。通過北方邦之後,恒河繼續向東流去。通過比哈爾邦和西孟加拉邦之後,恒河形成一個三角洲,河水在此溢出,最後通過孟加拉國,流入孟加拉灣中。
 
恒河的宗教意義
印度教徒沒有感激創造出恒河的上帝,而是將這條河作為他們的神。印度教的經典《吠陀經》無數次提到恒河,聲稱恒河具有許多特質,甚至聲稱恒河是一位女神的化身。 在許多宗教的傳統中,都有一條特殊的「神河」,用來象徵性地洗滌人們的罪孽與異端。在古代波斯,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神河,而在古代埃及,尼羅河是神河。至於恒河,印度教徒將它看得更加神聖。一些印度教徒相信,如果不用恒河水將身體浸濕,不在恒河中沐浴,那麼人的生命將是不完整的。一位印度教朝聖者對BBC記者說:「我來這裡是為了清洗我的罪孽,清洗我一生積累的罪孽,只有這樣,我才能帶著虔誠的靈魂死去。」(2007年1月15日)許多印度教家庭在家中保留一小罐恒河水,據說這樣做可以給家庭帶來聲望。當一個人在家中即將死去之前,家人們會讓他喝掉這罐水,他們相信這樣做,可以治癒生者的所有疾病,清洗死者一生積累的所有罪孽。可悲的是,恒河水遭到嚴重污染,喝下這樣的髒水,很可能加快病人的死亡。
印度教中最重要的一些節日都是在恒河岸邊舉行的,尤其是阿拉哈巴德和瓦拉納西之間的恒河岸邊;大壺節 (Kumbh Mele) 每十二年舉行一次。(註﹕大壺節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節日。根據印度經文記載,神在四個地方滴了長生不老藥,其中一滴就是阿拉巴哈德。故此,每三年就在一個地方舉行大壺節,每地則十二年才舉行一次。)印度教占星家自稱能夠確定「最吉利的」沐浴時間,於是當這個時辰到來時,無數人瘋狂地奔向恒河中沐浴。最近幾年,就有幾百人因此被踩踏死亡。不過一般情況下,沐浴是有秩序的,婆羅門僧侶和苦行者通常都較其他人先入水。

被污染的恒河
印度教導師,超脫靜坐派創始人馬哈裡希‧馬赫施‧約吉(Maharishi Mahesh Yogi)逝世之後,安排在一個特別吉祥的地點,就是在恒河與亞姆納河的匯合處火葬,他的骨灰被抛灑在恒河中。此外,還有幾百萬印度教徒在死後,骨灰也被抛灑在河中,其中許多人沒有錢完全火化,於是一些燒焦的屍體漂浮在河水中。你可以想象那裡的河水質量有多麼糟糕! 根據一家網站(http://en.citizendium.org/wiki/Ganges)的介紹,當地的皮革工業也污染了恒河。皮革工業使用大量的鉻和其他化工產品,這些東西最後被排放到恒河中。北方邦政府一向忽視恒河污染問題,這個問題至今依然存在。這家網站還提到,有大量的人類垃圾被傾瀉到恒河中。印度教徒一方面將恒河看作是神聖的河流,一方面卻污染它,這真是非常奇怪!
作為一個快速工業化的國家,印度需要大量電力。政府計劃在恒河源頭地區修建一個大型水力發電站。反對者認為,水壩將給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並降低恒河的文化與宗教意義。零九年一月,為期43天的大壺節開始之前,印度教徒們要求電力公司向恒河中注入清水。
沒有基督,印度教徒的一切希望都是徒勞的。印度教徒生活在一個被惡意神靈嚴重影響的環境中,他們如何才能聽到基督的真理?宣教組織試圖接近瓦拉納西的印度教徒,這個城市中已經有兩個基督教團契。一些印度信徒前往瓦拉納西和阿拉哈巴德,公開地敬拜和為那些希望得到心靈啟蒙的印度教徒祈禱。

禱告:願基督徒的努力能夠蒙神悅納,粉碎一切欺騙,讓虔誠、善意的印度教徒明白,耶穌才是他們一切屬靈疑問的答案。
 
納蘭德拉‧提瓦利 Narendra Tiwari
納蘭德拉‧提瓦利是一位婆羅門,成長在一個充滿衝突的環境,因為他的家人分成兩個不同的派別。一派參加了共產黨,另一派參加了激進的印度教武裝組織,他傾向於後者。納蘭德拉的父親是一位印度教導師,崇拜印度教的死亡女神。納蘭德拉十二歲時也被冊封成為導師;一年之後,在父母的安排下,他與一位也是婆羅門背景的女孩卡琳迪結婚。
在暴力與衝突的環境中長大的納蘭德拉,經常看見激進份子毆打那些不服從印度教武裝組織的人。有一天,納蘭德拉的朋友帶著他,去騷擾桑托什(Santosh)。桑托什是一位低種姓農民,信奉耶穌。納蘭德拉看不慣朋友們放肆地毆打、辱駡桑托什,於是讓他們走開,他想單獨與桑托什談談。桑托什問了納蘭德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提瓦利先生,我知道你不會放棄你的家庭、宗教、父母、社會、文化以及舒適的生活。但是有一天,有一個神會審判你。你準備好在這位神的面前,回答他的問題嗎?」
納蘭德拉一夜未眠,第二天,他找到桑托什,問將要審判他的那個神,叫什麼名字。於是桑托什向納蘭德拉介紹福音,為他祈禱,並邀請他參加一個家庭教會。家庭教會中的人們非常熱情,充滿愛心,納蘭德拉決定將他的信仰奉獻給耶穌。 歸主之後,納蘭德拉遭到所有家人的反對,生活處於危險之中。納蘭德拉設法來到烏塔爾邦的神召會聖經學校,參加培訓。隨後,他又前往加爾各答,去青年宣教社(YWAM)的門徒培訓學校學習。在培訓期間,納蘭德拉與妻子實現了和解。早些時候,納蘭德拉曾經毆打、辱駡過卡琳迪,但現在卡琳迪願意寬恕丈夫。卡琳迪不久之後也歸主,其中部分原因是她看到丈夫性格的明顯改變。
 
