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3-12-31發佈

 

認識、關懷普世未得之民˙2014年三月孟加拉
來源: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蒙允刊載。

孟加拉,一片用血換回來的土地 
文˙穎穎 
參考資料 | The Bengalis: 200 Million People Without a Shepherd by Patricia Depew http://blog.yahoo.com/keke_mylonelyplanet 聽聽孟加拉語 | http://worldlanguagemovies.com/program/c37562/ 

孟加拉是世界最貧困國家之一 有超過兩億的人口,是全球最大族群之一,但他們的國土卻只有四十年的歷史,這是一個年輕的國家。

1947年印巴分治後,孟加拉被分割成兩部分,西孟加拉歸印度,而東孟加拉則歸巴基斯坦,並命名為「東巴基斯坦」。 從此,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終於使相距約兩千公里的東、西巴基斯坦內部矛盾走向不可調和。

1971年,東巴和西巴爆發內戰, 經過一連串殘酷的廝殺後,1971年3月26日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於1972年1 月正式成立。 除了這場殘酷的內戰,早在1952年,另一場史稱「1952年語言運動」的暴力衝突,也使許多年輕人喪生。當時講烏爾都語的巴基斯坦要使烏爾都語成為官方語言,講孟加拉語的東巴人感到憤怒,為此舉行了起義。最終,東巴人雖然勝利,成功使孟加拉語成為東巴的官 方語言(今天孟加拉人每年2月21日會慶祝這勝利),卻為此付上了巨大代價。孟加拉語Bangla指的是孟加拉人;而desh則是土地的意思——Bangladesh就是「孟加拉人的土地」,一片他們用血換回來的土地。至今,那場捍衛自己語言的運動以及為獨立而爭戰的慘痛歷史、當年死難者的頭顱,赤裸裸地展示在博物館。獨立後的孟加拉並不好過,至今仍然是世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它就像一片被世人遺忘的國度。
不過近二十年,孟加拉的經濟有增長趨勢,因為該國的服裝工業以廉價超低成本吸引許多歐美國際時裝品牌青睞,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 成衣出口國。

孟加拉是否從此就擺脫窮困?
每個清晨,在孟加拉的首都達卡(Dhaka),有數千人從郊區及最貧困的鄰近地區湧出來,步行去上班。這些工人幾乎全部是十八至二十五歲之間的年輕婦女,她們就是達卡迅速發展的製衣業工人,負責裁剪、縫制數百萬件成衣,然後發送到歐美國家。

2013年4月23日,在首都達卡近郊的一間豆腐渣製衣廠發生塌樓慘案,當時廠內有逾四千名工人在工作,死傷無數,狀況慘烈無比。這些工人長期被壓在社會最底層,在最惡劣又不安全的環境下,長時間超時工作,還要遭受虐打、侮辱和性騷扰,工資與人權皆受到嚴 重的剝削。原來,所謂「廉價超低成本」,其基礎便是極盡所能地剝削底層員工。這宗慘劇,其實是一份用血淚寫成的控訴書。 我們以為窮困就是孟加拉的形容詞,其實不是的。

孟加拉具有強大文學傳統,他們有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詩人和作家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也有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電影製作人之一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

孟加拉的語言是全球第六大語言,是印歐語系中最東方的語言,衍自印度教經文與哲學著作使用的梵語派。使用人口超過兩億人,甚至 超過使用阿拉伯語的人數。

孟加拉人熱愛生活和音樂,喜歡閱讀、看電影、體育運動、學習、釣魚、甜食,尤其喜歡咖喱。大部份孟加拉人充滿好客精神和幽默 感,待人彬彬有禮。 孟加拉有句諺語:「人因品格高尚而被懷念」(A person is remembered by the quality of their character)由此 可知,這個民族是將良好的品格作為評價一個人的標準。 一個去過孟加拉的人寫:「孟加拉人是最熱情、友善、真性情的民族。孟加拉沒有壯麗的風景,沒有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它最美的景 色是她的人民。」 曾有個香港遊客到孟加拉旅遊,入住酒店時,職員問他:「你的宗教信仰是甚麼?」 「我沒有信仰。」遊客回答。 「什麼?」職員一臉疑惑的看著遊客。 「我沒有任何信仰,不是穆斯林,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甚麼都不是!」遊客肯定地說。 職員遲疑了一會,才接受了這個事實。在孟加拉這個全民信教的國度,沒有宗教信仰對他們來說,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孟加拉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近九成的國民都是穆斯林,單在首都達卡市內便有超過八百座清真寺,故此達卡亦被稱為「清真寺之城」。9%印度教徒;只有少數孟加拉人信奉佛教和基督教。

目前在孟加拉,教會的數量正在增長,然而因為基督徒遭到越來越多的迫害,團契生活一般在秘密中進行。

除了在孟加拉國(Bangladesh),印度的西孟加拉邦(Indian state of West Bengal)、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印度東北部(northeast India)也有許多孟加拉社區;許多孟加拉人也住在南亞(South Asia)各地;一些人移民海外,在歐美建立孟加拉社區;還有許多在阿拉伯海灣國家當勞工。總之,這個勤勞的族群分佈在世界各地。你的周圍可能就有一些孟加拉人,他們可能就是你的鄰舍。直到今天,大部分孟加拉人依然沒有聽到福音。 請為他們禱告。

宣教士傳記(一)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
像許多英國人,克里威廉(William Carey)自小就不常去教會。他說:「我很想做一些事情,但不知道當怎樣做。我需要完全被更新。」
1879年,克里威廉十八歲時蒙恩得救,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從此,他努力追求成長。
1783年,克里威廉受洗加入浸信會後,開始不斷裝備自己。他借了一本《新約聖經注釋》,書中許多段落是希臘語,在一個朋友輔導下,他開始學習希臘語。此外,他又自學法語和荷蘭語。克里威廉的語言天份在日後服事主有很大幫助。期間,一本關於庫克船長(Captain Cook)太平洋探險的書激起克里威廉的興趣,他第一次意識到世界還有許多福音未及的地方。 1786年,克里威廉按立為牧師,努力推動差傳。
1792年,浸信會舉行了一次會議,每個牧師可以在會議中提出一個議題供大家討論,克里威廉提出的議題好像是一顆炸彈:「在馬太福音28:18中,主耶穌要求門徒將福音傳給萬邦萬民,我們是否應當執行這個旨意呢?」克里‧威廉的提議沒有被接受。一位年長牧師反駁說:「年輕人,如果上帝想要拯救異教徒,他不需要你或我,他自己就可以做到!」
從那以後,克里‧威廉被人們稱作是「不幸的狂熱者」,但他拒絕人們的指責。 克里‧威廉應一位朋友的請求,把自己關心的問題寫成一本小冊子《基督徒的責任》。在第一章回答了有關海外宣教的所有典型問題。 第二章介紹五旬節後的海外宣教工作。第三章介紹當時人們所瞭解的世界各地的情況。這本小冊子詳細列出了所有國家與島嶼,以及人口和宗教。克里‧威廉的研究成果清晰有說服力,不久之後成為新教徒海外宣教的基石。

