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6-11-01發佈


「氣候變遷與斯土斯民」專題:
回復神人土地的盟約關係──喬美倫老師專訪  

國度復興報 2014.11.05

「氣候變遷與斯土斯民」專題:回復神人土地的盟約關係──喬美倫老師專訪(上)

「氣候變遷與斯土斯民」專題:回復神人土地的盟約關係──喬美倫老師專訪 圖,受訪者提供

靈糧神學院喬美倫老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論到人與土地的關係,必須回到創世記來探討。

■盟約關係是三方關係

喬老師指出,從盟約角度來看,神先創造大地再創造人,讓人可以在大地上生存,因此創造之初就已存在著三方盟約關係,是指創造的神,受造的人與受造的大地等三方。 

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時就是一例,因為立約過程神談到土地;神與以色列人立約時同樣談到土地,而且說那是「應許之地」,並教導子民如何與土地相處。那時,神創造了一個人與土地的友善關係。

所謂「友善關係」是指大地在神賜福下,無論天上的飛鳥,海裡的魚,地上的作物都要多多滋生,以供養人的需要;而人在神的賜福下生養眾多,並且好好照管大地,這是人的責任,此即彼此互相供應、扶持、照顧、有益的友善關係。

■友善關係包含在「約」中


神渴望人與大地有美好的共處關係,因而立下人照管大地的基本次序、法則。例如:神造地球時,讓地球與太陽和月亮有互動關係,是空間關係,地球對太陽的自轉,產生日夜的時間關係,藉空間轉動設定時間刻度,等於定了一個律,讓人只能在白天工作,夜晚必須休息,此律不但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大地。
祂要求人,不可過度勞動,更不得過度使用土地或開發資源,這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規定,同樣也適用於各種牲畜。

此外,太陽、地球和月亮還有另一層關係,地球不但自轉也公轉,公轉一圈就是一年,在這個次序中出現了季節,也是用來規範人與土地的關係,即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人不能要求土地四時為人類效力,但今人多不作如是想,催逼土地不但生產作物,還要二作、三作,如此經營,破壞次序,資源耗損。可見神創造之初已設立人與土地的友善關係,人雖有權柄管理土地,但須照神的法則來管理。亞當順服神的心意管理伊甸園,修理園子,甚至後來生養眾多,遍滿全地時,都還是照著上帝的法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週」的概念,也包含一個「守安息日」的法則在內。第七日的休息包括人、土地、牛驢等什麼工也不可做,所謂的「安息神學」就是工作神學,教導人如何工作,如何安息。當大地蒙神賜福、得安息、受保護,就正常供應人類所需。在這種正確的、既定的、持續的「約」的關係,神把一個友好的互動放在大地和人類中,無怪乎神在創造之後都說好、甚好。

■人類犯罪破壞盟約


喬美倫老師說,不論什麼時代,人類對土地都有責任。土地出問題就一定是人的責任,當人犯罪墮落後,盟約關係也隨之破壞,友善關係蕩然無存。亞當犯罪後,除與神的關係出問題外,與土地關係同樣出問題,創世記中提到,亞當吃了善惡樹的果子後,大地就悖逆亞當,長出荊棘和蒺藜。

事實上,人墮落後就落入恐懼中,害怕不足和缺乏,這是有事實根據的,因為大地不再蒙福就長出荊棘和蒺藜,讓人不易取得資源和物資,相對的,人也不再蒙福,認為應做更多才能彌補不足,因此在貪婪中更苛待土地,對土地造成嚴重的剝削。

眺望歷史長河,人類對土地開發,對物產掏空,對河流山川破壞等都隱藏著懼怕的元素,因人失去神的賜福,的確可能不足。

以華人為例,黃河經常氾濫,旱澇不均,今已是全球性問題。而工業革命是人傷害大自然的不可逆起點,從此興起航海帶出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科技發達帶出過度的開發,這種發展往往遠超出人類的需要,卻使土地、海洋、大氣都遭受嚴重損傷。

■回到盟約解決困境


解決之道須回到盟約關係中。神的作法是,首先揀選一個小群─以色列人、一小塊土地─迦南地,重新組合,看是否能有好的實驗結果。在這組合中,神讓以色列人重新照其法則管理、恢復土地,也藉此恢復人與神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神的法則最基本的就是安息日,神給以色列人一個律,透過年月日和季節的次序,六日工作,第七日安息,人與土地皆然。然後有安息年,六年耕種,第七年享受安息,之後有禧年,七個安息年之後,第五十年地要休息兩年,並重新分配土地。

華人常說「有土斯有財」,土地就是財富,禧年的觀念是藉著律法讓土地重新分配,奴隸成為自由人,土地被買賣後禧年要回到原主手上,這種觀念與現代的觀點全然背道而馳,今天市場上炒地皮等交易把土地炒出天價等,都不是聖經的觀點。

土地是神賜給子民的資產,以色列每支派都有土地,支派中各宗派有土地,家族也有土地,就算土地賣掉,親屬有義務買贖回來,使每個人都享受神的賜福。這個法則不但規範人與土地的關係,也規範財富分配,現今社會財富卻因人的私慾而出現嚴重分配不均的問題。

靈糧國度領袖學院副院長喬美倫老師談到人與土地的關係。她指出,當人犯罪墮落後,人與神與土地的關係遭受破壞,於是,神揀選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如同樣品屋一般展示在世人面前,重新組合,盼望能恢復盟約的三方關係。