向印度人傳福音
納蘭德拉有一個異象,那就是向印度人講解聖經,讓印度福音化。納蘭德拉在他的書面見證中寫道:「我願意向印度人傳播福音。」從1998至2007年,納蘭德拉一直關注YWAM在瓦拉納西的植堂工作。瓦拉納西是一座印度教聖城,位於恒河之濱。納蘭德蘭讓當地信徒的數量從四十人增加到一百人。納蘭德拉還在北方邦的其他地方協助建立了二十五個家庭團契,成員大部分是有印度教背景的新信徒。
2007年7月,納蘭德拉將YWAM瓦拉納西分會的領導權交給三個年輕人。納蘭德拉的主要工作在瓦拉納西,但他在北方邦的農村地區也完成了很多工作。與YWAM的工作人員一起,納蘭德拉協助這個組織在七十個村莊中宣教。納蘭德拉有一個特別繁重的任務,那就是為博吉普爾人(Bhojpuri)宣教。博吉普爾人是北方邦人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族群,他們的影響力不僅遍佈農村,而且遍佈城市。博吉普爾人講自己的印地語方言,印度一些最受歡迎的電影就使用這種方言。如果講博吉普爾方言的人能夠接受基督,他們將影響印度北部許多印度教徒。 此外,納蘭德拉還有一個家庭內部的屬靈任務,那就是讓他的父親歸主。納蘭德拉的父親至今依然是印度教導師兼僧侶,在印度教社區中工作。(以上內容選擇納蘭德拉‧提瓦利的文章《我從耶穌那裡找到平安》)

禱告
˙祈禱納蘭德拉的所有家人都歸主,這將影響印度教社區中的許多人,認識神的國。
˙納蘭德拉正在印度北部印度教勢力強大的地區工作,求神保守他的身心靈都強健平安。
 
曼吉 克瓦特人 Manjhi Kewat
「我們每年都遭遇洪水,」普拉卡什說。「每年七月下旬,季風季節一開始,恒河也開始泛濫。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去年,有幾百萬人逃離家園,許多人被洪水淹死。恒河是我們的生命,她是神聖的。恒河治癒我們的疾病和創傷,讓我們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但是當她發怒時,她是會殺人無數。政府修建了一座大壩,控制恒河的河水。但恒河是一位神靈,誰能控制神靈呢?」
普拉卡什屬於曼吉/克瓦特部落,這個族群傳統上是船夫。在比哈爾邦,曼吉/克瓦特人駕駛他們的船,穿梭在恒河上。他們見到許多僧侶和朝聖者來到恒河岸邊,下水沐浴,將恒河的水裝入瓶子中,帶回家,在印度教儀式上使用。但普拉卡什和其他曼吉/克瓦特人更關心如何在河中捕魚。
「從比哈爾邦的帕特納向北航行,我們可以穿越聖雄甘地橋,它是亞洲最長的橋,全長八公里。我認識的一個朋友,正在培訓比哈爾邦的基督徒。又說他們會在曼吉/克瓦特部落以及其他部落中建立教會,他們都是從崇拜恒河女神,轉變為崇拜主耶穌。什麼時候,我也要看一看他們唸的聖經。」

禱告
˙祈禱在印度季風季節中,神在恒河上彰顯他的大能。
˙為恒河中的船夫祈禱,祈禱這些船夫看到用他們的語言印刷的聖經和其他福音資源。
 
博吉普爾人 Bhojpuri
「北方邦和比哈爾邦已經被蚊子和黑手黨所控制。」馬諾伊‧提瓦利這樣說。馬諾伊是一位著名電影演員,後來從政,他想幫助他的博吉普爾兄弟,為他們找到工作。英國廣播公司2009年4月14日的一篇文章說,在過去的十五年裡,政客們關閉了一些糖廠和化肥廠,博吉普爾人被迫遠離孟買,去其他地方尋找工作。 博吉普爾語是印地語的一種方言,有二千五百萬人講這種方言,他們分佈在比哈爾邦西部、查坎德邦部分地區和烏塔爾邦東部。恒河正好流經這個廣大地區。博吉普爾人是聰明的族群,他們有富於創造性的音樂。博吉普爾人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創作了歌曲,包括婚禮、出生和死亡。
在講博吉普爾語的人中間,絕大多數都是印度教徒,只有很少的基督徒。博吉普爾人是印度最貧窮族群之一,他們缺少食物和工作,生活艱辛。只有耶穌基督的福音,才能粉碎導致博吉普爾人靈魂上和物質上都異常貧瘠的心靈堡壘。

禱告
˙祈禱博吉普爾人的主要領袖歸主,將神的真理帶給他們的人民。
˙祈禱印度的博吉普爾信徒充滿勇氣和愛心,與他們的鄰居分享基督的福音。

北方邦的宣教考察 Uttar Pradesh Survey
一個印度教徒寫道:「北方邦是蘇非派穆斯林、聖徒、先知和知識份子關注的地方,是各種宗教、各個地區、各個種姓和各種教義匯合的地方。北方邦的獨特性是:它是眾多神靈控制的地方。」
印度基督徒懷著特殊的負擔看待這段話。他們準備開展一次宣教考察,會竭盡全力,要將福音帶給從未聽過神的大能、榮耀與救恩的北方邦人。
北方邦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有一億九千萬人,其中81%是印度教徒,18%是穆斯林,其餘是錫克教徒、耆那教徒和佛教徒,基督徒人口,則不到1%。而且主要仍是在備受歧視的賤民群體中。大部份是掛名信徒。
感謝主,許多不同的宣教機構都致力向北方邦傳福音,他們一起禱告、策劃研究和裝備信徒,求神使用這一切的預備。