天父,懇求你讓我也像克里威廉,不願再做掛名基督徒,而是打從心底深深渴慕在主裡的更新;求 聖靈動工,使我不滿足現在的屬靈狀況,以致我願意尋求改變。奉主的名求,阿們。

宣教士傳記(二)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 
1792年,克里‧威廉與十三位當地牧師一起,建立了一個宣教機構,名為「浸信會差會」。克里‧威廉沒有與妻子多羅西(Dorothy)商 量,就決定成為這機構第一批宣教士,前往印度。多羅西是一個文盲的農村婦女,她甚至沒有去過村莊之外幾英里的地方。克里‧威廉夫婦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菲利克斯(Felix)、威廉(William)和彼得(Peter),第四個兒子當時尚未出生。 多羅西拒絕與丈夫前往印度。沒有妻子陪伴,克里‧威廉是否會相應上帝的召喚,單獨前往印度呢?路加福音14:26說:「他不願意離開父親、母親和妻子。」但克里‧威廉決定單獨前往印度。在即將開船之前,克里‧威廉最後一次請求多羅西與他一起走。多羅西說:「除非我妹妹跟我一起去。」於是,他們一家人於1793年啟程前往印度。
在孟加拉的第一年裡,他們幾乎沒有得到英國總部的任何資金,於是克里‧威廉不得不找一份工作,擔任一家印染廠的工頭。克里‧威廉發現 這份工作可以讓他學到孟加拉語,並可以用孟加拉語向工人們宣教。每天下班之後,他都將聖經翻譯成孟加拉語。1800年,克里‧威廉一 家搬到塞蘭普爾(Serampore)。他在那裡遇到約書亞‧馬什曼(Joshua Marshman)和威廉‧沃德(William Ward)。這三個男人以及她們的妻子和九個孩子居住在一起,並且建立了塞蘭普爾宣教團。 1801年,克里‧威廉出版了第一本孟加拉語的《新約》全譯本。

天父,祈禱今天的宣教士也像克里威廉,具有屬靈的洞察力,知道神希望他們做的事工,即使這種事工看來沒有意義。求父也讓在後方支持的教會和差會,能和前線宣教士一起禱告尋求,明白神的心意,而不是憑血氣做任何決定。奉主的名求,阿們。

宣教士傳記(三)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
經過二十五年艱苦的宣教,克里威廉有時會感到悲哀,因為只有六百人歸主,幾千人對福音感興趣。其實,以今天的標準來看,能夠在穆 斯林和印度教徒中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是很好的收穫了。 克里威廉對印度的影響與衝擊不僅在宣教上,在他的努力之下,印度社會長久以來燒死寡婦、殺死嬰兒等陋習,皆被法律所禁止。克里威廉還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園藝學家之一,並且創辦了印度的第一份報紙。 克里威廉只不過是一個鞋匠,但他將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主耶穌,把一生交付神手中。由於他的那本小冊子《基督徒的責任》,及他一生的宣教見證,歐美教會看到了世界各地福音未及族群的異象。幾年之內,教會成立了許多宣教機構,開始將福音帶往全世界的每一個大陸。 (以上內容選自Mary Drewery的著作《克里‧威廉》,1979年Zondervan出版社出版)

天父,我要為克里威廉的生命能夠如此被你使用,祝福印度人,也祝福世界各地未聽聞福音的族群。懇求父今天也使用合乎你心意的人,成就你的旨意。我希望我是那個人。奉主的名求,阿們。

拉因人 Rayeen People 
「真主,請寬恕我們拉因人的罪;獎賞我們的善行。我們在田地耕種,但沒有雨水,請給我們大量雨水,好讓農作物能生長。感謝真主, 前幾年我們一直都豐收。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阿馬德(Ahmad)正在印度德里附近一個小村莊的清真寺中禱 告。 許多年來,阿馬德和其他拉因人辛勤勞動,一直都很順利。許多拉因人都擁有自己的土地,他們的孩子也有機會去學校讀書,生活過得還 不錯。只是,缺少雨水是他們遇到主要問題。 九十萬拉因穆斯林住在印度,此外還有十萬人分佈在孟加拉、尼泊爾和巴基斯坦。拉因人以友好、直率著稱,他們非常重視家庭與家人。 拉因人信奉伊斯蘭教,使他們受到印度教徒的壓迫,甚至要遷移到其他地方居住。 不同地方的拉因人講不同的語言,包括孟加拉語、烏爾都語和麥提利語。聖經和電影耶穌傳早已經翻譯成這些語言,但遺憾的是在拉因人中還沒有已知的基督徒。

天父,但願有一天拉因人呼喚的是三一神的名字;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會轉而尋求掌管宇宙的真 神;當他們所到壓迫時,會知道神愛惜他們。父啊,求你差派人前往拉因人中間,讓這個族群知道聖經中提到的神。奉主的名求,阿們。 

印度和孟加拉的謝克人 Shaikhs in India and Bangladesh
「告訴你們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我們的教會最近認領了印度齋普爾的謝克人。」美國牧師站在講臺上向會眾介紹謝克人:「全世界有二億五百五十萬謝克穆斯林,其中匕千五百萬住在印度,他們是孟加拉主要的族群之一。一部分謝克人是遜尼派穆斯林,另一部分信奉什葉派的神秘教義。」 許多年來,一些知識淵博而深受尊敬的伊斯蘭教師就是來自謝克社區。許多神龕都有謝克聖人的雕像供人紀念。 大部分謝克人是辛勤的勞工,通常在農業或布匹印染業工作。也有一些謝克人受良好教育具備專業技能,他們通常是教師、商人、政治家 和醫生。在謝克人中間,沒有已知的基督徒。大部分謝克人無法接觸到基督教資訊,目前也沒有基督徒在謝克人中傳福音。

