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8-07-23發佈
香港是國際金融大都會,但今時今日,仍然有人三餐不計,需要白米糧油的援助。食物銀行的概念早年經社會服務機構引入香港,隨著通脹加劇,短期食品援助更見迫切。教會在艱難的日子中送糧解困,便是向社區見證福音。

特首申撥1億解民困
全球食品價格飆升,令貧困家庭雪上加霜。特首曾蔭權7月16日於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宣佈將在立法會上申撥1億元,協助民間團體和非政府機構提供短期食物援助服務,可望舒緩通脹壓力。與此同時,社福界也正研究社區食物援助措施,包括「食物銀行」,促政府在十月公佈《施政報告》前推出。

受助者有上升趨勢
美國最早在1967年開辦食物銀行,其後在美加、日本也流行這個概念。食物銀行從商店企業獲取剩餘的食品,例如超市將過期的罐頭,又或是用公眾捐款購入,然後將食品分發到不同服務單位,再轉送給貧窮人以維持生活的基本需要。早幾年,社會服務機構有見不合資格申請綜援的貧窮人士,連基本飲食需要也得不到滿足,於是將食物銀行引入香港,其中有聖雅各福群會。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稱,該會在九七金融風暴後,見失業人士三餐不計,於是開展眾善坊提供短期食物援助,到今年頭4個月,求助人數大幅上升。

眾膳坊現時與49家伙伴機構合作,將食品發送到各區,經伙伴機構送給有需要人士。2007年捐出食品總值逾100萬元,七成來自個人和企業的食品捐贈,三成以現金捐款購入。近年食品價格上升厲害,對服務造成沈重壓力;眾膳坊中心主任稱,奶粉價格比去年底上升了3成。

求助者必須經社署或社區團體轉介,最多可領取8星期糧食。每人的一周份量是3公斤米、7個麵和7個罐頭,罐頭主要是一般人喜愛的午餐肉、豆豉鯪魚等等。

食物銀行只能應付燃眉之急
新福事工協會是聖雅各福群會的其中一個合作伙伴,將該會分配的食品分送給社區裡的貧窮戶。現時新福在北區、上水、大角咀和屯門設有服務站,其中三區與教會合作,計有北區佳音教會、大埔復興教會和屯門基督恩典教會。

受助者主要是由社署、地區組織和自身的服務網絡轉介,大部分是新來港人士,居港不足7年,因此沒資格申請綜援。也有些來自突發事件的家庭,例如家庭暴力受害人,又或是雙程證來港婦女,因丈夫去世或遭丈夫離棄,在過渡時間,需要援助解決三餐問題。由2007年4月起一年內,新福透過四區的服務站總共錄得約2000人的服務人數,一共派送出7萬幾份餐糧。

新福事工協會總幹事梁牧師表示,食物銀行只是應付燃眉之急,不能解決貧窮問題,政府必須研究人口和福利政策,以及就業問題,從而對脫貧有長期方案。

教會接觸極度拮据家庭 
位於屯門的基督恩典教會是新福在食物銀行服務的教會伙伴,在教會一角放置糧食,派義工當值,將食品分配給轉介來的人士。近幾個月來,求助者增加不少,食品還來不及補充,就已經派完,於是教會向會眾和實習神學生募捐,然後出錢買食品補充不足。

來教會的受助者最多是新移民,也有失去謀生能力、長期患病的獨居者,以及南亞裔和非洲難民。主任牧師稱,他們會向受助者表示,教會可以探訪他們的家庭。每月屯門區會有二三十家教會聯合外展佈道,探訪對象包括食物銀行的受助者。「去到他們家裡,所看見的拮据情況叫我很驚訝,屋內除了幾張摺椅外,沒有一件家具,可煮食的東西全沒有。」

探訪是傳福音的好機會。「他們信主不難,有幾十人來了我的教會,但牧養非常困難,他們的教會生活極不穩定。」轉化生命並不容易,價值觀給嚴重扭曲,在金錢、婚姻、關係上存有偏差觀念,還影響下一代。由於文化不同,他們來到教會,對會眾造成衝激,但同時可以擴闊會眾的視野。「我們認識到神真的很愛這些貧困的人,他們身邊沒有基督徒,卻有很大的需要。但食品援助是治標不治本的,最重要是得著福音。」

有些受助的婦女過了難關,信了主,現在做了服務站的義工,協助派發工作,更向受助者傳福音。

由於一個人最多只可領取8個星期食品,因此每個求助者只會來教會幾次,而教會在一年內會接觸到數目不少的求助者,而且是教會平日接觸不到的群體。歐陽牧師說:「我們作的是撒種的工作,在社區做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