禱告
˙祈禱北方邦的宣教考察與宣教活動能夠產生一個更加宏大的計劃,將福音帶給信奉不同宗教的無數民眾。
˙祈禱印度教武裝人員不會干涉基督徒的宣教努力。
˙北方邦一億九千萬人口中,只有十五間聖經學校,求神興起工人,收割莊稼。求神興起校園事工,得著各地大專學生。

瓦拉納西 Prayer Efforts For Varanasi
「今年我們將從阿拉哈巴德前往瓦拉納西,進行第三次祈禱之旅。」桑吉塔是青年宣教社(YWAM)的領導人之一,他正在給一位宣教士朋友寫一份鼓勵性的報告。「我們有一百五十人,他們來自不同的族群和教會,一些人在公路上,一些人在恒河上,還有一些人在這兩個城市中,大家一起祈禱,讓瓦拉納西接受主耶穌。此外,還有幾千名信徒,通過網站,參加我們的網上虛擬祈禱之旅。我們將在瓦拉納西的幾個重要地點祈禱,包括瓦魯納桑甘(瓦魯納河與恒河的匯合處)、達斯瓦斯麥德(有幾千名印度教徒在此地禮拜、沐浴)和薩納特(佛教聖地)。在一個重要教會裡,我們舉行了一次特別祈禱,為過去一百五十年裡教會對婦女的不公正對待,向神懺悔,包括牧師在內的所有男人都站立起來,請求神的寬恕。當然,特別祈禱已經結束,現在最重要的,是為瓦拉納西祈禱。」
瓦拉納西是印度教的朝聖地,在主前八百年建立,位於恒河左岸,恒河在此180度轉流,且和另外兩河交滙,故此是個重鎮。印度教徒人生有四有目的,「住在瓦拉納西,結交聖者,喝恒河水,敬拜濕婆」。其中三個與瓦拉納西有關。據說,唐玄裝心中的西天極樂世界,就是指瓦拉納西。當地寺院有二千多座,一千多萬佛像。它經常被看作是通往印度北部甚至更遠地方的門戶。在過去的年代裡,瓦拉納西的基督徒與教會遭遇了許多挑戰,包括失敗與挫折、內部鬥爭、缺乏屬靈能力等。

禱告
˙求神潔淨並加力量給瓦拉納西教會,使教會有能力,讓那些受惡者壓迫的人,在基督裡得自由。
˙願興起更多基督徒的禱告,讓瓦拉納西的印度教徒回轉歸向神的國。
 
婦女關愛計劃 Lady Care Ministries  
「對於賣淫的婦女來說,有一個很大的謊言,那就是只要她們願意,她們可以隨時離開這個行業。一個妓女,即使沒有皮條客,也很難離開,魔鬼的鈎子會把她重新拉回這個邪惡的行業。只有基督的力量才能真正讓她們獲得自由。」桃樂絲來自位於美國的恢復牧養組織,她正在教會中與一些婦女交談。桃樂絲說:「一些婦女身陷泥潭,就成為性交易的奴隸,在我幫助她們的過程中,有一件事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我有機會與婦女關愛牧養計劃(LCM)的事工一起工作。」
LCM是一個恢復婦女尊嚴的事工,為正在和曾經賣淫的婦女提供有限,但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危機干預諮詢以及教育培訓。
賣淫在印度雖然是非法的,但在這個國家,很容易找到妓女。腐敗的政客和警察在收到賄賂後,會漠視這個問題。印度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貧窮的印度家庭有時會將女兒賣給皮條客和妓院。她們就這樣成為性犯罪的受害者。

禱告
˙求神加力量和權柄給LCM等牧養計劃,去幫助成千上萬被迫賣淫的婦女和兒童。
˙祈禱印度男性信徒按照《以弗所書》5:25,對待他們的妻子,見證神的話語:「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多比人 Dhobi  
多比人一輩子都在做禮拜和洗衣服,除了謀生,亦試圖藉此洗淨自己的靈魂。洗衣服之前,多比人向洗衣石鞠躬,然後開始繁重的勞動。多比人用恒河的水為別人洗衣服,他們崇拜許多神靈,並且設法取悅牠們。
多比人是達利特人的一部分,屬於不可接觸的賤民,比印度教中社會地位最低的種姓還要低。印度教的種姓制度非常嚴格,一個人不可能脫離他出生時所隸屬的種姓。(註﹕Dhobi這字泛指洗衣工,原指印度河邊的階梯,具洗衣的意思。洗衣是種姓制度中,低下種姓民的職業,父子相承。)多比人默默接受不幸的生活,他們希望死後轉世,在來生過上更好的生活;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達到涅槃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他們的靈魂會像水滴一樣,融入完美的海洋中。
多比人每天工作很長時間,但只能獲得很少的收入,工資只買得起蔬菜和穀物,肉類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偶爾享用的奢侈品。多比男孩每天都在天一亮,便幫助大人們在恒河中洗衣服。女人和女孩們則負責熨平衣服和桌布,讓她們的顧客感到滿意。相親的多比女孩會帶著少得可憐的嫁妝(通常包括一隻熨斗),去會見自己未來的丈夫。熨斗是貧窮的多比家庭中非常珍貴的物品。

禱告:祈禱多比人聽到福音,並且知道只有耶穌基督,才能洗淨他們的罪。因祂是為他們捨命的好牧人,而且要給他們豐盛生命。

格瓦拉人 Gwala
格瓦拉人在寺院中狂野地舞著,藉此取悅印度教主神克利須那。格瓦拉人是個放牧的族群,他們嚴重地依賴恒河及其支流的水,供他們的牛羊飲用。每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間,是印度教曆第八月,卡提克月(Kartik),這個月,在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格瓦拉人把牛羊安頓好之後,聚集在一起,舉行一項豐富多彩、持續了至少三百五十年的傳統活動,慶祝黑暗的日子將過去;卡提克月是個慶祝好的日子要來到的月份。在馬迪亞邦的班德爾汗地區,格瓦拉人聚居地,人們在音樂和鼓聲的伴奏下,開始跳舞。舞者身穿五顔六色的服裝,手握一根孔雀羽毛,表演克利須那和其他神靈的故事。根據印度教的傳說,憤怒的雨神因德拉降下大雨,試圖淹沒萬民,克利須那用一根手指頭將戈瓦丹山舉起來,擋住了傾盆而下的暴雨,保護了萬民。
與恒河岸邊的許多族群一樣,格瓦拉人崇拜一些人們想像出來的神靈,但這些卻是沙土。耶穌曾經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馬太福音7:24-25)