天父,求你讓我們開始定期、忠心地為謝克人禱告,請求三一神的真光衝破黑暗,讓他們能認識救 主耶穌基督。祈禱更多教會認領謝克人,為他們禱告,並差長、短宣隊前往這個很大的穆斯林族群中,將福音帶給他們。奉主的名求,阿們。

馬胡爾人 Mahur People
對馬胡爾人和許多其他印度教族群來說,達沙哈拉節(Dasha-Hara)是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善良戰勝邪惡的節日。根據印度教的傳 說,戰爭女神杜爾加(Durga)與惡魔拉瓦納(Ravana)作戰,拉瓦納在天地之間及地獄中不停製造恐怖,直到杜爾加將他擊敗。 每個馬胡爾人都要舉行一個叫「亞戈納」(Yagna)的宗教儀式,就是在房子的周圍禱告九天,以便將十頭惡魔拉瓦納的十種惡習從家中清除。這十種惡習是“憤怒、私慾、欺詐、貪婪、傲慢、嫉妒、頑強、自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傲、惡念。”馬胡爾人虔誠地舉行禱告儀 式,希望能擺脫拉瓦納的黑暗。 印度教有一個習俗,就是互相交換甜點和金色樹葉,希望對方有幸福、昌盛的未來。不過對印度936,000馬胡爾人來說,這些交換品並沒有帶給他們幸福和昌盛,因為他們是印度教等級制度中最低種姓,無論他們如何奮鬥試圖擺脫貧困,終究不能如願。 馬胡爾人一直認為自己飽受高種姓的壓迫,如果基督徒與他們分享主耶穌的恩典,讓他們聽到福音,他們的生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天父,馬胡爾人生來就無法擺脫貪困的日子,求你憐憫他們,使他們能認識主耶穌,知道主耶穌希 望他們成為父神的孩子;讓他們能擺脫所有邪惡的、壓迫性的神靈,心靈能有富足。奉主的名求, 阿們。

派特尼人 Patni People
有十一萬派特尼人住在印度和孟加拉。外界很少報導這個族群,我們只知道許多人信奉耆那教(Jain religion)。 耆那教的創立者馬哈威拉(Mahavira)不相信有一位最高的神,因此耆那教徒沒有崇拜造物主。根據gotquestions.org網站介紹, 耆那教徒努力遵循許多教義,可以概括為「五大禁戒」:即不殺生、不撒謊、不貪婪、不縱慾、不積財。透過遵循這些教義,耆那教徒希 望能擺脫消極的因果報應,達到啟蒙和自由的狀態。 不幸,耆那教徒因此成為自我為中心,人類最大誘惑,的犧牲品。耆那教徒關注自己的行為,徒勞地期待他們的善行能夠超越惡行。 派特尼人講孟加拉語,許多福音資源都已經翻譯成這種語言,包括電影耶穌傳、福音影音材料、書和全本聖經。

天父,祈禱福音資源廣泛分發到派特尼人的社區中。祈禱無數派特尼人儘快聽到透過主耶穌獲得救 贖的福音。祈禱派特尼人拋棄墨守成規的陋習。奉主的名求,阿們。

印度福音宣教社 India Gospel Outreach (IGO) 
印度福音宣教社(http://indiago.org)的目標是在印度凡有郵遞區號的地方,建立充滿生命力的教會,讓印度的三千個族群能聽到 福音。IGO正差派宣教士前往印度的西孟加拉邦。 2011年5月,IGO于2007年創辦的大吉嶺聖經培訓中心(Darjeeling Bible Training Center)第一批共十八個學生終於畢業,他們將在印度東北部傳福音。 普拉迪普•庫馬爾(Pradeep Kumar)和蒙森•洛塔(Mhontsen Lotha)是IGO兩位很有效率的宣教士,他們創辦了這個中心,並且發 現當地人——主要是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願意認識聖經。 庫馬爾、洛塔和另外兩位宣教士及十八名畢業生,各盡其職地把福音傳到大吉嶺每個角落。很快,第二批畢業生也即將加入宣教行列。 福音正在這地區迅速傳播,與此同時,撒但的攻擊也越來越猛烈,庫馬爾、洛塔的健康嚴重惡化。 IGO事工介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yL7ePFVIQ8

天父,我要為庫馬爾、洛塔的健康禱告,求大能的主醫治他,使他繼續事奉你。也為畢業生們祈 禱,求父賜他們事奉所需的能力和恩賜,使他們能有效地為基督作見證,並且成為充滿活力的植堂 者。祈禱大吉嶺所發生的屬靈變化,擴展到西孟加拉邦的其他地區。奉主的名求,阿們。 

環球錄音帶聯網 Global Recordings Network 
通往鄉村集市的路旁,有一所小教會。四個佛教徒村民在前往集市的路上,看到有一個男人坐在教會外面,一群孩子圍著他,他似乎正在為這些孩子們講故事。 這四個村民感到很好奇,於是停下腳步想聽聽他說什麼。這男人是腓力牧師(Philip),他正使用環球錄音帶聯網(GRN)製作的掛圖,為孩子們講主耶穌的故事。 四個村民聽到腓力牧師以這麼有趣的方式講故事,便對他說:「我們希望可以聽到更多關於耶穌的故事。」腓力牧師抓緊機會邀請他們 定期來教會參加聚會。 當這些佛教徒村民們聽說主耶穌為了拯救人的罪而走上十字架,感到無比震驚。不久之後,他們決定將自己一生奉獻給主耶穌,並且欣然接受洗禮。 儘管他們的佛教徒鄰居經常威脅他們,但他們依然堅定相信主耶穌,絕不返回過去的生活方式。 今天,孟加拉北部的牧師、宣教士、甚至天主教的神父和修女,都使用GRN的材料向偏遠地區的人們傳福音。這些材料可以讓村民們更容易明白聖經內容,而且已翻譯成多種語言。
註:GRN提供福音視頻、音頻,掛圖等材料給世界最偏遠的地區,尤其是沒有聖經譯本和本地教會的地方。自1939年創辦,已經製作 了約六千種語言的材料。http://globalrecordings.net 參加GRN短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g_-6sz1CQg#t=26

