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8-05-07發佈
以色列建國60年 戰事暴動仍頻傳
2008年4月20日報導
今年為以色列建國60週年,其故事源於靠近迦薩走廊的席德洛特小鎮兒童的成長歷程,他們長年躲在室內,因為巴勒斯坦人發射的火箭砲,使他們只能躲在家裡玩,人民活在害怕被國內外安置的定時炸彈全數消滅。  

60年來擊退六個阿拉伯軍隊,以實踐猶太人重回錫安再次建國的古代夢想,至今以色列依舊在尋找它在世界的身分和地位,同時要面對邊界未被認可,及與當地阿拉伯居民(即巴勒斯坦人)和平共存等問題。  

席鎮的苦境說明了以色列60年來的奮鬥歷程:要求在四處是敵的環境中能恢復正常的生活,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要求。從納粹屠殺六百萬名猶太人的骨灰中一路走來,以色列發現無法解決自己生存的核心衝突。它有20%的人口是阿拉伯人,以色列的新聞媒體擁有未受限制的言論自由,國會和政府機構都有阿拉伯人。  

以色列的國慶籠罩著某種不悅的氣氛,至少在政治面是如此。跟隨祖先的腳步在政治上建立一點聲望的土生土長以色列人更是心裡不好受,現任總理歐莫特也不例外,他尤其困窘於媒體披露以色列的若干缺點,包括2006年對付真主黨的戰爭,以及他未能中止回教激進恐怖團體哈瑪斯組織的火箭砲攻擊。  

以色列總理被批判在安全上太過軟弱,不啻是政治上的一大打擊。自從八年前再度爆發大規模巴勒斯坦人暴動以來,已有1,1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這適足以解釋為什麼以色列要建造大規模的鋼鐵柵欄、鐵絲網和水泥牆,以防止約旦河西岸的好戰份子混入。這些柵欄和其他措施嚴重妨礙巴勒斯坦人的行動自由,且引來指控以色列想加倍緊抓土地的聲浪。固然有越來越多以色列人明白佔領約旦河西岸等阿拉伯人原來的土地是長期的重擔,但是他們只想平息衝突,專心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

儘管以色列人可能稍嫌其政治困境,但猶太人莫不讚嘆羅馬帝國滅亡近二千年之後,猶太人重建的共和國卻依舊屹立不搖。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敖曼(Robert Aumann)回想五十年前從美國搬回以色列時,感覺「回家住在聖經所描述的神應許之地」真好。對經歷納粹大屠殺、毒氣室、住貧民窟和當戰俘被逼著進行死亡行軍(長途急行軍)的猶太倖存者來說,以色列建國是他們經歷的神蹟。  

以色列人認為,巴勒斯坦人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達成和平,尤其是在柯林頓執政的最後那段時間,以色列願意歸還大部分約旦河西岸的土地,但是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卻拒絕這項提議。歐莫特認為,西岸屯墾區緊緊綁住以色列,以致西岸的370萬巴人和住在加薩走廊、東耶路撒冷的一六○萬巴人,只好等到能以投票打敗猶太人(目前為540萬人)時,再說吧!他說:「等以巴雙方的和平解決方案崩潰時,我們可能面臨南非式的平等投票權問題,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以色列這個國家就完了。」此言引起以色列群情譁然。  

儘管以色列已轉而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國,但是歐莫特企圖結束和平談判,似乎樂觀得無可救藥。以軍一退出加薩走廊,哈瑪斯便進入占領,讓許多以色列人擔憂歸還越多土地給巴勒斯坦人,而陷以色列於危險。

為以色列有得救的指望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