禱告
˙祈禱格瓦拉人意識到,他們的人生根基在沙地上,他們必須找到主耶穌基督,只有基督,才是真正的磐石,他們才能在人生的風暴中,得到安全,光明的日子才會來到。
˙主啊,求你讓格瓦拉人知道,你才是那位命令風浪止住,安靜的宇宙萬物創造主;領他們回轉,投靠在你翅膀的蔭下。 

巴爾人 Bhar  
一個人正在準備他女兒的婚禮,他準備好所有東西,能想到的所有細節都預備妥了,其實,他的女兒只有七歲!這就是印度東北部巴爾人的習俗。一個巴爾女孩如果到十歲還沒有出嫁,那將是極大的恥辱。
大約二百萬巴爾人居住在印度的比哈爾邦、奧裡薩邦、特裡普爾邦、烏塔爾邦和西孟加拉邦。巴爾人相信自己是德拉維德(Dravidian)的後裔,也就是說,他們是印度這塊土地上的最初居民之一。巴爾人有一個強有力的種姓委員會,委員會的領導人是世襲的,他負責解決與婚姻和種姓有關的各種問題。
大部分巴爾人是勞動的工人和農民。巴爾孩子五歲或六歲時,大人們為他舉行耳朵穿孔儀式,從此之後,他將成為種姓的成員。此外,孩子還被要求遵守這個種姓有關食物的禁忌。
巴爾人全部是印度教徒,他們將家禽和糕點作為祭神貢品,奉獻給神靈。巴爾人每年還要舉行一次特別的獻祭,將豬奉獻給居住在無花果樹裡面的邪惡神靈,另外,將山羊、葡萄酒奉獻給其他特殊的神靈。

禱告
˙求神差派他的信徒,以創新的方式,去接近巴爾人。
˙祈禱巴爾人聽到神釋放的福音,不再受那惡者的奴役和綑綁。

庫爾米人 Kurmi  
「這個庫爾米男人有一雙瘦長但強韌有力的手,非常適合幹活。他個子很高,強壯有力,充滿男子氣概,說話坦率,崇尚獨立,沒有任何諂媚與奉承。」謝林牧師在介紹庫爾米人的特點時這樣說道。
在梵語中,庫爾米的意思是「我能」或「我盡力而為」。庫爾米人以天性直率、勇敢、倔強著稱,他們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之一。今天的庫爾米人相對來說比較富裕,受過教育,大部分人從事農業和貿易。庫爾米人大約占印度人口的2%。 庫爾米人是印度北方邦一個受尊敬的農民階級,多數人擁有自己的田地。1894年,庫爾米人在北方邦,成立了第一個正式的庫爾米人協會,抗議英國當局決定削減庫爾米人在軍隊中的數量。隨後,庫爾米人與其他幾個族群聯合起來,進一步反對英國統治。這次行動有助於印度於1947年擺脫英國獨立。

禱告
˙庫爾米人全部是印度教徒。求神消除籠罩著庫爾米人的屬靈黑暗。
˙求神興起信徒有負擔去接近庫爾米人,將福音帶給這個族群。

印度 多姆人 Dom  
拉米婭照例地把鴿子奉獻給神明,但她卻不肯定,這次的祭物會否為她一家帶來好處。因為,這些神明從不回應過。她在想,會不會有些神明是會回應人的﹖然而雖然有另外一條光明的道路,但拉米婭從未聽說過。拉米婭的丈夫和鄰居們毫無例外地供奉神靈與祖先,但神靈與祖先從不回答他們的問題。
作為一名多姆女人,拉米婭的最大願望就是擺脫前途的黑暗和貧窮。每天早上,拉米婭外出幹活,以補充丈夫乞討的收入,此時她會想起自己的二等公民的處境:沒有受過教育,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社會尊重,在多姆社區之外沒有任何機會。
多姆人有一種暫時擺脫每天貧困現實的方法,那就是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形式。多姆人有豐富的口頭傳說,人人都樂意講述這個族群的歷史,他們永遠不缺少故事。
只有基督才能給每個族群帶來真正的財富與尊嚴。作為基督代表的信徒,應當為每個不信奉基督的族群,制定特定的外展和牧養計劃。

禱告:求主耶穌差派他的代表,向多姆人介紹那最後的獻祭,在那次獻祭中,神的羔羊贖清了萬民的罪。

印度 卡提克人 Khatik  
2007年5月11日,卡提克學生維蘭德拉成為鄰近族群的攻擊目標。攻擊者是屬於另一種姓的族群,事件起因是由於這種姓族人的首領,來到維蘭德拉的田地,強行採摘樹上的番石榴。維蘭德拉命令他停止破壞,他就羞辱維蘭德拉的種姓,並且在離開時,威脅明天還要再來。這個首領沒有食言,第二天,他帶領鄰近的一群亞達夫人來到維蘭德拉的田地,用鐵棍毆打維蘭德拉,直到維蘭德拉開始哀嚎為止。這種事情越來越常見,針對達利特賤民(例如卡提克人)的歧視與攻擊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卡提克人的祖先是獵人和屠夫,每天要處理動物屍體,所以卡提克人成為印度教社會制度中地位最低的種姓之一。卡提克人雖然社會地位低下,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竟然有50%的識字率,你可以想象,這是一個生活貧窮、但相對來說受過教育的族群。
大部分卡提克人是印度教徒,他們的文化與宗教歷史表明,他們是願意接受變革的。卡提克人中間有少量的基督徒和大量的穆斯林,他們受到其餘卡提克人的歧視與排擠,後者信奉印度教、萬物有領教和祖先崇拜三者的混合體。不到5%的卡提克人是廣義基督徒,隸屬於不同的教派,聖經的部分章節和電影《耶穌傳》已經被翻譯成卡提克人所講的幾種語言。

