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8-02-07發佈

叫基督教電影太沉重

獨立電影《舉自塵土》以中國農村基督徒生活為題材,一月在香港演出了幾場。其中一場在電影播放完畢後,導演甘小二與觀眾有交流時段。一位女士先問導演:「你是否基督徒?」然後才回應說:「我覺得神的力量在主角身上不夠大。」甘導演解釋說,這不是福音電影,他做的是記錄中國基督徒的實況。交流時段還沒結束,那位女士已離去。後來甘導演又說,電影在內地較為受到非基督徒的肯定,基督徒的回應很多是這樣:在電影裡,禱告不夠,唱詩不夠,神改變人的能力不夠……。

當一部電影給貼上「基督教」或「基督徒」的標籤,我們就會寄予很高的期望,電影一定要彰顯神的大能、慈愛、榮耀。老實說,我們活在世上,也不是每時每刻有如此的彰顯,飯碗沒有刻上「分別為聖」四個大字,講五十句話也沒一句「感謝主」。雖然人生的目的是榮耀神,但外在彰顯不是一日廿四小時的。電影更不是反映生命的全部,不過是將生命裡某個段落記錄成影像,帶給人樂趣,讓人有點反思。我們若寄望每部基督教電影都彰顯神的大能,那未免叫基督教電影太沉重了。

電影如其他媒體一樣,本身有其限制,不一定可以承載福音的完整信息。電影是視覺語言,在思想的傳遞上比文字弱,強項是將人面對衝突的反應和抉擇訴諸以情。在電影世界裡,人的軟弱最能顯出上帝的剛強,對人性的深刻描述才是電影的力量所在,因為這道出救贖的需要。一些福音電影缺乏感染力,往往是因為對人性的描述流於膚淺,焦點放在信主前與信主後的強烈對比,因此是預設想說的道理,然後強硬地將人物擠入合乎真理的劇情裡。這樣的話,雖然作品有救贖的道理,卻表現不出人性何以迫切需要救贖。

看看具備文學價值的聖經書卷,傳道書裡很大篇幅是對虛空的表述,約伯記裡大部分的篇幅是約伯三友講那些令上帝厭煩的說話(雖然內容沒有神學上的錯誤)。舊約故事記載很多人物的偏差行為,是作者沒有急於在故事結尾加上結論的。耶穌講比喻,對外人不作解釋。其實,真理不一定要直說,才能進入人心,聖經留下很多讓人思考的空間。真理是寶貴的,不是有模範答案的考試天書,你要去尋找、發現、消化,才有所獲。言有限,意無窮,電影的確說不清楚很多道理,但正是這種模糊性能搖撼人的心靈,預備好土壤接受道種。

耶穌問那些去曠野看施洗約翰的人,是要看甚麼呢?是看風吹動的蘆葦嗎?還是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我想,基督教電影也是一把從曠野來的聲音,指出悔改的迫切,人性何等需要救贖,這是為主預備道路的呼喊聲,卻不是呈現美麗人生來滿足人的宗教想像。

請為所有在媒體工作的肢體/團體祝福禱告.(源源不絕的創意)
願 神使用媒體成為祂祝福全地的管道/使用媒體為祂效力!
祝福每一個有聲無聲的媒體(人)為主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