馬希什亞人 Mahishya People 
在印度教社會中,人們不能脫離生來的種姓。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種姓,應當怎麼辦呢?孟加拉和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馬希什亞人原屬從事 農耕的低種姓,後來靠著綿密的社區關係,在1897年被承認是當地擁有土地的貴族,成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種姓。 今天,馬希什亞人是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強大勢力的種姓。他們自稱是印度教主神之一克利什納(Krishna)的後裔。此外,他們也崇拜 家庭神靈、村莊神靈和各種土著神靈。他們避免吃牛肉,但可以吃其他肉類,包括魚肉。 馬希什亞人最初是擁有土地的農民和漁民。進入二十世紀後,許多人離開農場前往城市謀生。馬希什亞人在城市中主要從事商業和服務 業。 許多方面,馬希什亞人都刻意模仿較高種姓,例如模仿婆羅門的宗教儀式。 大部分馬希什亞人講孟加拉語、歐迪亞語、印度語和英語。聖經和電影耶穌傳早已經翻譯成這些語言,但遺憾的是只有不到1%的馬希什亞 人接受基督作為救主。

天父,祈禱這個新種姓在看到主耶穌基督的榮耀之後,願意成為天國的新子民。求父戰勝將馬希什 亞人阻擋在神國度之外的一切神靈,讓這族群不再被捆綁,能有自由追隨獨一真神。奉主的名求, 阿們。 

阿馬特人 Amat People
是否有人曾問你:「你的星相是什麼?」當我在德里大學讀書時,一個同班同學就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我回答說:「我從不迷信任何星相。」 阿馬特人是一個印度教族群,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受占星術的支配。占星術控制著阿馬特人的生活,他們錯誤地以為占星術可以決定各種事件的吉祥日期,尤其是婚禮的吉祥日期,因此婚禮必須訂在占星師認為重要的日子舉行,只有這樣才能帶來幸福、成功的婚姻。 阿馬特人的想法與聖經的教導對立。我們相信是神,而不是命運控制著所有恒星和行星。雖然阿馬特人可以找到他們能夠看懂的聖經和電 影耶穌傳,但很遺憾223,000阿馬特人至今仍不知道聖經,也不認識聖經中的神,他們崇拜印度教中的兩位小神靈--塔庫拉尼 (Thakurani)和馬哈德夫(Mahadev)。

天父,請求差派信徒到阿馬特人中間向他們介紹主耶穌和福音。祈禱阿馬特人能對福音產生興趣,願意更多認識這一位對他們來說或許陌生的真神。祈禱在這個族群中很快能建立起教會。 父,為那些已經試圖接近阿馬特人的基督徒祈禱,求父賜給他們在宣教上所需的智慧。祈禱電影耶穌傳的放映,能夠讓阿馬特人將希望與信仰寄託在主耶穌身上。奉主的名求, 阿們。

拜迪亞人 Baidya Caste
人們通常用三個詞來描述拜迪亞人——有專業知識、聰明、高種姓。 拜迪亞人與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相比,能從事較好的職業,例如社會工作者、歷史學家、作家、電影導演、演員、舞蹈家、歌唱家等。通常,低種姓是不可以從事這些職業的。 雖然拜迪亞人從事較好的職業,但他們並不是一個喜歡積聚財富的族群,相反他們選擇從事各種幫助人的社區工作。 在印度教社會中,有許多著名的拜迪亞人。 拜迪亞人的高識字率和社會適應能力,本來使他們有更多機會聽到福音,並且接受救恩。然而,他們雖然受過良好教育,但仍然相信有關 這個族群起源的故事和傳說。根據傳說,印度教的兩種神靈德瓦(Dewa)和阿蘇拉(Asura)攪拌海水,於是誕生了主神維什努 (Vishnu),也誕生了丹萬塔里(Dhanvantari),也就是拜迪亞人的祖先,而維什努是拜迪亞族群的第一個成員。

天父,懇求聖靈開啟拜迪亞人的心靈,讓他們願意接受福音。請求神差派虔誠、有專業知識的信 徒/宣教士前往拜迪亞人中間,與他們分享基督的愛。也求神把有拜迪亞人的負擔放在教會心中, 以致有教會、差會認領這個族群,長期為他們禱告,並差派長短宣隊,進行策略性宣教事工。奉主的名求,阿們。 

布米哈爾婆羅門 Bhumihar Brahmins 
「獲得土地,就不再當僧侶!」1500年代,布米哈爾人遇到了這一項困難的選擇。 布米哈爾人原本是婆羅門僧侶;而在印度當地語言中,「布米哈爾」一詞就是「土地擁有者」的意思。 事情是這樣的,印度國王將土地賜予為他忠誠服務的布米哈爾,但有一個限制:如果擁有土地,就不能再擔任印度教的僧侶。布米哈爾人 對這個限制很不滿,因為他們是十分虔誠的印度教徒,認為印度教就是他們的身份特徵。 許多布米哈爾人居住在講孟加拉語的印度西孟加拉邦。 布米哈爾人對印度教的熱情,使他們成為族群間暴力衝突的主要角色。1893年,許多布米哈爾人參加了反對穆斯林的暴動;1947年印巴 分裂時,布米哈爾人也是反對穆斯林暴力活動的主要族群;即使在今天,穆斯林也避免進入布米哈爾人的家鄉,因為知道自己將不受歡迎。

天父,祈禱布米哈爾婆羅門意識到是主耶穌基督,而不是印度教的任何神靈,才能帶給他們真正的救恩。請求父差派宣教機構前往這個族群中間,從事策略性福音事工,透過適合這族群的方式,將福音傳開。祈禱聽到福音的布米哈爾婆羅門,願將他們的心奉獻給主耶穌基督,而不是印度教的宗教制度。奉主的名求,阿們。 

奧賈婆羅門 Ojha Brahmins
一位來訪者走進房內,被帶到一位老人面前。老人是一位奧賈婆羅門,說:「歡迎你!我可以如何幫助你?」 來訪者在老人面前坐下問:「我想知道某個商業投資是否會成功。」 「你找對了地方。我為人們占卜已經有許多年了,我父親和祖父也是占卜師。」來訪者凝視著桌子上的星相圖和占卜板(Ouija board),老人繼續說:「我有許多占卜方法,無論使用哪一種,我都是大師。」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發生在印度和孟加拉講孟加拉語的地區。很久以前,奧賈人世世代代就一直是占卜師。根據維基百科網站的介紹,奧賈 人很早以前就發明占卜板。這個族群相信占星術,崇拜各種各樣的印度教神靈。