禱告:祈禱卡提克人不久之後看到合適的福音讀物,讓他們有機會明白神的話,相信基督。

烏都語 穆斯林 Urdu-Speaking Muslims
偏見有許多理由,包括種族、宗教、習俗、語言等。有些人的語言就會引起偏見。我們的口音、語調和習語,可以表露出我們的背景與文化,聽我們講話的人,可能因此信任我們,也可能因此仇恨我們。烏都語是巴基斯坦的全國性語言,使用者估計有一億四百萬人,當中許多是居住在巴基斯坦以外的國家,特別是印度,都是說烏都語。烏都語是印度1950年憲法正式承認的十五種官方語言之一。北方邦是印度所有邦中講烏都語人數最多的地方,人數超過一千三百萬。為了行政管理上的方便,印度根據語言劃分為不同的邦,而烏都語在許多邦中都流行。
1940年代末期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離,是一次特大規模的宗教分離,大部分講烏都語的穆斯林留在巴基斯坦,講印地語的印度教徒留在印度。其實,這兩種語言非常相似。
印度的許多穆斯林感覺自己受到警察和官員的歧視,被社會邊緣化了。印度穆斯林社區的成員一直指控警察拷打穆斯林。北方邦當局承認有二十一個穆斯林遭到拷打,並且向每人支付了六百美元賠償金。感謝主,青年使命團有兩對夫婦,各帶著三個孩子,來到這個地區。生活在非常簡陋的環境中,目的是更有效地接近當地民眾。通過祈禱與佈道,有十個家庭教會和大約一百人信主。十三個信徒接受了洗禮。

禱告
˙祈禱印度宣教機構抓住宣教異象,與他們的穆斯林鄰居分享基督的真理。
˙求主把真正的和平帶給講烏都語,卻有不同宗教背境的人。

黑暗中的光
瓦拉納西是印度教的朝聖中心,位於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每年有幾百萬印度人前往瓦拉納西,試圖從恒河中尋求拯救。 從歷史的角度看,北方邦有225個不同的族群,很難聽到福音。不過,感謝主,從2001年開始,印度福音宣教社(IGO)屬下的旁遮普聖經學院差派二十二名畢業生,將一百七十萬本福音小冊子分發給當年朝聖的參加者。四萬多人給IGO回信,表示願意接受基督。2009年,在給IGO回信的人中,有許多人表示聽到了神的召喚,神讓他們將耶穌介紹給他們的族群。
IGO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大規模宣教。2008年1月,旁遮普聖經學院的二十五名畢業生前往盧克瑙和法魯卡巴德。在十一個月裡,他們接觸了幾千名當地人,現在已經有許多人對福音作出回應。IGO計劃將北方邦分為五個地區,按照印度南部的印度聖經學院(IBC)的模式,在每個地區設立一家聖經培訓中心。IGO的目標是在五年之內,建立五百間教會。

禱告
˙祈禱IGO的目標儘快實現。
˙祈禱印度教會資助這個勇敢的福音宣教計劃。
˙祈禱IGO也向穆斯林宣教,因北方邦的穆斯林至今仍沒有對福音作出回應。
 
馬爾瓦人 Marwaris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傳道書11:1)幾十年前,來自西方的基督徒向印度的馬爾瓦爾人,宣講耶穌基督的救贖福音,帶領了幾百名馬爾瓦爾人成為信徒。但可惜,他們後來成為了沒有牧人的羊群,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分散得很廣泛,很難牧養他們。此外,也由於沒有其他福音資源,他們在屬靈方面也沒有成長起來。馬爾瓦爾信徒受到所在地區主流宗教的排擠和虐待。整個族群中只有四名牧師,馬爾瓦爾信徒艱難地保持著自己的信仰。馬爾瓦爾人需要基督徒的鼓勵和友誼。
感謝主,蘇丹內地宣教會(SIM)決定接觸這些馬爾瓦爾信徒,對他們進行培訓與輔導。來自衣索比亞的幾對宣教士夫婦負責完成這項工作。栽培訓練後,馬爾瓦爾人得到了異象,知道神要他們自己帶領自己,組建家庭教會。為此,他們開展了「耶穌門徒在行動」(Disciples of Jeus in Action)計劃。把一些福音小冊子翻譯成當地語言,分發給當地信徒,幫助小組學習聖經,促進靈命成長,並最終建立教會。瑪爾瓦爾人的領袖們定期參加培訓班,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做法與「教師是唯一權威」的傳統文化模式完全不同。

禱告
˙祈禱生活貧困、受到排擠的馬爾瓦爾信徒從神那裡獲得歡樂。
˙為馬爾瓦爾人以及印度北部其他族群中間越來越壯大的植堂運動祈禱。
 
庫姆哈爾人 Kumhar  
維甘德用水洗去手上的紅褐色粘土,結束了一天的制陶工作。他仔細看了看今天製作的陶器上的複雜圖案,突然發現在一個陶器的底部,有一個擦痕,於是他打碎了這個陶器,心裡想著,明天要另作一個替代品。總之,顧客應當得到最好的作品。
維甘德的兒子庫馬爾走進來,看著製作陶器的轉輪。維甘德告訴他:「你知道這種轉輪是我們庫姆哈爾人發明的嗎?世界各地的制陶工人都使用我們發明的轉輪!」庫馬爾看著父親,問:「爸爸,為什麼你要打碎那個陶器?」維甘德回答說:「人們都知道我們製作最好的陶器,任何一件陶器都不允許有瑕疵。如果一件陶器有瑕疵,我必須打碎它,然後重新製作。」
印度北部的庫姆哈爾人工作勤奮,為人誠實,掌握高超的制陶工藝,因此享有極好的聲譽。雖然轉輪很可能並不是這個族群發明的,但庫姆哈爾人卻的確是每天使用轉輪。庫姆哈爾人是印度教徒,主要信奉專司破壞之神希瓦。