■神的眾子當顯出來

然而,以色列人未正確遵守與神的盟約,也未遵守神所設立的安息日、安息年和禧年,因此與土地漸漸分離。

喬老師引用羅馬書第八章19-22指出,保羅描述墮落的世界,在咒詛中萬物都歎息,因神原把萬物放在人的權下,當人失去與神的關係時,萬物與神的關係也中斷,無法蒙福,只能歎息勞苦,唯一的救拔就是神的眾子顯出來,恢復與神的關係,照神的法則治理大地,才能使大地和萬物從咒詛中解脫。

而在基督裡蒙救贖的人都是眾子,肩負一個責任,是藉神所賜的權柄與救恩,把所居住的地買贖回到神的權下及祝福中。

所謂的「贖」,非指基督十架的救贖,乃指舊約中買贖土地的意思。眾子進入救贖的地位,照神的心意管理大地,大地就從虛妄、咒詛況中釋放出來,重回神的祝福中,恢復生機。

■面對土地問題基督徒應承擔責任


喬老師指出,以色列被揀選,如同一個實驗室,當範圍擴及所有基督徒及土地時,都須重回「約」的關係。基督徒不應只關心教會,也應進入社會,承擔起把土地帶入和諧關係的責任。

她提到有專業背景的基督徒學者如汪中和、林碧亮和游進裕等教授,不僅明白真理,並將基督徒的權柄與位份在專業中實踐出來,影響土地,有為者亦若是,其他基督徒也當如此,使人與土地回歸神所設立的盟約關係中,進入蒙福的地位。

喬老師說,教會與基督徒面對土地問題,應從聖經中的三個角色來談,也就是祭司、先知和君王。

■大地的祭司


基督徒是大地的祭司。祭司是處理人與神之間,特別是關係破裂時的中介者,人犯罪後,祭司來到神面前為罪人獻祭、代求、禱告,使罪得赦免。聖經中祭司的職司非制度下的祭司專屬,也有特定人承擔此職分,而多半都與土地有關。例如:最早為土地禱告的挪亞,面對所有人都犯罪,洪水淹沒全地,大地滿目瘡痍,挪亞出方舟時連空中的飛鳥都驚恐(參考創九2)。

當挪亞出方舟,第一件事就是築壇獻祭(創八20),代替罪人回轉在神面前,也替大地重新祈求神的祝福(參考創八20-21),因此大地就從咒詛中釋放出來,神又賜福給挪亞與其子,生養眾多,遍滿了地,在地上昌盛繁茂(參考創九1、7),因挪亞的禱告,認罪悔改,不但土地得釋放,祝福也回來,挪亞扮演的就是祭司角色,得到神與人與土地關係恢復的結果。

第二是先知以利亞,當百姓拜巴力的時代,天不下雨,是天在偶像權勢下受咒詛的結果。以利亞於是在迦密山築壇獻祭,挑戰巴力的先知,結果神降下火來,燒盡燔祭(參考王上十八38),顯然他的獻祭蒙神悅納,因此火從天降,接著是雨從天降(參考王上十八45),使咒詛破除,祝福返回。

今天的基督徒面對土地問題,首先應扮演祭司的角色。台灣早期,百姓引進過多偶像崇拜、祖靈崇拜等,還有許多族群械鬥,導致流無辜人血的罪。今天基督徒有個重責大任,就是在台灣歷史上錯誤的根源回轉、悔改、禱告向神代求,築壇獻祭,求神把這地的咒詛除去,祝福賜下。

■大地的先知


基督徒是大地的先知。先知是神公義的代言人,舊約時代,只要社會出問題,進入不公義,先知就會站出來照神心意發聲。彌迦書說,你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b)阿摩司書也說「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24)

先知指出該世代的不公義,把屬神的價值觀說出來。今人對土地使用也有不公義,例如:不合法的山坡地開發、都市的建築欠缺居住正義等。各相關領域中的基督徒應照聖經教導,檢視自己專業領域的每個步驟是否合法,評估各個推案對社會是否有價值與貢獻。如果每個人都從真理的眼光看人與土地的關係、土地使用等,公義的價值會漸漸落實在環境中。

■大地的君王


基督徒是大地的君王。舊約君王角色相當於現代的管家,即使舊約的「君王」也非指霸權的概念,而是指治理而言。基督徒能否將治理的理念落實在社會各領域非常重要。

喬老師提到曾邀請某化工企業界領袖接受其專訪,該企業領袖是第二代基督徒,父子二人都以基督的價值觀治理企業,面對化工事業可能污染環境,他說,公司以極高的成本向國外學習處理化工污染的技術,使對環境的保護甚至遠超越政府要求標準,如此能賺錢嗎?他說,創業之初就向神承諾要成為有價值的企業體,因此付代價預防污染的過程中,本業技術不斷提升,後來業績快速成長,使企業非常賺錢。

這就是持守真理使神的眾子顯出來的見證,造成的影響力迥別於一般,使神賜福他們的企業,是因人回到神的法則中。又如某些服務業也開始將消耗品改良為對環境友善的消耗品,避免污染環境,這種做法需付更大成本,然而神照樣賜福這些服務業。

基督徒在職場服事時,應留心實踐各種對環境友善的做法,回歸真理,當神的眾子顯出,得著神兒女自由的榮耀,萬物就能脫離敗壞的挾制,重回與神與人的和諧關係。(全文完)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