天父,求您粉碎神秘教義對奧賈人的控制,讓他們能自由地認識主耶穌。祈禱他們能夠明白真正的知識與力量,來自於創造了他們的全能真神。祈禱神開啟奧賈人的心扉,讓他們明白,只有與主耶 穌基督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才能享受真正的安寧與歡樂。請求神差派人去接近奧賈婆羅門。奉主的名求,阿們。 

沙卡爾德維皮婆羅門 Shakaldwipi Brahmins
「向萬能的太陽歡呼!」在印度西孟加拉邦以西的比哈爾邦的一片森林空地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向著太陽彎腰鞠躬。 這些人是沙卡爾德維皮人。從他們來到印度的時代開始,就一直崇拜太陽。此外,他們還崇拜各種各樣的印度教神靈。 沙卡爾德維皮人是婆羅門,與我們3月13日介紹的布米哈爾人(Bhumihar)一樣,擁有自己的土地,也因為擁有土地,他們就不能在印 度教寺院中擔任僧侶。 很早以前,沙卡爾德維皮人從中亞來到印度。許多人相信這個族群是兩千多年前曾經征服過印度一小地區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士兵的後裔。 這些士兵與印度女人通婚,他們的孩子就是沙卡爾德維皮人。沒有人知道這個族群什麼時候遷移到目前他們在印度和孟加拉居住的地方。

天父,祈禱粉碎印度教和太陽崇拜對沙卡爾德維皮人的控制。祈禱這個族群有一天能敬拜獨一的真神,而不是天空的太陽。請求神差派宣教士將主耶穌救贖的福音帶給這個族群。奉主的名求,阿們。

烏特卡拉婆羅門 Utkala Brahmins
印度東北部的一座印度教寺院中,一群烏特卡拉婆羅門正在吃飯。「稻米是神聖的,」一個烏特卡拉人告訴訪問者:「我們是烏特卡拉人,也是婆羅門。」 對這個族群來說,吃米飯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於某種原因,烏特卡拉人相信吃米飯可以讓他們比非婆羅門族群更加重要。他們用特殊的方 式蒸熟米飯,以保證稻米從宗教儀式的角度看是聖潔的。對烏特卡拉人來說,稻米就是生命的糧食。在烏特卡拉人的宗教制度中,飲食規則具有重要意義,他們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除了肉類之外,也不吃大蒜和洋蔥。烏特卡拉婆羅門向人們傳授《吠陀經》,它被印度教徒認為是最神聖的經文。烏特卡拉人喜歡講一些光怪陸離的故事,內容是他們所崇拜的神靈之間的愛情與競爭。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Shiva)的婚姻。除了濕婆之外,他們還崇拜印度教的其他神靈。

天父,祈禱烏特卡拉婆羅門能夠明白,主耶穌基督才是真正的生命糧食。請求父差派宣教士將福音帶給這個族群。祈禱烏特卡拉婆羅門的精神優越感被謙卑取代。奉主名求,阿們。 

賓德人 Bind People
賓德女孩緊張地用手不停觸摸刺穿她鼻子的裝飾鋼圈。她無意中聽到媽媽正在與妓女販子談價錢。自從爸爸死後,絕望的媽媽必須設法養活自己的兒子,無計可施之下,只能犧牲女兒成為性交易的受害者。 據估計大約九十萬賓德人住在印度,主要分佈在福音化程度最低的兩個邦——比哈爾(Bihar)和北方邦(Uttar Pradesh)。 賓德人是屬低級種姓的賤民。他們通常沒有自已的土地,只能從河岸採集蘆葦編織成席子來討生活。賓德人的種姓委員會對這個族群進行嚴密的社會控制,不同地區的賓德人從事不同的職業,傳統上,有些賓德人成為蘆葦水域的漁民或船夫,他們會根據職業分成更小的族群。 賓德人雖然講孟加拉語,但許多人的母語是博吉普里語(Bhojpuri Language)。大部分賓德人沒有機會到學校讀書識字。 博吉普里語的電影耶穌傳和在2006年完成的新約口語聖經是讓這個族群認識主耶穌的關鍵工具。最近興起的宣教事工讓一些賓德人歸主。

天父,祈禱全球教會透過代禱、捐贈和差派長、短宣隊前往,以適合賓德人方式向他們宣教。祈禱賓德人的心被聖靈感動,願意接受主耶穌基督作為他們唯一的真神。奉主名求,阿們。

納馬蘇德拉人 Namasudra People 
年輕的納馬蘇德拉母親將貝殼手鐲往手臂上方拉了拉,開始與她的孩子們一起將垃圾分類,試圖從中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一邊默默地 乞求能獲得拉克斯米(Laxmi)的祝福。這位年輕的母親和她的家庭,還有她的部落,及印度無數民眾,都崇拜拉克斯米這位象徵好運和財富的印度教女神。 然而,好運並沒有臨到,她的丈夫整天都在尋找工作,卻沒有經毫結果。 馬蘇德拉人是不可接近的賤民,大部分從事低薪工作。當地語言「蘇德拉」一詞的意思是「奴隸」。 根據歷史文獻,在十一和十二世紀,印度的森王朝宣佈納馬蘇德拉人及其他講孟加拉語的印度教族群為賤民。從此以後,納馬蘇德拉人不停地往南方沼澤地區逃亡,直到英國人抵達印度為此。 今天,大部分納馬蘇德拉人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下,他們渴望獲得高薪工作,希望在社會和政治上都被人們接受。 納馬蘇德拉人多數居住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這族群的人口密度最高,在印度各地有五百多萬人;在孟加拉有三百萬人,也有許多納馬蘇德拉人向外遷移。 納馬蘇德拉人信奉世俗的印度教,崇拜自己的祖先和家族神靈。只有不到0.5%納馬蘇德拉人跟隨主耶穌。這個講孟加拉語的族群已有全本母語聖經,也有孟加拉語的聖經音頻、電影耶穌傳、福音小冊和福音廣播節目等。

