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9-12-28發佈


差傳換日線:石頭湯怎麼煮出來的
作者:彭書睿
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理事長《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來源: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蒙允刊載。

石頭湯怎麼煮出來的

「謝謝你們,」村民們說:「你們帶來的禮物,給我們永遠也享用不盡。你們讓我們明白了,分享使人更加富足。」「再想一想,」和尚們說:「幸福就像煮石頭湯那麼簡單。」(《石頭湯》瓊•穆特)

石頭湯的故事,也許不少人都聽過,兒童繪本就有好幾個版本。有一個背景是說法國的傳統故事,有3個剛打完仗的士兵返鄉,在路上經過一個村莊期待一頓飽餐一夜好眠的故事。另一個則是用3個和尚阿福、阿祿和阿壽為主角,轉身就變成中國民間傳說。不管是哪個版本,都有一個重點,那就是分享的重要。台北最近也由民間團體「人間百味」發起了「石頭湯計畫」,透過建立糧倉(自發性食物銀行)、共食,與社區志工培力來關顧弱勢群體。

一個大鍋煮滾湯水,裡面只放了幾顆光滑的大石頭,怎麼能變出使人人都得以飽足的湯呢?

這也是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向沒有借東西」。普世宣教的需要是廣大複雜又迫切的,主耶穌基督給所有跟隨者的呼召是明確的,但我們每一個機構、單一教會與個人的資源,包括時間、財力、物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用什麼方式傳遞異象、勸悔、引導,甚至以身作則的實踐,都是學問。再用迫切的禱告來支撐,求聖靈在祂的時間動工,才有可能看見改變。

也許只是一個媽媽,在這期的《宣教日引》看到了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需要,開始在自己的教會小組分享了每一天的禱文。

有另外一位說:「我們約一個晚上一起禱告好嗎?」另外一位說:「你們來我們家吧,禱告之前先吃點東西。要不要請哪個差會介紹一下在印度的宣教士,錄一段短片跟我們講一下他的事工,或是代禱事項呢?」

一件事接著另一個,大家對於禱告的負擔也不再侷限於2月的印度,更延續到了3月的索馬利亞。

另一位姐妹是主日學老師,帶著小朋友們手繪了一張很大的世界地圖,張貼在教會的牆上,鼓勵大家可以關心受逼迫的教會。

另一個高中生因為《宣教日引》閱讀到也門的戰亂與需要,特別從網路收集了許多相關的新聞和照片,這個學期特別做了一個戰亂與難民的報告,分享給全校的師生。

也許我們不會知道,會有哪些連鎖效應真的會發生。但這石頭湯的濃郁豐盛與否,是否可以滿足全村的悠悠眾口,從來不是因為「石頭」這個材料,而是因為當初擺進石頭的心和意願。

作為普世宣教推動者,我看自己的角色就好像在湯鍋旁邊煞有其事煮湯的人,喃喃自語地說:「這個湯應該要有鹽和糊椒才夠味道……」又不經意地對那些原本事不關己的旁觀大叔大嬸說:「要是有幾顆洋蔥就更完美了……」

「不知道你們這邊蘿蔔是不是很有名,加點會更有味道。」「要是誰家裡昨天做飯還有一些肉骨頭,放到湯裡真是不得了啊……」一轉眼,湯鍋裡的料都快滿溢出來,甚至需要換另外一個更大個鍋。

寫著寫著真的就餓了,該去喝碗熱騰騰的湯。希望你們哪位可以分享點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