禱告:祈禱這個手藝精良的族群早日認識,他們的生命唯有放在創造他們的神手中,生命才有美好的意義,因主是陶匠,能醫治破碎心靈。

洛哈爾人 Lohar  
斯萊勒和謝拉是一對洛哈爾夫婦,他們兩個人互相看著,哈哈大笑。兩人大笑的原因是:他們看到附近一個修理柵欄的農民,將突然斷裂的鐵鏟把手扔到遠處。謝拉說:「這是我們遇到過的最容易做的買賣。」兩人趕著牛車,來到農民跟前,將當天早上製作好的新鐵鏟賣給他。
印度北部洛哈爾人的生活,並不是天天都這樣輕鬆。無論洛哈爾人到什麼地方,他們都以鐵匠為生,他們自稱來自拉賈斯坦邦中南部的奇陶爾伽。根據洛哈爾人的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受人尊敬的拉吉普特武士,但在穆斯林征服者阿克巴進攻奇陶爾伽時,從堡壘中逃跑,因此受到印度教女神卡莉的詛咒。從那以後,洛哈爾人發誓永遠不再返回奇陶爾伽,永遠不再定居在房屋中。洛哈爾人認為,如果他們返回,卡莉很可能會攻擊他們。1955年,印度政府讓洛哈爾人重返奇陶爾伽,這是幾個世紀以來的第一次。雖然卡莉並沒有殺死他們,但他們最終還是決定保持遊牧生活方式,並且一直持續到今天。大部分洛哈爾人居住在拉賈斯坦邦,也有一些人居住在該邦以東靠近恒河的地區。

禱告
˙求主讓洛哈爾人知道,祂是他們的避難所。主耶穌基督這萬古磐石為他們,讓他們可以安頓在主的國中。
˙祈禱洛哈爾人感受到唯一的永活神,耶穌基督的慈愛和拯救的大能,祂是有憐憫、有恩典,不永遠懷怒,向祂的子民守約施慈愛至千代的神。

奈人 Nai  
印度人對奈人理髮師又愛又恨。人們很難信任奈人,因為不論男女都喜歡說長道短,可以說是愛傳播流言蜚語。幾個世紀以來,通過傳播流言蜚語,奈人得到了一些發財機會。這個理髮師族群是國王最好的密探,他們經常取得有價值的消息。不過,今天這個族群的特性正被好好地發揮,例如,奈人婦女在年輕新娘舉行婚禮之前,用棕紅色顔料為她們紋身,此外,還向新娘提供有用的建議。
說到有用的建議,這個讓人們又愛又恨、屬於低種姓的族群,正在比哈爾邦的帕特納地區,向當地人介紹艾滋病預防知識。根據2008年6月14日的一則新聞,奈人理髮師參加了艾滋病預防培訓,他們將以輕鬆的方式,與前來理髮的顧客談論這個敏感的話題。
對比哈爾邦的奈人理髮師來說,時代正在改變。在以前。他們幾乎全部是路邊理髮師,每天只能掙三十至一百盧比。根據《印度人》2008年3月29日的一篇文章,今天的奈人理髮師建立了美容院,收入是以前的三倍。在查坎德邦的蘭奇,目前有二百家美容院,而十年前只有五十家。奈人理髮師在這些美容院裡,一邊說長道短,傳播路邊新聞,一邊普及艾滋病預防知識。

禱告
˙祈禱奈人理髮師認識福音,與顧客談論福音,與顧客分享基督的真理。
˙主,為印度有這一個有趣的族群讚美你,你喜愛他們,使用他們。

索納人 Sonar  
「滿城都轟動起來。」(使徒行傳19:29)當保羅把福音傳到以弗所時,偶像製造者感覺自己賴以為生的工作受到福音的威脅,因為如果人們信奉耶穌,他將無法生存下去。印度的索納人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在當地語言中,索納的意思是黃金。索納人是高種姓族群,許多人是黃金加工的手藝人。印度教中有幾百萬個神靈,他們有無數機會來製造偶像。此外,索納人也利用他們的天賦,加工精美的寶石。 偶像崇拜是撒旦在印度教徒中間建立的要塞。如果偶像製造者接受基督,那會怎樣呢?如果他們歸主,將會影響很多人。抛棄偶像,接受基督,可以讓他們獲得從未聽到過的屬靈祝福,當然,也會遇到生活和情緒上的挑戰。歸主的索納人很可能失去工作甚至家人。
在大約七百萬索納人中間,只有不到五十人跟隨耶穌基督。不論初信者或那些牧養他們的信徒,都很需要我們的禱告支援。求主吸引更多的索納人歸主,他們願意將自己的藝術天賦用來事奉神,而不是用在渡金的偶像上。此外,他們需要接受門徒訓練。

禱告
˙祈禱索納人抛棄他們創造的偶像,只崇拜創造了他們的唯一真神。
˙主啊,興起,作索納人的光,讓他們認識你是那位創造諸天,鋪張穹蒼,將地和地所出的一併鋪開,賜氣息給地上的眾人,又賜靈性給行在其上之人的神耶和華,你要領他們離開偶像的黑暗,你是耶和華,你必不讓索納人把榮耀歸給假神,也不將榮耀歸給偶像。願索納人讚美你,事奉你。