天父,或許實際幫助納馬蘇德拉解決生活困境是其中一個可以走進他們生命的方式。求父感動各地的教會和差會,願意以禱告、以捐增或其他等,讓納馬蘇德拉人知道唯一活著的真神是多麼愛他 們,讓他們有勇氣選擇跟隨主耶穌。奉主的名求,阿們。 

孟加拉的蘇德拉達爾人 Sudradhar People of Bangladesh
一位孟加拉的蘇德拉達爾人——錢德拉(Chandra)正一隻手握著鑿子,另一隻手拿著錘子,在一塊木料上鑿出一些小凹痕。他吹了吹木 屑,繼續鑿擊。錢德拉的腦子像山泉一樣清晰,他知道自己要鑿出什麼圖案。這塊看上去有些粗糙的木料,不久將變成一件精美的手工藝品。那些來自遠方大城市的富商會願意花一點錢買下來,因為這樣的手工藝品看起來充滿創造力和想像力,是擺在家中最好的裝飾品。 孟加拉的蘇德拉達爾人是非常熟練的雕刻技工。然而,因為他們是南亞社會低等種姓,所以沒有人知道他們擁有高超的雕刻技能,他們也無法獲取較高的酬勞。在如此不公平的商業和交易環境中,蘇德拉達爾人只能過非常貧窮的生活,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能改善生活的希望。在蘇德拉達爾人中間只有極少數的基督徒,這個族群仍然沒有聽到希望、永生和喜樂的福音好消息。

天父,祈禱讓富有藝術天份的蘇德拉達爾人能從美麗的大自然中,認識創造天地的主,並且深深被 吸引。如果有任何管道可以接觸到蘇德拉達爾人,求父讓屬神你的人能把握住每個可以與他們分享福音的機會。奉主的名求,阿們。 

坦提人 Tanti People
瑪拉(Mala)擦完地板後便開始洗衣服,然後小心地擰乾女主人的棉質莎麗服,掛在晾衣繩上。 瑪拉是坦提人。她一邊幹這些粗活,一邊想到了她們祖先的職業。以前,他們是手工紡織技工,如今現代化的紡織工業剝奪了他們從事這 份職業的機會,也使他們失會了一門求生技能。許多坦提人像瑪拉一樣,只好被迫到附近大城市找工作,通常是在雇主家當佣人。 拉達(Radha)也是坦提人。此時她正在印度布瓦內什瓦爾(Bhuvaneshwar)一幢豪華住宅的後院,蹲在水泥地上用肥皂大力清洗一個平底鍋,再用清水沖乾淨後,攤在夏季的烈日下曬乾。 拉達看著沖洗平底鍋的清水時,忍不住想起她的村莊每天早晨都要盛水,但這些水很骯髒,盛回來後要擺放一天,等那些泥沙完全沉澱了才能使用。長久以來,拉達的孩子們只能喝這種水,儘管醫生說了喝這種水會引發疾病,他們也別無選擇。再看看這個富裕的家庭卻使用 這麼清潔、經過氯處理的水來沖洗桌面,拉達不禁深深嘆了一口氣。

天父,祈禱印度的坦提人能儘快找到清潔的飲用水,生活能得到改善。當他們的生活總是遇到許多困頓時,求父尋找他們,賜他們主耶穌應許的豐盛生命,使他們的人生是有盼望的。奉主的名求, 阿們。

孫里人 Sunri People
拉達(Radha)手鐲上的貝殼互相碰撞,發出一陣輕脆的聲音。她正拉著繩子從公共水井提水。拉達前額畫了紅色的條紋,表示她已經結婚。井邊的人都知道她是巴普(Bapu)的新娘。 拉達一邊彎下腰將木桶內的水倒入一個金屬水罐中,一邊仔細地聽瑪努(Manu)講述一件恐怖的事情。 「他們帶著火把、木棍和石頭衝進去……」瑪努說:「那些改變宗教的人一個一個被拖出家門,被狠狠地毆打。」 一個女人好奇地問:「聽說他們不會傷害女人和孩子,這是真的嗎?」 瑪努搖了搖頭,將井水倒入水罐中。 拉達提著水慢慢步行回家。她像村裡許多信奉印度教的孫里女人一樣,知道鄰近村莊的孫里人因為皈依了其他宗教,而為此付出的慘重代價。 拉達內心一陣驚慄,想起不久前那位溫和慈祥的老師曾向她提到有一位創造萬物、至今還活著的真神,如果她和丈夫決定跟隨這位真神, 是否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

天父,為那些已經接受主的孫里人禱告,求父保護他們免受災害,也賜他們堅定的信心來跟隨主。 也為那些害怕相信耶穌會遭到逼迫的慕道友禱告,求聖靈不停感動他們已柔軟的心田,使他們有勇 氣決志接受主。懇求父差派人在孫里人當中建立教會,使福音和牧養的事工可以在強大的團契生活 中進行。奉主的名求,阿們。

加納克人 Ganak People
人們總是希望可以透視未來,所以許多世紀以來,總有人遙望天空,相信觀察星星就可以瞭解自己的現狀,同時也可以預測自己的未來。占星術與天文學是相對立的系統,但同樣試圖為人提供預測與指引,讓人知道在生活大小事上該如何抉擇。尤其是在印度這個信奉印度教的國家,人們世世代代都透過各種複雜的方法,想要依賴占星術一窺自己不懂的那些事。 加納克人傳統上住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他們自稱是薩卡爾德維皮亞婆羅門(Sakaldwipiya Brahmins)的後裔,但婆羅門卻認為他們是較低的種姓。 在加納克人中有許多占星師,經常會向人提供諮詢,包括何時開始種植新的農作物、何時可以去旅行,何時開新店等等。加納克人也相信,舉行婚禮前一定要諮詢占星師,讓他根據複雜的占星規則來確定婚禮開始的時間。 根據美南浸信會的國際宣教部(The International Mission Board)2012年1月的報告,該機構開始實施一項有關加納克人的研究計劃。這項計劃令人鼓舞,因為研究成果將有助於宣教士更好地了解加納克人的感情與需要。

天父,祈禱迷信占星術的加納克人願意認識掌管天地萬物的主宰,讓他們能對造物主有敬畏的心,當他們知道這位偉大的神竟為了拯救人而道成肉身,求聖靈感動他們的心,使他們願意接受三一神的愛。奉主的名求,阿們。 

