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9-07-26發佈

在剛過去的一周,各國突然冒起一陣「太空熱」;東半球這邊是日全蝕,西半球那邊是記念人類登陸月球四十周年。這兩件科學盛事本來跟信仰沒有直接關係,但間接關係倒是有的,值得一談。

日全蝕就是日頭變黑
日全蝕是月球的移動進入地球與太陽之間,在中國華中緯度一帶,月球恰好擋住太陽,遍地黑暗。耶穌講到祂再來之時,也是「日頭就變黑了」(太24:29),令人推測這是日全蝕。耶穌再來時,是要回到以色列地,但今次日全蝕只發生在東亞,以色列地不會看見日頭變黑的現象。耶穌又說:「月亮也不放光」。這可能是月全蝕,而日全蝕和月全蝕同時出現的年份,會是2014年及2015年。我們不知道耶穌會不會在五或六年後回來,但今年的日全蝕,可讓部份人先感受一下耶穌再來的氣氛,提醒人要作好準備迎見祂的再來。(請參閱《國度》雜誌#29「血紅的月蝕:2015年主再來?」及#30「日月蝕與主耶穌再來」。)

太空人守聖餐
四十年前的7月20日,美國太空人杭思朗和艾德寧登陸月球。當首位登月太空人杭思朗踏足月球那一刻,他說:「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因此,登月的意義,不只是他們兩個人或美國人的成就,也是全人類的躍進。月球距離地球238,900哩,在浩瀚宇宙中,這個距離可謂微不足道。人類飛上太空,著陸月球,是從有限向著無限踏出一小步。這一小步卻是叫人謙卑下來,向神存敬畏的心。

美國的科學家及太空人中,不乏基督徒。艾德寧四十年前登月,他的教會交付他一個聖餐盒,好讓他在登月艙守聖餐。當時這是個秘密,因為早一年前,另外三位美國太空人在阿波羅八號太空旅程中,在聖誕節前夕朗讀《創世記》有關神創造的經文,結果太空總署就這樣捱告。

艾德寧本來準備在太空艙向地球誦讀《約翰福音》15:5,但太空總署不准,他只得讀出筆記卡一段話:「休士頓…我要求安靜片刻。我想邀請每一位收聽的人,不管在那裡,也不管是誰,為著剛才幾小時所發生的事(指安全著陸月球)深思片刻,各人以自己的方式感恩。我的方式是守聖餐–擘餅和飲主杯。」艾德寧的聖餐盒由他的教會預早安排好,待他在最接近月球漫步的主日守這聖禮。

突破禁忌公開提說神
在太空艙內,杭思朗回望地球時說:「地球宛如一粒豌豆,蔚藍漂亮。我閉起一眼,舉起拇指,恰好遮掩了地球。我不覺得自己像個巨人,反倒覺得很渺小。」阿波羅十一號返回艙濺落在太平洋前,艾德寧有機會朗讀《詩篇》8:3-4:「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

我們覺得登月太空人是英雄,但他們十分謙卑。他們因看見神創造的美麗而驚訝,但更令人驚訝的,是神蒼茫浩瀚、偉大無垠。他們身在太空,內心卻思念神,感恩的心溢於言表,可惜世俗機構及媒體,常把神濾掉。事隔四十年,我們才曉得艾德寧是基督徒,曾在太空中透過守聖餐和朗讀《詩篇》敬拜神。在今天的美國社會,公開提說主的聖名已被視為禁忌。神並沒有在我們的公眾生活中消失,為甚麼不能公開稱祂為大呢?

要改變文化氛圍
香港也是個言論及信仰自由的社會,但怎樣表達使大家容易接受,卻視乎文化規範。當社會不接受抽煙時,抽煙的行為就是不禮貌;相反,當社會接受抽煙時,你在人前掩鼻或揮手撥走煙霧就會被視為不禮貌。香港電視劇集常見供奉偶像的佈景,特輯節目也常有民間信仰介紹,但內容一旦涉及基督教,就多數會在英文台播出,或故意在剪輯時濾掉。這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歧視,基督徒應該努力改變這種文化氛圍。基督徒藝人在頒獎典禮上公開感謝神,委實是美好的見證,值得鼓勵。我們要操練常常稱頌神,不只在教會及家中這樣做,也要在公共場合把榮耀歸給祂。保羅說:「我不以福音為恥」(羅1:16)。

(本文承蒙香港國度復興報惠允刊載,特此致謝。)