哈爾瓦伊人 Halwai  
太陽即將落山,印度教徒們離開集市,沿著塵土飛揚的小路,來到一座簡陋的寺院,在露天遮雨板的下面。放置一位深受愛戴的印度教神靈的雕像,人們特別製作了一些雕像,用來在加內什節上展示,這個每年一次的盛大節日是為了紀念象頭神靈加內什。節日結束之後,這些雕像將被沉入河底,但鍍金的曼迪爾雕像會保留下來。曼迪爾雕像用來紀念一位哈爾瓦伊人,他於1893年參與慶祝這個節日,而慶祝活動後來成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一部分。
二百五十萬哈爾瓦伊人屬於印度教中的「甜品製作者」種姓。哈爾瓦伊人製作並出售各種以穀物為原料的甜品,此外還出售當地特有的柴茶和美味的速食。一些哈爾瓦伊人使用現代化技術,大規模生產甜品,然後出口到世界各地。哈爾瓦伊人非常重視甜品的品質,因為這些甜品在節日期間要奉獻給印度教神靈。最高種姓的婆羅門愛吃哈爾瓦伊人製的甜品,由此可見哈爾瓦伊人具有較高的地位。 在印度不同的邦中,哈爾瓦伊人有不同的名稱。大約95%的哈爾瓦伊人是印度教徒,目前還沒有已知的基督徒。

禱告
˙求主讓哈爾瓦伊人認識神,唯有神的話,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求聖靈讓哈爾瓦伊人明白,只有在基督那裡,才能找到真正的純潔。基督的寶血是除去世人罪孽的唯一途徑。 

巴尼亞人 Hindu Bania
巴尼亞人是一個商人族群,他們居住在印度各地,包括恒河流經地區。巴尼亞人由許多小族群組成,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小族群有自己的別名。《約書亞計劃》列出了二十九個巴尼亞小族群。
幾乎所有巴尼亞人都聲稱信奉印度教。作為商人,巴尼亞人特別崇拜與商業有關的神靈,包括財富之神、好運之神、金錢之神等。正是這些神靈,控制著巴尼亞人的生活,同時讓他們的心靈變得空虛。對巴尼亞人來說,獲得財富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巴尼亞人所屬的種姓包括銀行家、放債者、香料與雜貨商人等。類似巴尼亞人這樣擁有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印度教徒,他們特別需要神的憐憫,從依靠今生的財富轉向接受耶穌作為他們的救主。

禱告
˙求神讓巴尼亞人醒覺到自己的屬靈生的空虛。因為就如經上所記,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了生命,是絕對的無益,人還能拿什麼來換生命呢。
˙求神揭去蒙蔽二千七百萬巴尼亞人的欺騙性面紗,讓這個族群明白,唯一真正的財富,是接受耶穌作為救主之後所帶來的心靈滿足。
˙求神差派忠心僕人,去巴尼亞人中間工作,與他們分享基督,鼓勵他們接受聖靈的召喚,將基督作為自己的救主。

特裡人 Teli  
高種姓印度教徒不接受特裡人的水和食物,並且避免與特裡人有身體接觸。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高種姓的人卻使用特裡人加工的食用油來炒菜。特裡人主要的工作是把各種食用油壓榨、加工。特裡女人有時從事縫紉和金屬加工。在特裡人中,童工現象很普遍,他們的微薄薪水通常是用現金支付的。
在印度,有大約一千七百萬特裡人,大部分居住在福音未及的北方各邦中。此外大約有一百五十萬居住在其他國家。一些特裡人是穆斯林,但多數人是印度教徒。在十一世紀時,特裡人曾經建了一座很聞名的廟來獻給他們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名為特裡‧卡‧曼迪爾寺院(Teli Ka mandir),是印度有名的廟宇之一。 雖然特裡人是一個商人種姓,但大部分特裡人都很貧窮,即使他們是印度商業社會中的一個活躍種姓,但在政治上,他們缺少代表。在印度的立法機關、政府機關和工業部門中,特裡人的數量大概是最少的。最近幾年,有一個邦的政府同意將特裡人列入援助部落名單中,他們獲得一些利益。

禱告
˙特裡人的首領能早日領受聖靈的恩膏。
˙求聖靈讓特裡人明白,他們唯一的希望與未來只在耶穌基督裡。神的心意是要祝福特裡人,賜福給他們。

拉拉人 Lala
「那是一個拉拉人,真正的拉拉人。」在印度北方,人們在看電視時,或者在談論商業投資新聞時,經常這樣說。拉拉人通常表示很富有的人及其家庭。
「拉拉人很富有」是一個老掉牙的說法,不過也有一些道理。在印度的拉拉人中間,有許多人是成功的商店老闆或房地產商人,他們賺了很多錢。拉拉人通常有自己的會計師,負責處理財務,還有自己的僕人,負責處理家務。有趣的是,拉拉人的聲譽是通過某些姿態和行為獲得的。正如一位觀察家所說,一個低種姓的印度人,如果他也雇傭會計師和僕人,他也可以被看作是拉拉人。
與世界上的所有族群一樣,拉拉人迷戀財富;希望從財富和地位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在今天所有基於物質享樂主義的潮流和文化中,都可以看到這種危險但符合人性的現象。不幸的是,這種現象讓人們獲得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他們只相信暫時的財富,而忽略永恒的真理。

禱告
˙祈禱拉拉人將關注焦點從物質享樂的影兒上,轉移到耶穌基督聖潔的榮光中,看到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在基督的真理中,都會失去光彩。
˙求主耶穌讓拉拉人有認識和知罪的心,知道他們需要一位救主,將他們從與基督的隔閡中拯救出來。
˙祈禱拉拉人渴望基督,尋找天國的財富,成為一個擁有永恆財富的族群。