班塔爾人 Bantar People
「班塔爾人過著悲慘的生活!」這是《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2003年3月18日的大字標題。班塔爾人被認為是世界上最 貧窮的族群,他們沒有土地、不識字、經常失業。 班塔爾人傳統上是農場勞工,薪水極低。他們的村莊缺少所有基本生活設施,例如清潔的飲用水和安全的居住環境,甚至沒有通往別處的 道路。班塔爾人長久被主流社會忽視,視看為叢林居民。 《印度時報》那篇文章還提到,班塔爾人目前仍然使用古老的鑽木取火方法,也就是互相摩擦兩根包裹著黃麻纖維的乾燥竹子來產生火星。班塔爾人不斷向火中添加牛糞,防止火熄滅。火也是這族群宗教儀式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婚禮上。 班塔爾人的社會採用頑固的家長制結構,男人和女人被認為是不平等的。根據傳統,女人可以被支配、壓制、甚至被剝削。 約十三萬班塔爾人住在印度,他們幾乎沒有接觸過外界。 班塔爾人講各種各樣的語言,包括麥提利語、孟加拉語、博吉普里語和印度語。在當地語言中,「班塔爾」一詞的意思是「叢林中的賢人智者」。

天父,雖然班塔爾人被主流社會遺忘,但父卻認識他們,並且已經開始尋找他們。當我們讀到這篇資料時,正是父你提醒我們要去關心班塔爾人,為他們禱告。求父興起你的教會,積極地想法子接近班塔爾人,向他們傳永生之道。奉主的名求,阿們。

布伊亞人 Bhuiya People
法里斯(Faaris)踩著人力車的腳踏板,用盡力氣往山上的旅館去。車上兩名乘客都是旅客,他們比法里斯通常遇到的乘客重許多。從兩位乘客的膚色和語言來判斷,法里斯猜他們可能來自英國或美國。 上車之前,其中一位乘客送給法里斯一份禮物,是一本書。這本書是用孟加拉語寫的,正是法里斯的母語,只可惜他並不識字。 法里斯的父親一生都在拉人力車。作為低種姓的布伊亞人,拉人力車是法里斯被允許從事的少數卑賤職業之一。法里斯的弟弟是砌磚工, 而他則選擇了繼承父業。兩父子唯一的區別是法里斯的人力車是用踩的,而父親則是徒步。 布伊亞人也保留了其他的傳統,包括印度教信仰和教義、傳統的習俗和文化,都是以講故事的方式,一代接一代流傳下來。 法里斯很希望送他書的乘客能告訴他,這本書的內容是什麼。他決定了待會兒抵達旅館時,要問一問他。

天父,原來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與人分享福音,求你把宣教的心放在我們每個信徒心中,讓我們或 是以生命見證,或是送一本聖經、一份福音刊,總要隨時記得成為福音使者。懇求父差派人前往布 伊亞人當中傳福音,特別祈禱年輕一代布伊亞人能選擇跟隨主耶穌。奉主的名求,阿們。 

多薩德人 Dosadh People 
阿伊娜(Aaina)一邊沿著街道行走,一邊唱歌。她拿著一個竹籃,希望有人施捨她一點錢。竹籃裡面有兩個金屬製作的小偶像,分別是 西塔拉(Sitala)和拉克斯米(Lakshmi)。 拉克斯米是印度教掌管財富的幸運女神。遺憾的是阿伊娜今天並不幸運,她沒有得到分毫施捨。阿伊娜繼續提高聲量唱歌,假裝自己很快 樂,但其實她內心深處卻是在哭泣。如果今天她得不到施捨,將無法給家人買米;如果明天仍然得不到施捨,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阿伊娜暗想自己是否應該回家,像她兄弟那樣以售賣牛糞掙一點錢;或者像她母親那樣在別人家的牛身上找害蟲來賺取微薄生活費? 阿伊娜在街角靜靜地向西塔拉和拉克斯米祈求……為什麼這兩個神靈聽不到我的祈求?他們對我感到憤怒嗎?還是他們對所有多薩德人都感 到憤怒?我應當做些什麼才能取悅他們呢?為什麼我的家人要過如此絕望的生活?

天父,祈禱多薩德人聽到主耶穌的福音。請求父讓多薩德人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為這個族群帶來 他們長久渴望的盼望。祈禱聖經的錄音音頻,能在這個以口傳交流的未得族群中,廣泛地分發。奉主的名求,阿們。

布米吉人 Bhumij people 
布米吉男孩快樂地跳到爸爸懷中,笑著說:「我回來了,爸爸。我度過了幾個小時的好時光,看了一部很好的電影。電影的內容令人悲哀,說到一個離家的男孩將爸爸給他的錢都揮霍掉了……我不想成為那樣的男孩。」 這個布米吉男孩提到的電影,是環球錄音帶聯網(Global Recordings Network)以男孩的母語製作的動畫影片,講述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寰宇福音電影(World Language Movies)將這部影片上載到互聯網上,以將近四千種語言向不同種族講述聖經。 布米吉人約有八十萬,是印度東北部和尼泊爾有著密切聯繫、卻又有明顯差別的九個族群之一。布米吉人講孟加拉語的方言,與門達人(Munda)和桑塔爾人(Santal)有聯繫。 歷史上布米吉人曾經是統治者,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高於講同一語言的其他族群。 今天,許多布米吉人是農民。此外,有一些布米吉人在印度東北部的茶園工作,或在鋼鐵企業工作,也有人成為當地信奉印度教地主的日薪勞工。 大部分佈米吉人信奉印度教,他們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布米吉人在信奉印度教神靈的同時,也信奉自己部落的男神和女神。布米吉人相信有一位全能的造物主,也相信「地球之母」。

哈迪人 Haddi People
現代的城市人會去留意街燈嗎?當然不會,除非街燈不亮了,因為對我們來說街燈太尋常了。但是如果有一百萬人拿著掃帚每天清掃街 道,你會注意到嗎?這就是哈迪人的日常工作。他們就像街燈一樣,沒有人留意,沒有人感激,這是他們在社會的現狀。 普拉加爾(Pragar)的掃帚上粘著許多骯髒的鬃毛,但她並不介意。她每天按時來到分配給她的街道,開始例行的清掃工作。上午她清掃塵土滿滿的街道東側,因為那裡的店鋪可以阻擋清晨的陽光,為她提供一些陰影;下午她清掃街道西側,那裡的樹木可以保護她免受烈 日的曝曬。由於常年掃街,她的後背已經彎曲,手上長滿粗大的骨節。 普拉加爾是印度一百一十四萬哈迪掃街工人之一。作為印度教社會中的最低種姓達利特(賤民),普拉加爾的世界中沒有平等的概念。 哈迪人可以找到聖經全譯本,遺憾的是絕大部分人不識字。

天父,為印度教徒哈迪人祈禱,求神讓不被世界珍惜的他們,能因為有主而得到全新的、充滿盼望的永恆生命。紀念少數在哈迪人中服侍的宣教機構,求父將得救人數加給他們。祈禱哈迪人中間出現屬靈大復興。奉主的名求,阿們。

莫奇人 Mochi People
莫奇人和查瑪律人(Chamar)像一對好鬥的雙胞胎男孩一樣不停地爭吵,兩個族群都聲稱自己的社會地位比對方更高。 查瑪律人最初是制革工人,專門處理動物的獸皮;莫奇人則將獸皮製成皮鞋、馬鞍和其他皮革製品。為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莫奇人採用了高種姓族群的習俗,例如早婚、火葬等。 查瑪律人雖然是賤民,但他們拒絕接受莫奇人的水,認為莫奇人比自己更低賤。「莫奇」一詞來自梵語,意思是「折疊」。 莫奇人東西南北地分佈在印度;許多人是鞋匠。雖然在二百二十五萬的莫奇人當中只有不到1%是基督徒,其餘都是印度教徒或穆斯林。但這是一個對宣教事工具策略性的族群,因為莫奇人是鞋匠,而且廣泛分佈在各地,使他們能夠接觸到印度所有人。帶領他們信主,並且栽培他們成為門徒,意味著能讓更多人接觸到福音。

天父,祈禱蒙蔽莫奇人心靈眼睛的面紗被揭開,讓這個族群能經歷到主耶穌的愛。祈禱莫奇人願意 接受福音,并且熱情地與其他族群分享。求父動員教會和差會積極向莫奇人宣教,以致在這個族群 中出現強而有力的教會。奉主的名求,阿們。

達博加爾人 Dabgar People
「時代正在改變!」莫朗(Morang)劈劈啪啪地對爺爺說:「我們製作的獸皮儲水袋現在已經賣不出去了,我們必須從事其他工作來養活家人。」 爺爺眯起眼睛,盯著孫子很認真地一字一句說:「這就是我們的傳統。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我們是達博加爾人,能夠製作出印度最好的獸 皮儲水袋。我們將和祖先一樣繼續製作獸皮儲水袋!」 達博加爾人是從事獸皮加工業的查瑪律人的一個小族群,人數約122,000,幾乎全部住在印度人口稠密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 達博加爾的傳統賴以謀生的工作正漸漸消失,他們的收入很不穩定。如今他們必須放棄過去所從事的行業,融入社會尋找新的工作。 幾乎所有達博加爾人是穆斯林或印度教徒。目前,他們中間沒有已知的基督徒。

天父,祈禱透過各地的基督徒與各項的宣教事工,讓正在外邊尋找新工作的達博加爾人能有機會認識真神。懇求聖靈在達博加爾人心中堅硬的土地耕耘,讓福音的種子能生根發芽。祈禱父保護達博 加爾人,讓撒但不能破壞已經播下的福音種子,讓無數達博加爾人接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奉主的名求,阿們。

喬達利人 Chaudhari People 
「我不知道現在自己能做什麼?更不知道我將來能做什麼……」一個沮喪的喬達利年輕人對父親說。 他正與父親一起在麥田勞動,隨口問父親:「你會讓我到城市找工作嗎?我許多朋友都這樣做了。也許,我在城市可以找到適合的工 作。」 「嗯,讓我想想……」父親一邊回答,一邊用頭巾擦拭額前一滴一滴的汗水。 上述這對父子的對話,在印度古吉拉突邦的喬達利人中經常可以聽到。對喬達利年輕人來說,要在當代的印度社會中找到機會、獲得技能、贏得信任,從而取得成功,是很困難的事。 過去喬達利人都是農民。印度獲得獨立之後,許多喬達利人在政府部門找到工作。今天,年輕一代喬達利人仍然在政府部門和私人企業工 作。 印度各地的喬達利人總人口為382,000人,其中古吉拉突邦的人數最多,達到366,000人。大部分喬達利人是印度教徒,只有不到2%是基督徒。

天父,祈禱喬達利的年輕人能認識三一神,瞭解宇宙的創造主為他們的人生所制定的計劃。祈禱他們從主耶穌那裡找到希望和未來。奉主的名求,阿們。 

納加爾奇人 Nagarchi People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把他們帶來,他們會聽我的聲音,並且合成一群,同歸一個牧人。」宣教士在差派他的教會中分享時,引用約翰福音10:16主耶穌的話說:「神對所有族群的願望,包括對印度中部納加爾奇人的願望,就是讓他們都知道真理。」 接著宣教士清晰地向會眾朗讀納加爾奇人的研究分析報告:「納加爾奇人傳統上是鼓手,經常受邀到生日會和婚禮上表演。因為這份職業需在各地走動,所以納加爾奇人分散到全國各地。在印度中部,納加爾奇人主要住在貢德部落。目前似乎沒有一個村莊可以找到同時有八個納加爾奇家庭,更沒一個村莊全部都是納加爾奇人的。總而言之,我們很難找到納加爾奇人。」 最後,宣教士說:「但是我們的天父知道納加爾奇人在哪裡,神會帶領我們找到他們。」 納加爾奇人被認為是最少聽到福音的族群之一,他們住在多個國家中,總人口約為168,000人,其中大部分住在印度中部,人口約為 152,000人。

天父,是的,你會帶領宣教士找到納加爾奇人,因為你希望他們能聽到福音。求父差派人與他們生 活在一起,瞭解他們的文化,用他們能夠理解的適當方式分享福音。也懇求父讓分散各地的納加爾 奇人的生命能遇見真神,聖靈在他們心中動工,使他們擁有一顆願意接受福音的心。奉主的名求, 阿們。 

承蒙 宣教日引-萬民福音使團 惠允刊載,特此致謝。
(來源:http://www.missionpathway.org/2014年三月孟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