塔庫爾 拉吉普特人 Thakur Rajputs  
在《韋氏詞典》中,「martial」的意思是:與戰爭有關的、適合作戰的、好戰的、熱衷於戰爭的。用這個單詞來描述塔庫爾‧拉吉普特是非常恰當的。 歷史學家不能確定這個族群的起源,但拉吉普特人認為他們是古代皇家武士的後裔。不管這個說法是真是假,拉吉普特人在戰鬥中異常英勇,並因此聞名。在殖民地時代,英國政府將拉吉普特人稱作是「天生好戰」。英國人發現拉吉普特人在作戰時極其勇敢,富於進攻精神,於是將他們征募到殖民地軍隊中。拉吉普特人分佈在印度北方的廣大地區,大部分人是印度教徒,少數人是穆斯林。
十六世紀時,蒙古人在印度建立莫卧兒王朝,而拉吉普特邦是最後一個屈服的邦。因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是拉吉普特族人。其實拉吉普特人曾先後建立過幾十個大小王國,而且他們曾經統治過尼泊爾。他們一直以身為印度教徒而感到驕傲。

禱告
˙拉吉普特人順從最高的元帥--耶穌基督,因為天上地上,一切權柄都賜給了那被殺的羔羊,他在十字架上贖清了拉吉普特人的罪,讓這個族群獲得自由。
˙求神讓拉吉普特人早日成為神國的大能勇士。

拜拉吉人 Bairagi Brahmins  
拜拉吉人是苦行僧,屬於婆羅門族群,以自我克制而聞名,他們將頭髮卷成圈,盤繞起來,臉上畫著垂直條紋,用來代表印度教神靈拉馬的足蹟。在當地語言中,拜拉吉的意思是「冷靜者」。這些苦行僧的姓氏一律是達斯,意思是「拉馬的奴隸或僕人」。拜拉吉人經常帶著一個黃色圍巾,上面印著拉馬的名字。拜拉吉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的生活符合拉馬的教義。作為婆羅門,拜拉吉人相信自己通過輪迴轉世,可以再生兩次。
拜拉吉人的各個小族群每年一次在恒河岸邊相會,慶祝昆巴梅勒節。在這個節日上,拜拉吉人扮演成國王,他們身穿皇室的服裝,搭建巨大的皇宮。拜拉吉人利用這個節日來強化他們在印度教徒眼中的身份與地位。目前在拜拉吉人中間,還沒有已知的基督徒,這個族群完全沒有聽到福音。

禱告
˙願基督徒成為神國福音的橋梁,認識拜拉吉人的文化,向這個族群做見證,讓他們從黑暗中接受基督的真光。
˙祈禱拜拉吉人能像當日的保羅,從熱心守律法轉向熱心傳福音那樣,竭誠地相信耶穌,為祂而活。
˙祈禱拜拉吉人受基督十字架的吸引,跟從主耶穌基督,祂是他們的牧者,要帶領他們行義路,甦醒他們的靈魂。
˙求神使用福音、夢境與異象,帶領拜拉吉人的首領歸主。

巴特人 Bhat  
在舞臺上跳著的木偶,把遊客們逗得哈哈大笑,紛紛按下照相機的快門。對屬於巴特族的木偶操縱者來說,這不但是他們的謀生手段,但同時也是展示印度北方古老文化的一種方式。在木偶舞臺以東三百英里的地方,另一個巴特人正在互聯網上,為自己的客戶搜尋家譜資訊。原來,木偶操縱者和上網者都是巴特人,屬於婆羅門種姓階級。
「巴特」也是印度各地常見的一個姓氏。有四個婆羅門族群可以使用巴特這個姓氏,其中包括阿夫迪奇亞人和巴特梅瓦達斯人。嚴格地說,只有學習過印度教經典《吠陀經》的全部四篇史詩的人,才能被稱作巴特,因此巴特通常被翻譯成「教士」或「學者」。
巴特人最初是家譜學者、編年史作者和吟遊詩人,但在今天,許多巴特人成為木偶操縱者,為訪問印度西部拉賈斯坦邦的旅遊者提供娛樂服務。此外,巴特人還從事貿易、擔任政府官員等。在一百二十萬巴特人中間,90%是印度教徒,10%是穆斯林,目前還沒有已知的基督徒。

禱告
˙求神差派祂的見證人去接觸這個族群。
˙祈禱巴特人的名字記在上帝羔羊的生命冊上。
˙祈禱南亞的巴特人受耶穌的生命吸引。
˙祈禱巴特人有機會和願意閱讀福音中有關耶穌的事蹟,並成為他的追隨者。
˙祈禱巴特人成為《聖經》學者,而不是《吠陀經》學者,將耶穌的故事帶往印度各地。

布米哈爾人 Bhunihar Brahmins  
婆羅門通常被看作是僧侶種姓,但屬於婆羅門的布米哈爾人在1500年之前的的時候,放棄了僧侶身份,轉而成為地主階級,作為獲得土地的交換條件。有些布米哈爾人成為軍人,以此方式保留了自己的種姓身份。一些布米哈爾人擁有很大的種植園,雇傭達利特人(賤民)在裡面勞動。還有一些人成為政客或商人。作為一個族群,布米哈爾人只遵守六種婆羅門義務中的三種,因此他們並不是「完全正統的」婆羅門。
布哈米爾人是一個分佈廣泛的族群,居住在印度多個邦裡,主要居住在比哈爾邦,他們在這個邦擁有重要的政治影響力。此外,布哈米爾人還居住印度洋中的非洲島國毛里求斯、南美洲的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圭亞那等國。由於分佈廣泛,布米哈爾人講多種語言,他們的準確人數不詳。

禱告
˙祈禱宣教學家更多地瞭解布米哈爾人,瞭解他們的人數,和哪些次族群最容易接受福音。
˙祈禱宣教士在這個分佈廣泛的族群中成立教會。
˙祈禱掌握權力的布哈米爾首領為他們當中的窮人,而不是為自己的種姓謀利益。
˙求聖靈喚醒布哈米爾人,讓他們渴望認識並服侍耶穌基督。


(來源: http://www.missionpathway.org/ 2010年一月恒河,印度文明的心臟)

承蒙 萬民福音使團 惠允刊載,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